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7,2014(Seiral No.322) 专业课程建设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侯丽华 (1.长春工程学院教师发展中心,吉林长春1 3001 2;2.长春工程学院教务处,吉林长春1 3001 2) 摘要:以长春工程学院——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为研究对象,通过小范围、大幅度、多样性地开展应用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试点工作,构建基层一线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和学业考核模式,探索培养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的有效途径, 形成有效的应用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应用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7-0041—03 长春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工 管文理艺多学科发展,主要培养基层一线应用型高级人才的 线建设需要的应用型本科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的培养目标。 2.构建了“3+1”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多年来,学校根据应用型本科教学实践和高等教育发展新 本科大学。自2010年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以下简称‘悼越计划”)以来,学校结合自身的条件和优势,在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及卓越工 形势,不断推进国际合作办学,学习研究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 应用型大学教育和教学的成功经验,应用型教育坚持1个高素质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知识、能力和品格三者融合发展,产学研 多个主体协同育人;应用型教学坚持1条能力主线、搭建3个课 程平台、多专业方向分流和多阶段能力递进培养,突出了应用 型人才培养特色。按照教育部“卓越计划”要求,采取“3+1”的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3年时间在校内进行理论课学习和实践环 节训练,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累 计1年时间在企业学习和实践,完成基于岗位的项目课程模块、 工程实践以及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实践创新能力、 职业技能、职业素养。我校与中建八局等大中型企业合作成立了 “中建卓越班”“中交卓越班…‘合心机械卓越班”和“中水卓 越班”等探索企业深度参与的“3+1”人才培养模式。 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指导下,制订了学校 工作方案,并于201 l&g5月申报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成 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在本 科层次水利水电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 其自动化、勘查技术与工程、土木工程等5个专业进行“卓越计 划”试点,开展小范围、大幅度、多样性的应用型卓越工程人才 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 一、“卓越计划”的特点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 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教育部率先启动的一项重大改革计 划,其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 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 3.构建具有应用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特色的理论教学和实践 教学体系 程技术人才。‘悼越计划”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 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 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精心构建和实施应用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规格、标准,结合执业工程师资格 认证考试要求,学校联合企业共同制订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 密切结合现代工程技术发展和企业需要,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 力、职业素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为目标设计课程体系, 形成了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学科专业平台课程、创新创业课程以 及多种工程师岗位训练可选模块课程组成的理论课程体系。各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的通识教育课程占理论教学总学时的 50%左右,学科专业课程占45%左右,创新创业课程占5%,并使 理论教学的选修学分达到总学分的30%左右,开出的选修课程 门数原则上不得低于学生应修课程门数的2倍以上。将社会实 ‘隼越计划”围绕工程能力这一杨 问题,对人才培养模式 进行改革。在校内学习阶段,以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 力、工程素质和职业素养为杨 ,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企 业学习阶段主要是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入开 展工程实践活动,结合生产实际“真刀真”做毕业设让参与企 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1.培养目标 学校从自身办学历史和实际条件出发,结合国家和地方经 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转变教育观念,调整办学思路,明确了 “以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为主线,主要培养安心基层、基 践、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与就业等活动全部纳入计划,强化课 程实验、技能实训、专项实习、创新实践、工程(岗位)实战和科 研训练(“五实一练”,见图1),构建了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与能 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善于 合作的团队精神、自主提高的创新意识,适应工业工程生产一 收稿日期:2014—05—05 力、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多阶段培养的与理论教学体系有机结 合又相对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以素质拓展和职业发展为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研究与实践”(吉教高字【2o12】45号) 作者简介:侯丽华(1966一),女,满族,吉林伊通人,教授。 41 呷国吨廿毅奄 补充,构建与专业技术岗位相近的职业拓展课程模块,包括经 济、管理、法律等课程,以便学生拓展知识领域,为职业转换和 岗位提升作准备。 5个“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实践教学周数比例增至40%以 上,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30%左右,累计在企业实习1年。通过 课程体系改革实现了“五个结合”,即:应用型教育以高素质应 用型人才为目标,注重专业技术教育与工程素质教育结合、夯实 知识基础与突出实践能力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结合、学校 教育与专业认证结合、教学与科研和生产结合,使课程设置充 分体现应用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特色。 图1五实一练实践教学体系 4.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改革传统教学内容,将企业项目和执业工程师考试内容纳 入课程教学,强调理论的应用与实际结合。基础课程方面,学校 成立了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工作组,对大学英语、数学、物理、 “两课”等基础课程进行深入研讨和改革。在大学英语的课程 改革中,着眼于培养学生外语语言交流能力,侧重强化听说能力 培养,保证基本读写技能训练。数学的教学则改变原有教学模 式,增加经典案例和习题,结合数学应用软件MATLAB,为学生 构建数学建模的工程应用思想,以实际案例引导学生用数学方 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两课”课程则采用课内与课外、理论与 实践相结合,注重课外和实践教育的改革思路,完成大纲规定的 教学要求,结合企业学习的社会实践体会,进行思想政治理论 教育,增加企业文化价值观念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团 队协作能力。专业教育方面,各个专业经过充分调研和学习,对 主干课程进行系统整合和优化,结合基于PBL理念的教学方式, 将知识点融人到能力素质培养当中。专业课程则注重与企业结 合,大力开发校企合作、企业联合授课的课程,利用企业实地资 源,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5.改革教学模式和学业考核模式 在教学模式改革中,构建了“专业教育与执业工程师认证接 轨”教学模式,按照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分别将岩土工程师、土 木工程师等执业工程师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融人人才培养方案, 结合学业标准改革教学内容与考核方式,在资源勘查技术工程、 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等工科专业初步建立了专业教育与执 业工程师资格要求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例如土木工程专业按 照培养土木工程一线工程师的实践能力这条主线构建了由通识 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创新创业课程组成的3个平台,在此基础 上构建了由学生按照自己兴趣和将来就业取向可选择的岗位训 练模块。岗位训练模块有:结构工程师训练模块、建造师训练模 块、造价师训练模块、监理工程师训练模块,这些岗位训练模块 课程按照注册工程的要求设置,学生选择一个模块进行学习。 在考核改革中,以5个“卓越计划”专业进行考核改革试点, 42 2014年第27期(总第322期) 加大形成l生考核(即过程性、阶段性考核)力度,适当减小终结性 考核比重(占50%),促使学生提高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眭。 改变单一笔试考核和标准答案的评价方式,采取笔试、报告、实 践总结、现场答辩以及设计作品等方式,重在考核学生的知识应 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学校立项的省级教改课题“改革学生学业 考核制度,促进学风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被吉林省教育厅 评为吉林省高等学校教学建设与改革创新优秀项目。 同时,采取校内校外双导师制,校内导师由专业教师担任, 全面负责学生的学业指导、教学、讨论和答疑等;校外导师由联 合培养企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主要负责实习、企业相 关课程教学和毕业设计等环节的教学、指导和研讨。 6强化实践教学 (1)建设与完善工程化实践教学环境。学校利用省级实验 教学示范中心和省级科技创新平台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搭建 具有工程环境的实践教学平台。通过对基础实验、项目实践、实 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环节的设置,使实践内容具有工程 背景或依托企业的实际问题。学校形成了以校内实验室、校外实 习基地、专业实践教育基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协同育人创新 基地组成的工程实践教育群,为“卓越计划”累计1年时间在企 业学习和实践,完成基于岗位的项目课程模块、工程实践以及毕 业设计等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条件保障。 (2)强化工程能力培养。学校实践教学坚持“三严四实” 的基本经验。“三严”,即:坚持严密组织、严格管理和严格考核 实践教学。“四实”,即:在实践教学中坚持实际、实地、实干、 实效。实际:教学内容符合工程实际,任务真实具体,基本技能 与能力训练目标明确;实地:教学必须在真实工程环境和实践教 学基地中完成;实干:在教学中保证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规 定的实践教学任务;实效:强化教师对实践教学的指导,激励学 生对实践教学活动更多的精力投入,持续改进实践教学质量。 2012年,学校组织上百名骨干教师,完成了土木、机械、电 气、水利和勘查等5个“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所有集中实践教学 环节的72个教学方案及其配套的考核纲要,全面系统地反映了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基本技能、专业基础能力、应用能力的培 养目标、要求和方法,充分体现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工程 素质培养的重视,体现了国家、行业企业对工程师的规范要求, 以及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规律,优化了实践教学过程。规范和强 化实践教学考试考核,提升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有效地 加强了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 7国际化培养 学校以国际视角、战略眼光,思考和创新应用型本科教育。 在与英国西苏格兰大学开展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 工程两个合作教育项目的基础上,又与俄罗斯南立技术大 学、亚洲大学等国(境)外大学的合作,实施了试点专业学生的 国际交换学习,引进国外发达国家先进办学经验和优质教育资 源,加快提高工程一线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水平。紧紧围绕学 校办学定位,深化国际合作教育项目的内涵建设,拓宽应用型卓 越工程师培养的国际视野,努力使“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人才 培养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8.毕业标准 学生学业标准包括两部分,既要达到试点专业全学程最低 学业标准要求,又要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在企业学习的最低学 NO.27,2014(Serial No.322) 业标准。学生在学有余力时,可以选修本专业更多的选修课或其 他专业的选修课程。学生在学校规定期限内,修完卓越工程师 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德、智、体合 格,达到“卓越计划”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最低学分 和在企业学习的最低学分要求,准予毕业,并发给毕业证书,符 合学校学士学位授予标准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三、构建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1.构建校企共管的教学管理机制 为了顺利推进‘悼越计划”改革试点工作,确保达到预期目 标,学校成立校、院两级管理组织体系。学校层面设立“卓越计 划”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主管教学副校长和主管学生 工作的副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下设办公室 (设在教务处),领导和保障试点工作顺利进行。领导小组对我 校“卓越计划”工作进行全方位的规划、组织、指导和协调,研 究审定相关措施等重大事项。办公室负责起草‘隼越计划” 工作方案和相关性文件;具体组织实施“卓越计划”。试点 单位成立由企业参与的工作组,具体组织专业试点工作。同时, 2.构建质量保障体系 专业课程建设 学校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定位出发,构建达到卓越工程 师培养标准要求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保障体系——“七个 系统、八位一体”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七个系统”即教学决 策系统、教学指挥系统、教学信息采集与处理系统、教学质量评 价与诊断系统、教学信息反馈与系统、教学质量保障系统、 宣传系统。这七个系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了教学质 量监控与保障的闭环体系。‘ 位一体”即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依 据,将‘‘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考 核、教学总结和诊断评价、反馈”八个实施环节联结成一个 统一的有机整体,形成了教学过程全程监控,并通过及时调节 形成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质量管理体系。 四、结语 学校以实施“卓越计划”为契机,以改革工程教育人才培养 模式为杨 ,以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为着力 点,探索基层一线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规律,为国家和社 会培养造就一批安心基层有作为、发展提高有基础、适应现场 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J】.高 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f4). 聘请了企业高级管理与工程技术人员与项目组成员共同组成了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具体负责培养 目标研究、培养标准制订、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改革等方面的工 作。成立了“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工作组、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 工作组,并成立理论与研究、国内外工程教育比较研究等研 究小组,加强工程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制订了“卓越工程 师培养计划”试点班级学生学籍管理、成绩考核等教学管理规 章和办法,构建校企共管的教学管理机制。 【2]林健.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质量保障【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1). (责任编辑:刘翠枝) (上接第40页) 装置等出现的问题,提炼出毕业论文题目,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 第六,在课堂教学期间,进行经常性的小测验,计人平时成 绩,督促学生平时的复习、总结、记忆。为体现上述教学原则, 改进了教案和课件。 四、专业课程在实践教学方面的探索 题;在学习中,鼓动学生发现身边的流体、传热、节能等实际问 题,积极申报学校的科研实训项目;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 课题和实验平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引导学生从 事学术讨论和创新实践。 五、结束语 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地理位置提供了结合实际工程进 行现场教学的优良条件,学院位于乌鲁木齐市南郊,周围大型电 厂较多,如红雁池一电 红雁池二电厂等,学院—直积极筹建民 族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搭建民族学生实践和与企业交流沟通 的平台。笔者将专业课中民族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章节到实践基 地或电厂去讲,毕业设计题目与电厂及电科院合作,真题真做,不 仅使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而且在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方面得到了提高,效果良好,更得到了民族学生的认同。 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是实验前教师将设备、仪器调试准备就 民族班专业教育模式的建立,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摸索和 积累。经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在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 业民族学生的培养模式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 效,得到了学生、学院、学校的肯定,但要形成一个成熟的模式, 仍需时间的检验,并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改进。同时,这是一个 系统工程,需要专业教研室多位教师的积极参与,需要学院、学 校多方的支持和投入,最终才能建立起符合民族教育规律、面 向能源发展需要的能动专业民族学生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胡见义,彭苏萍,李建忠,等.能源产业发展战略与思考[J】. 中国能源,2012,34(1):8—13. 绪,上课时教师先讲后演示,然后学生仿效教师依样画葫芦。这 种实验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可 以变实验指导书为任务书,可以使学生在明确任务的前提下,进 行思考、选用实验设备、设计实验步骤与方法、 操作,并可以自我开发,更充分发挥了民族学生生性活跃, 积极主动,乐于得到肯定的性格特点。[4J 为培养民族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专业基础课方面强化 [2]严陆光,夏训诚,吕绍勤,等.大力推进大规模综合能源基 地的发展[J].电工电能新技术,2011,30(1):1-7. 【3]姜波,熊发政.少数民族工科人才培养的紧迫性与特殊性[J】.新 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1(1):71—73. [4]胡申华,姜波.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民族班的教学方法探讨[J】. 中国电力教育,201l,(24】:194—195. 了各个实践环节:重新编写了能动专业实验指导书,使之更适于 民族学生自主学习,从而能够自我完成实验;在理论学习中,引 入传热及流体计算软件ANsYs、EES等,从而进行简单问题的仿 真计算,考核结果可计入学习成绩;在毕业设计环节,对实验、 (责任编辑:刘翠枝)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