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那一抹乡愁

来源:筏尚旅游网
责任编辑丨何玉梅

时局看见CURRENT EVENTS

那一抹乡愁

文丨■ 何玉梅

多年以前,新农村建设刚刚兴起,市文联组织一次反映新农村建设的征文活动,那时还在县里工作,带着一批本土作家去示范点采风。当时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改路、改水、改电、改房、改厕”,由于经费有限,加之经验不足,所谓的改房,也就是把家家户户的房檐统一用石灰刷成白色。由于师傅的水平有高有低,刷的屋檐有的平整光滑、有的凹凸不平。从村口进来,远远看去,最耀眼的就是那抹白色,走近一看,总觉哪里有点怪怪的。

采风结束后,有一个年轻的作协会员告诉我说,她写不出稿子,原因是标准化打造、千村一面的村落,她找不到乡愁,没有灵感。

乡愁从最早出现在余光中的诗歌中,到如今被媒体反复提及、凝聚广泛共识,是的,乡愁从来都是我们心底难以抹去的情怀。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大力推进,不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村落正在凋敝,一些传统乡村文化正在流失。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0年时我国还有360万个自然村,但到2010年,自然村减少到270万个。这就意味着,平均每天有将近250个自然村消失,而其中包含众多古村落。 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他的《乡土中国》一书中,将中国社会定性为乡土社会,为众多学者所赞同。然而,延续几千年的乡村,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化,乡村的何去何从,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引发全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农村,尤其是偏远农村,大多都还保留着古村落、古建筑等有形财富以及附着于其上的无形资产,仍然保存着历史遗留的地域、民族、习俗、礼仪、节庆、建筑等方面不同的风格。正是这些与城市同化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特征,才让乡村文化显得弥足珍贵。现在很多农村,原本独有的历史印记、文化注脚在逐渐减少甚至消失,同化发展的趋势渐成,正因如此,在发展中更加珍视历史传承,延续乡村文化脉络,守护乡村文化生态,留住美丽乡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直研究乡村价值和城乡关系的学者们呼吁,新农村建设要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要在乡村和城市差异的基础上,实现城乡功能的互补。

2015年6月16日,*总书记到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调研,沿着土墙和木栅栏相伴的乡村小径,看到白墙黛瓦、鲜花盛开,他有感而发:“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

2018年2月4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步走”的时间表,提出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依托其原有文化内涵,唤醒乡村沉睡的本土文化资源。

如何保护历史文化村落,留住乡愁与发展乡村如何实现共生共赢,这是摆在乡村振兴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改造传统村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实现农村“升级”,必须努力保护乡村风貌、传承乡村文脉、留住乡村记忆、建设风情乡村,防止把农村建得城不像城、乡不像乡、不伦不类或千村一面。

乡村建设,要让居民看得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承载着独特的地方文化,乡村文化可谓是“乡愁”基因的重要载体。

时光荏苒。如今乡愁从抽象的感情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成为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表达。从新农村建设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到乡愁旅游线路市场发掘,从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到个体情感的释放,都能找到让乡愁安放的意义存在和价值空间。最美古村落新疆禾木,之所以成为网红旅游打卡地,就是因为它满足世人对乡愁的向往。

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国,构成中国乡土社会的基础单元是乡村,乡愁就是重要的精神食粮之一。事实上,记得住乡愁,是人们追求更加富足的精神生活的必然要求,也是支撑乡村振兴的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尤其是一些乡村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建设让“乡愁”无处安放,“乡愁”变成“乡痛”。

或许有人会说乡愁只是一种情怀,没有经济价值,但是乡愁能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成为农村发展的“助推器”。要从乡愁中汲取振兴乡村的力量,就要在准确理解乡愁的基础上,充分释放它的精神动力,让情感得到共鸣,让价值得到认同,让更多的社会资源汇聚到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传承之中,推动乡村振兴从战略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只有保护好传统村落,延续历史文化脉络,才能让乡村振兴拥有更加丰富的精神内涵。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