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Aug.2012 第30卷第3期 JoumM of Shaanxi Unive ̄ity of Technology(Soci ̄Sciences) Vo1.30 No.3 诸葛亮《隆中对》战略构想再评价 雷 震 (陕西理工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陕西汉中723000) [摘要] 诸葛亮是伟大的战略家,长于战略策划。诸葛亮《隆中对》是一个全面而又周详的战略构 想。《隆中对》的战略构想对当时天下大势的分析,所确定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联吴”的战略方针、 战略措施,从总体上看是准确的、可行的,因而成为刘备集团立国和兴复汉室的基本指导思想。关羽大 意失荆州和刘备夷陵之败,导致了《隆中对》战略构想的中途夭折。《隆中对》战略构想的最终目标未能 实现的主要原因不在它本身,而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偏差,主要是由于刘备和关羽偏离了《隆中对》的 战略构想所致。 [关键词] 诸葛亮;隆中对;战略构想;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K23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36(2012)03-0043-06 诸葛亮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更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王散在其《将略论》中如此评 价诸葛亮:“孔明创蜀,决沈机二三策,遽成鼎峙,英雄之大略,将帅之弘规也。”_1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 元207年),年仅二十七岁的诸葛亮初出茅庐,就向刘备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三分天下、建基立业、北伐中 原的战略构想,此即著名的“千古一策”——《隆中对》。《隆中对》准确预见了汉末天下三分的历史发 展趋势,为蜀汉立国建国提供了全面的、切实可行的战略构想,长久以来,引世人注目。学者评价诸葛亮 《隆中对》战略构想的成败得失,观点不一,有跨有荆益不合理说、重益轻荆说、奇正倒置说、执行有误说 等等 ,问题的焦点和关键实际上在于荆州的丢失问题。笔者以为:关羽失荆州和刘备夷陵之败,才 导致了《隆中对》战略构想的最终目标未能实现,但这些不足以否认《隆中对》战略构想的正确性和可行 性。诸葛亮《隆中对》毕竟只是一个带有全局性、指导性的总体战略构想,在其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根据 历史形势的变化进行具体的补充和适当的修正。评价诸葛亮《隆中对》战略构想的成败得失,不能脱离 具体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 一、《隆中对》战略构想是准确的、可行的 《隆中对》的战略构想,是确立诸葛亮具有帝王之师的雄才大略的重要标志之一。其内容如下: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於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 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 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 璋阁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揽英雄,思贤 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倚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 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收稿日期]2012-03-25 [修订日期】2012-04-01 [作者简介]雷震(1964一),男,陕西铜川人,陕西理工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 ・43・ 矣。 卷3 《诸葛亮传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从战略策划的高度,纵论天下大势。 首先,指出了曹操能够战胜袁绍、以弱为强的原因是“非惟天时,抑亦人谋”。这是以史实向刘备阐 述一个基本的道理:成功者不仅要靠天时,更要靠人谋(人的努力),即策划和谋略,谋事在人为,成事在 人为。 其次,从政治、经济、军事、地理和人事等方面对当时的战略形势进行了科学的、具体的分析并得出 了相应的结论。曹操已据有北方,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所以“诚不可 与争锋”。孙权经营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贤能为之用,拥有地利与人和,故“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荆州为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益州险塞、天府之土,但刘璋同弱,“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刘备为“帝 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可以向荆、益发展以为立国之根本。这样刘备也拥有了天时、地利、人和,再经 过人谋的作用,“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第三,规划了实现“成霸业、兴汉室”这一最终战略目标的远程战略构想,并拟定了依次进行的三个 步骤。第一步为近期目标,即“跨有荆、益,保其岩阻”。夺取“用武之国”荆州和“天府之土”益州,用作 刘备的立足之地,以为立国的根本。第二步是中期目标,即利用内政外交发展壮大实力,巩固权力基础。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利用外交争取盟友、稳定后方,创造出发展壮大的良好外部环境; “内惰政理”,整顿政治,争取人心,发展经济,做好内部建设,逐步增强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第三步, 天下有变,分两路出兵北伐,以钳形攻势夺取中原,一举兴复汉室,成就霸业。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形势的分析是全面的、准确的,战略构想是正确的、可行的。它包括了天 时、地利、人和,政治、经济、军事,内政、外交,敌、友、我及各方态势,战略形势分析判断、战略步骤、主次 战略方向及时机选择等各方面内容,规定明确,具有可操作性。《隆中对》是总揽全局的、带有指导性质 的总体战略构想,不是具体的实施方案,其所重视者为总体而非细节,为未来而非现在,也不可能有预定 的时间表,不可能对未来形势的变化做出全面的、准确的预见并提出具体的应对、防范方法。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首先是以曹操能胜袁绍的史实为例,说明了事在人为、成功者主要靠人谋 (人为的努力)这一基本道理。这是高度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并以此做为《隆中对》战略构想能否实现 的一个根本前提。这是符合历史规律的。 《隆中对》战略构想提出的三个战略步骤是完全合乎逻辑的,是可行的。第一步是近期的战略目 标,第三步是远期的即最终的战略目标。“跨有荆、益”的近期战略目标是现实的、可行的,是实现远期 战略目标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实现了近期目标,才能有立国的基础和根本,才能为实现远期战略目标准 备条件。远期目标虽然是粗线条的,但也是明确的。两者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缺一不可。利用内政外 交发展壮大实力、巩固权力基础的中期战略目标是实现远期战略目标的必需条件,达成这一必需条件以 期实现最终战略目标的战略措施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惰政理”;战略方针是“联吴伐 魏”。曹、孙、刘三个集团中,曹操势力最大,刘备势力最小,刘备要实现兴复汉室的理想,就必须“联 吴”,与孙权结盟以共拒曹操,此为必然。所以,“联吴”为《隆中对》战略构想的核心、主轴,是这个战略 构想实现与否的基石。战略方向有主、次之分,北面的八百里秦川是主要战略方向,东北面的宛、洛是辅 助战略方向。 《隆中对》战略构想的提出既有历史的依据,又有现实的条件。两汉之际,公孙述曾“北据汉中,杜 褒、斜之险;东守巴郡,拒扦关之口”;“见利则出兵而略地,无利则坚守而力农。东下汉水以窥秦地,南 顺江流以震荆、扬”[’]卷¨《公孙述传》。“跨有荆、益”,是效仿公孙述曾长期割据益州的历史先例。“益州之 众出於秦川”,是走高祖刘邦由汉中创业的老路,号召“兴复汉室”及“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则是参考刘 秀奋起南阳、光武中兴的历史经验。就现实形势而言,曹操在“名微而众寡”的情况下能战胜袁绍,以弱 胜强、由弱变强,在于其能抓住并充分利用有利时机,还在于其能深谋远虑,此为曹操的个人能力和优 势;“拥百万之众”,是曹操的军事优势;“挟天子而令诸侯”,是曹操的政治优势;曹操已占据北方,兵多 将广,实力雄厚,“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是一支举 足轻重、不容忽视的借用力量;刘备要实现兴复汉室的理想,只有“联吴抗曹”,才有可能;所以对孙权只 .44・ “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如此,刘备惟一可以发展的方向只有荆、益二州。刘备夺取荆、益二州有着天时、 地利与人和。刘备为“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这是其优越背景和政治资本,可以与曹操之“挟天子 以令诸侯”相抗衡以争取政治上的主动;“天下思汉”、“智能之士思得明君”,此为刘备的人和。荆州 “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四通八达,为用武之国,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控制了 这一战略要地,就可以进退自如,兴复汉室的战略目标,就有了实现的基本条件,失去了这一战略要地, 就会陷于被动。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控制了益州,就有了巩固的战略 大后方和充足的人力、物力资源,就有了立足之地和“兴复汉室”的根本。 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构想对当时天下大势的分析,所确定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联吴”的战 略方针、战略措施,从总体上看是准确的、可行的,因而成为刘备集团立国和兴复汉室的基本指导思想。 《隆中对》的战略构想成功指导了刘备集团的前期军事行动。汉献帝建安十二年诸葛亮提出《隆中对》 的战略构想,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至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08—219年),刘备的地位也发生了惊人的变 化:赤壁之战后握有荆州四郡、继而占据益州、攻取汉中,并称汉中王,建立蜀汉政权;由原来东奔西逃、 疲于奔命、寄人篱下、郁郁不得志、无立锥之地,一变而成为与曹操、孙权一样鼎立一方的霸主。《隆中 对》战略中的近期目标一步一步的得以实现,而且跨有荆益达五年之久,刘备的事业也由此发展到了前 所未有的顶峰阶段,同时也证明了诸葛亮《隆中对》战略构想的预见性、准确性和可行性。 二、《隆中对》战略构想与荆州之失 关羽失荆州和刘备夷陵之败,致使刘备的事业发展由顶峰转至低谷,导致了《隆中对》战略构想的 中途夭折,兴复汉室的理想终成泡沫;并影响到了后人对诸葛亮《隆中对》战略构想的评价。评价《隆中 对》战略构想的成败得失,不能回避的两个问题是:“跨有荆、益”是否可能?据有荆州与“联吴抗曹”是 否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根据《隆中对》的战略构想,刘备北让曹操占天时,东让孙权占地利,刘备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 取西川建基业,遂成鼎足之势。明人王世贞曾深刻阐述刘备取荆夺益的必要性:“夫荆州用武之地,孔 明之初见昭烈,已言之。昭烈不得荆州,不可以抗曹氏,曹氏不得荆州,不可以灭昭烈,而扼江左之上游, 然则曹氏未尝一日而忘荆州与昭烈也。” 0_割 ‘是时,荆州半与吴共之,其势必不足以立国,有蜀而始可 存汉之绪,而进足以讨贼,愚以为孔明即与可也。且取天下,与存天下者异,存天下不得已而权以济之, 犹胜于迂而失天下者也。” 帮就当时的战略形势而言,曹操已占有北方,南方长江流域则分布着孙权、 刘表、刘璋三股彼此尚无联系的力量。刘备不可与曹操争锋,可以孙权为援而不可图之,向荆、益方向发 展以获得立国的条件,就是刘备惟一的选择。同时,刘备夺取荆、益二州也有着天时与地利。荆州和益 州乃用武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但刘表、刘璋不能守成,这就使刘备顺利夺取荆、益有了可能性。荆 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荆州因其地理位置而四通八达,交通便 利,成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诸葛亮认为荆州是“用武之国”,就是认识到了荆州战略地位的重要性。 刘备兵少将寡,寄居人下,只有首先夺取荆州,控制这一战略要地,才能有发展事业的立足点,只有依托 荆州,“联吴”的方针才有了必要的基础。所以,首先夺取荆州的决策是正确的,“昭烈不得荆州,不 可以抗曹氏”。但也正是因为荆州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任何一方要想单独控制荆州都是不现实的。 赤壁战后,在三分荆州的形势下,刘备仅依靠所控制的部分荆州并不足以谋求发展,“其势必不足以立 国”,夺取益州以为根本就成为必然,“有蜀而始可存汉之绪,而进足以讨贼”。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 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夺取益州以为根本,有历史的依据,也有现实的条件。益州地势险要,易 守难攻,土地肥沃,资源丰富,物产丰饶,民殷国富,为天府之国。凭借这些优越条件,益州足以作为刘备 发展事业的根本,控制了益州,就有了巩固的战略大后方和充足的物资来源。但益州险固四塞、易守难 攻的地理形势也有其不利之处。宋代苏洵在《权书・项籍》中曾指出:诸葛亮建议刘备弃荆州而就西 蜀,就是“为”的表现。“蜀之险,其守不可出,其出不可继,兢兢而自完犹且不给,而何足以制中原 哉?” 诸葛亮对于益州这种地理特征及其所产生的有利与不利形势显然是十分清楚的,在提到益州 的问题时,他首先肯定了益州是“险塞”。也正是因为如此,“跨有荆、益”就显得十分必要。在《隆中 .45・ 对》的战略构想中,诸葛亮对荆、益二州的天时地利、战略地位十分看重。对益州,诸葛亮着重是从战略 大后方、王业之根本的角度来考虑的;对荆州,着重是从战略地位上来思考的,是作为益州的门户和向外 发展的前进基地来看待的。以益州为根本,同时控制荆州这一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就可以进退自如, 两路北伐、兴复汉室的战略目标,就有了实现的基本条件,失去了这一战略要地,就会陷于被动,兴复汉 室的理想就难以实现。 那么,“跨有荆、益”是否可能?回答是肯定的。诚然,荆州和益州在地理上不是一个统一的单元, 分属于不同的地理区域,在经济上也不是联结为一个整体的经济区域,两者之间的交通十分不便,“跨 有荆、益”确实存在着相当的难度,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实现的可能性。探讨这一问题既要注意到客观条 件中物的因素,也要考虑到主观方面人的因素;既要注意到自然的因素,还要考虑到社会的因素。这就 是为什么诸葛亮在《隆中对》中首先强调事在人为的原因。《隆中对》设想的“跨有荆、益”的战略,既有 历史的论据,也有现实的条件。当然,《隆中对》设想的“跨有荆、益”的战略可能是指据有荆州的全部或 大部分,这在历史上并无先例;由于地理条件的原因,在外有强敌的情况下,在当时的战略态势下,要想 据有荆州的全部或大部分是不可能的。在《隆中对》战略构想实现的过程中,刘备只是占有了荆州的一 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跨有荆、益”的战略目标。而从夺取益州到关羽被杀失去荆州这段时间,刘 备始终控制着荆(孙权控制的地区除外)、益二州,这说明跨有荆、益是可能的。 “跨有荆、益”是否可能,问题的关键在于“跨有荆、益”的战略目标与“联吴抗曹”的外交战略方针 是否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荆州因其经济条件和地理条件,在孙、刘两方的战略构想中都具有十分重要 的战略作用。“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 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_8J卷甜《鲁肃 刘备要“跨有荆、益”以为根据地,孙权要夺取荆州以屏障江东;如 此,“跨有荆、益”的战略目标与“联吴抗曹”的外交战略方针之间存在深刻的矛盾。诸葛亮《隆中对》确 立了“联吴”的外交战略方针,鲁肃在赤壁战前也曾向孙权建议“联刘”,“同心一意,共治曹 操” 帮 ‘鲁肃 。孙刘联盟的确立,是鲁肃与诸葛亮共同推动的结果,二人对联盟的建立和稳定都曾先 后做出过不懈的努力。孙刘联盟的确立,是双方取得赤壁之战胜利的前提条件,也是战后双方维持在荆 州共存局面的必要保障。对于联盟的重要性,双方都是十分清楚的。刘备夺取益州后,双方也曾围绕着 南三郡展开争夺,但最终达成了以湘水为界中分荆州的协议。“跨有荆、益”虽然和“联吴抗曹”存在着 深刻的矛盾,但只要来自曹操的这一主要威胁继续存在,双方均不敢轻易抛弃联盟抗曹这个大局。也就 是说,“跨有荆益”与“联吴抗曹”并不是绝对相互排斥的,而是有着共存的一面。只要双方或者三方能 维持在荆州的均势,孙刘联盟就能维持下去。 宋人何去非在其《何博士备论・蜀论》一文中曾指出了诸葛亮在军事上的得失。其所“得”,集中表 现在诸葛亮适应当时的形势,远瞩地提出了联吴抗曹的战略决策,从而使刘备“一败曹公而遂收荆 州,继逐刘璋而遂取益州”,成功地建立了与曹魏、孙吴相鼎立的蜀汉政权。而其所“失”的表现之一,是 诸葛亮“失于所以用荆”,使关羽率荆州之众北攻“魏之襄阳”,孙权乘虚而入,结果是关羽败亡而尽失荆 州。他认为“以吴取荆,则近而顺;以蜀而争荆,则远而艰”;因此在吴蜀中分荆州之后,蜀汉更应十分注 意固守“不全之荆州”_1 。从何去非的分析中可以得出的一个结论是:如果蜀汉十分注意固守“不全之 荆州”,如果不是诸葛亮“失于所以用荆”,荆州是不会丢失的。换言之,《隆中对》战略构想中“跨有荆、 益”的战略目标与“联吴抗曹”的外交战略方针的矛盾是可以调和的,“跨有荆、益”是可能的。 实际上,只要明确了荆州丢失的原因,上述的两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王夫之认为荆州丢失的主要责任在于关羽和刘备。其一,荆州丢失的直接原因是关羽破坏了诸葛 亮的联吴,造成吴蜀关系紧张,并给曹操离间吴蜀关系以可乘之机,导致联盟破裂,荆州丢失。 “吴、蜀之好不终,关羽以死,荆州以失,曹操以乘二国之离,无忌而急于篡,关羽安能逃其责哉!”关羽应 承担直接的主要责任。关羽忌妒诸葛亮,“于是以忌诸葛者忌肃,因之忌吴;而鲁、葛之成谋,遂为之灭 裂而不可复收”。其二,荆州丢失,是刘备用人不当。“关羽,可用之材也,失其可用而卒至于败亡,昭烈 之骄之也,私之也,非将将之道也。”关羽败亡,荆州丢失,根本原因就在于刘备骄纵关羽。其三,刘备人 蜀,不应以关羽留守荆州,应当让诸葛亮率赵云与张飞镇守荆州。“先主之人蜀也,率武侯、张、赵以行, ・46・ 而留羽守江陵,以羽之可信而有勇。夫与吴在离全之间,而恃笃信乎我以矜勇者,可使居二国之间乎?” “定孙、刘之交者武侯也”。“为先主计,莫如留武侯率云与飞以守江陵,而北攻襄、邓;取蜀之事,先主以 自任有余,而不必武侯也。”¨ 周远成在《从“隆中对”到蜀汉的衰亡——论诸葛亮战略管理的失策》一文中提出:“无论从战略上 还是战术上讲,‘隆中对’一开始出的主意就不很高明,焦点在于当时大势发展变化与人才战略构想问 题上,以及建议并佐使刘备入蜀,显然是缺乏战略远见而使蜀汉后来陷于被动不利的局面”。并认为: “诸葛亮帮助刘备经营西蜀,在战略上自始至终都是错误的” 。为此还引用了的评论:“其始 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刘备经营 西蜀以及争夺汉中,是既定的战略,并无战略上的错误。“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乃至“关羽、刘备、诸葛 亮三分兵力”都是客观形势所迫。自人蜀占有益州之后,刘备集团把主要精力放在经营西蜀和汉中前 线的防御上,无暇顾及荆州,加上益州与荆州之间由于地理阻隔的原因,无形之中将关羽与荆州孤悬于 益州之外。但这些还不足以促成关羽的败亡和荆州的丢失。 导致关羽败亡和荆州丢失的直接原因在于关羽本人。是关羽的一错再错给了孙权夺取荆州的良 机,使孙权轻而易举地夺得荆州。关羽的个性是刚而自矜、骄傲自大、盛气凌人。这种个性在处理内部 关系时,表现为对同僚和下级的简单粗暴,不利于内部团结。在与孙吴打交道的过程中,缺乏应有的外 交能力,又轻视孙吴。“羽守江陵,数与鲁肃生疑二,于是而诸葛之志不宣,而肃亦苦矣。”_1 关羽多次 与鲁肃发生冲突,从而使孙刘联盟渐生裂隙,双方的关系日益紧张。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率荆 州主力北攻襄、樊,连战连胜,威震华夏,打破了三方在荆州的均势,引起了孙吴及曹操的恐慌。而关羽 因其骄傲自大的心理轻信了陆逊的甘言逊词,丧失了对东吴的应有的警惕,致使后方空虚,从而使孙权 偷袭荆州得手。关羽失荆州,首先失在关羽之傲慢自大、大意轻信和疏于防守。 丢失荆州的根源则在于刘备在荆州问题上的一系列战略性错误。一是用人不当。刘备人蜀,以关 羽留荆州,“以羽之可信而有勇”,这说明刘备主要是以军事手段确保荆州的安全,而忽视了以外交手段 和政治策略来协调双方可能因荆州而产生的矛盾。关羽在军事上确是唯一合适的人选,但缺乏应有的 外交能力和战略眼光,对联吴策略的重要性毫无认识。所以王夫之提出刘备入蜀,应当让诸葛亮率赵云 与张飞镇守荆州,这是兼顾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最合理的人事配备。若如此,应可确保荆州不失。 二是在客观上形成了关羽孤军守荆州的形势后,刘备没有对荆州的防守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也没有象 孙权那样始终如一地在谋划夺取荆州。特别是孙权集团中识大局的联刘派将领鲁肃去世,其职务由攻 刘派将领吕蒙替代后,仍未对荆州的人事配备进行适当调整,也没有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肃之死 也,羽之败也”。“(鲁肃)身遽死而授之吕蒙,权之忮无与平之,羽之忿无与制之,诸葛不能力争之隐,无 与体之,而成谋尽毁矣。”_l 3_ 联刘抗曹是鲁肃的主张,鲁肃死后,东吴再无人去维护两国和好关系,无 人再为大局计而迁就关羽,关羽败亡是迟早的事。三是刘备夺得汉中并称汉中王后,志骄意盈,错误地 估计了形势,命关羽北伐襄、樊以配合其在汉中的行动,企图一鼓作气打败曹操,以实现《隆中对》全据 荆州的战略目标。结果不仅丢失了荆州,还丢失了上庸。如果刘备能考虑到荆州在孙吴战略构想中的 地位、能清醒认识双方在荆州的战略态势、估计到孙吴不择手段夺取荆州的危险,并采取适当的应对与 防范措施,确保荆州是可能的。而刘备在战略上的一错再错,最终促成了关羽的败亡和荆州的丢失。 然而,刘备最大的战略性错误却是兴兵伐吴,结果是夷陵惨败,不仅未能夺回荆州,反而使蜀军精锐 尽失,蜀汉元气大伤,使诸葛亮《隆中对》战略构想中途夭折。究其原因,则在于夺取益州后,刘备志骄 意盈,缺乏机权干略,不能通权达变;过分执着于“跨有荆、益”的战略而不知变通,在战略重点和发展方 向上摇摆不定,轻重不分,顾此失彼。正如张大可先生所认为:荆州失守,并不是《隆中对》种下“轻荆” 的祸根,而是刘备过分看重荆州,两次争夺失算,导致蜀国的削弱,隆中路线的夭折。E” 蜀汉廖立曾直言 不讳地指出:“昔先帝不取汉中,走与吴人争南三郡,卒以三郡与吴人,徒劳役吏士,无益而还。既亡汉 中,使夏侯渊、张邰入于巴,几丧一州。后至汉中,使关侯身死无孑遗,上庸覆败,徒失一方。是羽怙恃勇 名,作军无法,直以意突耳,故前后数丧师众也。”_8]卷40《廛立 廖立所言主要有二:一是批评刘备以关羽守 荆州,是用人不当;二是刘备在战略上,缺乏全局观念。不先取汉中而与孙权争夺南三郡,致使曹操先期 .47・ 夺取了汉中,并威胁到了益州的安危,结果是“无益而还”;为夺取汉中和控制汉中,又导致关羽孤立无 援,结果是丢失了荆州和上庸。这是批评刘备在守荆州和夺汉中的问题上顾此失彼,犯有战略性错误。 在《隆中对》的战略构想中,“跨有荆益”、“西和诸戎”、两路出兵北伐、以秦川为主要战略方向的计 划,已包含了向雍凉方向发展的设想。夺取益州后,这一设想就更加明确了,所以孙权索还荆州,刘备以 未得凉州为由而拒绝。如此,就必须首先夺取汉中。但由于刘备与孙权争夺南三郡而未能顾及到汉中, 才使曹操在建安二十年(215年)先于刘备夺取了汉中。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法正建言:“曹操一举 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邰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 将内有忧倡故耳。今策渊、邰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 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 计。” 接正懈法正所言实际上是对《隆中对》战略构想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于是刘备进兵汉中,并 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从曹操手中夺取了汉中。但由于关羽败亡和荆州丢失,刘备没有及时向雍凉 方向发展,而是把注意力转向了荆州方向,起倾国之师出川伐吴,群臣多谏而不从。如赵云谏日:“ 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 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_8 J卷36《赵云 孙吴诸葛瑾 也曾写信劝说刘备:“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孰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 数,易於反掌。”【8]卷5 《谱葛瑾传 刘备正是由于不辨荆州这一局部问题与兴复汉室大局的轻重主次,在主要 战略方向与次要战略方向之间顾此失彼,导致了战略上的重大失误,结果是既没能守住荆州,又丧失了 向北发展夺取雍凉和秦川的时机,从而偏离了《隆中对》的战略构想,造成了蜀汉据险自守、画地为牢的 被动局面。虽然诸葛亮在后来几经努力,试图改变这种被动局面,但因种种原因却未能实现。 总之,正如有论者所指出的:“《隆中对》是蜀汉统一天下所能采取的最佳方案。它吸取前人经验, 结合实际形势,在政治上号召‘复兴汉室’争取人心,在外交上联弱抗强;在军事上运用‘避实击虚’、‘出 奇制胜’的原则,远嘱,独具非常的战略眼光。”Ⅲ 《隆中对》战略构想的最终目标未能实现的主要 原因不在它本身,而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偏差,主要是由于刘备和关羽偏离了《隆中对》的战略构想,大 意失荆州和兴兵伐吴大伤元气所导致的。 [ 参[1]房立中.诸葛亮全书[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6. [2]党天正.诸葛亮荆益战略刍议[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3]吕昕.《隆中对》再评价[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4]梁满仓.《隆中对》的成功与失误[J].襄樊学院学报,2007(6). 考文献 ] [5]薛国中.诸葛亮与隆中对[J].江汉论坛,1980(1). [6]谢求成.论诸葛亮的成败得失[J].江海学刊,1982(2). [7]周远成.从“隆中对”到蜀汉的衰亡——论诸葛亮战略管理的失策[J].船山学刊,2004(3) [8]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 [9]范哗.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0]王士骐.诸葛忠武侯全书[M].济南:齐鲁书社,1997. [11]曾枣庄,金成礼.嘉佑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12]冯东礼.何博士备论注译[M].北京:出版社,1990. [13]王夫之.读通鉴论[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4]文献研究室.读文史古籍批语集[M].北京:文献出版社,1993. [15]张大可.诸葛亮并非重益轻荆[J].江汉论坛,1981(2). [16]吴洁生.隆中对与三国前期的战争战略[J].甘肃社会科学,1985(4). [责任编辑:朱飞]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