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发展的实质问题
——个体心理发展实质的遗传,环境因素与教育观
关于心理发展的问题,很早就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古代哲学家和教育家们长期争论的关于人性的善恶问题,关于人是生而知之还是学而知之的问题,就是与心理发展有关的重大理论问题。在西方,柏拉图的天赋说和洛克的白板说也是与心理发展有关的理论。从19世纪中叶开始,关于儿童“本性”的抽象议论被一些具体的记录和研究儿童发展的新方法所取代,这是近代发展心理学的开端。
一、心理发展的实质
由于研究者对心理实质的见解不同,因而对于心理发展实质的理解存在分歧。分歧的焦点是:个体的心理发展究竟是先天生理成熟的表现还是后天环境影响的结果。围绕这一问题,出现了一些完全对立的观点,同时也有人试图调和对立观点而提出了折中的看法。下面扼要列举几种有代表性的心理发展理论。
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发论观点
该观点认为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完全是由个体内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心理发展的实质是这种自然因素按其内在的目的或方向而展现的。外部条件只能影响其内在的固有发展节律,而不能改变节律。
个体心理发展的外铄论观点
该观点与内发论相反,认为个体心理发展的实质是环境影响的结果,环境影响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与形式。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心理发展观可以看作是外铄论的典型代表。
个体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历史观点
该观点认为,人类个体心理发展的实质是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
不是与生俱来的固有本能,心理发展受人类的社会文化历史制约。
个体心理发展的建构观点
该观点认为个体心理的发展是在主客体及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主体不断建构心理结构,从而产生心理的量变和质变而实现的。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代表,他既反对心理发展的内发论,又反对外铄论。他在《发生认识论原理》一书中指出:“认知的结构既不是在客体中预先形成了的,因为这些客体总是被同化到那些超越于客体之上的逻辑数学框架中去;也不是在必须不断地进行重新组织的主体中预先形成了的。”在他看来,心理发展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个体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的一种心理建构过程。
二、心理发展的特点
1.连续性和阶段性;
2.方向性和可塑性;
3.常态发展和个别差异;
4.发展的关键期;
5.历史和文化背景。
三、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个体在出生前的发展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遗传与生理成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和基础。遗传素质使人类个体在正常的生活条件下可能发展为一个高度心理发展水平的人。没有正常人的遗传素质就没有正常人的心理。首先,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自然条件,这个条件必不可少,例如,无脑畸形儿生来不具有正常脑髓,因而就不能产生思维,最多只能有一些最低级的感觉,如关于饥饿、渴的内脏感觉等。其次,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决定着心理活动所依据的物质基础——大脑及其活动的差异,从而影响着心理机能的差异。例如一个是父母近亲结婚而生下来的婴儿,另一个是白种人和黑种人结婚生下来的婴儿,给他们于同样的生长环境,许多年后思维,行为活动及心理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最后,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个体心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总之,遗传在心理发展上起着一定的作用,不过它只是一个必要的条件,而不是决定的条件。
个体出生以后,遗传与环境两因素在身心两方面的的影响之大小有所不同:在身体方面遗传的影响大与环境,而在心理的发展方面则恰恰相反。在遗传和生理成熟所提供的可能范围内,环境对个体心理发展的现实水平起着决定作用。首先,环境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心理发展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主动的。通过对外界环境的观察而进行学习,环境通过对人的榜样的塑造,从而塑造出与这个榜样有一定一致性的人来。一方面,遗传只能提高发展以自然前提和可能性,但决不能预定或决定心理的发展。一个语言器官生来很健全的孩子,如果出生以后不与人类社会接触,就不可能学
会说话,甚至不可能形成人的心理。另外,社会生活条件是制约个体心理发展水平和方向的重要因素,如尽管一个儿童生来听觉器官是健全的,但如果没有适当的音乐环境或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成为音乐家。
个体心理发展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个体心理的发展既不是简单地由遗传决定,也不只是由环境决定,个体心理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个体心理的发展中,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一方面,环境因素影响着遗传素质的变化和生理成熟。遗传提供了成长和发展的蓝图,同时也依赖与外部环境并会受其影响。环境不仅提供了“建筑材料”,如食物和水,而且是有机体的特殊环境经历也会与遗传指令交互作用而影响发展的精确过程。遗传和环境对任何行为都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遗传素质与生理发展制约着环境对个体心理的影响。例如,孩子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父母的翻版——如外貌或脾气。亲子之间的相似性可以被归结为遗传或环境的影响。因为父母通常既给孩子提供了遗传基因又给他们提供了成长的环境。所以,遗传和环境的影响是混合在一起,难以区分的。
四、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1、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但是,只有当教育工作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时,才能起到它应有的积极作用。因此,正确理解和处理教育与学生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在教育工作中具有重大意义。
2、教育作为一种决定性的条件,制约着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和方向。首先,学校教育虽是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条件,但其作用并非是万能的、唯一的和无条件的。学校教育工作的内容、方法要符合学生正在发展着的心理特点,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他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而要很好地考虑其他条件,特别是要取得社会、家庭的配合,并对它们加以指
导。其次,教育对心理发展的作用,不是机械的、简单的、直接的“授予”,而是通过学生的积极活动实现的。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积极活动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态度和主动性,就难于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和个性得到良好的发展,教育就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就不能收到应有的成效。
五、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有效条件
1、教育内容应当经过精细的选择,使其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具有教育意义和培养价值,这是保证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2、教育工作要促进和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必须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活动来实现。否则,难以给学生的发展以显著的影响。因此,教育过程中必须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努力完成学习任务的态度等等。当学生积极主动地、独立地去完成各种活动任务时,他们的智能和个性品质就能得到发展。
3、教育的系统性、连贯性和一致性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由学生心理发展过程本身的特点(如顺序性、阶段性等)决定的。如果教育工作缺乏连贯性、系统性,就不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智能和个性。如果各种教育不一致,不协调,也会造成学生个性品质的缺陷。因此,在实际活动中,经常地反复地进行练习,是发展学生的智能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4、维果斯基在说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现有的发展水平,一种是潜在的发展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儿童的限于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在了解了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之后,进而根据其可能的发展水平,找出其最近发
展区,通过成人的协助使儿童的认知思维能力达到最充分的发展。他认为教学必须要考虑学习者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学习者发展的前面。为此就要确定学习者的发展水平。而有效的学习应该是在学习过程中,让学习者始终保持在“最近发展区”中活动。他的这一思想对正确理解教育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建构主义“学习者意义的建构离不开情景和社会文化背景支撑”观点的基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