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碱金属化合物是高中化学重点内容之一.钠是碱金属元素的典型代表.而过氧化钠是一种重要的钠的化合物.学过过氧化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对以后其他碱金属元素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也有利于本章知识的系统掌握.
二,教学目的:
1,知识目的:了解过氧化钠的物理性质, 过氧化钠的氧化还原反应, 掌握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和水,酸等的反应. 并了解过氧化钠的漂白性, 掌握过氧化钠与氧化钠的区别与联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归纳总结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化学的探索精神使学生会主动地学习化学.
三,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
1,新课的导入: 过氧化钠为什么可以作为呼吸面具上和潜水艇里氧气的来源? 过氧化钠可以作为羽毛等的漂白剂而氧化钠却不可以 ,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些联系到生活的话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老师就可以轻易地把好奇的学生带到新课的教学内容之中.
2,新课的讲解:
(1) 通过现场演示可让学生了解过氧化钠的一些物理性质
(2)写出过氧化钠和氧化钠分别跟水反应的方程式,通过两个方程式的对比,让学生掌握过氧
化钠与水反应的特点以及氧化钠和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区别与联系. 1)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而氧化钠与水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2)氧化钠与水反应无氧气生成,而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有氧气生成,这就是过氧化钠可以作为呼吸面具上和潜水艇里面氧气的来源的原因.而且在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中,过氧化钠既作为氧化剂,又作为还原剂.3)两者都有氢氧化钠生成.
(3)过氧化钠跟二氧化碳的反应与过氧化钠跟水反应类似,可用相同方法分析.
(4)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过氧化钠的漂白性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用实验方法验证过氧化钠的漂白性.
1)将过氧化钠粉末假如到滴有酚酞的水中,溶液先变红后褪色,而向过氧化钠跟水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只变红不褪色. 现象解释:开始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 使酚酞变红, 继续加入过氧化钠则煺色. 通过以上实验演示,说明过氧化钠有强氧化性,将酚酞氧化使其煺色.
2)将一有色羽毛放入试管,加水,再加过氧化钠粉末,也可见有色羽毛煺色.
(5)为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主动思考的精神,让学生讨论: 过氧化钠是否是碱性氧化物
(6)用列表法比较过氧化钠和氧化钠.
氧化钠过氧化钠
颜色状态白色固体淡黄色固体
生成条件常温下生成,不稳定加热或点燃钠生成,稳定
所喊键型离子键离子键,非极性共价键
跟水反应只生成氢氧化钠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
跟二氧花碳反应只生成碳酸钠生成碳酸钠和氧气
用途制氢氧化钠,用途少做供氧剂,氧化剂,漂白剂
(7)归纳总结: 让学生归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使学生能对知识有个系统的掌握,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归纳总结的能力.
(8)反馈学习: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对有疑问的地方提问,最后找一些有代表性的练习加以强化,使学生对本节的内容能更好的掌握.
《铝三角》及其应用说课稿
一. 说理念
本节课意在着重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和运用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主动学习、思考的行为习惯,让他们尝试着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我在设计这节课时,通过大量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人人参与活动,并培养他们的合作学习精神。
二. 说教材
铝三角及其应用是本节内容的一个重点,也是高考的重要考点,既是对铝三角转化知识的总结,又是对铝及其化合物转化知识的延伸,是知识向能力转化的一座重要桥梁。
三维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正确理解和掌握铝三角间的转化关系,了解它们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人人参与,主动学习和思考,使他们在问题情景中获得知识和体验。
3.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问题的讨论、交流与探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使他们树立起事物间可以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提高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三. 说教法
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问题开路,各个击破,层层深入,从而获取新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问题贯串课堂的始终,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获取新知。注重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让人人都有所进步,有所收获,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化学素质。
四.说学法
根据我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教材实际,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更多地注重了指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他们:听---听得明白,思----敢思敢想,想得出来,说----说得清楚,说得完整,议---都可参与,积极交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让尽可能多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新知识。
四. 说教学过程
引入,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开始,让他们系统总结出铝三角关系和转化条件,掌握这一理论知识后,学生都很想知道他们到底在化学中有什么用?正是利用这种心理我便顺势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1. 在处理Al(OH)3制备的条件选择时,我首先要求学生充分利用铝三角关系,找到制备Al(OH)3的方法,然后逐步深入,根据Al(OH)3的性质,让他们分析得出制备Al(OH)3的最佳条件。
2. 在处理的Al3+、AlO2-共存问题时,我先让学生回忆找出他们所属类型,然后让学生去分析讨论这些类型的物质不能与哪些物质共存,最后提高难度,提出AlO2-能否HCO3--与共存,让大家讨论,从而使知识得到进一步升华。
3. 在处理有关Al(OH)3的图象问题时,我是引导学生根据铝三角转化的数量比例,确定生成物,然后要求他们亲自动手去画出Al(OH)3与H+、OH-的量的关系图。同时为了提高他们加深对本知识的理解,我还设计了两个问题,假如换成弱酸弱碱图形又是怎样的,让学生思考,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思维的深刻性。
课的结尾,我作了一个简单的小结,既是对所学内容的一个总结,同时又提出新的要求,给学生留下一个美好的悬念。
最后设计了两个问题作为课堂练习让学生去做,让学生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
板书内容:《铝三角》及其应用
铝三角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一、制备Al(OH)3的条件:
1、Al3+与酸(弱酸):
Al3++NH4.H2O=Al(OH)3↓+NH4+
2、AlO2-与酸的(弱酸)
AlO2-+CO2+2H2O=Al(OH)3↓+HCO3-
二、Al3+、AlO2-的共存的问题
1、Al3+、OH-、AlO2-弱酸根阴离子
2、AlO2-、H+、Al3+弱碱阳离子和HCO3-等
《氨的性质》说课稿
《氨的性质》是高中化学第二册(人教版2005年)第一章:氮和氮的化合物中第三节:氨铵盐第一课时内容。“氨”是继学习“氮气”之后学习的第二种氮的重要化合物,它又是氮的重要氢化物。氨的知识是学习、铵盐、氨水等重要物质的基础知识。因此,理解和掌握好氨的性质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了解氨分子的组成和结构,也为今后在大学化学(小教大专教材)中进一步学习“化学键”相关知识奠定基础;在讨论氨的有关化学性质过程中,既能复习了可逆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又能为学习化学平衡和电离平衡等知识打下基础。
1、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了解氨分子的结构、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②使学生理解氨的化学性质
③引导学生探究氨的性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研究的意识;通过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想和创新意识;
④通过体验实验模型、模拟实验和演示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2、教学重、难点
⑴理解和掌握氨的化学性质;
⑵引导学生探究氨的性质。使学生学会利用教材内容、各种参考资料(相关资料内容、学法指导内容、重难点阐释内容以及思维训练习题等)进行个人和小组(集体)的探究,师生互动,解决问题,发展能力。
⑶氨的催化氧化——氨的还原性
3、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引出研究课题:《氨的性质》
如,提问:
⑴在农业生产上常用哪些化肥?(铵盐、氨水、尿素等)
⑵当你接近碳铵或氨水时,有什么气味?(刺激性臭味)
⑶说出工业合成氨的反应原理。
(二)展示《氨的性质》课件资源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课件中所包含的“九大”部分内容,让学生了解网上可用资源和使用方法。
(三)探究指引
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探究的内容和方法,并要求学生提建议。
(四)个人、小组合作探究
1、学生根据教材和课件中的“教学内容”进行个人、小组的合作探究、寻疑、质疑、解惑,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自由使用教学媒体和网上教学资源,分析、讨论问题,找出答案。
3、教师演示氨的“喷泉”实验,学生演示氨与氯化氢反应的实验和检验氨存在的实验;
(五)小组之间交流
在个人、小组内探究之后,接着进行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初步肯定研究成果。教师巡视指导。
(六)师生交流
1、教师按照“教学内容”的要求,给出问题,要求各小组(至少3个小组)的学生代表回答问题:氨的结构特点、氨的物理性质、氨的化学性质等。并用实验验证,教师加以肯定(实际上是学生汇报探究成果;)
2、教师再给出问题,由学生自由抢答问题,教师点评;
3、学生提问老师,老师对部分问题进行作答或提示解答问题的思路。
(七)课堂练习,思维训练和思维创新
1、让学生熟悉本课件中全部思考问题,重点放在思维训练和思维创新的问题上,个人和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抽查个人回答或抢答问题。
(八)课外研究,拓展思维
1、教师给出两个案例:氨对人体危害和对环境造成污染:⑴氨气事件;⑵氨气超标。教师作指导性的知识简介;
2、教师给出新问题让学生探究:氨为什么易液化和易溶于水?
(九)教学总结
教师归纳总结出本课的教学知识要点(提纲),并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
(十)布置作业
1、书面练习(有关习题)
2、预习新课:铵盐
高中化学说课稿《物质的量浓度》
《物质的量浓度》课前说课稿
一、指导思想
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长期以来都陷入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困境。既无生动有趣的实验,又无形象具体的研究对象,如何让概念学习的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对此我进行了大量探索,选取了“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概念教学作为尝试。
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我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
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2.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能力方法: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
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三、学情、学法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对初中接触的“溶液体积”与“溶剂体积”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依据主体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
按照主体探究式学习,我在教学中力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主体探究式学习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开放性,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学习过程不拘泥于课堂。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课前探究收集生活中各种溶液的标签,很快他们带来了自己家中的诸如复方甘草口服液、84消毒液、眼药水、枝江大曲、矿泉水等,实验室诸如硫酸、NaOH溶液等标签。在课堂上我将请他们相互展示,
并根据自己手中的标签归纳表示溶液组成的多种方法:v/v 、m/v 、n/v、m/m,从而教师引入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之一—物质的量浓度。在此过程中,学
生既学习了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又得到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真正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自主探究
探究一、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主体探究式学习认为:学习者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新知识。
采用主体探究式学习,学生不再把“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从课本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物质的量”、“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等基础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相互协作来获取新的概念。
学生首先自主阅读课本感受概念,然后在三个具体实例的练习中运用概念。(计算下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1. 1mol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2. 1克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3. 1molNaOH固体溶于1L水配制的溶液。)
第一个练习直接运用概念的表达式;第二个练习巩固前面所学知识“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间的换算”。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都是渴望成功的,学生更是如此。两个不同层次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第三个练习看似简单,实则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学生们将在各自不同的评判与反思中,激烈的争论,我将这个“舞台”让给学生,他们尽情发挥、表演,相互解答
困惑,自主进行合作探究。学生对此练习可能会有下列见解: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溶液的体积和溶剂的体积是不相同的;此题尚须补充、添加已知条件;必须知道NaOH固体的密度,则可计算NaOH固体的体积,然后与水的体积相加就可求出溶液的体积;体积是不可以相加的,必须知道NaOH溶液的密度,通过溶液的质量求出溶液的体积。
整个过程中,他们不仅仅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用彼此的心灵去相互碰撞。直到他们达成共识,共享成功后,我再给出练习所缺条件—溶液的密度,同学们再次进行计算,他们就不仅仅领悟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还掌握了溶液体积的计算方法。乘胜追击的几个判断题的设计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启发学生总结溶液稀释和体积分割时对物质的量浓度的影响及溶液中溶质的微粒种类,即为后面的“当堂反馈”作好铺垫,又达到了升华概念的目的,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为丰富。
在他们享受成功喜悦之际,我随即会对他们抱以更高的期望。
探究二、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
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都是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呢?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在学科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我请同学们自行设计表格将两个物理量进行对比。相信他们很快就能从两者的“溶质的单位、溶液的单位、计算公式”作出比较。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对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两个物理量间转换关系的建立存在着较大难度。于是我为学生准备了密度为1.38 g/cm3的40%的NaOH溶液,当他们经过具体化、形象化的转换,再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将所有的数据换成字母进行推导,抽象的公式随即而生。
拓展升华
成功的喜悦会再一次触及他们,而课本知识此时一定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于是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拓展升华。充分利用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投影,为学生提供了物质的量浓度在工业生产、医疗保健、环境监测和科学实验等方面的应用,使学生从中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与本节知识相关网站的提供,供学生课后进行延伸性学习,促使其萌发新的学习动机。
当堂反馈
精心设计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当堂反馈,巩固知识、技能目标。
1. 下列溶液中氯离子的浓度与150mL0.5 mol/L氯化铝溶液中的氯离子的浓度
相等的是:
A.150mL1mol/L氯化镁溶液
B.450mL1.5 mol/L氯酸钾溶液
C.50mL1.5 mol/L氯化钾溶液
D.50mL0.5 mol/L氯化铁溶液
2. 一种NaOH溶液的浓度为a mol/L, 密度为ρg/cm3,则这种溶液的质量分数是:
A.1000a/40ρ
B.40ρ/1000a
C.1000ρ/40a
D.40a/1000ρ
3.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有很多种,他们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我请同学们利用自己课前收集的各种溶液的标签,相互命题,将其它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换算成物质的量浓度。一时间,同学们由学生身份转变为教师身份,他们定会兴趣盎然,相互命题相互解答的过程,既能让学生体验成就感、充实感,又能提升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灵活运用程度。而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我为他们准备下列练习。
(1)矿泉水中各元素的组成常用质量体积浓度来表达,其单位为mg/L。其中钙的含量为≥4.0,它表达什么含义?其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2)枝江大曲的酒精度为450,它表示体积百分含量,要将其换算成物质的量浓度,尚须哪些物理量?
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的学生们,此时又带着化学课堂的收获走向生活实践,实现了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衔接,课堂教学也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设计中,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我没有过分强调,而侧重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学会分享与合作。我相信,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将使他们受益无穷。
一周前,学生们经历了溶液标签的收集过程,都主动与我交流,他们这样说道:“原来我的家里就有这么多与化学知识相关的物品呀!” “我带来的1:4的盐酸是什么意思?”“我们什么时侯上这节课呢?”……课未始而思无尽,主体探究式教学模式为我和我的学生们创造了一片共同学习的广阔天地。
硅及其重要化合物说课稿
一.指导思想
在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习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章节选自全日制普高教科书<<化学>>第二册第二章,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碳族元素\"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认识硅的晶体结构.性质和用途.联系C的知识来学习硅的新知识.
2.教学目标
依据教改精神.新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a.理解并掌握晶体微粒种类及其相互作用力与晶体类型的关系,晶体类型与晶体主要物理性质的关系
b.掌握理论知识指导学习硅元素性质知识的方法
c.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会将平面图想象成为空间结构,又能将空间结构表示在平面图上
三.学情.学法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具备有一定的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同时都有一定乐于展示自我.在本节课的概念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与乏味感.
由于理论性较强.采用互动式教学理论性较强,用图片
四.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主体探究式学习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开放性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学习过程不拘泥于课程,我准备请同学在课前对景德镇陶瓷.秦始皇兵马俑等作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上早请同学作介绍后,我将给他们较为具体的去陈述中国陶器的历史.从而引出现实生活中的含硅的性质.
2.丰富知识的外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阅读课本,并请学生归纳课本内容并回答
提问如\"谁知道硅在地壳中的含量?\"\"谁知道硅在宇宙范围内的含量?\"\"硅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形式?\"
3.借助于多媒体向同学们看晶体彩图
从晶体的外在结构引入硅的结构及其硅晶体结构平面
再展示金刚石晶体球棍模型
通过对比金刚石晶体与晶体的结构分析结构对物理性质的影响
再推出原子晶体的物理性质
通过讨论晶体硅.金刚石.二氧化碳.碳化硅四种原子晶体的熔沸点高低
再比较它们的化学键,对它们物理性质的影响因素
利用判断题,解决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模糊点
4.指导学生归纳本章本节的内容
归纳.总结.及时巩固
通过课堂练习,及时反馈学生掌握并及时解决可能留下的问题.
五.总结
乙醇说课稿(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包括了乙醇的组成、结构、性质、用途、制法及醇类。分两节课完成。
第一课时:乙醇的组成、结构、性质、用途。
第二课时乙醇的制法及醇类。
本节内容安排在卤代烃之后,学生已有了烃的衍生物知识,为学好本节内容奠定了基础。
烃的衍生物是有机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有机合成中,常是重要的中间体一)在本章中的地位和作用
乙醇在有机物的相互转化中处于核心地位、起桥梁作用。学好本节内容对学习其它烃的衍生物具有指导性的作用。同时乙醇与我们的生产、生活联系非常紧密,是一种具有广泛用途的有机物。因此,本节内容是全章的重点之一。
在初中化学中,已介绍了乙醇的组成、燃烧及主要用途等知识,在此基础上,本节教材首先介绍了乙醇的结构式,将后面所介绍的乙醇的化学性质与官能团联系起
来,然后重点介绍乙醇与钠的反应、乙醇的催化氧化及消去反应等化学性质,在介绍乙醇与钠的反应时,教材将乙醇与水作了比较,说明乙醇比水更难电离出氢,这是本章教材中一系列比较有关电离出氢离子难易程度的第一例,它和苯酚与醇、碳酸、乙酸的比较,共同形成了电离理论的知识系列,这条线从另一个角度将乙醇、苯酚、乙酸串了起来。
二)在会考、高考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知识是会考、高考必考、常考知识,特别是消去反应,合成中的中间产物。以及后面所学的酯化反应等知识点常在有机推断题中出现。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两点)
①使学生掌握乙醇的结构式、性质和用途。
②使学生了解羟基的特性。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使学生学会运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
3.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乙醇分子结构推断过程,乙醇的化学性质
(2)难点:乙醇分子结构推断过程
对教学重、难点确定的说明
将乙醇分子结构推断过程确定为重点的理论依据为布鲁纳的学习理论。布鲁纳学习理论认为:“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学习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去体验知识、原理的形成过程。”乙醇分子结构推断过程,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形成这个知识点的过程中,学会用实验进行分析,检验的科学思想,从而达到能力培养目标。同时只有掌握好乙醇的结构,才能更好地掌握乙醇的性质。
从提高全民化学素质角度将性质和用途确定为重点。因为只有掌握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才能更好的使用这种物质。
之所以把乙醇分子结构推断过程确定为难点,是因为对于我们一般校学生在运用实验推理方面比较欠缺,比较困难,须借助一些媒体来突破。
4.教材处理
将乙醇的结构式确定提到这一节完成,主要是因为这样符合有机化学的学习规律,结构决定化学性质。将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增加乙醇氧化生成乙醛的实验,从实验中探究,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二、教学方法
1.教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将教材中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增加探索性实验,设计问题的情景,展示获取知识的过程,按“实验、启思、引探”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通过动画模拟将微观的过程宏观化。
2.学法:使学生学会运用实验进行分析、推断的科学方法,和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结构决定性质、个别到一般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激趣)
富有感情的朗诵唐朝诗人杜牧的诗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讲述〗从杜牧诗句可知,在古代我国劳动人民就已掌握了酿酒的方法。酿酒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设问〗同学们可知酒的主要化学成份是什么?它的分子式如何写?它有哪些主要性质和用途?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和研究。
通过诗歌引入可以使学生感受诗境的美,了解乙醇发展的化学史,激发爱国主义热情。通过设问造成学生心理上“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求知状态。
〖板书〗乙醇分子式:C2H60
〖提问〗根据乙醇分子式请同学们判断乙醇的结构式可能有哪几种?
(生生互动)经学生讨论判断后写出两种正确的结构式:
CH3CH2OH CH3OCH3
〖追问〗乙醇结构到底是两种中的哪一种呢?(实验探究)
〖学生实验〗钠与乙醇的反应
〖追问〗通过这样实验能否确定乙醇的结构式呢?应该如何改进实验,如何操作?
学生提方案,这里需要教师不断引导,多媒体演示,逐步突破难点。
〖动画〗乙醇与钠反应断键的微观过程。
〖展示〗乙醇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
使学生对乙醇结构有深刻印象。
要求学生写出乙醇与金属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与钠与水反应进行对比,从中得出结论:乙醇中的氢比水中的氢更不活泼。
〖设问〗乙醇在反应中除与活泼金属反应断裂O—H外,其它键能不能断裂呢?〖学生实验〗乙醇的催化氧化
实验前介绍以下几个问题:(1)反应条件是加热和有催化剂;
(2)催化剂可以是铜或银;
(3)铜在这一反应中做催化剂时先生成氧化铜;
(4)给出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过程中适时提问下列几个问题:
(1)为什么反复操作几次?
(2)生成物有什么气味?(为醛的一节教学打基础)
(3)铜丝放在酒精灯的外焰或焰心部分加热时,现象有何不同?
〖动画〗分子内脱水(消去反应)学生回忆实验室制取乙烯的反应、乙醇分子间、(增加)乙醇与HX的反应过程,用动画闪烁化学键断键部位。
让学生回忆卤代烃的消去反应
让学生比较乙醇分子内脱水与乙醇分子间脱水反应的异同,强调反应条件的重要性,加深印象,避免在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时出现错误。
思考题:是否所有的醇都能发生消去反应?
引导学生小结乙醇的化学性质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乙醇的用途指导学生看书了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讲述乙醇分子结构推断过程后,串插给学生介绍“飞秒化学”当代化学领域对化学反应历程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判断酒后驾车的标准,及酒后驾车的危害等知识。用鲜活的知识栓住学生。
基础知识与新知识是教育的两个支点。鉴于教科书与科技发展相比总是滞后的,授课时充实鲜活的知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
〖小结〗
动画闪烁乙醇发生化学反应时断键部位。乙醇的化学性质主要由O—H羟基“官能团”决定,并再次强调“烃的衍生物”的性质主要决定于“官能团”,即结构决定性质。重点掌握乙醇的结构,与钠的反应、消去反应及催化氧化反应。
如果还有时间的话可以介绍无水酒精的制取和甲醇、乙醇——车用燃料
[作业]1、课本1页一、二、三
2、研究性学习:调查饮酒的利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