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校本教材中陶瓷文化章节谈谈釉下五彩瓷的发展历史和装饰表现手法,以及釉下五彩瓷的艺术传承。釉下五彩瓷产生于清末光绪三十三(1907)至光绪三十四(1908)年之间,当时的湖南瓷业学堂研制出五种(深绿、海碧、茶色、玛瑙、艳黑)高耐火性釉下颜料,从而烧制出独具特色的釉下五彩瓷。 釉下五彩绘技术的发明改变了近两千年以来单色釉下彩绘技法的局限,给我国陶瓷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经过近百年的发展,醴陵釉下五彩瓷形成了色彩丰富、构图简练、清雅温润、精美素洁的风格特征,引起国内外陶瓷界和工艺美术界众多专家与学者的关注。釉下五彩瓷之所以能造成如此良好的视觉效果,与其装饰工艺特点密切相关。
一、釉下五彩瓷的发展历史
醴陵制陶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其县城近郊有东汉(公元25年-公元265年)制陶遗址,可以得知醴陵制陶历史已有近两千年,且当时的制陶作坊已具有相当规模。
釉下彩的烧制和装饰技法的发明,最初并非是在醴陵。据考古发现,早在三国时期(公元220年-公元265年),越窑已经有了釉下彩。到了唐代(公元618-公元907年),釉下彩瓷得到进一步发展,其时主要产地为湖南长沙铜官窑。当时的人们运用铁、铜等金属氧化物作为陶瓷装饰色料,用毛笔在未经烧制的胚胎上绘制出以植物、动物、人物等为题材的装饰图案;然后在绘好的胚胎上施一层透明釉,经过1120℃左右的高温烧制和化学反应,从而使瓷器上呈现色泽鲜明的褐、绿、蓝色的各式纹样。自唐以后,釉下彩得到了长足发展,并出现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陶瓷艺术杰作,如宋代北方磁州窑和元代以后的釉下青花瓷、釉里红等,这在我国陶瓷艺术发展史上均占有重要的位置。釉下青花和釉里红等著名釉下彩瓷的成熟与发展,为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发明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方法。 二、釉下五彩瓷的装饰表现手法
釉下五彩瓷的装饰工艺和表现手法是其它瓷种没有的,因而也是独具特色、与众不同的。其装饰工艺的程序大致分为五个步骤:①在素烧坯上构图;②勾线 (或墨线或色线);③分水(在双勾线内填色料水);④喷釉;⑤烧成。其中勾线和分水是釉下五彩瓷装饰工艺中的重要步骤。勾线的基本过程就是根据事先设计好的纹样,在坯体上用一种油性材料勾勒出物象,纹样轮廓。线条有墨线和色线两种,根据装饰需要进行选择或搭配。墨线在一定温度下消失呈现白色线条的效果,这是釉下五彩瓷独有的。分水即在轮廓线内填所需色相的各种饱含水份的釉下五彩色料。由于陶瓷色料溶解在水份中,故称这种填色工艺为分水。用这种填色方法制作的作品,色彩润泽、接色自然、饱含水份感,是其它装饰技法不能达到的效果。 以勾线和分水等基本技法构成的釉下五彩瓷装饰工艺,在实际生产中得到了广泛运用。人们根据这些原理和技法,还创造了诸如喷彩、色彩釉、釉下彩贴花等装饰工艺技法。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的釉下五彩瓷装饰工艺,包含着很多优秀的工艺思想和工艺技术,这些思想和技艺被一代代的工艺匠师们所掌握,并不断地传承和发展。
醴陵釉下五彩瓷装饰题材广泛丰富,它包括人物、动植物图案、几何纹样、吉祥图案和书法文字等。人物图案有戏曲故事人物、神仙高士、吉祥寓意的财神以及人物自画素描形象等,其中有些图案如自画素描形式的图案是具有时代性特征的。植物图案比较常见的有牡丹、菊花、莲花、牵牛花、石榴、灵芝、松、竹、梅等。动物图案既有神异的龙凤,也有生动的孔雀、云鹤、雁、鹅、猫、兔等。动、植物图案往往结合在一起,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活泼。“莲生贵子”、“莲莲有余”等吉祥图案在釉下五彩瓷中也常有所见。“福”、“寿”之类的文字图案和当代民间书法也常作为五彩瓷上的装饰。这些装饰图案大多以国画中写意画和工笔画的形式绘制,色调温润,色相纯正,图案精美。
醴陵釉下五彩瓷的装饰构图疏密有致,纹样变化多样,其显著特点便是图案简洁,结构朴实严谨。在醴陵釉下五彩瓷的装饰构图中,很少见到非常繁密或留有很大空白的,其画面的构成大多疏密有致,或密而不繁,或疏而不空,主次分明,虚实相生。在图案的整体布局中,十分注重意境的创造,往往给人想象的余地。这些纹饰结构和布局上的特征,又和其双色分水工艺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釉下五彩瓷的艺术传承
醴陵釉下五彩瓷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和演进,已经形成了具有自身风格的装饰和艺术特征,它集彩饰美、意境美、釉色美于一身,孕育着雅致、素洁、细腻的艺术品质。 醴陵釉下五彩瓷的装饰,非常注重形神兼备的审美趣味,讲究造型用笔、赋彩,具有强烈的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特色。很多从事釉下五彩瓷装饰设计的作者都接受过中国传统绘画训练,并将中国传统绘画作为基本功练习,许多作者同时也是中国画画家。同时,它也很注重意境的创造,往往给人们想象的余地。特别在色彩处理上,追求宁静、平和的色彩感觉,釉下五彩色彩的对比不是炎辣强烈的色彩对比,而是同类色深浅、浓淡的对比,这样,既有对比,又有丰富的层次感。
醴陵釉下五彩瓷传承了中国古陶瓷装饰表现艺术的优点,发扬了中华民族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以迥然不同的装饰表现风格伫立于世界陶瓷文化之林。这些装饰表现手法上的特征为我们今天的设计提供了启迪。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