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l卷第6期 20l4年3月 科技进步与对策 Science&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VO1.3l NO.O6 Mar.2O14 包容性创新:演进 机理及路径选择 赵 武,孙永康,朱明宣,高 樱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71) 摘 要:包容性创新将以往受社会排斥的低收入群体纳入到创新活动中,同时整合创新参与主体的各项资 源与能力,从而使低收入群体的创新能力获得提升与发展,并分享创新成果。包容性创新与科学发展、和 谐发展以及创新驱动发展一脉相承。探讨包容性创新的历史演进,梳理包容性创新的理论研究成果,揭示 包容性创新的内涵和机理,归纳其特征,分析包容性创新的制约因素,提出包容性创新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包容性创新;包容性增长;影响因素;路径选择 DO1:10.6049/kjjbydc.2013070559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4)06—0006—05 Sen的福利经济学理论。社会排斥理论的研究始于上 0 引言 近年,中国经济突飞猛进,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然而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随之而 世纪6O年代西方国家对贫困以及剥夺概念的探讨。 英国“社会排斥办公室”将社会排斥定义为某些人 们或地区所面临的诸如失业、技能缺乏、收入低下、住 房困难、罪案高发、健康丧失以及家庭破裂等综合性问 题的现象 ]。石彤 认为,社会排斥是指某些个人、家 来。改革开放及经济快速增长的成果并未惠及社会所 有成员,收入分配差距和差距逐渐拉大;在建设创 新型国家的进程中,传统产业和低收人人群被排斥在 创新大背景之外;低收入人群和弱势群体的潜在需求 未得到充分挖掘,其创新创业能力未被制度化地加以 开发利用。 庭或群体未能参与到社会普遍认同的社会活动中,而 被边缘化或隔离的系统过程,这个过程具有的特 点。Silver_3 将社会排斥分为3种范式:团结型(Soli— darity)、特殊型(Specialization)与垄断型(Monopoly)。 在当前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为促进经济的可持 续发展、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健康的生态环境,必 须重塑发展理念,从单纯追求GDP的增长方式转向更 有利于低收入群体的包容性增长(Inclusive Growth), 团结型范式认为,社会排斥是指个人与社会之间诸纽 带的削弱与断裂;特殊型认为,排斥是一种歧视,是群 体性差异的体现;垄断型范式认为,社会排斥是集团垄 断的后果之一,其具体表现是权利集团通过社会关系 外来者进入。社会排斥理论为包容性创新研究提 供了理论基础,包容性创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 消除社会排斥的过程。但目前关于社会排斥的研究对 如何消除排斥现象仍未提出较好的解决对策,从侧面 反映了包容性创新研究的必要性 J。 Sen_5 认为,只有当资源被公平分配时,社会福利才 强调经济增长在创造就业机会与价值的同时应消除由 于个人背景或环境造成的机会不平等。但现有创新系 统是精英型的创新,基本由企业、、高校以及科研 院所为核心构成,关注经济效益与技术效率,未将低收 人群体纳入其中。包容性创新(Inclusive Innovation)的 提出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为实现包容性增长提 供新的理论支持。 会得到大幅改善。Sen的福利经济学理论对发展中国 1 包容性创新的演进 1.1 包容性创新理论基础 家尤其具有指导意义,一方面,需要进行民主建设以清 除政治、司法等障碍,增加个体的机会;另一方面, 需要通过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制度确保个体参与社 会和经济活动的公平机会。而实现机会的平等正是包 包容性创新的理论源于社会排斥理论和Amartya 收稿日期:2013-09—16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XDJ02O);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1YJC770030);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12D033) 作者简介:赵武(1967一),男,陕西西安人,博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科技金融、技术经济及管理、创 新管理;孙永康(1988~),男,山东日照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司金融、技术经济与 管理。 第6期 赵武,孙永康,朱明宣,等:包容性创新:演进、机理及路径选择 ・7・ 容性创新的关键所在。Sen将经济伦理和道德哲学贯 穿了研究始终,关注个人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关注公 平、正义及社会福利的增长。因此,Sen的福利经济学 一为包容性创新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1.2从包容性增长到包容性创新 “包容性增长”概念最早由亚洲开发银行于2007 年提出,其基本内涵是指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最终目 的是让普通民众最大限度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收 益 ]。2O1O年9月16日,在亚太经合组织 会议上发表了题为《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的 致辞,指出:“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 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 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包容 性增长寻求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 展,与单纯追求GDP增长相对立。包容性增长又称共 享型增长或机会均等型增长,是一种全新的增长理念。 强调既要通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和发展机会,又要使 发展机会均等化;既要保持经济的高速与持续增长,又 要减少与消除机会不均;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让社 会和各阶层人群分享增长的收益,让弱势群体得到保 护。简而言之,包容性增长就是让所有人享受经济增 长带来的好处,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包容性 。 2Ol1年4月,在亚洲博鳌论坛上发表 “包容性发展:共同议程与全新挑战”的主旨演讲,阐述 了中国对包容性发展的看法及实践,正式提出了包容 性发展这一概念。强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获得社 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包容性发展的概念很快取代 了包容性增长,引起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中国乃至 亚洲的经济增长和发展模式已处于转型的关口,必须 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包容性增长、可持续发展和 社会共享繁荣。包容性发展不仅包含了经济增长,而 且还包含了社会、教育、医疗、生态环境等各方面的共 同发展。由此可见,包容性发展与科学发展观是一脉 相承的。 在包容性增长到包容性发展的实践演化中,包容 性创新应运而生。2Ol2年5月,国家财政部和世界银 行联合在北京举办了“亚太地区包容性创新论 坛”。来自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全球研究联盟等 国际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包容性创新的概念和模式、 基层创新推进和传播、环境、创新实践等进行了探 讨与交流。 1.3包容性创新内涵 目前,还没有统一、明晰的关于包容性创新的概 念,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界定,如表1所 示。 Prahalad和Hart 认为,生活在贫困线下、权利得 不到充分保障的“金字塔底层群体”蕴含着巨大的商 机,企业通过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来满足其内在需求 或利用其创新能力,不仅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回报,还 可以提高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质量,缓解和消除贫困。 Gerard George[1 13认为,包容性创新既是过程,也是绩 效产出结果,有利于弱势群体。理解包容性创新必须 承认在创新开发、商业化以及价值创造过程中存在不 公平的情形。OECD 认为,包容性创新是指利用科 学、技术和创新诀窍以解决低收人群体的需求。 表1 包容性创新概念及分类 国内学者邢小强等 认为,包容性创新必须充分 挖掘贫困人群中蕴藏的巨大消费、生产和创业潜力,把 低收人群体纳入创新系统,从而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 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常修泽I 】认为,包容性 创新应该包括:产权创新、分配创新、可持续 发展创新和社会管理创新。李扣庆[233认为, 包容性创新可以理解为3个层次:①为社会弱势群体 生活便利而开发的低成本技术产品,其本质是将弱势 群体接人新技术支撑社会网络;②提高弱势群体的创 新能力,并为他们创造创新机会和致富环境,鼓励草根 创新;③所有涉及的技术,包括生活使用的和赖以创业 的,必须是环境友好的、可持续性技术。 综上所述,包容性创新包含两层含义:①针对低收 人群体的特定需求开展创新活动,使他们能够获得并 享受创新成果;②低收人群体参与、推动、实施具体的 创新活动,在创新过程中创造价值。本文认为,包容性 创新是促进经济改革成效惠及社会大多数人的引擎, 把以往受社会排斥的低收人群体纳入到创新活动中 来,给他们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同时整合创新参与主 体的各项资源与能力,从而产生创造全新知识的新途 径,使低收人群体的创新能力获得提升与发展,并合理 分享创新成果。 2包容性创新机理 2.1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创新 理解包容性创新机理的关键是理解包容性创新模 ・ 8 ・ 科技进步与对策 式。李扣庆 ”]、邵希Ⅲ 对包容性创新理论进行了拓 展,根据创新扩散方向,把创新模式分为“自上而下”包 容性创新与“自下而上”包容性创新,如图1所示。 图1 包容性创新模式分类 从金字塔顶端向低端“自上而下”(top—down)创 新,是指和企业要充分挖掘处于金字塔底层人群 的现实需求与潜在需求,针对低收入群体这一新市场 环境,调整流程,重新确立成本结构,开发出低收入人 群可负担、可接受的创新性产品和服务。自上而下包 容性创新活动强调技术的选择、改进和扩散。 “自下而上”(down—top)包容性创新是指,作为创新 主体的低收人群体自觉地组织起来参与创新活动,开 展团体创新或合作创新。低收入人群对创新失败的包 容性很强,因此低收入群体市场被称为破坏性创新天然 试验场。企业可以将在低收人人群市场中培育出的创 新成果应用到中高端市场中。这种创新模式体现了低 端、简单、低成本的破坏性创新理念。自下而上包容性 创新强调知识的学习与流动,以及能力的培养与利用。 两者的交集都是针对金字塔底层的低收入人群开 展创新活动,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大多为低价、低成本。 正是因为包容性创新产品价格低、性能相对较差利润 低,所以许多创业者往往忽视包容性创新的巨大市场 潜力。按照效应理论,对于高端消费群体,产品性能存 在效应递减趋势;而对于低收人群体来说,由于以前没 有使用过这些产品与服务,产品性能效应是上升的。 包容性创新把以往受社会排斥的低收人群体纳入到创 新活动中来,既给他们提供低成本、低性能的产品与服 务,又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既提升其创新能力,又使 其分享创新成果。 2.2包容性创新特征 包容性创新的概念和机理决定了其特征,具体如 下:①公平性。包容性创新注重为低收入群体提供参 与创新的机会,让他们公平地参与到创新活动中,提高 自身能力,享受创新成果。传统创新方式往往崇尚产 品精英主义理念,创新产品或服务针对的是高端消费 群体,忽略金字塔底层人群的需求 ;而包容性创新拒 绝产品精英主义,针对低收人群体的需求,并提供相关 的产品或服务,更强调创新的公平与民主;②异质性。 由于低收入群体一般都有很强的地域、文化、传统、宗 教特征,这就造成了他们对产品与服务需求的多样性、 复杂性、分散性。因此,包容性创新在实施过程中,必 须重视创新异质性。低收入人群的需求异质性对创新 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它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潜在市 场;③低成本性。由于低收入群体自身资源相对缺乏, 他们往往不会购买价格昂贵的产品或服务,也不会参 与高成本的创新活动。因此,包容性创新提供给低收 入群体的产品和服务在保证质量与功能的基础上,价 格相对低廉,而且为支持低收入群体参与包容性创新 活动提供的各种支持也是低成本的;④开放性。包容 性创新强调参与、交流反馈以及创新平台的开放性。 创新主体包括低收入群体、企业、、NGO、科研院所 以及众多中介服务结构,各主体之间的交流互动、反馈 更为开放;创新平台更为开放,不仅仅局限于企业研发 部门、科研院所的实验室,而是多方协同参与创新;⑤ 草根性。与其它类型创新不同,包容性创新参与者不 仅仅是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正规机构,还将广大低 收入人群即草根群体纳入进来。草根群体更加了解自 己的真实需求,并根据自身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 这样创新活动成功的概率会更高。当所有草根群体都 参与进来,分享自己的创意和想法时,每个人都会成为 创新源 。 3包容性创新影响因素分析 包容性创新能为低收入群体和企业创造巨大的价 值与收益,但受低收入群体自身特征及其所处外部环 境的影响,实施包容性创新将面临一系列挑战。 3.1创新、制度体系不完善 有关包容性创新的研究才刚刚兴起,尚未建立起 包容性创新框架。当前,创新活动基本由、企 业、高校以及研究机构主导,低收人群体被排斥在创新 活动之外。虽然我国近年来对知识产权保护有所加 强,但仍存在许多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情形。这就导 致了许多人不愿意去创新,更愿意去仿造和山寨。此 外,我国信用体系尚不健全,违约成本较低,导致低收 入群体为了短期利益而选择违约行为,长此以往,形成 恶性循环。由于缺乏完善的制度,外界参与者很难与 低收入人群建立起信任合作关系。低收入群体市场中 由于缺乏有效而健全的监管体系,许多法律法规无法 正常执行,进而导致交易成本和投资风险很高。 3.2创新技能不足 相对而言,低收人群体大多教育水平偏低,而且缺 乏基本的创新技能,严重制约了包容性创新的实施。 低收入消费者由于自身知识储备的缺陷,有时无法鉴 别产品的优劣。此外,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储备和技能, 劳动生产率较低。如果不经过相应的学习和培训,他 们就无法以既定成本提供产品和服务,容易失去参与 包容性创新活动的机会。 3.3信息基础设施落后 信息获取及应用是创新的核心环节。因此,信息 的可获得性是企业创新和吸收新知识的重要推动力。 第6期 赵武,孙永康,朱明宣,等:包容性创新:演进、机理及路径选择 企业和国家间知识的创造和传播受信息的可获得性、 成本、分享简便性的影响。国际经验表明,投资信息基 础设施是促进国家创新与经济产值提升的重要途径, 信息基础设施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包容性创新的开 展。我国大部分低收人群体分散居住在偏远农村地 区,这些地区生态环境恶劣、交通不畅,供水、供电、卫 生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信息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较落 后,这些都对包容性创新形成制约。 3.4创新融资服务欠缺 低收入群体市场与其它市场相比,创新融资服务 严重匮乏。低收入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一般无力负担投 资和采购所需的资金,而银行信贷门槛较高。此外,由 于包容性创新活动极具不确定性,充满风险且交易成 本很高,因此低收入很难获得一般金融机构的信贷支 持,导致不得不寻求非正规的金融支持,其不仅融资成 本高昂,而且缺乏安全保障。缺乏创新融资服务会削 弱企业进入低收人群体市场的动力,阻碍包容性创新 的开展,从而导致低收入群体无法参与到价值创造与 价值分享过程中来。 3.5市场需求信息匮乏 与其他群体相比,低收入群体对产品(服务)的价 值评估标准存在很大差异,具体表现为他们对产品功 能的新颖性和多样性要求不高,但重视产品的实用性 和易用性,对价格相当敏感,偏好灵活的支付方式。低 收入群体自身的特征,决定了其消费需求的多样性与 异质性。但是由于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通,企业很难深 入了解和挖掘低收人群体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造 成市场需求信息严重匮乏。 4包容性创新路径选择 包容性创新是一个系统过程,涉及到多方参与者。 需要建立一个以消除贫困为导向的包容性创新体 系,确保更多的低收人群体、中小企业、NGO以及科研 院所参与到创新活动中,真正有效地解决贫困问题 。 4.1构建有利于包容性创新的、制度框架 (1)需要建立起目标明确的包容性创新、制度 框架,从供给和需求两个层面制定促进包容性创新发 展的u 。从供给层面来看,通过转移支付、财政补 贴等手段对包容性创新的参与者提供资金支持,同时 也要考虑到不少草根创新者和创业者由于没有利润而 不能享受税收优惠的情形;设立集群创新中心、科技企 业孵化器等桥梁机构支持包容性创新;加大商业支持 力度,积极帮助企业拓展市场,降低技术产业化、商业 化的风险。从需求层面来看,要通过采购加 大对包容性创新产品的采购力度,积极开发市场潜力; 在产品或服务处于研发阶段即确定采购规划或供 应商,推动产品研发进程。采购作为一种示范效 应,将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产品的推广应用。 (2)制定一种既能克服市场失灵,又能充分鼓励市 场竞争的创新。具体而言,包括减少信息的不对 称、保护知识产权、降低企业交易成本以及进人与退出 壁垒、保障合同履行。 (3)在推进包容性创新的过程中,还应尽量避 免失灵,需要对公共部门进行改革,建立完善的监 督和评价机制,提高部门的管理效率和执行效率, 不断提高对包容性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 4.2 营造有利于包容性创新的环境 (1)构建包容性创新生态系统。创新生态系统够 将包容性创新的主体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作共生的 关系。包容性创新主体通过相互协作分享创意、创造 新知识、开发新的商业模式和市场,以满足消费者现实 和潜在的需求。 (2)成立专门机构开展包容性创新。在国家层面 成立国家创新委员会,制定包容性创新计划,设立包容 性创新基金,构建包容性创新中心和网络,支持草根创 新,促进信息共享,实现创新成果的商业化和规模化生 产,并在地方设立相应的分支机构 。 (3)培养有利于包容性创新的文化,鼓励冒险精神 和创业精神。让人们认识到创新对于提高竞争力的重 要意义;积极利用大众媒介宣传企业家或其他创新者 的成功故事,激励人们创新;让创新成为一种全民习 惯,让每一个人都愿意为创新作出自己的贡献。 4.3 开展对低收入群体创新需求的调查研究 对低收入群体的数量规模、分布区域、生存条件进 行实地的调查研究,掌握低收人群体的实际状况,为推 动包容性创新提供数据支撑。同时,要对低收人群体 现阶段参与包容性创新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展开深 入细致的调查,为选择相应的工具提供现实依据。 此外,要帮助低收入群体重新定义需求、发现需求、创 造需求。大部分低收人群体由于自身条件无法准确表 述自己的需求,因此需要在深人调查的基础上,帮助他 们发现自身需求,进而创造需求。 4.4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创新能力和教育水平 要成功实施包容性创新,必须重视低收入群体人 力资本的培育和仓U新能力的提升,让低收人群体参与 到创新当中来,并从中分享收益0 。首先,要加大对低 收入群体的培训力度,提高其生产生活技能。可由政 府出资支持当地的企业、培训机构等开展形式多样的 培训活动。应着力提高低收人群体创业创新技能,如 互联网应用、电子商务、知识产权保护等。其次,提高 低收人群体的教育水平。加大对低收人群体教育补贴 的力度,除正规教育体系外,开展职业教育计划,提高 低收人群体的创新能力。最后,明确提高创业创新能 力的关键人群和重点领域。例如,在我国少数民族聚 集区以及偏远山区存在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 ・ 1O ・ 科技进步与对策 2O14年 以将传统的工艺技法以及文化遗产挖掘出来,利用当 今科学技术进行改进和创新,使其产生新的文化、商业 和社会价值。 4.5完善信息基础设施 加强城乡地区通讯基础设施建设,让信息通讯技 术创新惠及大多数人。重点推进农村地区,特别是经 济欠发达地区信息通讯设施建设。不断降低农村地区 宽带上网成本,积极推进三网合一,在农村地区提供无 线宽带服务。应制定相关鼓励私营企业投资 是在农村地区宽带设施。移动运营商应该积极推广农 村手机上网业务,不断降低手机上网资费,吸引农村地 区大量的潜在客户。 4.6加大包容性创新融资支持 国家可出资设立创新基金为包容性创新提供融 资,实现对低收人群体的金融支持。例如,印度国家创 新委员会设立的创新基金,资金由和私有企业投 入,用于支持创新网络平台建设和资助草根创新。还 可成立包容性创新企业孵化器 ,不仅提供基础设施、 市场研究、商业计划、产品商业化等非金融服务,还应 提供金融支持服务,尤其要为早期技术研发提供资金 支持。此外,应鼓励风险投资基金对包容性创新进行 资金支持。通过税收优惠的方式引导闲散资金流向风 险投资行业,加大包容性创新早期风险投资资金的供 应量。 5 结语 包容性创新在中国仍处于萌芽阶段,但趋势不可 逆转,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为解决伴随经济高速增长 而凸显的差距问题与生态环境问题,尤其是在中 国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更需要通过包容性创 新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目前,学 术界对包容性创新内涵和外延的研究仍处于探讨阶 段,还未能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本文阐述了包容性 创新理论的演化过程,借鉴现有包容性创新理论研究 成果,梳理了包容性创新的科学内涵和机理,归纳了其 特征,深入分析了制约包容性创新的因素,并提出了相 应的选择路径,期望对包容性创新的理论和实践有所 贡献。 未来研究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①对包容性创新 的含义进行整合,形成统一的概念,同时理顺包容性创 新与其它创新理论的关系;②将包容性创新纳人到建 设创新型国家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来,探讨包容 性创新与创新驱动战略之间关系;③从博弈论的角度 研究包容性创新;④加大包容性创新绩效评价实证方 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SOCIAL EXCLUSION UNIT.Preventing social exclusion [R].London,2001. E2]石彤.性别排挤研究的理论意义[J].妇女研究论丛,2002 (4):17-24. [3] SILVER.Social exclusion and social solidarity:three para— digms[J].International Labor Review,1994,(133):531 577. [4]SEN A.Inequality reexamined[M].Oxford:Oxford Uni versity Press,1992. I-s] 范轶琳,昊晓波.包容性增长研究述评[J].经济管理,2011 (9):180—184. [63 ALI I,ZHUANG J.Inclusive growth toward a prosperous asia:policy implications[R].ERD Working Paper No.97, Economic and Researeh Department,Asian Development Bank,Manila,2007. [7] 高霞.包容性创新研究进展[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 (7):1-4. [83 J PRAHALAD CK,HARTSL.The fortune at the bottom of the pyramid[J].Strategy&Business,2002,26:54—67. [9] 都君超,王海燕.包容性创新的实践与启示[N].科技日 报,2013-6—16(001). [1O] 吴晓波,姜雁斌.包容性创新理论框架的构建[J].系统管 理学报,2O12(6):736—747. [u]GERARD GEORGE,ANITA M.Innovation for inclusive growth:toward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a research a— genda口].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12(6):66卜 683. [12] 常修泽.关于包容性创新的探讨[J].上海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O12(5):1-15. [13] 于潆.包容性创新下的选择题[N].中国会计报,2012—11— 30(08). [14] 邢小强,周江华,仝允桓.面向金宇塔底层的包容性创新 系统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11):27—32. [15] 邵希,邢小强,全允桓.包容性区域创新体系研究[J].中 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Ol1(6):24—30. [16] 于永臻,程.当前我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亟须实现三 个转型[J].经济研究参考,2012(68):33—37. [17]赵付春.企业微创新特性和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科学 学研究,2012(10):1579 1583. [18] MICHAEl GUTH.Innovation,social inclusion and CO— herent regional development:a new diamond for a socially inclusive innovation policy in regions[J].European Plan— ning Studies,2005,3(2):333—349. [19] 吉瑞.交易成本、选择与包容性创新[J].财经问题研 究,2013(4):11 14. [2O]P HOLTZ.Unleashing India’S innovation:toward sustain able and inclusive growth[M].The world bank,2009. [21] EVA HEISKANEN,SAMPSA HYYSAI O.Constructing innovative users and user inclusive innovation communities [J].Technology Analysis&Strategic Management,2010 (4):495—511. [22]LINA SONNE.Innovative initiatives supporting inclusive innovation in India:social business incubation and micro venture capital[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Social Change,2O12(79):638—647. (责任编辑:陈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