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今社会,博物馆传承文化、传播文明、 服务民众的理念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博物馆的发展方向。博物馆的服务在原有的文物收藏、宣传教育和研究保护的基础上,服务范围也有了更深的扩展。文章分析了当前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并融合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实践的创新途径进行论述,其目的是把博物馆和社会教育整合起来,为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的创新提供借鉴。
关键词: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创新 引言
博物馆是中国社会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机构,拥有社会教育和公共服务的双重价值。博物馆的基本功能是为社会、为人民服务,让人们从博物馆中了解自然和社会进程的物质证据。可想而知,提高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充分利用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是尤为重要的。
1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发展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博物馆的社会环境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当前博物馆的公共服务与社会教育在博物馆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博物馆曾经是“以物为本”,以收藏和研究文化资产为主,现逐渐向“以人为本”理念转变,即博物馆工作的侧重点转向社会教育,注重传播历史和交流文化信息等。如今,博物馆已变成为大众提供公共性服务的社会教育组织之一。作为公共服务和社会教育组织,博物馆在满足社会及大众需求时,还需要充分挖掘自身潜力,清楚认识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的主旨,深入探索、融会博物馆所具有的文物资源优势,进一步将文物资源优势转换成社会教育资源,拓展信息传递及宣传方式,把博物馆转化成大众社会生活密不可分的场所。
2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博物馆是多数国家和地区展示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传承的场所,也是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向往多姿多彩的生活,开始注重高质量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更高的需求。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不可或缺,这也让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必须以高质量服务来满足大众的需求,也让博物馆重新面对新的考验和机遇。
3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要以人为本,要具有创变思维
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工作大多是以举办各种陈列展览的形式,利用收藏的文物来宣传五千年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对游客或学生进行灌输式教育。而且,博物馆大多看重对“物”的陈列展出的探究,侧重于从文物专业性的方面去考量,往往忽视“人”的社会教育,欠缺人性化的服务观念。
21世纪的博物馆学研究和博物馆事业,倡导以人为本,“人与物相结合”,“有助于人的发展和愉悦”将是重要的发展趋势。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是为少数人服务的,而今天,大量的实践证明:当下的博物馆教育职能和角色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即转向社会公众。如何创新博物馆社教服务理念,拓展社教服务领域,创新和丰富社教服务手段,扩大社会影响;如何将社教工作的触角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从时代出发,从大众出发,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已逐步成为当下博物馆社教工作的主流。
3.1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应灵活多样化
博物馆社会教育的目的不是教育公众,而帮助公众学习,为其创造参与学习的机会,提供互动体验式服务。博物馆教育具有直观性、自主性、社会性和寓教于乐的特点。近年来博物馆通过多样化的社会教育活动,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手段来推进社会教育工作。博物馆不但要在陈列展览上下功夫,而且要辅以收藏、探究等延展性的教育和服务,采取专题讲座、主题展览延伸活动、研究探讨、体验互动等方式,满足大众的多样化和多层面需求,通过教育推广让文物更有价值,使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实现受众广泛化。
2017和2018年教育部公布的两批共551个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名单中,博物馆、纪念馆类基地有205家,可见,以博物馆为主的文博场馆已成
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最重要的目的地。目前,研学旅行的教育形态在我国蔚然成风,从学校到校外教育机构、公共文化机构都纷纷开发了不同种类的“研学”或“游学”活动。文博行业因其拥有丰富的公共文化资源,成为很多研学活动的首选之地。特别是博物馆教育是对学科教育的补充和完善,拥有实物直观性、可信任度高等特点,尤其符合研学活动的宗旨,因此成为研学热门地之一。由此博物馆投身到研学项目实践中,依托自身的优势和资源,根据不同受众人群的需求设计创新课程体系,创造一系列性社会教育研学课程,逾越社会教育活动,是当下博物馆教育的发展趋势。
3.2馆校结合,尝试将博物馆融入义务教育体系
面对大量学生群体对博物馆了解程度偏低的情况,博物馆的领导者应该提升对学生群体的服务认识和服务层级,以社会大众为主,拓宽伸展到学生群体,并加大宣传的投入和力度。学校与博物馆两者应建立优良的团结协作关系,积极开展社会教育服务是学生学校学习的补充,也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延伸。大量的受众入馆参观,对博物馆的场地分配和接待能力都是很大的挑战,同时嘈杂的环境也对观展的体验感大打折扣,青少年在观展过程中获得的知识量大为降低。为解决这一矛盾,博物馆项目团队可尝试依托展览进行深入的馆校合作,通过将展览与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展览的教育效果。对于初、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能够将观展的所学所思带入课堂知识的学习,与学校教育相关联,不失为一箭双雕的学习捷径。而博物馆也有义务帮助学校完善教育方式,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3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应注重社教队伍的建设
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要想取得成功,人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组建一支全能型、高素养的社会教育工作队伍,让博物馆的社教职能真正地为社会大众服务是社教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博物馆的社教队伍肩负着讲解和社会教育员的双重身份,而讲解是博物馆一项重要的业务活动,也是博物馆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讲解工作如何与时代同步,既満足今天观众多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需求,给观众传播知识,又要给予观众以思想的启迪,实现精神升华,这就要求我们每个社教人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制定恰
当的讲解策略,因人施讲。好的讲解是讲解员和观众共同完成的与文物交流的一次体验,好的讲解可以成就讲解员和观众的成就感。同时一支高素质的讲解队伍也是博物馆社会教育综合实力的体现。
4新媒体对博物馆社会教育的作用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各种新兴宣传媒介开始进入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由于电脑、手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大众都习惯在网络上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网站便成了大众浏览载体,这也为博物馆的社教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途径。
新媒体是在现有的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体系支持下形成的创新开发的信息媒体形式,主要包含有几个优点:技术新、形式新、理念新、传播广等。 由此可见,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既能打破文物与人之间的距离,创造“指尖上的博物馆”新体验,同时还能实现足不出户也可以看到博物馆的全景和细节,感受文物的魅力。
总结
未来的博物馆应是一个开启民智、体验生活、历史及文化的地方,是一个通过展示其拥有的文物展品而进行社会教育的场馆,真正的创新不是满足现状而是引导未来,只有拥有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服务理念,才能具备发展空间。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者也要与时俱进,深化博物馆社教水准,提高教育服务质量,以多样化的教育活动形态把博物馆社教资源发挥到极致,让博物馆变成传承过去和面向未来的纽带,把博物馆创办成社会教育的重要基地。
参考文献
[1]殷冀飞.进入新时代博物馆社会教育的新思考[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5).102-104.
[2]刘露媛.浅析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的创新[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4).106-107.
[3]吴学婷.关于创新博物馆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5,(9).156-157.
[4]陈雨蕉.首都博物馆读城系列研学项目的策划与解读 .北京 10004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