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校企合作内涵 推进学院发展转型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蔡志刚
2006年以来,随着国家示范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实施和快速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崭新类型得到快速发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融合成为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实现由数量扩张规模发展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相协调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和鲜明特点。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国有特大型企业中国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平能化集团)主办的一所普通高等职业院校。作为企业办学,学院与企业有着天然的联系和独特的办学优势。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院充分发挥“企业办高校、办好高校为企业”校企一体优势,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贡献求支持,以就业为导向,以产学研合作为途径,培养面向企业一线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办学指导思想;“立足煤炭企业,兼顾相关行业,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办学定位。特别是2006年以来,通过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项目的建设,学院形成了基于校企深度合作具有鲜明特点“校矿一体,产学融合”的办学特色,构建了“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育人机制,走出了一条企业办高职的科学发展之路。学院首批通过国家示范院校建设项目验收,荣膺全国文明单位,荣获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一、校企共建一体管理运行机制,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学院充分发挥企业办学优势,与中平能化集团共同组建“产学研合作工作委员会”。委员会牵头抓总,研究确定学院发展思路、战略规划,并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对技能型人才需求、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设计等具体工作开展进行指导、监督和评定。委员会由集团总
- 1 -
经理任主任,集团基层下属单位主管领导任委员。学院院长任副主任,并主管集团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参与企业决策和管理。“产学研合作工作委员会”实现了校矿双方领导的同宗共体,为校矿一体管理运行机制的构建奠定了组织保障,形成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校企合作运行模式。
中平能化集团先后下发《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平煤教〔2007〕18号)、《关于建立平职学院实习基地的通知》(平煤〔2008〕71号)等文件,明确提出:集团每新进一批设备,都无偿划拨学院一台(套),用于教育教学;集团所有下属厂、矿、企业都是学院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都必须无条件接收学院学生实习实训;集团所有工程技术人员都是学院兼职教师后备队伍,有条件的要担任相关专业课程兼职教师;学院要为集团开展订单培养,服务生产经营需求。等等这些,都为校矿共同建设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双方深度融合建立了良好的制度保障。
通过组织、制度保障的建立,校矿双方着眼大局,校企合作形成了规模化、制度化,形成了良好的一体管理运行机制。
二、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工学密切结合
1、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教师会同煤炭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根据煤炭企业岗位要求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整合课程内容,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基点,以课程内容更新、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两个系统整合和完善课程结构为主线,构建了煤炭生产采、掘、机、运、通等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和“行动导向三阶段”等具有突出个性的多样化的“2+1”“233”教学模式。
- 2 -
根据煤炭企业职业岗位核心能力要求,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深入煤矿生产一线调研。同时,相关专业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合作,制定融“教、学、做”一体的课程标准,按照企业岗位技能的标准,编写一是工学结合教材,推动了“生产学院与厂矿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教室与实训室结合,教师与师傅结合,学生与员工结合,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结合”的实施,较好地适应了企业要求,培养的学生专业对路、质量高、技能硬,受到了企业欢迎。
近年来,在新的课程体系构建中,校企合作建设了融行业企业职业标准要求的课程标准32个,开发优质核心课程43门、工学结合教材36部、多媒体课件43个。由于贴近企业岗位工作要素,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专家共同开发专业教材,共上一门课,实现了教材、教学与企业岗位需求的零对接,较好地适应了企业要求,培养的学生专业对路、质量高、技能硬,受到了企业欢迎。
2、共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近些年,学院充分共享企业人才资源优势,组建由企业工程技术专家、技术能手和专业带头人为主的专业建设精英团队。利用中平能化集团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聘请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铁岗为首席教授的200多名现场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参与煤矿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其次,采用“送出去”的方法,学院利用每年暑假期间时间,和教师教学周期的间隙,组织专业教师,分期、分批深入中平能化集团等企业生产一线,采用顶岗、助岗、协岗等形式进行顶岗锻炼实践,有计划、有目的了解、学习、掌握最新的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提升专业素质和“双师”能力。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另外,采用“请进来”的方法,定期请企业专家来学院讲各专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相关内容,为学院专任教师进行企业一线知识“补充”。形成了校内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到学院兼职教学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新机制,为校矿双方共同
- 3 -
培养煤炭高技能人才储备了丰富的师资力量。
3、共建实习实训基地
按照校内实训、校外实习、顶岗实习基地建设系统化的原则,校矿共建具有真实工作场景的实验实训室(车间),使学生能够在“学中做,做中学”,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提供了硬件保障,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中平能化集团全程参与实验实训基地(室)论证规划,和学院共同建设数控加工中心、矿井综合自动化监控系统实训室等生产性实训车间,满足了教学的需要,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由于煤矿生产的特殊性和学生在校顶岗实习的困难性,经过校企合作,2007年,由中平能化集团提供资金、技术和设备建造了具有真实工作场景的的模拟煤矿巷道、综采工作面。这也是我国同类院校建设的第一个模拟综采工作面,保证了学生不下井就可得到采、装、运、支、护等采煤工序及瓦斯抽放方面的实际训练。真实、仿真职业环境的形成,有效解决了学生到煤矿生产一线生产性实训难的问题。
4、共管学生顶岗实习
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接受学校和企业双重管理。学院采用“两线三级”(学院、企业两线;学院、系部、带队教师三级;企业、生产车间、带徒师傅三级)管理办法,校矿双方共同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管理。企业组织签订师徒合同,学生严格按照合同履行职责和义务,接受企业管理;学院实习指导教师负责做好实习学生思想和教育工作,协调处理好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各项事务。
在顶岗实习的基础上,采用助岗、协岗等形式,扩大了实习岗位,丰富了实习内容,强化了顶岗实习实效性、针对性,使顶岗实习落到实处。顶岗实习结束后,由学院与企业
- 4 -
共同进行考核,颁发“企业工作经历证书”。此外,建立学生顶岗实习制度保障机制,如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发生工伤事故,按照《河南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暂行办法》处理,但不计入单位事故指标,劳动报酬参照职工所在岗位初级工岗位工资标准的80%执行,激发学生参与顶岗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适应性强、上手快,专业思想牢固,企业留得住、愿意留。“能用、顶用、好用”是企业对我院学生的客观。目前学院煤炭主体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煤炭相关专业保持95%以上。毕业生遍及河南、、内蒙等全国各大煤炭生产基地,80%以上的毕业生迅速成长为生产一线的技术和管理骨干。
三、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推进了学院快速发展转型
1.办学理念实现由封闭转向开放的转型
高等职业教育要承担起正面向全社会,“面向人人”的教育的历史重任,必须做到办学体系的开放和办学机制的开放。这就要求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形成行业、企业和学校的共同参与。同时,还要不断提升服务能力,促进质量、规模、效益等内涵的协调发展,这是校企合作的基础,也是更新办学观念,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发展视野上,自觉地将学院的发展置于全国乃至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格局背景下审视谋划。在发展观念上,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谐构建;在发展思路上,彰显企业办学特色,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发展目标上,确立了建设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创建全国文明单位的目标。
我院煤炭行业专业所采用的“2+1”教学模式,最终的结果就是不再将学生封闭在教室里培养人才,二是,实行弹性学习制度,在每个假期,包括暑假和寒假,组织学生到相
- 5 -
关企业进行实践、体验,以适应企业的需求,提升学生的素质和对岗位的适应能力。这种以工期、实践作为教学周期,突破传统教学制度的约束,在强调高职教育教学开放性的同时,采用灵活的学制管理方式,有效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如,实际工作中,“顶岗实习时间原则上不少于半年”、“实践类课时占总教学时间的50%以上”、“有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的毕业生获取‘双证书’的人数达到毕业生的80%以上”等一系列具体指标,以及“能有效设计‘教、学、做’为一体的情境教学方法”等具体要求,凸显了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其它普通本科教育的特色。
2、师资引进与培养实现由学科型向双师结构、双师素质转变
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实施中,我院根据需要广泛到企业聘任专业兼职教师,能够保证先进的专业水平,特别是实践技能有特殊要求时能提供满足要求的实践教学技能,还能适应专业迅速变换的需要,在社会需求与学校教师相对不足的情况下,解决教学急需、提高办学效益。同时,有利于增进学习与社会的联系,打破学校封闭的办学体系,形成以社会需要为中心的办学机制,促进校企合作。
3、教学内容实现由注重理论和学科体系向注重实践和就业能力转变
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强调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完整性,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记忆,课程易于编制,有助于学生打好理论基础、发展认知能力。许多高职院校在创办初期,教学内容的安排几乎都会刻意拷贝和复制普通高校的学科课程,结果形成了本科压缩模式。典型的情况是理论脱离实际,各学科自成系统而缺乏相互联系,增加了知识的冗余量和学习时间,造成学生就业无门。
- 6 -
示范院校建设期间,我院“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通过不断增强与企业的合作融合,校企专家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注重强化实践环节,建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行互动的教学内容体系。保证了教学内容对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等要素融入。我院在在分析与掌握基于煤炭采掘机运通工作过程特征的基础上,以工作过程导向的思路改革专业教学方案,推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强化实践教学,通过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有效地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和企业的认可度。将企业的要求和标准引入教学中,使教学过程与产品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围绕煤炭企业一线生产标准和工作要求,把课堂搬到煤炭生产一线,实行在相关制度保障下的顶岗实习,学生在真刀真中练。
同时,统筹兼顾学历和职业要求,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互融通的双证书制度,将专业核心课程和教学内容覆盖相应职业资格要求,通过学中做、做中学,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把相关专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学生毕业的一个条件,充分利用学校的实习实训基地、校内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考务管理等基础条件,在颁发专业学历证书前使符合条件的毕业生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这样,增加行业企业对实践教学内容的要求,既满足了企业用人要求,又有效提高专业建设质量。
4、办学模式实现由单一办学向校企资源共享的管理平台转变
多年来,几乎每所高职院校都因为资源问题的约束影响了模式的转型。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各地高职院校加大改革力度,努力突破单一的学校资源依赖,积极争取资源,整合社会资源、企业资源、民间资源和境内外合作资源,使办学模式趋于开放式、多元化,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提供了资源保障。
我院通过“校企共定教学方案,校企共选订单学生,校企共享教学资源与生产设备,
- 7 -
校企共管教学过程,校企共监教学质量”,建设以“教学合作、管理参与、文化融入、就业订单”为主要内涵的“融入式”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平台,既保证了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又使得企业将学生作为准员工培养。目前,学院初步实现由单一办学向优质资源共享管理平台转变。示范院校建设的办学效应,正在逐步向专业教学领域、向专业教师的课程教学领域拓展和辐射。走出课堂到企业去寻求专业教学的合作伙伴成为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共识。各专业团队以具有整合企业资源能力和引入优质兼职教师的能力为荣。
5、校企合作有效实施,实现了企业、学生、学院三方受益
企业受益。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有利于企业选择学生;满足了企业做大做强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适应性强、上手快,专业思想牢固,企业留得住。中平能化集团总工程师卫修君说:“中平能化集团生产一线岗位,急需的不是本科生、研究生,而是平职学院这样的毕业生。”中平能化集团六矿矿长陈长河评价学院毕业生“能用、顶用、好用”。
学生受益。实施校企合作,校企双方共同进行人才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更强,专业技能更为扎实,更能适应企业岗位要求,甚至相比普通本科毕业生,他们都可以更好就业,就好业。可以说,他们是校企合作的直接受益者。
学院受益。实施校企合作,学院赢得了广阔的办学空间,锻炼了教师队伍;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包括设备、厂地、人力等,节约了教育成本;学生边学习边进行生产实践,提高了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在服务企业发展的同时,学院得到了快速发展,办学实力不断增强。
- 8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