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配问题》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112—113数学广角,例1。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对两种事物进行搭配的过程,初步发现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并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抽象、概括、合作和交流等活动中,发展有序思考的能力,培养初步的符号感。
3. 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准备:
实物展台、课件、前置性作业、信封、每组两张16开练习白纸、磁铁(透明胶)衣服卡片 课前研究:
如果小红有2件上衣,3条裙子,她会有几种不同的穿衣方法? 1、 利用手中的衣服卡片亲自摆一摆。 2、 想一想:你是先用谁和谁搭配的?然后呢?
3、 你能把思考的过程记录在下面吗?比一比谁记录的最清楚。
设计意图:课前研究的设计,体现了“先做后学、先学后教”的生本教育理念。学生通过思考或许能得出结论,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惑,这些结论和疑惑都是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简单的搭配,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搭配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搭配问题)
设计意图:课堂教学的导入方式有很多种,我之所以青睐于“单刀直入”,主要是考虑学生课前已经了解了学习内容,用这种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引领学生直奔“研究的问题”,可能更有效。 二、交流前置性作业,建立数学模型
师:课前,大家已经思考了“2件上衣与3条裙子”的搭配,下面请在小组内交流你们的想法,然后各小组上台交流。 (一) 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了解各小组情况。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课前研究,已经对搭配问题有了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交流过程中,学生可以分享同伴的智慧,进一步修订、完善自己的思路。同时,通过小组内的交流,学生可以使自己的思路更加条理,为第二阶段的集体交流做好准备。 (二) 集体交流
预设方案:(从无序到有序,从直观到抽象) 1、
画图法:
① 画出部分搭配方案 ② 画出6种搭配方案 交流重点:搭配的顺序
先用一件上衣分别与3条裙子搭配,再用另一件上衣分别
与3条裙子搭配; 2、
画图连线法:
① 从上衣角度出发 ② 从裙子角度出发
交流重点:记录是否简单(每件上衣或裙子只画了一次) 3、
符号连线法:
① 数字符号 ② 图形符号 ③ 汉字符号 ④ 字母符号 ……
设计意图:“发展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学生在搭配过程中
师:你觉得这种符号连线的方法有什么好处?你想不想试试这种方法?请小组长打开信封,看看要研究的问题,然后小组合作完成。 三、小组合作探究,发现数学方法
(一) 小组合作,探究不同数量的上衣与裙子搭配。 (二) 集体交流。
教师根据小组交流,板录研究结果。 上衣(件) 裙子(条) 不同的穿衣方法(种)
(三) 反思过程、发现方法。
如果2件上衣和10件裙子搭配,会有几种不同的穿衣方法?猜猜看(可以现场验证)
通过刚才的研究,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上衣数量×裙子数量=不同穿衣方法的种类
小结:掌握了这种计算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快的解决这类问题。
四、拓展应用
师:今天我们重点研究了“衣服搭配”,除了“衣服搭配”你还遇到过其它搭配现象吗?
(一) 学生联系生活举例。 (二) 尝试解决:
线路搭配:小红到游乐园参观,从公园入口到大风车乐园有2条路线,从大风车乐园到海洋博物馆有4条路线。想一想,她有几条参观路线可以选择呢?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像这种搭配问题,生活中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板书: 搭配问题
简单反思:
(二)教学设计意图: 1、关于前置性作业的思考:
前置性作业的设计遵循:先做后学、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 设计低年级前置性作业应注意的问题:
内容要少,操作性强,要求明确,学生感兴趣,紧密联系
学习的重难点。
2、教学中的几点想法:
为什么选择“衣服搭配”引入问题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既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经验,也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就“搭配问题”而言,有很多生活原型,比如:衣服搭配、食品搭配、路线搭配、队列搭配等。然而,反思这些问题,只有“衣服搭配”最贴近学生生活经验,是生活用词与数学术语的完美结合。所以,我选择这一素材引出问题。(这大概也是人教版教材的设计意图)
上衣(件) 裙子(条) 不同的穿衣方法(种) ‘
如何提高“直观操作”的效率?
直观操作时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教学中往往有以下两种形式:一种是,多数学生直接参与的学具操作;另一种是少数学生直接参与、多数学生间接参与的多媒体操作。我在教学中把这个环节放在了“前置性作业”,就是要保障每个学生都有充足的时间操作,丰富的直观操作经验是学生进一步认知的基础。 如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抽象运算对于学生的思维训练而言,主要包括演绎推理(一般到特殊)和归纳推理(特殊到一般)。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数学教育过分强化了演绎,而缺少归纳能力的培养,也就是“根据条件预测结果的能力”以及“根据结果探究成因的能力。
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上衣数量、裙子数量与搭配种类之间的关系就是为学生提供归纳推理的机会,以此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数学抽象具有鲜明的层次性,大致可以分为:简约阶段——符号阶段——普适阶段。
简约阶段:把握事物本质,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条理化,便于清晰地表达。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条理的进行搭配的阶段属于简约阶段。
符号阶段:去掉具体内容,利用图形、符号等手段表述事物的本质阶段。比如,教学中启发学生利用简洁明了的方法记录搭配方案就属于这一阶段。
普适阶段:就是从特殊到一般的阶段。 如何利用好课堂生成资源?
以生为本的课堂一定是生成性的课堂。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求教师具有精心预设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捕捉有价值的生成资源,帮助学生及时提升认识;其次,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我在教学中主要通过两个环节体现这一点。一是,小组交流环节;二是,小组探究不同数量上衣与裙子搭配的环节。教学活动始终围绕学生的思维展开,力求做到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评价问题——多元化:小组之间的评价、师生之间的评价,学生自我的评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