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病句的辨析与修改三

·病句的辨析与修改三

来源:筏尚旅游网
·病句的辨析与修改三

四如何辨析与修改\"结构混乱\"的病句

两种格式混合在一起老师:一些句子有毛病,原因是把两种不应该混在一块的结构用在了一个句子中。像下面的句子,就有这种毛病:例1对高考材料作文应该如何开头这个问题上,两位作者的看法很不一致。学生:为什么说这个句子是两种结构混杂在一块呢?老师:你仔细分析一下\"对……上\"的部分,是不是由两种结构混 杂起来的。学生:是的。根据句子的意思,有两种结构形式,其一是\"对高考材料作文应该如何开头这个问题\",其 二是\"高考材料作文应该如何开头这个问题上\"。老师:两种格式混在一块,造成了杂糅。应把它改成一种格式。学生:是否可改为这样:对高考材料作文应该如何开头这个问题,两位作者的看法很不一致。老师:可以。也可以改为:在高考材料作文应该如何开头这个问题上,两位作者的看法很不一致。

两种说法混合在一起老师:一个句子,表意一明确,不能既想表达这种意思,又想表达另一种意思。否则,就会出错。看下面的例子:例2这种新出的止咳祛痰片,它里边的主要成分是远志、桔梗、贝母、氯化铵等配制而成。学生:

这个句子,既想说\"止咳祛痰片,它里边的主要成分是……\",又想说\"止咳祛痰片是由远志……配制配成\",两种说法混杂在一起。老师:应改成其中一种说法。学生:可否改成这样:这种新出的止咳祛痰片,是由远志、桔梗、贝母、氯化铵等配制而成。老师:可以,这样改对。

两种复句关系混合在一起老师:分析复句关联词的使用,要注意看清楚它是否有混杂使用的情况,下面的例子,就是将两种复句关系的关联词混合在了一起块,造成有语病。例3这个结论,即使很有依据,但是如果不能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而达到它们的相当完善的构造和相互适应,因而难以令人满意。学生:关联词\"即使\"与\"因而\"不能照应使用,两种不同复句关系的关联词混杂在一块,造成杂糅。老师:分析正确,应将\"因而\"改成\"仍然\"。这样,就消除了语病。

五如何辨析与修改\"表意不明\"的病句

因分句缺主语造成指代不明老师:一些复句,前面的分句出现了两个可作后面分句主语的对象时,后面的分句如果不明确表示它要陈述的主语是谁,就会产生指代不明的语病。请看:例1孩子们很喜欢退休干部李大伯,一来到这里就有说有笑,十分高兴。学生:这个句子的个分句,出现了可作第二个分句主语的两个对象,一个是\"孩子们\",一个是\"李大伯\"。它们都可理解为后一个分句的主语。老师:是的。

因为复句中的第二个分句,没有出现主语,所以\"一来到这里\"的陈述对象既可以是\"孩子们\",又可以是\"李大伯\",表意不明确,产生了歧义。学生:应在第二个分句前面加上主语。老师:对了。像这种类型错误的句子还有:我看见张原扶着一位老人走下来,手里提着一个黑色皮包。该病句的第二个分句也是省掉了主语,陈述对象也不明确,可理解为\"张原\",也可理解为\"老人\"。同样,应在第二个分句前加上主语。

因词语多义造成指代不明老师:对句子中的多义词语,要注意用一定的语言手段,把它的词义限定在恰当的范围内,否则,就会出现多种理解,造成句意不明。请看:例2县里通知说,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想想,句中造成不止一种理解的多义词是哪个?学生:应该是\"前\"字。老师:是的。\"15日前去\"中的\"前\"至少有两种理解:其一,理解为\"之前\",其二,理解为\"前往\"。学生:可否将\"前\"改成\"以前\"。老师:可以。想想还有其他消除多义的修改方法吗?学生:可否改为:县里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老师:改得对。

因缺少必要的助词造成表意不明老师:助词虽然属于虚词,但虚词并不\"虚\",我们千万不能忽视虚词的表义功能。有些病句,问题就出在缺少必要的助词。请看:例3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通感到非常气

愤。学生:按该句的陈述,大家\"普通感到非常气愤\"的可以是\"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也是以是\"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从事理上看,应该是后者。老师:理解是对的。要按后者的意思来表达,应该怎样改呢?学生:要在\"揭发\"的后面加上助词\"的\"。这样,句意就明确了。老师:看,这不就说明助词的重要吗?学生:是的。虚词,并不虚。 六如何辨析与修改\"不合逻辑\"的病句

因前后不对应,造成不合逻辑老师:以肯定和否定相连的方式表示对事物的陈述时,前后要一致,前后不一致,就会出现不和逻辑的毛病。请看:例1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关键在于要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门技术人才。学生:句子的前面说\"能否迅速发展\"说的是两种情况,即\"能迅速发展\"和\"不能迅速发展\";后面说的条件是一种情况\"要 加速训练和造就\"人才,事理上说不通。老师:是的。应该在\"要加速训练……\"之前加上\"能否\"才合逻辑,前后也对应。

因错用否定,造成不合逻辑老师:一重否定和一重肯定的方式,在运用时,一般不会出错。当运用多重否定式时,就容易出错。例如:例2近几年来,王芳几乎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民歌,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学生:该句用了双重否定,一重是\"无时无刻\",即没有一个时刻;一重是\"不\",两重否定等于是肯定,\"无时无刻不忘\"即时时刻刻都忘。这

显然是不合情理的。老师:看得清楚。应该把\"无时无刻不忘\"修改为\"时时刻刻不忘\"才合道理。再来看看下面的例子:例3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学生:本句也是因为使用否定不当而造成表意不合逻辑。老师:为什么这样说呢?学生:\"忌\"有否定的意义,忌者,不要也。是一重否定。\"忌\"所带的宾语,\"睡前……\"、\"睡前……\"、\"卧处……\"分别又有否定词\"不\",两重否定,就变成了肯定,既睡前要恼怒,睡前要饱食,卧处要当风。老师:是的。它把该表达的意思弄反了。 因词语用错,造成不合逻辑老师:有些词语,在运用时如果不注意弄清其意义,会使句子出现不合逻辑的情况,看例子:例4该市有人不择手段仿造伪劣产品,对这种坑害顾客骗取钱财的不法行为,应给以严厉打击。你仔细分析一下句中有哪些词语用错,造成该句出现不合逻辑 的情况。学生:是不是\"伪劣产品\"中的\"伪\"字?老师:你解释一下理由。学生:\"伪\"本来就含有仿造的意思,\"仿造伪劣产品\"的说法,不合事理。将\"仿造\"改成\"制造\"。老师:是的。问题就出在这个词上。

因并用词语,造成不合逻辑老师:有些病句,出现不合逻辑的错误,原因在于并用了不能同时出现在一块的两个词语。请看:例5该店青年服务员正努力保持和发扬了传统特色。想一想,\"正\"和\"了\"各表示什么意思,连用会出现什么

问题?学生:副词\"正\",表示正在出现,助词\"了\",表示已经出现。两个词并用于一句,前后矛盾。应省去\"了\"。老师:改得对。所以,分析病句,不能忽略每一个词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