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正骨2013年1月第25卷第1期 ・(总035)・35・ 综 述・ 中药干预细菌生物膜形成的研究进展 曹林忠 ,党永生 ,张晓刚 ,蒋宜伟 ,宋敏 ,张虎林 (1.甘肃中医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2.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甘肃 兰州 730020) 摘要近年来,与细菌生物膜相关的感染越来越受到-&4f]的关注。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与细菌生物膜的形成有关,处理十分 棘手,可导致手术的失败,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易引发医疗纠纷。中药在防治细菌生物膜引起的感染方面有 独特优势,已成为继抗生素之后又一抗感染药物研究的重点。关于中药干预细菌生物膜形成的研究,从单味中药、中药复方制剂 到中药有效成分单体及其衍生物逐步深入,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中药有效成分复杂,中药对细菌生物膜的干预作用很可能是多 成分、多途径综合作用的结果,目前的研究大多为体外研究,并不能完全模拟其真实的体内作用过程。因此,建立动物体内生物膜 模型,对中药进行全组分提取、定向分离,研究不同组分的药效机制,尤其是干预群体感应信号系统调控、细胞内信号转导及相关 基因表达的机制等,将成为研究中药干预细菌生物膜形成的重点。 关键词 中草药生物膜综述 细菌生物膜(bacterial biofilm,BBF)是细菌在不 的单味中药、中药复方制剂、中药有效成分单体及其 衍生物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本文就中药干预细菌 生物膜形成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利于其自身生存环境的条件下黏附于物体或活性组 织表面,并包被于其自身产生的细胞外多糖基质中形 成的一种与浮游细菌有着完全不同的生长方式的细 1 单昧中药 目前研究的具有抗感染作用的单昧中药大多是 清热药。清热药多为广谱抗菌药,对多种细菌生物膜 有抑制作用,甚至部分中药对真菌、支原体生物膜的 形成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J。黄晓敏等 的研究表 明苦参水煎液可显著增加环丙沙星对铜绿假单胞菌 菌微群落,是细菌在不利环境下生存的一种特殊形 式¨J。细菌生物膜形成受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 Qs)信号系统及一系列细胞因子和基因的调控,是一 个分阶段的、复杂的过程。近年来,与细菌生物膜相 关的感染(包括生物医学材料相关感染和慢性感染)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也向临床医生及科研人员不 断提出了新的挑战。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与BBF (pseudomonas aeruginosa,PA)生物膜的抑菌作用。周 强等 的研究发现苦参与头孢他啶联用对PA生物膜 有明显的清除作用。孔晋亮等 研究了黄芩水煎液联 合左氧氟沙星或头孢他啶对PA生物膜的作用,结果显 示浓度为31.25 g・L 的黄芩水煎液可抑制、破坏PA 生物膜,且与左氧氟沙星或头孢他啶联用后,生物膜内 形成有关,处理十分棘手,可导致手术的失败,给患者 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易引发医疗纠纷。 尽管抗生素在感染控制中仍占主导地位,但耐药菌群 的出现使其作用大打折扣,也迫使人们不断修饰已有 抗生素的分子结构或重新研发新的抗生素种类以增 存活菌数明显减少,表明黄芩水煎液本身有清除、破坏 强药物对感染的控制能力。中药在防治细菌生物膜 引起的感染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可抑制细菌生物膜的 PA生物膜的功效,同时还对左氧氟沙星和头孢他啶有 增效作用。单味中药大黄、黄连、黄柏、牡丹皮、金银 花、野菊花等也有抑制或破坏细菌生物膜的作用 。 形成,与抗生素联用能增强抗生素的抗感染能力,且 由于具有药物来源广、价格低廉、毒副作用小、不易导 致细菌耐药、在菌体内作用途径多样化、能产生多方 面药理效应等优点,已成为继抗生素之后又一抗感染 药物研究的重点。近年来,关于抑制细菌生物膜形成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160444);甘肃省高校基 2中药复方制剂 中药复方制剂是临床应用中药的最常见形式。 甘澍… 的研究表明尿感宁颗粒(药物组成:海金沙 藤、连钱草、凤尾草、紫花地丁等)对术后留置输尿管 支架管上BBF形成的抑制作用与抗生素相当,且与 抗生素合用有增效作用。黄晓敏等¨ 的研究表明由 溪黄草、大蓟、虎杖等8味中药组成的溪黄草复方制 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BH201—067) 通讯作者:张晓刚E-mail:kuoyang.00@163.con ・36・(总036) 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有清除效应。官妍等¨ 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到,由地肤子、苦参、蛇床子、黄柏 等9味药物组成的中药复方制剂百肤青在肉汤培养 基中的含量超过25 g・L 时,对大肠杆菌生物膜有 明显的抑制作用。程惠娟等 的研究表明百肤青有 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作用。张春雷 等¨ 研究五味消毒饮联合红霉素对耐甲氧西林金黄 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抑菌效果,发现五味消毒饮对耐甲 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没有明显的抑菌作用,但与红 霉素合用有增效作用。王坤¨ 的研究发现注射用双 黄连对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BBF的形成均有 明显的抑制作用。曹林忠¨ 的研究表明由轻粉、宫 粉、枯矾等5味中药组成的脱管散对金黄色葡萄球菌 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蒋宜伟等 认为祛腐生肌类 中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形成有干预作用,可 用于防治骨折内固定后感染及促进感染创面愈合。 3 中药有效成分单体及其衍生物 对中药有效成分单体及其衍生物的研究可更好 地阐明中药抑制BBF形成的作用机制。黄晓敏等 用五倍子醇提液对PA细胞膜的形成进行干预,发现 五倍子醇提液对PA有清除效应,但需达到一定的药 物浓度。五倍子水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亦 有一定清除作用,且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 。冯星 火等 发现穿心莲联合环丙沙星可降低PA生物膜 对环丙沙星的耐药性。刘志祥等 报道穿心莲提取 物(主要成分为穿心莲内酯)对金色葡萄球菌、枯草杆 菌、大肠杆菌、黑曲霉、青霉都有明显的抑菌效果,其 中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最强。研究[23-241发现穿心 莲内酯对PA生长状态无明显影响,但能有效抑制PA 绿脓菌素的表达,降低总蛋白水解酶和弹性蛋白酶活 性,影响QS系统的正常调控,进而影响BBF的形成, 抑制PA毒力因子产生而实现抑菌作用。曾祥萍 合成了新的穿心莲内酯衍生物——14一硫辛酰一3,19 一二羟基一穿心莲内酯(AL一1),并发现AL一1对PA 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亚抑菌浓度的AL一1对PA生 物膜的形成有强烈的抑制作用,且对抗生素有增效作 用,可能的作用机制为AL一1通过抑制PA合成胞外 多糖,阻碍细菌聚集形成微菌落,并干扰Qs系统,抑 制毒力因子绿脓菌素产生和蛋白水解酶的活性,从而 抑制细菌生物膜的形成。大蒜素为大蒜鳞茎中所含 的抗菌活性成分,具有抗菌消炎、抗氧化和调节机体 中医正骨2013年1月第25卷第1期 免疫力等功效,大蒜素可显著降低PA01菌株黏附及 产生细胞外多糖复合物的能力,可抑制QS系统调控 的毒力因子表达,干扰BBF的分化成熟 拍 。黄芩 苷是黄芩的有效成分之一,具有清热解毒、抑菌抗炎、 鳌合金属离子和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体外实验 表明黄芩苷对多种细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通过 降低细菌对载体的黏附能力,抑制、清除BBF,增强抗 菌药物对生物膜的渗透性 。人参皂苷为人参的 主要有效成分,具有延缓衰老、抗肿瘤、治疗心血管疾 病、调节内分泌、增强体力、提高免疫力等作用,目前 人参中已分离出30余种人参皂苷。董春雷 。发现 人参总皂苷对大肠杆菌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抑菌率 最高达87.70%,对大肠杆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率最 高达69.65%,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生物膜的形成 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作用较弱;人参单体皂 Rbl、Rb2、Rb3、Rc及Rd对大肠杆菌及其生物膜均有 很强的抑制作用,其中Rc对大肠杆菌抑制率最高,可 达86.68%;Rd对大肠杆菌生物膜的抑制率最高,可 达60.59%;Rb2与阿魏酸联合应用,对大肠杆菌及其 生物膜形成有协同抑制作用;表明不同的中药有效成 分单体对不同细菌及其生物膜形成的抑制能力小同, 对同一菌种及其生物膜的抑制能力亦不同,筛选2种 或2种以上能够产生协同作用的中药单体,对中药治 疗BBF相关感染性疾病有重要意义。 4展望 尽管目前有关中药干预BBF的研究很多,但中 药有效成分复杂,中药对细菌生物膜的干预作用很町 能是多成分、多途径综合作用的结果,目前的研究大 多为体外研究,并不能完全模拟其真实的体内作用过 程。因此,建立动物体内生物膜模型,对中药进行全 组分提取、定向分离,研究不同组分的药效机制,尤其 是干预Qs信号系统调控、细胞内信号转导及相关基 因表达的机制等,将成为研究中药干预细菌生物膜形 成的重点。相信随着对生物膜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 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化学生物学等交叉学科的 发展,战胜BBF只是时间问题。 5 参考文献 [1] Macassey E,Dawes P.Biofilms and their role in otorhinolar— yngological disease[J].J LalTngol Otol,2008,122(12) 1273—1278. [2]侯家宝,方泰惠.中药药理学[M].2版.北京:tf]国中医 药出版社,2007:38—40. 中医正骨2013年1月第25卷第1期 [3]黄晓敏,黄丽婵,方志红,等.苦参与环丙沙星合用对铜 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影响[J].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版,2006,27(3):60—63. 21(11):79. (总037)・37・ [18]蒋宜伟,张晓刚,宋敏.等.中医祛腐生肌法对金黄色葡 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干预作用[J].中医研究,2011,24 (12):1—2. [4]周强,邓晨晖,张文,等.苦参提取物与头孢他啶联用对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清除作用影响的体外研究[J]. 新中医,2008,40(12):98—99. [19]黄晓敏,简润好,余晓铃,等.五倍子醇提液对假单胞铜 绿杆菌生物膜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1): 56—57. [5] 孔晋亮,刘晓岚,陈一强,等.黄芩水煎液联合左氧氟沙 星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影响[J].天津医药, 2008,36(5):331—333. [20]黄晓敏,王婧婷,汪若波,等.五倍子水提物对金黄色葡 萄球菌生物膜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9,19 (4):5361. [6] 汪长中,程惠娟,徐颖,等.黄连解毒汤及其单味药对体 外白念珠菌生物膜影响的比较[J].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8,42(2):63—65. [21]冯星火,赵广福,崔连东,等.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对 抗菌药物作用影响的实验研究[J].微生物学报,2000, 40(2):210—213. [7] 汪长中,程惠娟,官妍,等.牡丹皮水煎剂对体外白念珠 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J].微牛物学杂志,2009,29(2): 67—70. [22]刘志祥,曾超珍,张映辉.穿心莲提取物体外抗菌活性及 稳定性的研究[J].北方园艺,2009,(1):105—106. [23]李洪涛.穿心莲内酯对铜绿假单胞菌Quorum Sensing系 统调控毒力因子产生及MexAB—OprM外排泵mRNA表 达水平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 [24]Jiang x,Yu P,Jiang J,et a1.Synthesis and evaluation of all— tibacterial activities of andrographolide analogues[J].Eur J Med Chem,2009,44(7):2936—2943. [8] 陈一强,覃雪军,朱莲娜,等.金银花水煎液及联合头孢 他啶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体外影响[J].中华微生 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4,24(9):738—742. [9] 何敏.金银花对细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及其化学成分研 究[D].长春:长春中医药大学,2011. [10]汪长中,程惠娟,徐胜利,等.中药水提物对白念珠菌生 物膜抑制作用的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9,21 (11):965—968. [25]曾祥萍.AL一1单用及联合用药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 形成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广州:暨南大 学,2011. [1 1]甘澍.中药对在体输尿管支架管细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 [12]黄晓敏,柯野,林良佳,等.溪黄草复方对金黄色葡萄球 菌生物膜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11):1350. [26]林丽华,余加林,林雅茵,等.大蒜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生 物膜早期黏附及胞外多糖的影响[J].中国微生态学杂 志,2009,20(1):38—41. [13]官妍,程惠娟,汪长中,等.复方百肤青抗大肠杆菌引起 细菌性阴道病生物膜的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4,22 (9):1644. [27]林丽华,余加林,芦起,等.大蒜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 膜群体密度感应系统调控毒力因子表达的影响[J].中 国微生态学杂志,2009,21(6):481—487. [14]程惠娟,官妍,汤华阳,等.百肤青抗铜绿假单胞菌生物 膜的作用[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4,23(5):30. [15]张春雷,李忠新,李瑜珍,等.五味消毒饮联合红霉素对 [28]黄志军.黄芩苷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天津药学,2012, 24(3):61—63. [29]王贵年,范莹,王龙梓,等.黄芩苷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 膜的影响[J].医学研究杂志,2011,40(1):131. MRSA生物膜作用的初步研究[J].热带医学杂志, 2011,11(2):175—176. [30]董春雷.人参皂苷单体及其与其他中药单体联合应用对 细菌生物膜抑制作用的研究[D].长春:长春中医药大 学,2011. [16]王坤.细菌生物膜的形成和研究注射用双黄连对细菌生 物膜的影响[D].长春:长春中医药大学,2009. [17]曹林忠.脱管散体外抑菌实验观察[J].甘肃中医,2008, (上接第34页) (2012—11—15收稿2012—12—30修回) Radiology,2007,245(1):43—61. [5] Emch TM,Modic MT.Imaging of lumbar degenerative disk [8] Mitra D,Cassar—pullicino VN,Mccall IW.Longitudinal disease:history and current state[J].Skeletal Radiol, 2011,40(9):1175—1189. study of vertebral type——1 end——plate changes on MR of the lumbar spine[J].Eur Radiol,2004,14(9):1574—1581. [9] Fayad F,Marie—martine L,Jean—luc D,et a1.Reliability of a modiifed Modic classification of bone ma ̄ow changes [6] Sandhu HS,Sanchez—caso LP,Parvataneni HK,et a1.Asso— ciation between findings of provocative discography and ver— tebral endplate signal changes as seen on MRI[J].J Spinal Disord,2000,13(5):438—443. in lumbar spine MRI[J].Joint Bone Spine,2009,76(3): 286—289. [7] Modic MT,Ross JS.Lumbar degenerative disk disease[J]. (2012—06—20收稿2012—11—05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