西南大学培训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 6、过程模式的课程观。 学期:2020年春季 课程名称【编号】:课程论【0280】 A卷 考试类别:大作业 满分:100 分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1、课程设计 2、课程目标 3、课程结构 一、名词解释题 1、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的产生课程计划(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以及教材等系统化活动。 2、课程目标:是指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确定课程目标,首先要明确课程与教育的目的、培养目标的衔接关系,以便确保这些要求在课程中得到体现。其次要在对学生的特点、社会的需求。学科的发展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确定行之有效的课程目标。 3、课程结构: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探讨课程各组成部分如何有机地联系在起的问题。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2分) 1、实践模式的课程专家是 ,他主张指导学校教育改革的理论是“复数”而非“单数”;课程问题主要应解决“应该教什么”和“应该学什么”的问题的。 2、我国课程政策的改革动向是实现国家、 和校本课程的整合。 3、我国课程评价的改革动向是超越目标取向的评价,走向过程和 取向的评价。 4、课程编制的新趋势: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与螺旋式原则的有机结合。 5、针对分科课程不能反映人的经验的统一性的弊端, 主张将若干有关学科合并起来编订课程。这种课程被称为 。 6、相对赫尔巴特的教师、教材、课堂三中心,杜威思想的三中心是:儿童、经验、 。 7、自然主义哲学的基本主张是用自然规律来解释社会的发展,受其影响形成的自然主义教育观主张教育应遵循人的自然本性的发展需要。代表有: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和法国教育家 。 8、首次提出课程开发的概念,并出版标志课程理论研究兴起的著作:《课程》的作者是 。 9、赫尔巴特提出多方面兴趣的课程观,依据其同情的兴趣,他认为需开设: 、本国语和现代语。 10、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人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全面的有机整体,包括三大系统: 、情意系统和 操作系统。 11、我国古代的“四书”指的是:《论语》、 、《大学》、《中庸》。 二、填空题 1、施瓦布 2、地方课程 3、主体 4、直线式 5、综合课程 6、儿童、经验、活动 7、卢梭 8、斯宾塞 9、外国语 10、认知系统 11、《孟子》 三、简答题 1、布卢姆的心理结构观及对课程设计的影响。 答:布卢姆认为,人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全面的有机整体,包括三大系统:一是认知系统 (由感知、思维、想象等因素组成) ;二是情意系统(由注意、意志、情感、兴趣、爱好、 气质、个性等因素组成);三是操作系统,主要由专门的技能、技巧和身体各部分的功能组 成。 影响:要求课程目标全面;要求课程门类之间要成为一个系统;要求显形课程与潜 在课程的结合。 2、古代课程的特点。 答:古代课程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学程”,此外还有:伦理本位的课程观;服务于个别传授教学形式的教学内容;文献修订的编制方式;分科课程的表现形式。古代课程设置的特点表现为“学程”。无论是西方的“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还是我国古代的“六艺”: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 1、布卢姆的心理结构观及对课程设计的影响。 2、古代课程的特点。 3、课程理论的研究范围和作用。 4、课程评价比较典型的取向。 5、人文主义教育观及对课程的影响。 - 1 - 礼、乐、射、御、书、数都有这样的特征。
3、课程理论的研究范围和作用。
答:课程理论是一门系统研究课程结构与功能、课程设计原理、实施方法和评价手段的理论体系。 作用:它能使教育目标具体化,因此也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课程决定着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方
式;课程决定着教学的组织形式;课程决定着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4、课程评价比较典型的取向。
答: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内部评价与结果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5、人文主义教育观及对课程的影响。
答:它是欧洲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物,其渊源是古希脑思想。代表:维多利诺,莫尔。 拉伯雷,蒙旦。弥尔顿等。 主要的教育观:
(1)陶冶“之所以为人的人”的教育理想; (2)培养多方面和谐发展的人;
(3)主张实施包含多方面知识的学习计划;
(4)学校应是儿童的乐园重视儿童的个性。发展儿童的自动性和积极性,重视儿童的智慧。 影响:确立了儿童在教有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奠定了教育心理化的基础;
重视对儿童的发展和教育关系的研究,丰富了对教育过程本质的理解。推动了教自科学的发展,重视教
学内容和方法的研究,丰富了近代课程论内容。 6、过程模式的课程观。
答:英国著名课程理论家劳伦斯·斯膝豪斯20世纪70年代提出。 基本思想:集中体现在其教有观和知识价值观上。他反对目标模式把教育定位于促使学生行为变化的这
一基本假设, 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理智和自主能力的;反对把知识当作让人接受的固定信息,认为知识是提供给思维的原材料。课程的编制是研究、编制、评价合而为一过程。课程内容也不是确定不变的,必须实施的东西。教师既是行动者,更是研究者。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