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现象的文化解读及法律思考
作者:侯莎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21期
摘要山寨现象席卷整个中国,其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本文从基础概念入手,将山寨现象细化为山寨商品和山寨文化。并对两种现象进行了文化层面的解读,指出深藏其中的文化根源,探讨了对山寨现象的法律规制。 关键词山寨现象 文化 法律规制 作者简介:侯莎,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7-205-02
从“山寨手机”、“山寨刘翔”、“山寨话剧”到“山寨春晚”、“山寨百家讲坛”,“山寨”成为中国大陆近几年最热门的语词,可以称得上是“满城无处不山寨”。
当牵涉到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和“百家讲坛”并引发央视《新闻联播》关注时,“山寨”便不再仅仅局限于某一行业,而扩大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在此之前,没有多少人敢想象不入流的“山寨风”能刮进《新闻联播》。到此田地,不由得让人去探究“山寨”现象背后的真实面目。
一、“山寨”现象概述 (一)“山寨”现象的分类
目前的山寨现象可以被归为两类,一类是感性娱乐人主导的,以娱乐搞笑大众为唯一目的,如网上免费传播的山寨小品等;一类是理性经济人主导的,以经济利益为唯一目的的,山寨手机即是。豍
(二)“山寨”现象的属性
目前围绕着“山寨”现象的很多争论都是由于对“山寨”的属性划分不明晰所引发的。“山寨”究竟是经济行为还是文化现象?我们必须对“山寨”现象进行追根溯源。
“山寨”现象最早源于2003年前后在南方省市出现的“山寨”手机,后又从手机扩展到数码相机、平板电视、笔记本电脑等等方面。进入2008年,这股强劲的“山寨”风从IT行业刮向了整个文化娱乐领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IT数码产品扩展到精神文化产品,“山寨”现象也从单纯的经济行为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化现象。“山寨”现象的属性也随之扩大了内涵,但是“山寨”特性还是延续了下来。无论是数码产品的“山寨”还是文化娱乐产品的“山寨”,它们都有着模仿、平民的本质属性。 (三)“山寨”现象的特征
从“山寨商品”到“山寨文化”,山寨现象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以“模仿”作为其“生产方式”。山寨商品是模仿品牌产品的生产出来的,网络的山寨作品是以现实中存在的某种事物为原形模仿出来的。
第二,集群性。山寨商品的生产主要集中在以深圳为代表的沿海城市,已经形成了一条成熟的产业链。
第三,平民化。山寨商品的消费者是购买力较弱的普通民众,尤其是农民群体。山寨作品的受众是网络社区中的网民,也属于普通民众。
第四,不规范性和非理性。山寨商品是建立在对大企业知识产权的侵犯之上,这可以说是非常严重的违法与侵权行为。他们在销售时往往不开具正规发票,逃避税收,给税收征管带来很大危害。山寨作品的大量创作与传播而形成的“山寨文化”,是一种集娱乐与非主流为一体的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态度是人们对理性诉求的一种感性化表达,它需要在轻松的娱乐视角和严肃的法律问题之间寻求一种微妙的平衡。豎 二、山寨现象的文化解读
山寨商品的风行与社会民众的创造性基础薄弱有很大的关系,创新一方面来自于人的天性,另一方面来自于社会环境即社会给与创造者的评价,保护和回报。
正如前文所言,“山寨”一词已经从经济行为演变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一种富有时代气息的社会现象,对其能否作为一种文化当前学界颇有争议。近代文化人类学者泰勒认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论,是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获得的其他能力及习惯。
豏概括起来讲,文化是人
类征服自然活动的所有成果,是人类经验的总和。文化最重要的内涵是精神性创造成果。那么,以数码产品为源头、扩展到精神产品的制造模式,形成一种社会潮流与风尚,可算是一种颇具创新与消费性质的狭义的文化。豐山寨文化折射出当下社会的缩影,它是大众文化的勃兴,也是对现有社会秩序的调侃和对抗。
山寨从山寨商品发展成为一种文化,从经济行为演化为文化现象,并不是有那么明显的分水岭的。山寨商品与山寨文化至今仍交融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彼此有着自己的发展天地。我们对于这两种山寨模式应该区别对待,从文化层面对其分别予以解读,而不能混为一谈,笔者认为狭义的山寨文化是不包括山寨商品在内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山寨商品的文化解读
山寨商品的发展如火如荼,但是从其文化基础上来看,其发展前景却不容乐观。山寨商品往往是对主流产品进行模仿或功能拼凑,以山寨手机为例,其功能的多样性往往来自于不同手机型号或手机品牌功能的叠加,其外形来源于主流手机设计或是其他商品领域的外观,如中华香烟型手机。还要提到的一点是,商品化了的山寨文化产品也应归属于山寨商品的行列。 之所以说山寨商品的前景不乐观,是因为,山寨商品不是创造而是落后,最好的结果也无非是落后的不多,相差的不多。山寨商品要想发展就要走精细化的道路,但是要想有所超越,就要考虑文化这一基础性因素。现代商品的文化内涵价值占商品价值很大的比重,“山寨”的再精细也“山寨”不出主流商品的地域文化价值和理念。因此,用我们深入到骨髓的“拿来主义”运作,即使“山寨”能够“拨乱反正”,“拿来”之后如何保持和发展仍然是个难题。 (二)山寨文化的解读
从山寨商品到山寨文化,“山寨”一词渐渐脱离了初级阶段模仿、仿制的价值取向,成了“草根”阶层最好的也是最具智慧的表达方式之一。不论是何种山寨文化,皆表现出其对当今以精英文化为代表的过于严肃和“昂贵”的主流文化的嘲讽和挑战。
由于经济、政治、技术等方面的原因,草根阶层难以直接分享主流文化成果,又难以获得话语权,他们常常被主流的文化所忽视,因而只有在山寨文化里他们压抑的情怀和才华才能得以释放。我们不能以山寨产品的性能特点涵盖所有的山寨文化。出寨文化是人民群众的创造,体现了民间的文化创造力,在一定程度上有生存依据和市场需求,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面。在中国,山寨文化无疑是草根阶层的标识。山寨文化是草根文化的延续和升华,是草根阶层发扬“你行我也行”的草根精神,对某些行业特别是垄断行业暴利行为和霸权的“非暴力抵抗”。
山寨文化发端于草根和民间,山寨文化的流行,有时代发展的必然性。以草根对抗权威,以大众对抗精英,是其闪光点所在。可见,山寨文化最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调侃、对抗或抵制,并不是对现存社会秩序的背离和否定。因此我们可以把山寨文化归为亚文化的类型。 对待“山寨”这一文化现象,我们认为既不能过于指责,更不能等闲视之。必须审视它的肤浅与浮躁,反思其所根植的文化土壤。认识到其产生不是偶然的,是我们这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综合作用的产物。山寨文化大部分来自民间,具有草根性,聚集着一部分普通民众的声音。另外,山寨文化是主流文化的一种补充,与主流文化的关系是借鉴、吸收、竞争。总之,山寨文化在当前社会环境背景下的产生有其存在的根源与合理性,不能一味地对其批评与讨伐,“山寨”能够走多远,走成什么样,走向何方,须遵从其法律底线。 三、山寨现象的法律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山寨”现象涉及最多的就是复制、模仿,以及由此引起的名誉权、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问题。法律的功能是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公平、有序。当“山寨”开始影响社会的正常生活消费和交易时,就需要法律进行规范。虽说法律是滞后的,对于“山寨产品”、“山寨明星”这类新生事物并无明确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可适用,也无判例可借鉴,但并不表示它就一定能钻法律的“空子”。我们国家保护知识产权的主要目的不仅是对知识创造者的一种认可和尊重,更是为了保护创造者的积极性。对于“山寨”大行其道,立法者应当设置完善的法律。如果能充分运用法律手段就可以规范“山寨”,引导其良性发展。
当然,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角度而言,“山寨”商品类似不正当竞争行为中的市场混同行为,即经营者将自己的商品的外包装、标志等与其他知名的商品相混淆,使得消费者误以为该商品是知名商品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对于山寨现象的法律规制,笔者认为仍然要遵从山寨商品与山寨文化的区分。山寨商品关系到人民大众的正常消费与交易,因此应有明确的法律对山寨行为进行规制,这主要应集中于知识产权的保护。现行的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对于创造者的保护范围相对局限,而且没有明确的划分标准,这不利于对作者进行有效保护。并且现行法律的处罚力度相对于山寨行为所获得的经济利益而言不对等,使得法律的社会预防功能不能体现。笔者认为,介于“抄袭无罪”的文化观念影响,立法者可以进行稍显严苛的制度安排,以突显山寨违法的法律后果。而对于山寨文化而言,笔者认为不应该进行过度的法律约束。因为山寨文化属于精神范畴,法律侧重的是对行为的规范,对于精神层面的山寨文化,只要其不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就应该放宽法律限制,这才符合和谐法治的要求。
正如华中师范大师教授乔新生所言,现行的法律制度固然值得人们高度关注,但如果法律制度压抑人们的情绪,抑制了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那么,需要改造的是法律制度,而不是山寨文化。如果认为自己的权利受到“山寨”的损害,则完全可以提起诉讼,主张自己的权利。在公正的审判中,模仿与创新、合法与非法之间的界限就会浮出水面。不要对山寨文化张皇失措,也不要抡起法律和道德的大棒,试图把山寨文化消灭干净。这是一个民族发展必须经过的阶段,也是一个民族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历史过程。豑
山寨现象的产生有其社会、文化、民众认知等多重根源,其发展也深受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内涵影响。“山寨”里创新的成分少,往往止步于表层浮浅的改动。正如齐白石曾经告诫弟子:“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因此,要通过法律对山寨现象进行有效的规制,充分发挥其创新成分并防止其恣意发展。 注释:
①李芬莲.山寨现象与知识产权.电子知识产权.2009(1).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②程满华.山寨现象的法律问题研究.西南政法大学毕业论文集.2009.
③石义彬.单向度:超真实内爆——批判视野中的西方传播思想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④房华强,高明.从后现代视角看\"山寨文化\".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版.
⑤黄兴旺.山寨游走在法律边缘的草根文化.法制与社会.2009年版.
参考文献:
[1]毛燕凌.对“山寨文化”的解读.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版.
[2]王传干,张方勇.“山寨文化”的法哲学思考.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版.
[3]徐占品.山寨文化的起源、现状及发展趋势.新闻爱好者.2009年版.
[4]郑义,应蓉珊,蒋研川.话语权与文化解构:“山寨”现象的精神分析.新闻界.2009年版.
[5]李晓霏.“山寨文化”的思考.新闻界.2009年版.
[6]朱海柯,唐芸.山寨文化浅析.企业家天地(下半月版).2009年版. [7]刘彦超.山寨文化现象探析.武警学院学报.2009年版. [8]王菲菲.山寨现象的亚文化本质探析.采写编.2009年版.
[9]杨向荣,傅海勤.山寨现象的文化社会学剖析——兼及文艺学研究的文化社会学路径.理论与创作.2009年版.
[10]高荣林.“山寨现象”反思——从知识产权法的角度.电子知识产权.2009年版. [11]肖琳.山寨收购品牌文化的双重考验.中国纺织.2009年版.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