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来源:筏尚旅游网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闻写作的要素、特点。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概括新闻的五要素,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信息筛选能力;通过出示资料,了解作者及历史事件;通过品味新闻语言,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准确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新闻写作者的观点和立场,体会歌颂人民战争伟大胜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

明确新闻的结构并能够区分。

2. 难点

体会新闻语言的准确性,并把握作者的观点及立场。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 学生预习时,注重诵读:字音要读准,朗读要流畅; 2. 近期一张报纸。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百万雄狮过大江》的视频片段 2.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所看到的这个片段知道是发生在什么历史时期么? 生:解放战争末期,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获得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 师:从视频中你能感受到怎样的情感? 生:喜悦。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

师:今天我们了解这段时期的方式不仅可以通过视频,还可以通过一则新闻,而这则新闻的作者就是这场战役的最高指挥官,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我们试着在文字资料中,体会视频所带给我们的震撼和喜悦。

二、新闻简介

(资料:在我国新闻学术界,最权威的新闻定义,是1943年陆定一提出的,“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范长江也对新闻下了一个定义,“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王中教授引入传播学概念,把新闻定义为“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布”。另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它的种类很多,这里只介绍使用频率最高的消息和通讯。

消息,也叫新闻。新闻这一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单指消息;广义的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特写、评论等等。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群众最关心的事实。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有人把新闻定义为“报道或评述最新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

新闻特点:1.迅速及时2.内容真实 3.语言简明 新闻可以分为以下几个要素: 1.标题

消息的标题,分眉题(又称引题、肩题)、正题(又称主题、母题)和副题(又称辅题、子题)。 2.导语

消息的导语,就是消息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是由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精辟的议论组成,以吸引读者。平常所说的消息的结构是“倒金字塔”式,原因就在于此。

3.主体

主体是消息的主要部分。它承接导语,阐述导语所揭示的主题,或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对消息事实作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4.背景

背景是指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和原因,它说明事件发生的具体条件、性质和意义,是为充实内容,烘托和突出主题服务的背景既可在主体部分出现,也可在导语或结尾部分出现,位置不固定。

5.结语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一句话。阐明消息所述事实的意义,使读者对消息的理解、感受加深,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

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新闻结构不可缺少的三要素)

三、初读——读准字音,整体把握

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看谁读的好,指名学生读(读-听-评)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

3.师指导朗读:我们朗读新闻时,要努力做到字正腔圆,吐字准确,停顿合理,且带有一定感情,但也不能感情过于丰富。

4.师范读,学生评价。 5.齐读课文。

6.结合练习一提示,根据新闻的结构特点,理清文章的层次及新闻的要素。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让学生说说标题隐藏的信息)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让学生说说导语的特点) 主体:20日夜起——课文最后。(让学生画画书上地图,说说这样安排顺序的理由) 第一层:(20日夜起——已度过三十万大军):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21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四、再读——品语言,析情感

1.师:通过多遍的朗读,我们发现读新闻也需要带有一定感情。那么这篇新闻所包含的情感准确地表达应该是什么呢?或许我们能从字里行间有所发现。

2. 比一比加点字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

(2)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三十万人。 ........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找一找:我还有哪些发现? 生述。(可合作交流)

3.师点评,第二种表达方式更有自豪感和胜利的喜悦。 例如“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尽管时间表述明白,但一般化“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正是„„那一天”既对“督战”“认为很巩固”构成强烈讽刺,又证实了的确“不起丝毫作用”。敌人“不料”,我军“突破”,“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对比鲜明,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

4.再来比一比。

结合课后练习二,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的准确性。

①例如“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避免了歧义。 ②“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 “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到达”,泛指) “24小时内”,时限明确,(“共”,时限不明,一般化,)“即已”,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现在”,时界相对模糊,)“至发电时止”,时界更为确切; “余部”,军事术语,准确得体,(“剩下的”,表达内容模糊。)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

③全文最后,就分别用了“歼灭”及“击溃”(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占领”并“控制”(后者比前者又进了一步,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是“封锁”(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切断”(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这些动词用得非常准确,这就有助于“真实”地反映战况,又能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④ 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说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而能恰到好处地表现(或正面或反面)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五、教师小结 六、作业设计

1.剪报:从报纸上找一则新闻,剪下来,粘贴在作业本上,划出或标注出新闻的五要素。 2.根据所学的相关知识预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