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修是深化课程改革、提升教学效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要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客观形势,推进教育均衡、优质、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进一步规范校本研修工作,构建民主、开放、生动、高效的校本研修机制;为此,特制定蓝关镇中心学校本研修过程指导制度;
一、工作定位
一校本研修,是指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为取向,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实践智慧为目的,以学校自身资源优势和特色为依托而进行的“研教研、科研、修进修”一体化活动;
二校本研修的立足点要放在教学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重点要放在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评价的完善、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效率的提升上,着眼点要放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切入点要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生长点要放在促进教师成长和学生发展上; 三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构成校本研修三位一体的关系;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校本研修的三种基本行为方式,自我反思是校本研修的基础,同伴互助是校本研修的核心,专业引领是校本研修的支撑,务必注重相互间的整合;
四“问题——设计——行动——反思”是校本研修的基本流程;问题是指从教学现象中抽象出的问题,设计是指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行动是指设计付诸于实施的过程,反思是指由行动的体会上升到新问题的思考与实践;
五校本研修要突出针对性,注重教师的知识拓展和观念更新,注重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提升和教学行为改进,为教师的专业成长、价值实现服务,为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服务,为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服务;
六校本研修要强调实效性,坚持以“问题”为中心,以行动研究为杠杆,促进教师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跳出教育理论的空洞,摆脱教学实践的肤浅,避免流于形式;
七校本研修要尊重教师发展水平的层次性,讲究人性化、多样化、个性化;要利用差异资源,开展多层面、多形式的研修活动;要激励教师从最困惑、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入手自主研修,谋求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和方式方法的迁移融合;年轻教师更要注重实践性知识的学习与积累;
八校本研修要体现灵活性,个体研修与团体研修并行,分散时间与集中时间结合;要打造教师学习化组织,引领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学、评价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构建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实践的长效机制; 二、岗位职责
一校本研修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渐进式加深的过程;在实施校本研修时,既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又要加强部门间的联系和协调,和谐发展和平衡运作校长的领导力、中层的执行力与教师的落实力,形成高效的校本研修运行机制; 二校长是校本研修的第一责任人,要修炼校本研修的领导力,把握校本研修的方向;分管领导要协助校长谋划校本研修的思路,承担校本研修规划计划、协调沟通、组织管理和组织实施的责任;校长、分管领导要深入校本研修的各个实践环节,整合全局,协调全面,不断完善校本研修的互动、交流、资源共享平台;
三教务处主任要修炼校本研修的执行力,具体负责校本研修的策划与常规管理工作;要根据校本研修的总体规划,确定学年、学期工作重点,并制定实施计划;要营造支持信赖、合作分享的氛围,加强对教研组、备课组、课题组活动的过程管理与指导,有针对性地组织理论学习、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主题研究活动,注重联系实际,注重对实践成果的提炼、及时推广;
四教师要修炼校本研修的落实力,不折不扣地抓规范、抓细节;要成为学习者,强化自主学习能力;要成为研究者,积极开展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提高自主研究能力,形成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要成为合作者,加强交流与对话、协调与合作,发挥个性特长与发扬团队精神并重;
五组长承担学科把关、教学常规督查责任,重在引领;要与组内教师通力合作,做好校本研修常规系列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与评价,加强课堂教学诊断,深化个体研究、群体研究和双面研究以老带新、以强带弱,促进骨干力量的集聚与辐射,促进年轻教师的成长与发展;要精心策划备课活动内容、形式,以问题为中心,以交流研讨为手段,集教材研读、学情分析、合作备课、课堂教学研究、教学质量检测与分析于一体;要及时制订教研组研修方案,及时组织对备课活动的资料整理归档; 三、运行机制
一学校要建立健全校本研修组织系统,形成包括决策规划、组织实施、评价反馈、管理保障等环节的扁平式互动网络,确保校本研修规范、有序实施;要引导教师参与校本研修各种制度的建设,提高管理的透明度和实效性;要完善执行制度的监控机制,保证制度的执行力,又要关注人文关怀在制度管理中的作用,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学校要建立健全专业引领制度,注重专业引领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持久性;要加强理论业务学习,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武装教师,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指导教师,促使教师生成新认识、新思想,避免校本研修囿于同水平反复;
三学校要建立健全课例研究制度,注重过程,注重教学行为的转变,注重实践智慧的提升,力戒做秀;教研组要有计划地组织研究课,又要倡导形式多样的自发观摩,如随堂观课、教师之间互相观课、“临床诊断”等;在研究课的备课环节,尤其要在备课组内集思广益;
四学校要建立健全对话交流制度,开阔思路,引发思考,加深教师对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的认识,寻求更好、更多的教学策略;要强化团队聚合力,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的牵引和纽带作用,全面贯彻“备课—说课—讲课—观课—议课—悟课”流程,互相学习,共同切磋,分享经验;
五学校要建立健全个性备课制度,发挥教师的个体创造力和群体合作力,体现教师的个体价值与群体绩效;教学设计应包括三个模块:一是共性模块集体备课的结晶,二是个性模块学情与自身风格的结合,三是反思模块教学后记;教学视导、教学常规检查要重点查阅个性模块和反思模块;
六学校要建立健全课题过程管理制度,追求科研管理的规范化,关注课题研究的方向性、过程性和实效性;课题研究要与凸现办学特色、提高办学品位相结合;课题不应单纯追求数量,而应注重品质;
七要建立健全校本研修评价机制;评价标准要突出重点,既重视横向比较,更重视纵向发展;评价程序要突出公正,强化民主管理;评价方法要突出导向,既关注个体发展,更关注团队合作;评价结果要突出期待,既肯定成绩、诊断问题,更引领发展方向;
八学校要对校本研修工作的过程与质量进行监控与评价,定期检查校本研修制度运行情况,及时汇总基本情况,明确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排查原因; 四、研修模式
一学校要结合学校实际,构建研究平台、服务平台和交流平台,开发灵活的、有特色的、多元的研修模式,责任到组,落实到人;要确保教师的收获及时得到分享,困惑及时得到回应;
二教学型研修是校本研修的主体;要以“教”为着眼点,以课例为载体,防止研修神化;要始终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围绕如何上好课,开展个性化说课、同课多
轮、同课异构、议课反思等活动;要倡导对比性和操作性强的同课异构,但不要一味求异,异构只是一种手段,异构应同归于追求教学的高效性;
三研究型研修是校本研修的主导;要以“研”为着眼点,以课题专题问题为载体,防止研修泛化;要着眼小问题,放眼大问题,以一个问题为观察点,以一串问题为思考面,以一组问题为联合体,系列化地开展行动研究;
四学习型研修是校本研修的必由之路;要以“学”为着眼点,以读书为载体,防止研修窄化;要倡导多渠道、多形式的读书,构建书香校园;要加强专家学者和教科研人员的跟进式指导,解剖、会诊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使教师从更高的层面、更宽的视野把握教学方向;
五教研活动是校本研修的基本平台,要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合作;要推进“一课三阶段”行动研究,以课前说课议课为起点,以课堂观察为基础,以课后议课及反思改进为核心,梳理、提炼共性经验和认知过程;要倡导行为跟进式的案例引领,引领意味着视角交换和视域整合;每学期全组性集中活动次数不少于5次;
六备课是校本研修的基本形式,要力戒贪大求全,务求从实从细;要以独立钻研为前提条件,以共同切磋为核心环节,围绕教学思路的交流、教学方法的选择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还可以怎么教展开实质性的研讨,整合形成共享的教案、学案、课件及练习体系;
七课题研究是校本研修的重要渠道,要有明确的研究对象、缜密的研究计划和科学的研究方法,找准与常态化教学的微观切合点,谋求课题研究与常态化教学的融合;要倡导“小问题、深研究”“开放——合作”的研究范式,既开掘深度,又拓展广度,杜绝纯粹为研究而研究的“写作式研究”;
八学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倡导多样化的同伴互助形式;每学期要结合课堂大练兵,督促教师夯实教学基本功,包括但不限于“六个一”:读一本教育专着
并有读书札记、读一种专业期刊、出一节公开课、写一篇教研论文,每个教学设计实施后补充一段后记,每次调研考试后写一份试卷分析报告;
九学校要重用、厚爱各级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创造条件让名师有为、有位;尤其要多提供高层次学术交流的机会,引导名师成为研究型教师;每学期要开展名师展示活动,发挥名师的示范辐射作用,包括但不限于“六个一”:读一本教育理论书籍;上一节公开课;交一份教学案例;制作上交一个优秀课件;参与一个教学课题研究;撰写一篇又交流价值的教学论文;
十年轻教师的成长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生长点;学校要从年轻教师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制定宏观教育理念与对课堂教学的整体把握和微观教学策略与微格技能两个层面的培养目标;要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推进结对帮扶,强化现场诊断,就教学中某个方面、某个环节设计不合理、组织不严密、点拨不到位的地方进行会诊,引导反思;要督促年轻教师详细备课,每月观摩一节本学科课,每学期上一节汇报课,加强教学行为的自我分析、自我矫正,加快处理各种情景、问题的智慧与经验的积累;
十一学校要打破校际隔阂,跨越学科界限,开展丰富多彩的联合研修;要以教学实践中的共性问题和突出问题为切入点,以联动备课和教学开放活动每学年至少举办一次为载体,加强校际信息沟通和专题研讨,实现优势资源的共享与互补,保持校本研修的活力与效力;
十二学校要打破时空局限,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共享性和互动性,培育基于网络的校本研修沙龙;要借助、飞信等即时通讯手段,实现教师更广泛平等的参与;
十三学校要引领教师增强反思意识,经常地、系统化地进行反思;反思的基本表现形式是:课前反思——预测与分析;课中反思——调控与应变;课后反思——总结与评价;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教学片断,组织比较研究,重点研究细节,探讨改进
的具体举措;要坚持写教学后记,记载教学的心路历程,如教学中的得意之笔、失误之处,学生的独到见解、典型错误,对教学的疑问及其思考等,重在分析总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