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说阅读专题训练答案2012

来源:筏尚旅游网


小说阅读专题复习(答案)

一、小说的常识

(一)小说的定义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二)小说的分类

按篇幅的长短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微型小说、小小说等;按题材可分为历史小说、科幻小说、言情小说等等。

(三)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1、人物

通过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的描写来分析人物的性格。

2、情节

故事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会在开头加上“序

1

幕”,为了深化主题会在结尾加上“尾声”。

3、 环境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主要指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指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景色、场面等。

二、阅读、鉴赏小说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分析典型环境

1、自然环境描写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作品主题。

2、社会环境描写作用:交代人物生存环境、社会关系、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等。

(二)理清故事情节

分析故事情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理清结构。小说的情节大体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部分构成,可以据此划分层次。

2、寻找线索。线索是情节发展中的脉胳,有时还是矛盾冲突的焦点。通过寻找线索,有利于掌握

2

情节,有时也有利于抓住小说的矛盾冲突,便于把握主题。

3、抓住场面。情节由场面组成。有的小说情节复杂,有的小说情节不连贯,在这种情况下,抓住场面分析就可以不受情节、结构的限制,直接掌握作品的中心事件和主要矛盾。

(三)分析人物形象

1、要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2、要抓住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心理和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

3、要抓住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注意分析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通过比较把握人物形象。

(四)挖掘小说主题

1、从小说的情节入手;

2、剖析人物形象,剖析人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准确把握主题;

3、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的时代烙印,从而开掘主题。

3

三、小说考点:

1、整体感知文章,把握大意,理清思路。

(1)整体感知小说内容,把握小说的情节脉络。

(2)把握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能品味、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

(3)分析环境描写在塑造人物、烘托主题方面的作用。

(4)能根据小说内容进行合理联想和想象。(如续写、补出人物的话语或心理活动等)

(5)体会、理解小说所要表现的主题。

2、品味语言:理解并表述重要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并对优美语句进行赏析。

3、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会作品的内涵,能准确地谈阅读感悟以及对某一方面作出评价。

(阅读文章从中获得感悟,就整篇文章或者某一部分的内容谈都是可以的,关键是要注意紧紧把握文章的内容及主旨,否则“感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对人物或事件等做出评价,其答案往往具有“开放性”特点,关键是:①要紧密结合选文的有关内容进行评说。②无论赞成与否,都要说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即言之成理。)

4

四、实践练习

(一)轻 放

(2012年贵州安顺市中考试题)

安宁

①走廊里的声控灯,很早以前就坏了。每次走到门口,同租三室一厅的几个人,都会习惯性地叹口气,在黑暗中摸索着将门打开,又重重地关上,似乎想要以此发泄对那一脸晦暗的廊灯的愤恨。其实,楼下的小卖部里,摆设了各种各样的灯泡,而且价格低廉到不过是坐一站公交车的价格,但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谁都没有想起,在买泡面的时候,顺手捎带一个灯泡上来。

②父亲过来看我,走到门口,看见我费力地用手机里微弱的光线照明,立刻放下手里的东西,说声稍等,便下了楼。不过是几分钟的工夫,他便拿了一个灯泡上来,一声不响地安好。然后,他轻轻一击掌,昔日暗淡无光的走廊,瞬间便有了温暖通透的光亮,我站在门口,看父亲脸上淡然的微笑,便说,你可真是光明使者呢,你一来,这灯就好了。

③父亲却扭过身来,正对着我,说,A.其实路过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是光明使者,不过是一块五毛钱的灯泡,顺手就捎过来了,何必每次总是叹气世风日下,自己却始终不去动手呢 ?

④我笑,B.可不是人人都像您这样乐于助人,况且,这还是租来的房子,这走廊,也属于公共的区域,不只我们这一层,楼上的人也都要从此经过呢。

5

⑤父亲没吱声,只拿起身边的扫帚,边一层层地扫着楼梯上丢掉的烟头、纸屑、菜叶,边哼起他惯唱的京剧。有人从他身边经过,他便停下来打扫,将身子朝楼梯一侧,又朝来人笑着点一点头,表示让对方先行。C.而路人总是诧异地看父亲一眼,又微微地停一下,这才在父亲的笑意里,慌乱地点一下头,匆匆离去。那脚步的失措,看上去有些逃的意思,似乎,他遇到的是一个神经稍稍有点错乱的老人。

⑥我在晚饭的时候,便抱怨于他,说何必对陌生人这样殷勤,他们指不定在心里觉得你有毛病呢。父亲呷下一口酒,道,D.我管不着别人心里怎么想,但我开心就可以啊,况且,我就不信你给别人微笑,他还能泼你一盆冷水不成?所谓寻开心,就是这样,你自己不去主动找,它还会自登家门?

⑦几日后,翻起帐本,突然想起一个借钱的熟人,彼时他信誓旦旦,说三个月后肯定一分不少地全都打到我的帐户里来,可是又过去两个月了,他不仅没有打钱,连一个解释的电话都没有。气愤之下,我抄起电话便要质问熟人。父亲得知后将我拦住,说,钱既然已经借出去了,就不必再催了。我不解,说,难道就让这笔钱这样白白地给他了不成?这样不守信用的人,你又何必跟他客气?

⑧父亲一声不响地拿过我的帐本,将我记下的还款日期一栏啪的一道线勾掉,这才说,何时你将心里那个还款的日期,也一并改成无期限的时候,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气愤了;假如人家忙得忘记了,你过去一通责问,那岂不是彼此坏了感情?一笔钱丢掉不要紧,连带地连一个朋友也给弄丢了,那就得不偿失了。

⑨我依然心里憋闷,说,可是我觉得这个人根本就是故意忘记的,我刚刚听说他借过别人的钱,每次别人一催,他就推说下个月还,结果是几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丝毫要还的迹象。

6

⑩父亲依然不紧不慢地喝一口茶,道,如果他真是一个常占便宜的人,那你这钱,丢了也没有关系,能够用钱测出一个人的深浅,并在以后的路上,尽可能地远离这样的人,不是更好吗?况且,如果他不打算还你,你再怎样地催促,也是得不到这笔钱的,不如心中先放下,这样轻松的是你,而他,则会在你的安静里,心里有小小的失落与不安。

(11)隔着十几年的光阴看过去,我第一次发觉,硕士毕业的我,从书本中得到的那些东西,在没有读过几本书的父亲面前,原来是如此的苍白且无力。人生中一切矛盾的化解,并不是拿尖锐的刀子划过,而是那最朴素最温暖的轻轻一放。

(选自《青年文摘》2010年第14期)

1.文章写了父亲哪三件事?请简要概括。(6分)

(1)父亲为公共走廊换灯泡;

(2)父亲打扫公共楼梯,并主动与陌生人点头微笑;

(3)父亲劝我不要催促朋友还钱 2.批注是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批注可以写心得、作评价,也可以联想、概括等。请从文中A、B、C、D处任选两处作批注(照抄示例不得分)。(4分)

——建议,答题时虽然可以联想、谈感受等,但注意最后尽量回归到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7

示例:我选 A 处;批注:与其一味的抱怨、哀叹世风日下,不如身体力行做点什么。

只要肯动手,每个人都可以是光明使者;勿以善小而不为;多做事,少抱怨;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

(1)我选B处;批注:反映了某些人缺乏公德心的现状;//为“我”“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自私行为开脱。 (2)我选C处;批注: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戒备心态;动作、神态的描写,既写出了路人的不安与慌乱,//也与父亲的热情友善形成鲜明的对比。

(3)我选D处;批注:言语虽然朴素,却道出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处世之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两个反问句表现父亲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积极乐观的精神。

3. 联系全文,认真品读第(11)段,回答下面问题。(6分)

(1)为什么说硕士毕业的“我”“在没有读过几本书的父亲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虽然“我”受过高等教育,但自私冷漠、计较得失,与父亲的助人为乐、友善待人、重义轻财相比,人格上显得苍白无力。(3分)

(2)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8

比喻或对比;(1分)化解矛盾不能用偏激的方式解决,而应该用真诚、宽容、友善的方式对待。(2分,意对即可) 4.欠债还钱,本是天经地义。父亲却劝“我”不必催促,你认同父亲的这种做法吗?说说你的看法。字数在80字以内。(6分)

看法一:认同。理由如:友情比金钱更重要;钱能测出一个人的品行优劣;钱能测出真假朋友。 看法二:不认同。理由如:人要守信用,不能纵容欠钱不还的不诚信行为,否则会损害社会的良序约俗(公俗良序)。(观点1分,理由充分3分,语句通顺2分) (二)点燃一个冬天

(2012年福州市中考试题)

游 睿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八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只有几根玉米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床了。

“瘟天,又是下雨。”女人没好气地骂着,“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不多了。”

9

孙老师笑了笑。大块大块的煤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孙老师说:“生火吧,我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

女人望天,叹气。“瘟天!”女人又咧咧地骂。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个坑。女人用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嗤地划了根火柴。“瘟天,还下雨,我们这冬天就无法过了。”女人说。

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女人想用这些煤度过这个冬天。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踏着水的声音。这声音渐行渐近。孙老师就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但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

这时孩子们来了。整整齐齐的叫了一声老师好。孙老师唉唉的应着,说:“放下书包,快来烤烤,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

【A】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了孙老师做什么了。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烤,别冻着了。”

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半晌,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女人挎着背篓慢慢地被雾帘遮住。远处渐渐地有了狗叫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

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孙老师说:“天黑得早,早点回。住远一点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孩子们点头。

10

看孩子们走远,女人放下背篓。背篓里是满满的一背篓干柴。

“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

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女人说:“你早早地就把学生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玩?”

“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家了呀。”孙老师说。

“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呀。可我们放学很早的。你想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女人愤愤地说。

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

傍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孙老师才回来。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

“看到啥了?”女人问。

孙老师放下柴火,说:“看见了。他们在路上的一个草坪里玩。我批评了他们几句, 放学是得早点回家。”

女人说:“你看你。唉。”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

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哗哗啵啵摇了一个晚上。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女人说:“听见

11

没有,下雪了。”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呗。”

“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

“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

“那点干柴能维持多久?”

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睡觉,睡觉,明天还有课。”

“你……”女人已经听见孙老师的呼噜声了。

第二天一大早,【B】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寒气肆虐,厚厚的积雪很刺眼。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就听见了有人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音。接着有人走进学校。

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早?

女人跟着起了床。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里不动了。

“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

门口,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地把木炭往孙老

12

师的门口放。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

“老师。”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人说话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这种木炭特别耐烧。”

原来……

这时学生们又说:“老师,够你们烧了吗?不够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

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了看女人。女人的脸红扑扑的。

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个劲儿地说:“够了够了。都可以点燃一个冬天了。” (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中国卷》)

1.请按时间顺序将小说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4分)

早上:孙老师夫妇为学生生火,学生烤火取暖。

下午放学后:孙老师夫妇以为学生贪玩,放学不及时回家。

晚上:孙老师的女人担忧没有足够的燃料过冬,孙老师却不在意。

第二天清早:学生送来自己烧的木炭,孙老师夫妇深受感动。

13

2.从全文看,孙老师是一个 对学生关怀备 至而较少考虑自家生活的人;

他的妻子嘴上爱抱怨,实际上却是一个心地善良、勤劳顾家、理解丈夫的好女人。(3分)

3.文 中【B】处划线句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3分)

突出山村冬天天气严寒,为下文写学生们雪中送炭作了铺垫,也衬托了学生这种行为的感人。

4.请赏析【A】处划线句。(4分)

这里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学生围在火堆边烤火时欢快的情景,侧面表现了孙老师对学生的爱。

5.请写出本文题目“点燃一个冬天”的两层含义。(6分)

表层含义:学生们送的木炭能满足孙老师夫妇一个 冬天取暖的需要。

深层含义: 爱心使孙老师夫妇和学生们在寒冷的冬天里感到温暖。 (或:孙老师用爱温暖着学生,而学生也用真挚的爱回报老师,使寒冷的冬日充满暖意。)

(三)青花瓷瓶

(2012年湖北黄冈市中考试题)

14

史雁飞

雪下得很大,也很急,街道上空空的,没有几个人。绵软柔滑的积雪,蓬蓬松松地挂在枝梢上,亮白而倦怠的枝条被压低了头。偶尔有一阵风,也极微小极细弱,还没有感觉到,就消逝了。在这样的天气,不会有什么顾客来当东西,当铺老板早早地关了店门,捅旺火炉,懒洋洋地趴在柜台上,一边翻看图片,一边哼着京戏。

突然,有人敲门,声音极轻。他抬头,支起耳朵细听,什么声音也没有。他怀疑自己听错了,于是,他又低下头继续翻看手里的图片。敲门声又起,这次声音很重,他很吃惊,自语道,这样的鬼天气,有谁会来当东西呢?

他迟疑着打开门。雪地里,瑟缩地站着一个男孩,十二三岁的样子,很瘦,穿得单薄,头戴一顶破旧的棉帽。厚厚的积雪没了他的双脚,他双手揣在怀里,脸冻得通红,衣服上满是雪。

“孩子,你要当东西吗?”他问。

“我,我……”小男孩支支吾吾半天,也没说出什么来。

“那你要做什么?”一朵朵大大的雪花翻飞着落在男孩的额头上,男孩打了个冷战。“哦,孩子,进店说吧。”男孩从雪里拔出双脚,走进店,站在门口,不敢再向前迈一步。他的两只手仍在怀里揣着。老板摘下男孩的棉帽,一边拍打棉帽上的积雪,一边说:“孩子,那你究竟来做什么呢?”

“我……我妈病了。”男孩低着头,怯怯地说。

15

当铺老板根机敏,一下子就听出男孩的意思:“你是来跟我借钱?”

“噢,不,不,我不是。”男孩显得局促不安,“我妈病了,老咳嗽,夜里咳嗽更厉害,医生说,是肺痨。家里没钱,我想……我想把这个当给你们。”男孩一边说,一边从怀里掏出一个精致的红盒子递给老板。

男孩鞋子上的积雪,在暖烘烘的屋子里很快化成了雪水,在男孩脚下,一圈一圈,慢慢湮散。

老板接过红盒子,慢慢打开。“啊!青花瓷瓶?你是从哪儿并来的?”老板眼睛盯向男孩。

老板娘听说有人来当青花瓷瓶,兴冲冲地从屋里走出来,说:“在哪呢?快让我看看。哇,这么漂亮的青花瓷瓶。”男孩变得更加局促起来,眼神中藏着遮掩不住的慌乱,他躲闪着老板的目光,慌忙说:“是我家的,是我爸爸留下来的。”

“你爸爸——那你爸爸为啥不来当啊?”老板问。男孩目光暗淡,说:“我爸老早就去世了。”

“那,是你妈让你来当的吗?”老板娘一边仔细翻看着青花瓷瓶,一边问。男孩低下了头,半天才说:“不,不是,我妈不知道。”老板疑惑地盯着男孩:“你是背着你妈,来当这个瓷瓶的?”

男孩流泪了,默默地点头。

老板娘拿着青花瓷瓶,上下左右地翻看,看着看着,忽然皱起了眉头,赶紧把瓷瓶递给老板。老板接过来,又翻来覆去仔细看了一会,没吭声,拿着瓷瓶走进柜台,然后走向那个放着营业款的抽屉。

16

老板娘急了,三步并做两步,挡住老板,双臂护着抽屉,嚷道:“你要做什么?你看仔细了,那瓷瓶……”老板温和地看着老板娘说:“我已经仔细看过了,没问题。把这瓷瓶放到你的梳妆台上吧。”

说着,老板把瓷瓶递给老板娘,老板娘半信半疑地边看边向屋里走去。

老板笑了,回过头来对男孩说:“孩子,瓷瓶我们留下了。这些钱拿回去给你妈治病。不够的话,你再过来拿。”

男孩不解地看着老板。老板说:“噢,我是说,我先付给你一半钱,另一半你下次再来拿。”男孩笑了,说了声谢谢,拿着钱,跑了出去。

外面的雪不知啥时候停了,阳光照在雪面上,耀眼刺目。老板眯着眼,看那小小的身影消失在远方。

男孩再也没来。

又是一个春天,天气格外好,明媚的阳光照得人暖洋洋的,当铺的生意红红火火。当东西的,赎东西的,出出进进。

一个少妇带着一个男孩远远地走来,走到当铺门口,少妇一下就跪下去了,当铺老板慌忙走出来,看见站在少妇身边的男孩,明白了一切。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2年第12期,有改动)

17

1.小说开头的雪景描写很精彩,请问:这样的描写有何作用?(2分)

开头的雪景描写营造了一种凄清、冷寂的氛围,为故事的发展作了很好的铺垫。

2.当铺老板是作者精心刻画的一个人物形象。当铺老板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请作简要分析。(3分)

有同情心,扶危济困,他留下男孩的青花瓷瓶,给男孩救命钱,并告诉男孩钱不够还可以再来拿。

性情温和,对男孩和自己的妻子,耐心而沉着。机敏,善于经营,当铺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3.文中有多处细节描写,请你对文中画线处的细节作具体的赏析。(3分)

形象地写出了老板娘的担忧和焦急,从侧面表明青花瓷瓶有可能是赝品(或仿品、“假的”),也反衬出老板故作糊涂的善良。

4.青花瓷瓶到底是真是假,小说始终没有给出明确答案,这样的情节安排好吗?请联系小说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案示例1:这样安排好。从老板娘对青花瓷瓶的强烈怀疑,到小说结尾小孩母亲下跪,都已经清楚地暗示了青花瓷瓶是假的,没有必要再给出明确答案。这样安排,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使小说的意蕴更为深远丰厚。

答案示例2:这样安排不好。小说如果明确指出青花瓷瓶是假的,就能更鲜明地表现出老板

18

拿钱给男孩纯粹是出于帮助人的目的,不带有商业色彩,也能更好地突出主题,有利于突出老板扶危济困的德行。

1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