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用时尚激活传统——以“非遗”中的中国织绣印染工艺保护为例

用时尚激活传统——以“非遗”中的中国织绣印染工艺保护为例

来源:筏尚旅游网
博物馆研究2011年第3期(总第1 15期) ・博物馆学・ 用时尚激活传统 一一以“非遗”中的中国织绣印染工艺保护为例 李红 摘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朝鲜、越南等国,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 伟大的贡献。 不仅仅是要使其成为完整的“标本”或“活 化石”,一种更为理想的状态是通过某种方 中华传统织绣印染工艺是中国传统服 式,使这些遗产重新被激活,焕发出新的 生命力。本文认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类 的“非遗”,特别是织绣印染:【艺,由于自 身的文化独特性,可以通过“时尚激活” 的创造性转化,不仅摆脱被拯救的尴尬境 饰文化的精华,作为中国服饰装饰的重要 手段,织绣染工艺不仅美化了华服本身, 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服饰崇尚端庄文雅、含 蓄内敛、平和淳朴、喜庆吉祥的美和中国 传统美学精致、高雅、和谐、华美的精神, 历经几千年历史沉淀,它们已成为灿烂的 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创造的宝贵财富。 一地,而且进一步成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 重要载体。同时,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 高,中国文化的魅力日益增强,国际服装 时尚界的中国元素正日益凸显,挖掘和提 炼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精华,也成为时 尚界本身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非遗织绣印染服饰文化 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史载“黄帝 、文化“瑰宝”的尴尬境遇 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中,传统织锦、刺 绣、印染工艺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 谓“男耕女织”一直以来都是传统生产方 式的基本分工结构,发达的农耕文明正是 中国传统织绣染工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我 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蚕丝的国家,考古资 料证明,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时期就有 了丝织品 ,商代已经出现纱、绮、罗、纨 时至今日,在一些较少受到工业文明冲击 的地方,如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至 今仍完整地保留着自己的传统民族民间织 绣印染制作工艺,并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 中。 丝等品种。西周已经有了两色以上彩丝的 提花技术,并有了一定生产规模的织锦。 到战国时期,丝织品种类繁多,织锦技术 得到高度发展,彩绘、染色、刺绣技术逐 在农耕社会,传统手工艺品首先是具 有实用价值的产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 步完善。到公元4世纪,中国的纺织品、 印染品、刺绣品已闻名遐迩,并通过“丝 是其基本功能。但自近代以来,随着机器 工业的发展,这些传统技艺赖以生存与发 展的社会土壤逐渐消失。现代纺织工业不 绸之路”西运亚非欧各国,影响到了日本、 仅改变了人们的服饰消费结构,也极大地 改变了人们生活中的服饰习惯和审美习 惯。现代纺织服装工业为人们提供了大量 廉价的服饰产品,满足了绝大多数人的服 装需要,原有的地域、民族特色鲜明的服 饰产品,逐渐为普遍化、大众化的服饰品 替代,与工业化服装工艺相比,传统手工 服饰工艺制造过程复杂且费工费时,成本 高、利润低,缺乏价格竞争力,由于社会 需求有限,私人劳动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已经越来越少,生命力 变得越来越脆弱。传统的织绣染技艺传承, 从上机纹制、制作到技艺,全靠艺人代代 口授心传,从而也不可避免地让许多优秀 产品和传统绝技失传,其中还有些绝技随 着老艺人的谢世而灭绝。以黎族织绣染工 艺为例,根据海南省全国政协委员谢京提 案中的统计,1950年代,黎族妇女普遍掌 握黎锦工艺,到70年代已不足一半,目前 已不足千人,且大多年过七旬。现掌握耕 染技艺的不足百人,掌握双面绣技艺的不 足十人。而且掌握这项技艺的多年事 已高,黎锦工艺传承、整理和研究已十分 紧迫;起源于明代的上海独门绝技露香园 顾绣从业者从明代的数百人萎缩到现在的 十多人,且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在湖南, 传统织锦艺术的从业者从20世纪80年代 的2000人到现在的仅仅几十个人。 ’ 手工业的衰落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 果。100多年前,工业生产技术以量的优 势击溃了传统手工技艺,占领了大众服饰 的消费市场。对于传统的那些服装手工艺 品来说,这种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我们 现在已经无法知道已经有多少精美绝伦的 “遗产”已经消失。仅就“非遗”的保护 目录来看,其数量之庞大已经让人震惊。 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就有 包括苏绣、湘绣、粤绣(广绣、潮绣)、蜀 绣等的中国名绣;以及土族盘绣、挑花等 少数民族刺绣;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 造、宋锦织造、蜀锦织造技艺的三大名锦; 苏州缂丝织造技艺;以及土家族织锦、黎 族传统纺染织绣等少数民族织染技艺;南 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白族扎染技艺等共 二十多项。这些传统技艺一方面以其极致 的优美续写着华夏五千年织绣印染技艺的 辉煌,另一方而也不得不面对生存的尴尬, 成为“非遗”本身就是其生命力枯萎的表 征。 另一方面,随着传统服饰手工圭三品面 临的生存空间日益狭窄,其功能也逐步发 生了变化,实用功能渐渐减少,审荚艺术 功能逐渐增加,最终完成了从生活到艺术 的转变。中国传统织绣染工艺的转化尤其 明显,最初的刺绣一般用于服装、日用品 的装饰,而现在,越来越多精美的手工刺 绣直接作为艺术作品进入市场,而大多数 服饰、日用品的装饰刺绣由机器化大生产 流水线上完成。 但无论如何,艺术仍然只是少数人的 事情,而对于传统服饰手工艺来说,其审 美价值是依附于实用价值上的,一件漂亮 的衣服只有穿在人的身上才能体现出它的 审美价值,除了专业的收藏家外和执着的 爱好者外,很少有人会专门因为纯粹的观 赏f生而购买使用价值低的手工产品。因此, 传统手工服饰的艺术转化并不能最终拯救 其命运。如何使传统服饰艺术文化融入大 众服饰文化,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长期任务。 而且,从文化的角度看,今天的传统服饰 手工艺已经不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生产性 技术或工艺,在这些看起来毫无效率的手 的审美取向,曾经使传统服饰文化的生存 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的话,在后现代文 化的境遇中,今天传统的手工艺品正以其 独特性、唯一陛、多样性的特质焕发出新 的生命力。历史地看,批量生产的工业产 品是人们在物质产品不丰裕时代的次优选 择,随着物质条件的丰富,人们的消费需 工劳动中事实上包含了我们民族文化的遗 传密码,中国的民族传统纺织印染在本土 文化的传统中成长、成熟,传统的因素会 自然地融化在人们的文化思想里,积淀在 民族的血液中,这是民族生命:7丁的渗透,更 是民族凝聚力的体现。这些手工艺品也成 为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其本身的文化价 值已经超越了实用价值。因此,传统服饰 文化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弘扬,应 该从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的高度来审 视。 二、让“传统”的更加流行 在时尚服装界,似乎有着“隔代流行” 的规则,在《海派服饰简史》中“正如当 时海上文化人所说‘上海风气,时时变更, 三数年间,往往有如隔代”’。这一规则 形象地说明了传统的魅力,对于服装设计 师来说,不断地回到传统中,是获取艺术 创作灵感的一个途径,传统为我们提供了 创新的源泉。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拥有文 化传统资源的数量决定了我们的创造性转 换或者说创新的可能性概率。日本著名民 艺理论家、美学家柳宗晚被誉为日本现代 设计之父,其设计灵感源泉正源于对民间 艺术的挖掘。不仅如此,日本设计师整体 上主动自觉地把本国的传统文化融入到自 身的设计行为中,形成与其文化底蕴相衬 的设计风格面貌,营造出“日本化“的设 计,在世界的设计舞台上独树一帜。 如果说,现代化的工业产品、现代性 求必然趋向多样化,人们的消费内涵逐步 从“物质”层面升华至“精神”层面。不 满足于大众化的商品,寻求个性化、与众 不同的商品成为今天消费文化的主流。而 标准化生产的产品千篇一律,不仅消灭了 单个产品的个性,也使公众审美标准趋于 同一,相应的审美疲劳出现,工业设计师 的设计灵感枯竭。传统手工服饰艺术的价 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文化多样性的选择, 它符合了后现代的个性化、独特性、唯一 性、差异性的审美主张,服饰文化的后现 代}生诉求通过穿越现代指向传统,越是传 统的东西也就越有可能成为时尚的东西。 在某种意义上,这也许才是所谓“隔代流 行”的理论表征。 中国传统织绣印染技艺,由于其具有 极好的装饰效果和独具的美学特质,具有 被最优先作为一种服饰装饰时尚选择的可 能性。无论是精细雅洁的苏绣、精巧逼真 的湘绣、精美细腻的蜀绣、富丽堂皇的粤 绣;还是色彩绚丽灿若云霞的云锦、文彩 并茂绮丽华美的蜀锦,历史悠久的宋锦, 还有拙朴艳丽的少数民族刺绣、织锦、印 染、制造工艺,它们“图必有意、意必吉 祥”,或高雅繁复、或雍容华贵、或古拙艳 丽、或粗犷豪放,风格各异、种类繁多, 具有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这些来源于民 间,又经过岁月洗礼的民族传统纺织印染 手工艺已经成为民族文化精华和中国极富 特色的民族艺术之花。将这些经典永叵的 传统元素用于时尚设计创意不仅可以表现 鲜明的民族特色、深刻的文化内涵,更能 折射出产品内在的时尚文化魅力。 三、让“中国风”吹向世界 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和帕特 里夏・阿伯迪妮认为:生活方式的全球同一 化趋势与传统文化的民族化趋势几乎是同 时发生的 ’。正是由于全球化,人们对遥远 国度的异域文化兴趣越来越浓,多元化、 本土化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当代中国, 当一部分人迷失于充斥中国服装市场的国 外品牌时装时,更多的国人心中依然保留 着浓厚的“中国情结”,仿古抑或改良的精 致唐装、旗袍等传统中国服饰已经发展成 为高级时装定制的主角,风韵独到的“中 国时装”正在流行,织锦面料、刺绣装饰、 印染处理等则是这些时装共有的精致细节 和典型特征。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的文 化影响力日益增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以 其极致的唯美、精湛的技艺,厚重的历史 文化内涵,也吸引了世界时装界的目光。 二十世纪末,国际时装界刮起了强劲的“中 国风”,在欧洲服装设计师的时装秀中,不 断能看到具有中国特色的装饰图案和风 格。中国的民族传统纺织印染和传统服饰, 先后被国际时装品牌Dior、Jean Paul Gaultier Oscar De La Renta Prada Giorgio Armani等的设计大师们所采用。作 为国际品牌中的一个成功形象,Dior的名 字已经成为时尚、奢华、品质的同义词, Dior的设计师约翰.力口里诺就使用了织锦 刺绣面料的手法,让模特穿上绣有龙图案 的黄色服装,显得恢弘大气。此外,Dior 还创新地在真皮服装上刺上花朵,别致有 趣 。光是约翰・加里亚诺一人就分别在 1998、1999、2001、2002等巴黎时装周上, 将中国的民族服饰,以及刺绣、蜡染、流 苏、蓝印花布、中国结等在为Doir品牌的 设计之中反复运用,受到国际时装界充分 肯定 。在2004/2005年秋冬服装发布会上, 法国20世纪最顶尖的设计大师伊夫・圣洛 朗就运用了奢华中国风作为主题,用提花、 织锦、刺绣等各种布料及编织技巧,展现 了极度奢艳亮丽的中国风情。‘ 2008年, 中国元素的畅销引领了当时的国际时尚潮 流,大批顶级奢侈品品牌纷纷抢滩中国市 场,不仅扩大了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 力,更对创意文化产业的“本土化”发展 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由此看来,中国传统服饰工艺的“非 遗”保护与现代服装“时尚”文化之间, 存在一种交互需要。即一方面,“非遗”保 护需要走开发f生保护的道路,使保护与弘 扬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这些传统中的文化 元素通过现代的服装设计体现出来,进而 使挖掘、保护非遗成为时尚文化和大众文 化本身的要求,使这些频临灭绝的宝贵遗 产重新焕发出生机。另一方面,“时尚”创 意的灵感也离不开古老传统服饰文化中包 含的文化土壤。时尚创意必须不断回到传 统,从传统中获得灵感,从而使时尚能够 脱离轻浮、浅薄的审美趣味,获得历史文 化的厚重积淀。 当下的中国,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发展 来说,潜在着更多、更新、更具文化包容 自然观和思维方式,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内 性的创造机遇。跳出西方现代没计的思维 模式,回到自己民族真实的生活状态中, 多关注为了民众生存而创造的民问艺术, 体验其本原的生命活力,提升中国设计师 的文化自觉性,创造出“中国没计”的风 格。保持着一份自觉的“设计文化归属感”, 使得“中国设计”成为时尚文化的主流, 才有可能在世界设计舞台上成:勾.主角。 四、保护与弘扬一用时尚激活传统 用时尚激活传统是对于中国传统织绣 印染工艺“非遗”的保护和弘饧,使其重 新焕发生命力的重要手段。能否实现这一 目标,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努力。 第一,必须加大对中国织绣印染工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这需要从 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学者、专家、专 业工作者能够持续不断的深入民间进行田 野调查,挖掘和整理此类文化遗产,充实 和丰富“非遗”保护的目录,绘制出“非 遗”保护的地图。使更多的频临灭绝的遗 产得到有效的保护。 其次,有赖于中国服装设计界的理念 创新,这种理念创新,使中国风格的服装 设计走向世界,使世界时装设计中的中国 元素越来越多。从理论上看,:荬现这一目 标应该有两条路径:一是穿越现代回到传 统之中,也就是让说,我们的保护并不是 把这些工艺“标本化”,而是要用现代的眼 光审视传统,实现传统工艺和服饰文化的 创造性转化。纵观五千年的中国民族传统 纺织印染和传统服饰,尽管千变万化,各具 特色,但是在形制、纹样、色泽等方面,还是 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它包含着中国传统的 涵。中国风格设计的目的是在传统文化中 吸取营养,学习和了解民问传统织绣印染 工艺,从中获取设计创造的资源,以厚重 的民族性为灵感,追求东方式精神境界中 的端庄丰华并融汇西方服饰文化,设计表 现手法上多采用内敛质朴的构图和具有国 际流行的时尚元素,使中国风格更加实用、 更富现代感。许多成功的代表中国风格的 服饰设计作品成功的原因,就在于其立足 本土,吸收民间传统艺术的养分。二是要 穿越世界回到中国,也就是在全球化的文 化背景下,我们的服饰设计既要拒绝简单 的“拿来主义”,也要警I易狭隘的“民粹主 义”。而是要从世界的眼光,从人类文化的 高度来审视我们的民族文化。要能利用传 统织绣印染中的典雅秀美、精致华贵抑或 拙朴生动的特色结合地域和民族共通意 识,通过国际间的交流使我们以本土的特 性和风格走向世界。在自己本民族的优良 传统中挖掘设计素材,将本土化设计转变 为国际上均能接受的设计风格。中国风格 是全球设计文化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体 现了中国设计师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文化 产生的认识和体验。只有将自有品牌和民 族文化传承掌握在自己手里,通过中国风 格向世界传递中国的本土特色、中国本土 的气质,才能打破欧美统领百年风骚的全 球设计文化系统,为中国设计风格争得一 席之地。 复次,更重要的在于,我们在对传统 民族工艺进行创造性转换的最终目标,是 把这一经典文化艺术资源加以继承与发 展,变成独特的文化艺术资源商品推向市 场,通过整合产业资源,发展具有市场潜 力的高、中、低端作品,在创造巨大的市 场价值同时,也让其艺术性与人文精神得 以传承和发扬。1、高端产品:高端产品能 代表或展示出传统织绣印染的精湛技艺, 具有深层的文化意蕴与高超的艺术水准, 具有极高的艺术性。这类产品作为奢华装 饰品、高级收藏品和特殊纪念品,可以满 足部分消费者高层次的审美需求和精神需 求。如展示在人民大会堂的大型湘绣《开 国大典》,这些作品由于它本身蕴涵着巨大 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应当从作为文化 遗产保护的内容或从科研开发的角度予以 保留。2、中端产品:中端产品着重在其设 计构思,部分典型艺术特色的织绣染工艺 运用到高级订制服装的装饰上,如精美的 刺绣、云锦、蓝印花布作为服装造型的点 睛装饰,如礼服、旗袍的细部装饰,现代 的裁剪和款式配上古朴的民族传统图案,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可以整体提升服装 本身的艺术价值。部分设计可用于家居、 纺织、装潢设计等方面。3、低端产品:主 要注重满足更广大消费群的需求,致力开 发各种精巧、时尚、新颖,为百姓喜闻乐 见的大众化织绣印染产品。如各种地域性 强的旅游纪念品或是各种批量化生产的礼 品。这些产品作工精巧、美观、质量上乘、 价位适中,费工少、技术要求不高、成本 低、销路广、物美价廉,容易赢得消费者 的青睐。应该注意的是,当传统的民间手 工艺以商品形式出现时,其功用和适销优 先于品质与艺术性。在这种情况下,出现 了劣质手工艺品的大量生产,完全丧失了 原来民间手工艺品的艺术特点。因此,传 统工艺与市场相结合的同时,一定要注意 保持它原有的艺术品质和文化底蕴。 总之,中国的民间传统织绣印染工艺 和服饰文化继承了千百年传统手工艺的文 化精髓,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财 富。把这一经典文化艺术资源加以继承与 发展,变成独特的文化艺术资源商品推向 市场不仅是拯救陷于 境中的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一种便捷途径。而且传统民族工艺 的继承和发展,在传播中华文化、弘扬民 族精神,增强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和凝 聚力,满足人类精神文化的需求等方面具 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易・系辞下 (2)王晓熊 “良渚古城”中的五大成就 , 新京报 2007-1 2-9 (3) 民间艺人年龄偏高后继乏人绝活面临绝 境 ,《法制晚报》2 007—08-1 6 (4)奈斯比特: 2000年大趋势 ,东方出版 社,1 990版 (5)((DIOR的中国情节 , http://ddv600.b1og.1 6 3.com/blog/8tati c /27O2 725200711149 300569/ (6)肖本建 论民族传统纺织印染在现代服饰 设计中的应用与创新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牟8月 (7)倪洁诚,钱欣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元素对 欧洲品牌服装的渗透 , 纺织学报 2006年7 月 (作者: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 博士;主 要研究方向:隋唐史、女性文化、女性艺 术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