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你读懂《论语》了吗

你读懂《论语》了吗

来源:筏尚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你读懂《论语》了吗

作者:田甜

来源:《少儿科技》2017年第08期

“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金,《论语》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都是一部经典著作。在其他作品中,我们也常常读到引自《论语》的名言,如“学而优则仕”“三思而后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以德报怨”等,可你真的读僅了吗? 学而优则仕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张》。

仅看字面意思,我们很容易把它理解为:某个人学习优秀,就可以去做官。

其实,这句话还有上半句“仕而优则学”。上下句结合,意思是,“仕”做好了,可以总结经验,从中学习,取得进步;学习学好了,可以把这些知识应用于“仕”。“仕”,有人理解为做官,有人理解为做事;“学”与“仕”的关系是学习与实践的关系。 三思而后行

这句话出自《论语·公冶长》。

我们常用它劝诫别人行动前要考虑周到。

其实,完整的句子是:“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季文子是鲁国的正卿。这句话意思是,季文子每次做事都反复斟酌后再做,孔子知道后,说只要思考两遍就行了。正所谓过犹不及,人们谨慎过了头,会浪费时间,给自己带来麻烦。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句话出自《论语·泰伯》。

对这句话,有人这样理解:统治者只要让老百姓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为什么。但是,长期以来,有人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对这句话应该这样断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结合上一句“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句话可以被这样理解:诗、礼、乐是教育人的基础。如果人民综合素质较高,就给他们宽松的环境。如果人民的综合素质不高,就对他们引导教化。

在孔子生活的时代,标点符号还没有出现,后人研读那时候的文章,要根据上下文意思在适当的地方加标点。这句话断句不同,就产生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意思。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以德报怨

这个词出自《论语·宪问》。

古往今来,“以德报怨”被很多人当作为人处事的准则,用来显示宽容大度的胸怀。 可是,这并不是孔子的本意。《论语》里的原文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在这里,“以德报怨”是一个问题,而不是结论。有人问孔子用恩德来回报仇怨怎么样,孔子反问那该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他认为应该以公道的态度对待人和事,用恩德回报恩德。所以,对待小人,我们不应该主张无条件宽容。 愚不可及

这个词出自《论语·公冶长》。

生活中,人们常用这个词来形容一个人愚蠢到了无人能及的地步。

孔子口中的“愚不可及”却是大智若愚到无人能及的意思。“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宁武子是卫国的大夫。孔子说,宁武子在世道清明的时候就展示自己的才华,在世道混乱的时候就装傻,做智者容易,装傻则很少有人能做到。孔子佩服宁武子的处世方式,用“愚不可及”这四个字给予高度评价。 言必信,行必果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

许多人将它作为君子之道,认为人说了就要守信用,做事一定要办到。

这句话字面上确实是这意思,但还有下半句“硁硁然小人哉”,加上下半句,意思就反转了。那么,孔子为什么认为“言必信,行必果”的人是“小人”呢?孟子的一句话以作为对这句话的解释:“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很显然,孔子是在强调,人们做事要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学会变通,不能一味固执己见。我们千万不要理解成“可以反复无常”的意思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