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来源:筏尚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作者:赵芳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22期

摘 要:当前土地整治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土地整治不仅仅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构建国土生态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本文对土地整治规划环境评价进行了初步研究。

关键词:土地整治;规划方案;评价大纲;监测跟踪 中图分类号:DF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土地整治作为解决我国当前土地利用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其本质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区域内的土地整治活动进行安排与协调。对土地整治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是土地利用相关规划体系自身不断完善的客观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环评法、规划环评条例和国家对保护生态环境这一国策的需要。土地整治活动的开展对区域土地利用状况必然会造成一定影响,进而影响到区域内环境状况。

1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程序规划的编制过程是一个较规范的决策过程,可以从规范决策过程的角度来分析规划的编制过程。在决策过程中贯穿规划的相关评价活动,这样才能协调规划环评的程序。规范性决策学要求按科学的程序规范和方法规范来制定决策,决策的制定过程分为确定问题所在,提出决策的目标、发现、探索和拟定各种可能的备选方案和从各种备选方案中选出最合适的方案3个阶段。确定决策目标是决策的前提,拟定备选方案是决策的基础,方案的选择则是决策的关键[1]。根据上述理论,可将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分为4 个阶段:制定评价大纲、评价实施、评价总结和监测跟踪。 1.1 制定评价大纲 1.1.1 规划方案的初步分析

包括对土地整治规划的层次性、目标、作用对象、涉及领域、实施区域与时段等进行初步研究。

1.1.2 规划区域内基础资料的收集与现场调查

收集规划区内以及可能影响到区域内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基础资料,需要时进行现场调查。1.1.3相关规划的类比与分析 包括该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政策等相关内容,了解该规划编制的目标、背景等情况。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1.4 环境影响识别

为了确定土地整治规划对未来造成的环境影响,是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的前期性基础,也是保证环境影响评价可行性和有效性的关键环节。包括识别规划目标、指标、方案的主要环境问题和环境影响,并且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①确定所有预期的环境影响或相关的环境影响因子与规划之间的关系;②识别出较为关键的环境影响。 1.1.5 确定环境目标,选择评价标准

以环境影响识别为基础,结合调查的情况以及涉及部门或区域的环境保护目标,借鉴相关研究成果,通过理论分析、专家咨询、公众参与等多种形式,初步确定环境指标,并在后续工作中补充、完善和调整。根据现行的环境标准值、区域环境背景值,通过上述各种方式,确定评价标准。 1.2 评价实施 1.2.1 采集评价信息

根据初步确定的环境目标、评价标准,利用多种调查手段,全面收集相关资料。 1.2.2 环境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价 该部分是整个影响评价的核心。预测内容主要有土地整治结构与规划调整、土地整治空间布局调整和重点项目实施的直接或间接的环境影响及其规划方案影响下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预测方法一般有类比分析法、投入产出数学模型法、系统动力学法、情景分析法等[2-3]。同时,对土地整治规划方案的主要环境影响进行分析与评价,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一般有加权比较法、对比评价法、层次分析法、费用效益分析法和环境承载力分析法等。 1.2.3 评价结论

按照下列形式中的 1 项给出评价结论:可以接受这一规划;修正本方案或制定补救措施;接受 1 个或几个替代方案;否定该规划。 1.3 评价总结 1.3.1编制报告书

报告书既是对整个评价工作过程的总结,又是其成果的体现,应该全面、客观、概括地反映评价的全部工作。 1.3.2 编制工作总结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由于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在我国刚刚起步,因此每次评价工作完成后的总结对于检验评价方法,完善评价的理论体系和指导以后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项工作主要是对评价活动的成功经验、不足之处以及有待探索的一些问题等方面进行总结。 1.4监测跟踪

首先利用现有环境标准和监测系统,监测土地整治规划实施后对环境的影响,并通过专家咨询和公众参与等方式,监督规划实施后的环境影响。然后,在此基础上,评价规划实施后的实际环境影响,其评价内容主要有环境影响评价及其建议的减缓措施是否得到了贯彻实施,同时确定为进一步提高规划的环境效益所需的改进措施并总结该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得到的经验和教训。

2 不同类型土地整治规划对环境的影响

土地整治包括开发未利用土地、调整用地结构、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归并农村居民点、恢复利用废弃土地和道路、沟渠、林网等综合建设等方面内容,可以分为农用地整治、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未利用地整治和土地复垦等类型。土地整治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等环境都有影响。在评价过程中的特异性和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影响的指标构建,是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关键环节[4]。

2.1 农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可能引起的环境影响

零星土地的归并、村庄的搬迁合并和道路渠林的规划可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增加土地利用率,提高经济产出,也可能导致农村景观异质性减少,破碎度减小,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连贯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可能引起系统中气候因素、水资源、水文及地质变化;以改良土壤、农膜使用、喷施农药、化肥、灌溉为措施的提高耕地生产效率的手段,易引发耕地污染、地下水体污染及地力下降等环境及耕地质量问题。 2.2 未利用地整治可能引发的环境影响

提高经济产出,可能导致土地本身的沙化、水土流失及土壤的盐渍化问题,影响并导致周围外部环境问题,诸如自然淡水体减少、环境质量恶化、水质富营养化、泥沙含量加大和淤积、水生物减少、水文环境恶化、洪涝灾害频发或海洋环境恶化等。 2.3 土地复垦可能引发的环境影响

改善当地环境,提高经济产出,可能导致矿山废弃地复垦,如使用污染的客土可能引起耕地二次污染[5];灾害地复垦可能引起当地抗灾害能力减弱;建设施工破坏地复垦可能引起土地的污染及地力下降等问题。

3土地整治规划对环境影响的评价指标的建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1 社会环境影响指标

在获得经济及生态环境影响的基础上,从社会角度看,为实现社会发展目标所作贡献与影响的程度(表1)。 3.2 经济环境影响指标

从投资者的角度,可以用投资综合效益(静态)指标法和投资综合效益(动态)指标法进行分析。其中投资综合效益(静态)指标法的主要衡量指标包括投资效益率和投资回收期;投资综合效益(动态)指标法主要衡量指标包括内部报酬率、净现值、益本比和动态投资回收期。从农户的角度,主要用耕地整治面积的产投比提高量来判断土地整治后的经济环境效益[6] 3.3 生态环境影响指标表现为整理后自然生态系统中各构成要素的组合、相互关系等(表 2)。 4结语

分析、预算和评价不同规划方案的环境影响,选定最优方案拟定相关对策和措施,有利于对土地整治对象的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加强后续管理等相关政策和措施。通过分析规划实施可能对相关区域环境产生的影响,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可得出土地整治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随着社会经济、土地整治工作的不断发展和相关法律、法规等的完善,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也将深入开展,文中提出的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内容、程序和相关指标还需根据实际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探索完善。 参考文献:

[1] 罗明,张惠远. 土地整理及其生态环境影响综述[J]. 资源科学,2002(2):29. [2]卞正富,路云阁.论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04,18(2):21- 28. [3]杨海泉,张健,杨在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4):7569- 7570,7592.

[4]杨晓燕.环境视角下的土地整理: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5]蒋一军,于海英,王晓霞.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探讨[J].中国软科学,2004(10):131- 134.

[6] 魏秀菊,胡振琪,何蔓. 土地整理可能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宏观管理对策[J]. 农业工程学报,2005,21(2):127- 130.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