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精神障碍患者冲动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来源:筏尚旅游网
月第26卷第4期Med J Chin PAPF。Vo1.26.No.4.Aoril.2015 41 1 精神障碍患者冲动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殷学涛 ,许静翔 综述周玉来 审校 【关键词】 精神障碍;冲动行为原因;护理干预 【中国图书分类号】 R749.05 精神障碍患者是一个特殊群体,其大脑功能失 体验。躁狂发作患者具有典型的“三高”症状,即情 调,精神活动紊乱,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活动等方 面与正常人有显著差异。这些患者对周围环境可产 生歪曲的认知和理解,表现出异常的思维、情感和行 为方式,容易发生冲动攻击行为、自残、自杀、伤人毁 物、外逃等安全问题 ,具有极强的爆发性和破坏 性,会对攻击对象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甚至危及生 命,严重地影响周围环境的安全,是一种十分危急, 必须立即处置的精神科紧急情况 J。护理人员的 护理工作贯穿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全过程,因此, 安全护理工作是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 必要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 的发生,最大程度保障患者和护理人员人身安全。 1 冲动行为发生原因 1.1 精神症状支配 精神病患者冲动行为的发 生,受精神症状的支配 J。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其 认知功能及自我控制能力下降,精神活动与环境不 协调,精神运动性普遍增高,在幻觉支配下,尤其是 出现命令性幻听,患者会因执行幻听内容而出现伤 人、毁物等冲动行为;在被害妄想、关系妄想等精神 症状支配下,患者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认为其他人都 是在针对自己或怀有敌意,因此患者不相信任何人, 当其感觉到生命受到威胁时,会因自我保护出现攻 击性伤害他人的行为 。抑郁发作患者表现为持 久的情绪低落和兴趣减退,具有精神运动性迟滞、认 知功能障碍、自责自罪妄想、食欲下降以及睡眠障碍 等症状 。患者对未来消极悲观和绝望,认为自己 无能力、无作为,连累了家人和社会,并对过去不重 要的、不诚实的行为有犯罪感,认为“活在世上是多 余的”、“结束自己的生命是一种解脱”,对治疗也 失去信心,最终患者会选择自杀来摆脱痛苦的病理 作者简介:殷学涛,本科学历,主治医师,E-mail:64106966@qq.corn 作者单位:1.750004 银川,武警宁夏总队医院精神卫生科;2 300161 天津,武警8630部队医院精神卫生科 感高涨、思维奔逸和活动增多 J。患者情绪不稳, 变化莫测,时而心情愉悦,时而因为一件小事大发雷 霆、怒不可遏,极易出现破坏及攻击行为。精神发育 迟滞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成熟(18岁)以前,以 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心理发 育障碍 。患者因智力不同程度受损,在抽象思 维、有创造性要求的活动方面能力下降,成长过程中 易合并其他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合并精神分裂 症患者,其文化水平较低,缺乏自知力,性格偏执,敏 感多疑,情绪不稳定,易激惹,在幻觉、妄想等精神症 状对其产生影响时,可发生暴力行为;精神发育迟滞 合并癫痫者,在进食、饮水过程中可突发癫痫,呈精 神运动性发作,会引起吞咽困难,容易发生噎食和误 吸,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1.2 自知力缺失 自知力是指患者对其本身精神 疾病状态的认识能力,对精神病理性体验的正确分 辨和描述以及对治疗的依从性。急性精神障碍患者 自知力障碍的发生率为97%,慢性患者自知力障碍 的发生率也高达89.3%l8 J。精神病患者一般都有 不同程度的自知力缺陷。患者对自己的精神状态丧 失了认识能力和判断力,不承认病情,对被强制人院 产生怨恨情绪,拒绝检查、治疗及护理。尤其在封闭 式管理的病区环境中,患者会坚持认为自己被囚禁, 从而急于脱离环境而出现冲动攻击行为 j。 1.3 药源性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引起冲动行为 抗 精神病药物主要是作用于脑内递质或递质的受体, 而起到治疗精神症状的作用,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 各种神经系统不良反应。锥体外系反应是抗精神病 药物最常见的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其发生率占用药 患者的20%~50%_】 。主要表现为急性肌张力障 碍、静坐不能、类帕金森症和迟发性运动障碍。急性 肌张力障碍是最早出现的椎体外系症状,表现为不 由自主的眼上翻、斜颈、颈后倾、面部怪相和扭曲、吐 舌、张口困难、角弓反张和脊柱侧弯等。静坐不能一 般在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1~2周后出现,表现为 412 武警医学2015年4月 第26卷第4期Med J Chin PA ,Vo1.26,No.4,April,2015 无法控制的激越不安、不能静坐、反复走动或原地踏 步。类帕金森病是最常见的锥体外系症状,表现为 运动不能、肌张力高、手足震颤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等。迟发性运动障碍多见于持续用药几年后,用药 时间越长,发生率越高,表现为不自主的、有节律的 刻板式运动… 。 各种抗精神病药均可引起锥体外系不良反应, 以吩噻嗪类药物发生率最高,发生率为20%~ 40%,女性比男性高1倍。多在服药后1~2周发 生,亦有服药数月后发生 J,症状轻重不一。轻者 仅有主观感受,严重者可表现为静 不能、斜颈、眼 睛向上凝视等,同时伴有焦虑不安、恐惧、抑郁、易激 惹。患者坚持认为“自己的身体被药吃坏了”,是医 护人员的责任,从而仇恨、敌视医护人员,可引起继 发性抑郁,心境恶劣,出现自杀及攻击行为。 1.4患者之间的生活接触引发矛盾精神科病房 大多采取封闭式管理模式,患者活动的空间较为局 限和狭窄。精神疾病的病程迁延反复,急性期住院 治疗周期长,患者在日常生活接触中容易引发矛盾。 患者因病情影响,出现情绪、行为和环境的不协调, 表现为兴奋、冲动、乱拿乱用其他患者的物品、故意 挑衅、滋事等¨ ,容易与其他患者产生矛盾而引起 攻击伤害行为。 1.5 护理人员的不当工作态度及方式引发事故 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贯穿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全过 程,对精神障碍患者病情的恢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 用。近年以来,护理人员呈年轻化趋势,学历层次较 低,对精神障碍患者的认识存在偏差和误区,表现 为:不主动学习和掌握精神疾病相关专业知识,认为 精神病患者就是“疯子”、“傻子”;对精神病患者缺 乏应有的爱心和尊重,歧视患者,态度不友善,用侮 辱性的言语大声指责、呵斥患者,对患者表现出来的 异常举止,采取厌恶和回避的消极应对方式;年轻护 理人员安全意识欠缺,防范措施不到位,责任心不 强,上班心不在焉,不认真履行各项职责,不按要求 巡视病房,在日常工作中执行工作流程不规范,存在 侥幸心理,病情观察不细致,不能正确评估患者的精 神状态和心理需求,使患者产生怨恨、报复情绪,引 发攻击性冲动行为 14,15]。 2护理干预 2.1 针对精神支配发生冲动行为的护理干预措施 对精神障碍患者受到精神症状影响,不轻易暴露 内心体验,难以进行有效的语言沟通的情况,在日常 护理工作中,要切实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健 康教育是指在护理工作中对护理对象进行健康教育 及健康指导的工作,是护理人员对患者实行整体护 理的重要措施。目的是传播健康知识和技能,最终 使受教育对象形成有利于健康的观念和行为,改善 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首次入院的患者会对 医院陌生、封闭的环境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护理 人员应主动热情地为患者安排床位,介绍主管医师、 科主任及护士长,带患者熟悉病房环境并解释住院 各项规章制度。要用坦诚、尊重、理解的态度,消除 其紧张情绪,让患者在良好的氛围内转移病态思维, 获得信心和希望,以利于病房的安全和稳定,从而在 治疗中给予最大的配合 7l 。对患者提出的问题应 耐心解答,帮助患者认识治疗疾病的重要性,树立战 胜疾病的信心。 2.2针对自知力缺失造成的冲动行为的护理干预 措施精神障碍患者自知力不完整,否认病情,对封 闭式病区的环境存在抵触甚至敌对情绪,患者认为 自己被关起来了,永远也出不去了,内心充满焦虑和 恐惧,从而产生冲动攻击行为。因此,在护理工作 中,要注重实行人性化护理。人性化护理是以人为 本,以患者为中心,充分考虑患者心理需求的一种新 的服务理念。护理人员是实施人性化护理的主体, 要做到态度和蔼、行为举止得体、理解支持并尊重每 一名患者¨ 。护理人员要通过自身真诚的态度、良 好的情绪、关爱的语言去影响患者,鼓励患者主动倾 诉内心的苦闷,耐心倾听,努力与患者进行心灵上的 沟通,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打下基础,减轻和消除患者的负性情绪。适当组织 患者参加丁娱疔活动,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到自己喜 欢的活动中,对患者在活动中表现好的方面要给予 认可和肯定,使患者在活动的同时,注意力得到了转 移,增加了自信,体验到了快乐,身心得以放松,缓解 了紧张、愤怒情绪¨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强化行 为矫正,帮助患者树立健康行为观念,加强生活技能 的训练,建立积极地认知行为模式 。J,可改善患者 的过激行为方式,预防和减少冲动行为的发生。 2.3针对药物不良反应出现冲动行为的护理干预 措施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发生锥体外系反应的患 者,心理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如急性肌张力障 碍,患者对突然出现的两眼上翻、扭颈、流口水、吞咽 困难等症状难以理解,情绪大多紧张、恐惧、焦虑不 安等,认为自己得了怪病,担心自己的病不能治好。 因此,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护理人员首先 武警医学2015年4月第26卷第4期Med J Chin PAPF,Vo1.26,No.4,April,2015 413 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注意多关心、帮助患 者,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巧妙的运用暗示,通过言 语、行为等使患者产生信赖和安全感,向患者做好解 释工作,指出这些症状可以通过减少药物剂量或运 用其它药物使其消失,解除其思想上的负担。做好 生活护理,防止跌伤、坠床、噎食、窒息等意外事件的 发生 。同时,要及时向医师汇报,以尽早采取对 症处理措施。 2.4针对日常生活接触引发冲动行为的护理干预 措施患者入院时对病情严格进行评估,要详细询 问病史,全面收集资料,包括患者的既往病史、精神 症状、个性特征,对疾病的认识程度,既往是否有攻 击行为,合理安排床位,做好安全管理,实行分级护 理 引。对有兴奋、冲动、暴力倾向的患者,应与其他 患者分开管理,减少对其他患者的影响,防止意外的 发生。特别是被动住院、不合作的患者,应安排在重 点病室,专人护理,减少与其他患者接触的次数,密 切观察病情变化,发现隐患及时处理,做好安全检查 和交接班工作。对患者的个人物品实行集中管理, 防止其他患者乱拿乱用,诱发患者的冲动行为。保 持病房安静,舒适整洁,和谐、温馨的病房环境能使 患者感觉到安全,消除患者内心的负性刺激,预防冲 动暴力行为的发生。患者住院期间,要加强病区内 危险物品的管理 。每周定时和不定时进行安全 大检查,对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要及时整改,完善管 理制度。对病区内公用物品,如针线、指甲刀、剪刀 等生活用品及注射器、体温计、常用医疗器械等医疗 用品,必须专柜专放,严密交接和检查,以防被患者 作为实施冲动行为的工具。 2.5针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及方式引发冲动行 为的护理措施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加强业 务学习,提高专业素质,对心理学、伦理学、沟通艺 术、礼仪规范等知识也要有所涉猎,从而可以多角度 的去了解患者、关心患者、护理患者。加强职业修 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待患者态度和蔼,热心 帮助患者解决实际困难,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细心 观察患者的表现,了解患者内心的真实需求,对不合 理的要求积极给予引导,建立良好的相互信任的护 患关系 。精神科护理工作硬指标少,软指标多, 要求护理人员要有高度的“慎独”精神,经常巡视病 房,做到不脱岗,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如坚 持“三查七”对制度,服药制度等,防止患者将药物 积存后一次大量服下而自杀。坚持重点患者集中管 理,加强巡视病房力度,密切观察患者举动,发现可 疑迹象及时分析、报告。多与患者接触交谈,了解患 者内心的真实想法,掌握患者的心理需求。如患者 出现紧张、呼吸急促、恐惧的面部表情、在病房内来 回快走、哭泣、大喊大叫、舞动双臂等_2 ,要提高警 惕,密切观察,不可大声呵斥患者或流露出厌恶的表 情,防止患者情绪受到刺激,预防冲动行为的发生。 2.6对冲动行为的干预 对突然发生的冲动行 为,护理人员首先要冷静,想办法稳定患者的情绪, 安排患者到安静的场所,允许其在限定的范围内活 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适当满足患者提出的一些 要求,如吸烟、打电话等,寻找机会及时向其他工作 人员求助,不可流露出恐惧或厌恶的表情,更不可打 骂患者,以防激惹患者,造成严重后果。必要时可采 取保护性约束,以保证患者和其他人员的安全。约 束期间,须密切观察约束带的松紧度,防止出现骨 折、软组织挫伤、循环障碍等 。待患者安静下来 后,应及时解除保护性约束并进行心理疏导,解释使 用约束的必要性,提出合理化建议,指导患者掌握正 确宣泄情绪的方法,帮助其分析冲动行为产生的原 因,以及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给予患者足够的心 理支持,从心理学角度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的本 质和特点,缓解患者的心理冲突,建立良好的行为模 式,避免再次发生冲动攻击行为 。 2.7 对冲动行为事件的总结 冲动行为事件的发 生,直接影响到精神科病房的安全管理。应对病房 安全隐患进行全面评估与检查,加强护理人员安全 意识培养,在工作中克服侥幸心理,增强责任感,严 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诊疗操作规范,提高护理人 员业务水平与应急处置能力,重点做好低年资护理 人员的培训、引导工作,召开安全分析会,详细记录 冲动行为发生的原因及处 过 ,组织全科人员进 行讨论分析,并将案例存档, 补缺,吸取经验教 训,完善管理制度,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预防此类事 件的发生。 总之,精神障碍患者精神运动不协调,在多方面 因素影响下,可出现冲动行为,具有突发性、冲动性、 危害大的特点,因此,针对患者的冲动行为,采取相 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有效实施人性化护理,满足患者 的心理需求,可规避冲动行为的发生,保障患者和医 护人员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李凤敏,赵淑君,李忠玲.125例住院精神病患者冲动 行为的观察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0,5 414 2015年4月第26卷第4期Med J Chin PAPF,Vo1.26,No.4,April,2015 (34):196. [15] 姜蓓.202例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 [2] 栗克清,刘[3] 张[4] 张杰.精神科暴力管理技能与技巧[M]. 及护理对策[J].青海医药杂志,2012,42(9):39-40. [16] 石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70. 港,周永静.优质护理服务在精神科病房健康教 艳.浅谈精神科护理T作的不安全因素与安全 育中的作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3): 100.126. 管理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4):273-274. 伟,吴燕芳.68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 的相关因素分析与护理干预[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 报,2013,23(1):69-70.  [17] 张心妲.精神科门诊的健康宣教[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4):114—115. [18] 丁霞兰,胡文莉.国内精神科突发事件的发生原因及 [5] 张华,杨[6] 杨丽萍,张1145—1146. 磊.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研究进展[J]. 静.精神障碍患者实施干预后迟治质量 相应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3):90-92.  [19] 黄仕芳.精神科护理风险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6):583-584. [20] 白亚珍.健康教育在精神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11(10):216—217. 中国伤残医学,2013,21(3):237-241. 的研究[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4,28(11): 杜春晖,李[7] 郭艳艳,2012,12(1):69-70. 倩.精神发育迟滞伴行为障碍 [21] 徐志欣.精神科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与安全管理对 策[J].中国临床医学,2013,27(11):108—109. [22] 孔荣见.精神病暴力行为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的研 究进展[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4):34—35. [23] 韦海潮.精神病患者的安全管理[J].临床合理用药 杂志,2013,6(10):163—165. 患者的安全问题及管理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 [8] 刘妍芳,周美秀,顾鹏娜,等.精神分裂症自知力相关 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5): 54—55. [9] 高玉洁,易83.84. 妍.精神病人住院期间暴力行为原因分 [24] 殷志萍,葛网平,戴均秋.强化细节管理在减少精神 病房不良事件发生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 医药杂志,2013,17(18):124—125. 析及护理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9): 10] 张江霞.抗精神病药物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现 代药物应用,2012,6(3):126—128. 闫圣涛,张国虹,孙洪涛.抗精神病药恶性综合征1 例[J].巾日友好医院学报,2013,27(6):53. 『I2] 张美霞.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心理影响 『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6):125・126. [25] 候安营,郭艳峤,刘杰.精神科护理分险的相关因素 分析与防范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1): 28—29. [26] 沈渔邮.精神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963. [27] 王秀梅,张仲霞,董春玲.住院精神患者暴力行为发 [13] 王辉,胡景辉,丰加修.精神病患者之间纠纷的防 生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 (4):342—343. 范[J].航空航天医药,2010,21(11):134. [14] 潘胜茂,周 英,林建睽.精神科护士对精神疾病态 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2013,20(8A):76-78. (2014-04—17收稿2014-09.10修回) 梁秋野) (责任编辑医学期刊常用字词正误对照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