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职数学课堂融入数学文化的功效

中职数学课堂融入数学文化的功效

来源:筏尚旅游网
第一线研究 中职数学课堂融入数学 文化的功效 屏南县职业中专学校 张 芳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课程改革的思路是:以 兴趣,让他们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 未来社会要求公民必须具备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 选择内容,以与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 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使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中 学习数学,发展数学。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 种文化。数学属于科学文化的范畴,是人类文化系 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与其他各种成分密切相关,并在 相互影响同发展。而教学应该对学生进行科学 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 例如学习“集合”这个单元时,可以先介绍<集合 论》产生的背景和建立过程以及它的意义:康托尔的 成长历史以及在数学界为了真理而抗争的艰难历 程,坚持发表自己的研究论文,以至于因为过度的思 维劳累以及强烈的外界刺激使他患了精神症, 但是他的<集合论基础)成为整个数学大厦的基础, 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创造,不仅影响了现代 数学,而且也深深影响了现代哲学和逻辑。通过介 绍数学家事迹及其探索科学的坚韧性格,既激发了 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树立勇于探索、 素养,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 国主义的教育,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渗透 数学文化是数学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 一不畏艰难的科学精神。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能力。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文化因素,发挥智育 功效 创设学生熟悉的情景,注意从身边的现象中提炼出 数学问题,从各种媒体中获取生产生活的信息提炼 数学的智育任务主要是以系统的数学知识武装 学生,给予基本技能、技巧的训练,使他们具有运用 出数学问题,从其他学科中寻找与数学知识相关的 问题。 数学知识手实际的本领,发展他们的智力。而适时 的数学文化渗透有助于学生认识自然和社会发展规 律,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 个性全面发展中起到基础作用。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勇于探索的 例如学习等比数列时,可以用一个有趣的猜想 引入新课:给你一张足够大的纸张,对折51次后有 多高?1米?一层楼?三层楼?六层楼?……当告 诉学生相当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时,立即引起学生 的争议和怀疑。这为学生学好本节课内容做好了铺 科学精神。进入职业高中的学生,普遍数学基础较 差。学习习惯不好,学习兴趣不浓。怎样消除学生对 垫,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继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 径及策略的能力。 学习数学的恐惧和抗拒心理呢?爱因斯坦说“兴趣 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 ・3、培养自主、开放的学习习惯。学习<概率>这 26 ・ 第一线研究 一单元时,先介绍概率论的产生,以及它在生产、科 氛。如诗与数字的千丝万缕的关系。又如在讲平方 差公式时,向学生介绍两个平方数的差是一个九数 研、国防等方面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现代社会 生产、生活中,一些大规模的统计工作和预测性的计 算,离开概率的指导都将寸步难行。如此展开延伸 式教学,拓展教学空间,扩充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 学习领域。在此过程中,教学信息与学习信息得到 整合,由有限量向无限量延展,教材内容的有限性向 教学内容的无限性变迁,体现了以教学为中轴,又能 为学生创建一种开放的、丰富多彩的学习文化,帮助 学生克服学习的惰性,使其产生自主性学习的意愿。 二、灵活应用数学文化引子。发挥美育功效 在几千年的数学文化发展中,对“美”的追求是 数学家的重要“素质”之一。数学审美是一种方法 美、境界美,是一种理性精神,使人类思想得以运用 到至善至美的程度。 1、从数学文化中寻找和谐美。数学公式的协 调、几何图形的对称与不对称,都透露着数学的和谐 美。毕达哥拉斯说:“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 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就是因为这两 类图形在各个方面都是对称的。在学习函数这个单 元时可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里对称的图形, 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对称产生的和谐美。 2、从数学文化中感受符号美。数是科学的语 言,符号则是记录、表达这些语言的文字。我国作为 世界文明古国,很早就有对数的运算和记法,用“算 筹”表示数。欧洲人使用的是罗马数字。而阿拉伯 数字因其简洁、使用方便传遍世界,成为今天各国通 用的记数符号。数学文化符号美是美学观最主要的 内容之一,伽利略说:“数学是上帝用来书写宇宙的 文字。” 3、从数学文化中体会奇异美。数学文化中的 美,最基础的是数字美,有一般的数字美,也有特殊 的数字美。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不时穿插与数字有 关的数学文化内容,增添课堂的活力,调节学习气 码齐全、不重不漏的数: 111132--200 :11313×10913=123458769 31111 —200 =31311×30911=967854321 111172—200 :11317×10917:123547689 11356 一2000 =13356×9356=124958736 126952--6017 =18712×6678=124958736 162602--1 18082=28068×4452=124958736 12372 —300 =12672×12072=152976384 数学文化的美还表现在数学与建筑、数学与哲 学、数学与艺术等的结合。生活中数学美无处不在, 而用数学文化中的审美情感“感染”和培养学生的 “美感”,能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 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智育的发展。 三、应用数学文化的熏陶。发挥德育功效 <中职学生德育目标任务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 课堂教学和实训实习在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 主导作用,培养中职学生爱劳动、爱人民的情感,增 强中职学生讲安全、守纪律、重质量、求效率的意识。 1、对比古今中外数学文化,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从古到今的数学发展道路是数学家呕心沥血、不屈 不挠探索的结果。中国数学文化博大精深,创造了 世界数学史上的多个第一:公元前11世纪的<周髀 算经>提到西周初期用矩测量高、深、广的方法,并举 出勾三、股四、弦五以及环矩可以为圆等例子,这是 世界上最早关于勾股定理的论述;(九章算术>是世 界上杰出的古典数学著作之一,最早提出了联立一 次方程组的解法;南宋伟大的数学家秦九韶在《数书 九章>中最早提出了高次方程的数值解法;祖冲之穷 尽一生计算圆周率;陈景润为证哥德猜想,仅草 稿就有几箱,最终摘得“皇冠”……在课堂中渗透一 些数学史,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下转第29页) ・ 27 ・ 进行明确分工,鼓励各成员积极承担责任;要引导学 困难所在,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并及时督促。可以 生相互支持、配合,鼓励大家取长补短,资源共享,防 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激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活动, 止互相推诿、彼此依赖的问题出现。 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能够不断深化,思路不断开阔,这 其次。要协调好与家长的关系。有的家长认为 样就能保证活动向更深的层次发展。或者鼓励学生 孩子在学校的分数最重要,忽视甚至不让孩子参加 写好活动小结,通过小结进行反思,找到快乐,找到 各类活动,认为参加活动会影响学习。教师要通过 不足,从而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和目标,产生参加活 家访或手机等通讯平台,让家长明确活动的重要性, 动的欲望和热情,使活动健康持续地开展下去。 了解学生参加活动可以陶冶身心,有利于在学习之 五、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有利于校园文化活动 余得到放松,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甚至发动家 的顺利开展 长参与到活动中来,为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经济资 开展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需要较多的活动场 助和物质扶持。 所,且配有相应的活动设施。如开展乒乓球社团活 再次,要协调好社会有关部门的关系。遇到一 动,需要乒乓球和球桌;组建文学社,需要有电脑、打 些重要节假日,有关单位会组织各类活动,如祭扫革 印机、复印纸和相应的与外界联系的通讯设备;诗 命烈士墓、国庆文艺表演,就需要学生的参加;或者 社、合唱团等均需要必备的条件。学生由于受年龄、 一些活动,如影评常需与电影院联系,书法要与书法 知识经验、物质经济条件等,在这些方面可能会 协会联系,让学生到有关部门去学习、锻炼,更能提 遇到些困难(在组建阶段尤为明显),学校要为活动 升活动的质量。学生缺少社会经验,与各部门接触 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支持,教师作为学校与学生之间 较少,此时只有教师去协调,才能使活动开展得更顺 的桥梁纽带,要主动为学生寻求帮助,如发动社会贤 利、更丰富多彩。 达资助社团的建立,为学生组织活动开好头,这样有 四、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有利于将校园文化 利于以后活动的顺利进行。 活动引向深人 校园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但离不开教师的主导 在活动开始实施阶段,学生兴趣较高,但随着活 作用。教师要发挥好积极的主导作用,但不能包办 动的深入开展,碰到的困难也可能越来越多,这时, 代替,要把活动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思考留给学生, 学生容易出现畏难情绪,为了保证活动顺利开展,教 把时间还给学生,相信我们的学生能把活动组织好, 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 开展得有特色、有质量。 (上接第27页)使学生增添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 的过程中历经千辛万苦。同时,在这个进程中也感 信心。 受到发现和发明的无穷乐趣。所以在数学课堂上适 2、介绍数学家的有关事迹,激励学生勤奋学习。 当地渗透一些数学文化,将使数学课堂不再像嚼沙 结合课程有关知识,讲述欧拉与多面体、笛卡儿与坐 子一样枯燥无味。 标系、康托尔与集合论等的故事,渗透数学文化,培 参考文献: 养学生诚实、正直、坚毅勇敢的心理品质,抵制不良 [1]邹庭荣.数学文化欣赏[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 影响。 [2]朱德全.数学新课程标准与主题式教学设计[M]. 数学这门学问是完美而井然有序的理论体系,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这一体系并非一开始就是那么完美无缺,为了创建 [3][E1]藤村幸三郎,田村三郎.趣味数学入门[M].北 这个体系,很多先哲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在不断探索 京科学出版社.2002. ・ 29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