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教学设计 桂阳蒙泉学校 李海燕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1、诵读品味语言,体验江南夜色之美,感悟作者的情感。
2、多角度品读人物,体悟至真至纯的性情之美。
过程和方法目标:品味文中的细节,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
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启发
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朗读带动文本感知,体会“美”景中的“好”人这一主题。 2、戏外之戏,“偷豆”、“送豆”余韵悠长,在文本演绎中提升情感认知能力。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欣赏歌曲《童年》。
同学们,《童年》这首歌好听吗?提起童年,我们总会有无尽的回忆和向往。文学巨匠鲁迅先生不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充满怀恋,对他在农村的一段生活也记忆犹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社戏》这篇小说,穿越时光隧道,领略百年前江南水乡的独特风光,感受作者别样的童年风味。相信你对文中的乐趣也会感同身受。
齐读我们的学习目标:(ppt) (二)赏析文本
环节一:那戏(板书)(ppt)
文章的题目是《社戏》,想必“社戏”就应该是这篇文章的中心事件了,我要请同学们在研读之后告诉我:本文中描述的“社戏”到底怎么样?(速读文章第17—21段) 请你用一两个词语概括: 这是一场 的社戏。 环节二:那夜(板书)
同学们的总结是戏是无聊的、枯燥的,这与文章的最后一段似乎是自相矛盾的:“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好戏?(ppt)
这与文中的描述矛盾吗?你是怎么看的呢?
因为在看戏的途中,我们见到了美妙的夜色,这让我神采斐然,心生向往。 因为在看戏之后,伙伴们一起偷豆,活泼有趣,这更加弥补了戏不好看的失落感。
其实,作者说的好戏就是指因看戏而引出的美妙的人与事。这更加有魅力,比看社戏更加的吸引人。
刚才有的同学提到了美妙的夜色,我觉得你对文本的把握非常敏锐,能够在不经意的描述中发现美,那么就让我们走进这无边的江南夜色,去体会那夜的美丽吧.
/ 5
1
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哪几个段落中描写了行程中的美妙夜色,找出来的同学,轻声朗读一下,有感情的读,尽可能体会作者在景物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有感情朗读11、12段)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学生自读(轻声读)、展示读
点拨阅读:好的朗读总能给人以形象感,引人去想象,这么好的月色不值得去细细体味吗?
你看,豆麦与水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各自发出了微微的清香,这一处是写感官上的哪一方面的感受?
嗅觉。
那还有没有另外的角度去写的?
视觉。月色与连山。写法还不一样,月色是采用静态的描述去写“朦胧在水气中”读起来要有若有若无的语气;连山却是动态的“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在这里有一个写法叫做“化静为动”。写夜色中的山,很形象,读起来一定要有动感。
听觉,如:“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 师:调动多种感官的手法,让景物有形、有色、有声、有味、有情,描绘出了一幅江南水乡特有的清新画面。从这样的景物描写中,你能感受到“我”去看社戏时怎样的心情?
生(众):轻松、愉快、兴奋
师:棒极了!这就是景物描写的烘托作用。这么美的景,这么好的心情,让我们把这一切都融于声音中,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两段如何?
师:有个要求噢,要配上手势,举个例子,是从嗅觉角度写的,就用右手轻轻触碰鼻子,是从视觉角度写的,就轻轻触碰眼睛。明白了吗?
(师生边做手势边有感情地朗读)
还有没有这样的景物描写:(有感情朗读第22、23段)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这一段当中,对于人物的描写要多一点,但是写景也同样的形象生动,作者始终在强调一种静谧、和谐、欢快的氛围,写看戏来去行程之美妙,所以给他少年的心灵留下了永恒难忘的一幕幕。
真可谓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作者不是为了看戏而去写戏,作者是写在看戏途中的独特体验。这就是一个小孩子的视角。老师有一个三岁的儿子,他经常
/ 5
2
为了华美的包装而去买下一盒糖豆,过后把糖豆倒出来,只是玩那个玩具的包装。这就是一种儿童的心态,他们舍却了看戏这个功利目的,才会为夜色的美妙而欣喜。
这景不能算作戏的背景,而应该是舞台,热爱生活的人会为舞台的精美而驻足赏叹,谁还会再去追究台上唱的到底是什么戏呢?(板书“戏之舞台”) 环节三:那人
说完了景,我们就要讲到作者那最重要也最深情的感悟了,那就是“人”。 那么同学们看:文中都有那几个人的形象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你就说你印象最深的
双喜、阿发
桂生还有其他不知名的小伙伴,还有六一公公这个很可爱的老头。
为了让同学们对文中的小伙伴有一个更好的认识,或者说,将你所认识的这些书中的好朋友更好的介绍给别人,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需要同学们去完成:
我看到同学们都有一本成长记录册,那里面有你的成长历程,有你自己的成长感言,也有好朋友和同学为你写下的互评留言,那么今天我们就以一个好朋友的身份,对你所认识的这些好伙伴们分别写一个互评感言,下面我分一下工,同学们分组完成: 双喜组 阿发组
桂生及无名伙伴组 姓名 成长记录册(互评表) 双喜 阿发 桂生及其他无名伙伴 纯朴可爱 会照顾人 善良单纯、 热情好客 买豆浆 建议偷豆 你对他的印象 (性格特点) 成长札记 (简单概括事件) 一句话短评 朴实可亲的大一个纯朴哥哥 的农家少年 说到 “偷豆”,阿发在这里有一个经典的亮相。这可是文章的一处精华之笔,作者对阿发也是情有独钟,此情此景都是专门为他造设的。你看这几句语言描写: “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哪一边的呢?” “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同学们能不能模仿阿发的语气读一下他的语言。
“偷”是一个很不光彩的字眼,但是在阿发身上,一个“偷”字会不使他的形象失色呢?
偷一般用在拿别人家的东西,而在这里却是偷自家的东西。
/ 5
3
聪明机智、成熟稳重、胆大心细、有担当有主见、体谅人、为人着(zhuo)想 承担责任,带我看社戏;来去有主见;偷豆为阿发着(zhuo)想 一个大男孩,我们的老大哥 单纯可爱、 宽容大度、 热情无私 偷豆
可以说,正是这个“偷”字,才使使他单纯好客的性情凸现,使我们倍觉他的可爱可亲。
这一笔充满了童真童趣,堪称“戏外之戏”(板书)了。
文中除了这些小伙伴的群像之外,还有一个人也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那就是六一公公。
文中有一段有关六一公公的对话,是六一公公、双喜和“我”之间的对话,很有意思,我们找同学们来角色朗读一下,在读的时候,同学们就要体会六一公公身上表现出了什么样的性情特点: 角色分配:
(六一公公)“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嗔怪、假生气>
(双喜)“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
(六一公公)“请客?——这是应该的。”〈笑着,热情大方地〉
(六一公公)“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和颜悦色> (我)“好。”
(六一公公)“豆可中吃呢?”〈笑,殷勤期待地〉 (我)“很好。”
(六一公公)“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激动满意地,声音更高,语速更快〉 (师):他于是打着楫(ji)子过去了。 六一公公的性情特点应该怎样概括呢?
热情好客、纯朴、自尊心强、善良可亲的庄稼汉形象。这一出偷豆后、送豆前的对话同样想象鲜明引人入胜,我想,这就是我们这篇文章的“戏后余音”(板书)。
名为社戏,却心系戏外。刚才我说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那么我们也可以说这是“迅哥之意不在戏,在乎景美人好也” 师:这种意境颇像欧
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所说的那样“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于酒也。“(大屏幕展示)我们把这句话改写,让它带有<<社戏>>的风韵。 迅哥儿之意不在戏,在乎山水人和之间也,山水人和之乐,得之心而寓之于戏也。
大家看,
读鲁迅的文字是很享受的,同学们应该静下心来,与鲁迅做心灵的沟通与对话,相信大家会喜欢上他,你也就一定会去寻觅,读到越来越多的鲁迅!
戏里戏外不变的情怀就是文中那至美的景,至真的人,至纯的情。老师不由得提笔一首小诗,与同学们共赏: 题《社戏》
那夜的喧闹 已渐行渐远 唯余水声潺潺
月色如诗
泼洒在童年的乐土上
更喜三五知己 一群伙伴 还有那颗好豆
/ 5
4
悄然落根在心间 戏中是童年 戏外亦是童年
那一曲悠远的清笛啊
正搭载着那只白篷的航船,驶向远方……
相信这出童年的戏在我们的人生中,在很远的将来,依然是我们心底的永远的戏。不是游戏,是重头戏!
/ 5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