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资产模型研究述评
作者简介:刘祥彬(1986-),男,江西上饶人,硕士,暨南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品牌资产管理。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司并购及频繁的价格战等市场因素使得品牌被受企业重视,学术界因此提出了品牌资产的理论概念。目前为止超过300多种不同的品牌资产研究模型存在于世界各地(Amirkhizi,2005)。然而通过阅读发现,现有品牌资产相关文献综述中出现的品牌资产模型都是早期比较有代表性的经典模型,这些模型虽然都各自从不同的视角分析品牌资产,是后来学者们研究品牌资产的起点,但是不能反映当今品牌资产模型理论发展趋势(乔均,2006;黄合水,2005;姚杰,2007)。同时现有文献所涉及的模型不够全面,不便于学术交流传播,为此,重新比较系统的分析出各模型,并加入了近期阅读总结的新模型,以供参考。提出了品牌资产模型研究点的思想,为更好的研究、发展与完善品牌资产模型提供帮助。回顾了品牌资产发展的研究成果,阐释了其层层推进的一般发展趋势,并对该领域的研究作了展望。
标签:品牌资产;模型;研究点;进展
1 引言
“品牌资产”一词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首先在美国广告界的广泛使用(Barwise,1993),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受到学术界的重视(Aaker,1991;Keller,1993),并于20世纪90年代达到高峰。学术界研究的兴趣主要在于品牌资产的定义、测量及运行机制等方面。关于品牌资产的定义主要从三方面出发:财务、市场、关系的角度(卢泰宏,2000)。在品牌资产评估方面典型的有:Penrose(1989)提出的Interbrand集团七要素
法、Blackett(1991)的盈余乘数法(Brand Asset Valuator)、Motamenti&Shahrokhi(1998)模型、品牌资产趋势(EquiTrend)、品牌资产引擎模型等等。对于品牌资产模式的研究到目前为止超过300多种不同的模式存在于世界各地(Amirkhizi,2005),然而通过阅读发现,现有的文献中出现的品牌资产模型都是早期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经典模型(如Aaker、Keller、Krishnan、Biel等),虽然这些模型都各自从不同的视角分析品牌资产,是后来学者们研究品牌资产的起点,但是都不够系统且不能反映出品牌资产模型研究的发展方向。现有文献不足之处在于所涉及的模型不够全面,不便于学术交流传播,为此本文通过文献阅读,系统的分析总结西方各类模型的典型代表,并加入最新的模型,以反映品牌资产模型当前的研究方向。此外,品牌资产模型研究点的提出,为更好的研究、发展与完善品牌资产模型提供帮助。
为了完成以上目的,文章组织结构如下:首先,分析西方品牌资产典型模型。其次,以时间为续,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品牌资产模型。最后,总结论述研究结果及今后研究发展方向。
2 西方典型模型
2.1 基于企业视角研究品牌资产的Aaker模型(1991,1996)
大卫·艾克在《品牌管理》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品牌资产理论模型。该模型基于企业的角度,阐明品牌资产来源于五个方面:品牌知名度、品质认定、品牌联想、品牌忠诚度以及其他专利品牌资产。为了使该模型便于操作化,1996年Aaker又提出了品牌资产十要素模型,将这5个维度分为10项具体测评指标:忠诚度(溢价、满意度/忠诚度)、品牌认知度(品质认知、领导性/普及度)、品牌联想度(价值、品牌个性、企业组织联想)、品牌知名度、市场状况(市场价格和销售区域、市场份额)。此外,对某一特定的品牌时,品牌
资产的五个维度赋予的权重并不均衡,这也就指出了Aaker品牌资产“五星模型”的不足,当我们用来测评某一品牌时,需要对该品牌重新分析,经过问卷调查分析出其权重,在用于实际品牌指导。此外,该品牌资产模型将品牌资产组成模块化,有利于品牌资产的管理,而且该模型在品牌管理理论的发展的历史先河中是一座标志性的里程碑,正是因为该模型的提出,才引起了品牌资产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2.2 基于消费者视角研究品牌资产的Keller模型(1993)
Keller在1993年以认知心理学的“关联网络记忆模型”(Associative Network Memory Model)为理论基础提出了“基于消费者品牌资产模型”(Customer-Based on Brand Equity)。关联网络记忆模型认为,记忆是由节点和相关的链环组成,节点代表储存的信息和概念,链环代表这些信息要领之间连接的程度,Keller将品牌知识与关联网络记忆模型类比,指出品牌知识也是由记忆中的品牌节点和与其相关的链环组成,进而得出基于消费者视角的品牌资产模型。Keller认为,品牌存在于顾客的心智之中,品牌资产是品牌知识对消费者对营销活动的反映的影响。品牌知识包括两部分:品牌意识和品牌形象(见图1)。品牌意识取决于品牌突出性,即消费者用或不用联想线索提取目标品牌的能力,品牌意识由品牌再认和品牌回忆组成。品牌意识受到品牌知名度的影响。品牌形象是指消费者对品牌的感觉,反映消费者记忆中有关品牌的联想,包括品牌联想的类型和三个品牌联想特征(联想强度、有利性、独特性)。联想的类型又分为属性、利益、态度。要建立品牌资产,高知名度和强有力的、积极的、独特的品牌联想(积极的品牌形象)二者缺一不可。
Keller以“网络记忆模型”理论基础,将品牌知识与其类比,提出了消费者角度的品牌资产模型,为经理人的品牌战略决策提供了更全面、更长远的视角。该模型其主要创新体现在从战略上提出了建设和管理品牌资产的框架。对于学术界而言,这一框架坚实地建立与心理学“关联网络记忆”理论之上,解析了消费者品牌知识的结构及其激活规律,为
学术界研究品牌资产提供应该关注的方向,在品牌资产研究领域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但是,Keller(1993)只考虑到了三个品牌联想特征,未考虑到品牌联想的其他方面,不够全面;此外,该模型没有明确品牌资产测量的具体内容进而构建测量量表,也没有提供品牌资产的操作化测量,这给以后的研究留下了很大空间。CBBE是西方品牌资产模型中影响最大的模型,迄今许多学者依然停留在对此模型的实证和拓展上。
2.3 基于品牌形象的Biel模型(1993)
准确地说,Biel建立的是品牌形象模型。Biel认为品牌形象通过公司形象、用户形象和产品服务形象三个子形象得以实现。在品牌知识联想网络记忆模型的基础上,贝尔把品牌形象定义为消费者记忆中关于品牌的所有联想的总和,其中联想可分为“硬性”和“软性”属性。硬性是指对品牌有形的或功能性属性的认知,应该指出,一个品牌一旦对某种功能属性形成“独占”,别的品牌很难在以次属性进行定位,从而在某些功能性属性方面取得垄断地位。如冰箱的硬性特征就是制冷效果好。软性属性反映品牌的情感利益。情感利益一旦形成就很难被人模仿。整体分析,Biel模型首先分为公司形象、用户形象、产品/服务本身形象,接着在每一形象下又分为硬性和软性属性,在每个属性下都有具体的参考指标。最后提出了品牌形象三维度二重性测量模型。
Biel模型简单、直观,比较系统、全面的包括了品牌形象的相对构成要素。该模型的三个不同维度的子形象对消费者心目中的品牌形象的形成贡献会由于产品服务和国家的不同而不同此外,该模型的主要不足在于没有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权重;没有解释各要素如何构成品牌形象的整体以及模型主要适用于奢侈品品牌,对其他类型的品牌其维度及其量表的适应性需要从新实证。
Biel的品牌形象模型可以说是Aaker品牌资产五星模型和Keller模型的继承与发展。
品牌形象是Keller模型的关键维度,作为Aaker模型的关键维度之一品牌联想又是品牌形象的重要构成,所以说,三个模型之间存在内在的关联性。Biel在以品牌形象为研究点,提出了三维度二重性测量模型,证实并发展了品牌形象是品牌资产维度的关键。
2.4 基于消费者和品牌关系视角研究品牌资产的Blackston模型(1995)
品牌关系的概念最早由Blackston提出,1992年,Blackston在《管理品牌关系建立品牌资产》一文中根据人际关系交往的原理规范品牌关系的定义为“消费者对品牌的态度和品牌对消费者的态度之间的互动”。在这个定义中,消费者和品牌两个主体处于同等位置,彼此之间互动反映。1995年,Blackston在对品牌资产的定义研究中提出了品牌关系模型,从消费者和品牌(企业)关系视角研究了品牌资产的构成要素。该模型把品牌资产分成为定量的品牌资产(即品牌价值)和定性的品牌资产(即品牌意义),定量的品牌资产使人们从企业资产的角度来管理品牌,如充分利用现有品牌的价值。定性的品牌资产使人们从品牌营销的角度来创造品牌,如品牌形象的塑造等。此外,该模型界定品牌关系的定义为“客观品牌与主观品牌的互动”,指出品牌关系是品牌的客观面(品牌形象)与主观面(品牌态度)这两个维度的相互作用。Blackston的模型非常抽象地描述了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反过来看,Balckston模型将品牌关系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从品牌(企业)角度得出客观品牌,其由品牌形象构成;一部分从消费者角度得出主观品牌,由品牌态度构成,Blackston模型不在单一的从品牌(企业)(Aaker模型)或者消费者角度(Keller模型)来研究品牌资产,它从消费者和品牌整合的角度分析品牌资产,提出了品牌资产的互动的观点,互动概念的提出为后续研究品牌资产提供进一步的指导。同时我们可以基于超模函数(互补、匹配与系统)从互动的角度理论实证研究品牌资产的构成。
2.5 基于心理学的品牌记忆网络Krishnan模型(1996)
克瑞斯南(Krishnan,1996)在Keller的CBBE模型基础上,通过记忆网络模型界定了在基于顾客的品牌资产下的各种品牌联想特性。该模型指出,记忆是由相互连接的网络进行知识的组织所组成,组成网络模型的是节点,这些节点用来储存所有信息。由于大量研究记忆网络是一个复杂结构.Krishnan主要集中在品牌资产方面,因此他研究的焦点也在针对品牌名称反映和激发的一系列联想上。从品牌联想的数量、联想的阶(偏好度)、联想的独特性和联想的来源等四个方面研究品牌联想。克瑞斯南对这四个方面进行实证研究,通过测评高品牌资产和低品牌资产的区别,结果显示消费者联想的差别和品牌外部资产指标是一致的,从而能洞悉每个品牌的强势和弱势部分。
Krishnan模型与Biel模型的提出思路基本相同,但研究点不同。前者从Keller模型中提取记忆网络模型(研究点),从Aaker模型提出品牌联想作为自变量(研究点),通过品牌联想的数量、联想的阶、联想的独特性和联想的来源等四方面研究品牌资产并对不同品牌资产进行比较,在视角上具有创新性。后者则从Keller模型的品牌资产构成维度之一品牌形象作为研究点,得出品牌资产三维度二重性测量模型,创新性的研究了品牌资产的维度构成。此外,品牌形象是指消费者对品牌的感觉,反映消费者记忆中有关品牌的联想。通过Krishnan已品牌联想为研究点研究品牌资产,实证了品牌形象是品牌资产的重要维度。所以,Krishnan模型和Biel模型是Aaker模型和Keller模型的继承与发展,Krishnan模型又是Biel模型的继承与发展,四者相辅相成,为品牌资产的维度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2.6 基于消费者认知的品牌资产引擎模型(1999)
品牌资产引擎是一种典型的品牌资产定义评估模型。该模型认为:品牌资产归根到底
是由品牌形象所驱动的。虽然品牌资产的实现要依靠消费者购买行为,但消费者购买行为根本上还是由消费者对品牌的看法,即品牌的形象所决定的,因为尽管购买行为的指标可以反映品牌资产的存在,但他们却并不能揭示在消费者心目中真正驱动品牌资产的关键因素。因此这是一种基于消费者认知的品牌资产模型。在该模型中亲和力、功能表现和价格构成了品牌价值的三大要素。亲和力是品牌受到的来自消费者的信任和尊敬,它包括权威性、品牌认同和价值承认三个方面的内容。功能表现是品牌资产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产品的特性以及该产品在功能利益上的表现。根据品牌的情感特征和功能属性可以成功地说明消费者对品牌“资产”的感知度,亲和力和功能表现构成了品牌资产。但是,消费者对品牌的总体评价还必须考虑到价格因素,特别是相对于竞争品牌的价格水平。
品牌资产引擎模型与Biel模型的都以品牌形象为研究点,以消费者购买行为为一端,品牌资产为另一端,品牌形象作为购买行为实现的决定因素与品牌资产形成的媒介来研究品牌资产。提出了亲和力、功能表现和价格构成品牌价值的三大要素,由于品牌形象由品牌联想构成,所以这三大要素也可看作为消费者的品牌联想的主要驱动因子。从而我们可以进一步发展新的模型,并且对品牌联想的主要驱动因子进行完整的分析与研究,对品牌资产引擎模型进行发展研究。
RI这项技术着眼于从品牌形象的角度来评估品牌资产,从而进一步摆脱了传统的认知-回忆模型,有助于去发现品牌资产的真正驱动因素。它既可以用于连续性研究,也可以用于专项研究。不足之处是,测量问卷要针对具体行业品牌作相应调整。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品牌资产模型研究
3.1 从营销组合策略对品牌资产影响的Yoo模型(2000)
Yoo(2000)探讨了营销组合要素与品牌资产创造的关系。作者提出了一个概念框架,营销要素和品牌资产的维度相关,即感知质量,品牌忠诚,品牌知名度/品牌联想。并获得大量被调研消费者对营销组合(价格、门店形象、分销密度、广告投入和价格促销)的感知评价的数据,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实证分析了营销组合策略对品牌资产及其维度之间的影响关系:频繁的价格促销,价格优惠,和低品牌资产相关,而高的广告花费,高价格,好的店铺形象,高强度的分布都和高的品牌资产相关。
该研究调查了被选择营销组合元素与品牌资产创造的关系。探讨了这些营销行为怎样增加或者减少品牌资产以及提供了怎样控制营销行为建立品牌资产的各种见解。作为第一个这类的研究,作者在链接营销行为与品牌资产的未来研究提供了好的开端。此外,该模型指出品牌资产构建具有阶梯形,营销组合测量影响品牌资产维度的构成,既而影响品牌资产,影响公司与消费者的价值。
通过模型我们发现,该模型将品牌资产进一步划分为对公司的价值和对消费者的价值。这与Blackston模型基于消费者与品牌(企业)的互动的品牌资产形成贯通。两个模型的研究点不同,Yoo模型的研究点是营销组合要素,Blackston模型的研究点消费者与品牌(企业)的互动。研究点不同得出了不同的研究方向与研究结论。丰富发展了品牌资产的理论知识。
3.2 基于权益的Berry企业服务品牌资产模型(2000)
美国学者Berry通过对14家高绩效服务企业的调研,提出了一种服务品牌资产的模型(如图1)。图1中,实线表示主要影响,虚线表示次要影响。
该模型揭示,品牌资产是由品牌认知和品牌意义构成的。品牌资产之所以对顾客有价
值,是因为品牌认知和品牌意义能给顾客带来价值。品牌认知是指当顾客被暗示后,他们对于企业或品牌名称能否有所记忆和了解。品牌意义是指顾客对品牌占主导地位的感知,是当提及一个品牌时顾客首先能反映的意识,它能唤起顾客对品牌象征意义的感悟和情感连接。品牌意义是品牌资产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服务企业可以通过公司展示品牌、外部品牌交流和顾客体验这三个途径来影响品牌认知和品牌意义,进而影响品牌资产的形成。
越来越多的学者与企业研究服务企业的品牌资产构成,Berry模型为服务企业的品牌资产研究提供指导。研究对象的差异性提出了新的品牌资产研究点,得出了新的品牌资产模型。如果沿着服务品牌资产模型为线索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后续研究者研究服务品牌资产的研究点也丰富变化,得出的研究结论也具有理论与实践的意义,Ruchan Kayaman and Huseyin Arasli在基于消费者的品牌资产:来源与酒店业的实证研究一文中,以Aaker模型和Keller模型为研究点,得出酒店业品牌资产的三维模型(品牌忠诚度、品牌形象、品质),他研究发现,品牌知名度对于五星级的酒店并不是其品牌资产重要的维度。行业相同研究点不同,研究结论不同,都丰富发展了品牌资产的理论,同时也指出,基于消费者的品牌资产维度研究成果也适合于服务业的品牌资产研究。
3.3 基于消费者的多维品牌资产模型(2001)
Yoo和Donthu(2001)在Yoo2000模型的基础上根据Aaker(1991,1996)、Keller(1993)基于消费者角度的品牌资产概念,构建了基于消费者的多维品牌资产(Multidimensional Customer-based b斑 md equity,简称MBE)模型。通过调查三种不同文化下的消费者(美国人、美籍韩国人、韩国人)对三类产品(运动鞋、胶卷和彩色电视机)共12个品牌的评价,作者试图建立一个跨文化可推广的消费者品牌资产模型。该研究进一步证实了Yoo2000模型中品牌资产由三个维度构成:品牌忠诚度、品质认知、品牌知名度/联想。
Yoo和Donthu研究发现,品牌资产的各个维度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层级以及因果关系,并且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品牌资产的各个维度之间的重要性是不同的。尽管Yoo和Donthu(2001)没有进一步去研究品牌资产各个维度之间的具体的因果关系,但研究结果为品牌资产维度的内部顺序提供了思路。此外,这些研究验证了品牌资产的形成机理形成了有效分配营销资源的重要前提。
3.4 以层级关系为基础的Keller品牌资产金字塔模型(2001)
在不断丰富基于消费者的品牌资产框架的过程,Keller(2001)提出了基于消费者的品牌资产金字塔模型,系统地阐述了其内涵,并分析了CBBE模型的应用方法。Keller指出构建品牌资产须经前后有序的四个步骤,称之为“品牌阶梯”,即:品牌识别(品牌认知)—品牌含义(品牌象征、品牌表现)—品牌反应(消费者判断、消费者情感)—品牌关系(品牌共鸣)。从品牌识别到品牌关系这4个步骤是紧密相连并且有序的,任何一个步骤的执行都要以前面几个步骤的成功完成为基础。此外,为了将这4个步骤可操作化,Keller又进一步将这4个步骤分解为6个模块,分别为:品牌认知、品牌表现、品牌形象、消费者判断、消费者情感、品牌共鸣。
Keller在其基于消费者的品牌资产模型基础上,以建设品牌资产为研究点,提出了品牌资产金子塔模型,品牌阶梯概念的提出为企业具体品牌资产建设提供指导,同时说明了品牌资产建设具有阶梯性,与Yoo(2000)基于营销组合要素的品牌资产模型具有。需要指出,在品牌阶梯中,品牌识别是品牌与消费者关系建立的起点,也是品牌资产形成的基础。品牌含义是指随着消费者对品牌认知的增加,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关系逐步紧密,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上升到熟悉了解阶段,品牌反应则是消费者在了解品牌的基本含义之后,通过消费以及媒体传播等方式,将对品牌做出评判和反应。品牌关系体现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共鸣,即消费者在行为上忠诚于品牌,态度上依附于品牌,对品牌关联人有认同感,
形成口碑营销。
3.5 Netemeyer(2004)
Netemeyer(2004)以Aaker(1991)和Keller(1993)为结构框架提取了品牌资产的核心方面主要为四个指标:感知质量(Perceived Value)、感知价值的成本(Perceived Value for Cost)、独特性(Uniqueness)和顾客愿意为该品牌支付的超过价格的额外费用或愿意溢价支付(W illingness to pay a price premium for a brand)。然后在CBBE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16个品牌超过6种产品目录的1000多次访问,综合运用记忆理论、选择理论和价格理论对CBBE核心和关键方面进行测评,从而发现CBBE模型中的四个方面具有内在一致性和有效性。并通过实证研究,证实CBBE模型的4个核心方面中PQ、PVC和品牌独特性三方面是顾愿意为某品牌溢价支付的潜在直接先行要素,相反,溢价支付是消费者品牌购买的潜在直接先行要素。
4 结束语
品牌资产理论是品牌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西方学者对品牌资产模型的研究不过20多年。通过分析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品牌资产从研究视角划分经历了四个阶段:从企业角度的Aaker模型、从消费者角度的Keller模型、从消费者与品牌(企业)互动角度的Blackstone模型。
其次,多数有关品牌资产的研究具有以下特点:(1)研究点不同得出不同的品牌资产模型,如以品牌形象为研究点的Biel模型和品牌资产引擎模型;以消费者、品牌(企业)互动为研究点的Blackstone模型;以网络记忆模型、品牌联想为研究点的Krishnan模型;
以营销组合为研究点的Yoo(2000)模型及以建设品牌资产为研究点的品牌资产金字塔模型;(2)大多数学者以Aaker模型和Keller模型为理论基础进行大量的实证研究,实证检验并发展品牌资产模型研究,如:Yoo和Donthu(2001)基于消费者的多维品牌资产(MBE)模型、Netemeye(2004)、Ruchan Kayaman and Huseyin Arasli酒店品牌资产研究;(3)相同行业不同研究点的品牌资产研究,如Berry服务品牌资产模型与Ruchan Kayaman and Huseyin Arasli酒店品牌资产研究等。
再次,通过品牌资产研究点的分析我们发现品牌资产各模型之间存在内在一致性。例如:Biel模型和品牌资产引擎模型以品牌形象为研究点,前者提出了品牌资产三维度二重性测量模型,后者提出了促使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品牌形象形成品牌价值的品牌资产模型,两者证实并发展了品牌形象是品牌资产维度的关键;Krishnan模型以记忆网络模型和品牌联想为研究点,通过品牌联想的四大方面研究品牌资产并对不同品牌资产进行比较;同时品牌形象和品牌联想又是Aaker模型和Keller模型的主要构成。
最后,品牌资产模型研究作为学术界研究热点之一,有从理论往实证研究发展的趋势,此外,从理论与实证方面对品牌资产模型进行创新研究,丰富品牌资产模型理论是今后研究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Amirkhizi, 2005 Mehrdad Amirkhizi, Suche nach der Weltformel, Horizont 6,2005: 3-4.
[2]乔均,储俊松,傅培培.品牌权益模型理论研究综述[J].南京大学学报,2006,(6).
[3]黄合水.品牌资产(上)[C].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5.
[4]姚杰.品牌权益模型理论研究综述[J].南京大学学报,2007,(6).
[5]Barwise, 1993 P. Barwise, Brand equity: Snark or Boojum?, Int J Res Mark 10 (1) (1993),93-104.
[6]Aaker.David.Managing Brand Equity:Capitalizing on the Value of a Brand Name.New York.The Free Press,1991.
[7]Kevin Lane Keller.Conceptualizing,Measuring and Managing Customer-based Brand Equity.Journal of Marketing,1993,57.
[8]卢泰宏,黄胜兵,罗纪宁.论品牌资产的定义[J].中山大学学报,2000,(4).
[9]Aaker, David A. Managing Brand Equity. Capitalizing on the Value of a Brand Name[M]. New York: Freee Press,1991.
[10]KELLER, K. L. Conceptulizing, Measuring, andManaging Customer-Based Brand Equity[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3,57(January):1-29.
[11]Keller,K.L,StrategieBrandManagement.NewJersey:PrentieeHall.
[12]BIEL, A. L. How Brand ImageDrivesBrand Equity[J].Journal ofAdvertisingResearch, 1993(6):6-12.
[13]Blackstone,M.,Observations.,Building Brand EquitybyManaging Brand s Relationships[J].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1992.
[14]万迪昉,吴雄军,汪应洛.超模函数与企业重组的系统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2).
[15]孙彩虹.超模函数与整合营销传播模式的系统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8,(4).
[16]H. S. KRISHNAN. Characteristics ofmemory associations: A consumer-based brand equity perspective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 1996,(13):389-405.
[17]CHARLES PAHUD DEMORTANGES, ALLARD VAN-RIEL. European Management[J].Journa,l,2003,21(4):521-527.
[18]李向辉,品牌资产引擎视角下的品牌价值模型及其应用研究[J],商业研究,2007.
[19]Rory P. Morgan. A consumer-oriented framework ofbrand equity and loyalty[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rketResearch, Vol42, Issue 1, Winter1999/2000.
[20]Yoo,B.,Donthu,N.&Lee,S.An examination of selected marketing mix elements and brand equity[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000,28(2):195-211.
[21]Berry.L.L. Cultivating Serviee Brand Equity,Journal of the Ae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8(1).
[22]Ruchan Kayaman and Huseyin Arasli. Customer based brand equity:evidence from the hotel industry, Managing Service Quality Vol.17 No.1,2007 pp.92-109q 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d0960-4529.
[23]Yoo,B.,Donthu,N.Developing and validating multidimensional consumer-based brand equity[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1,52:1-14.
[24]Keller,K.L,StrategieBrandManagement.NewJersey:PrentieeHall.
[25]Netemeyer, Richard G等. Developing and validating measures of facets of customer-based brand equity.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Volume 57, Issue 2, February 2004, Pages 209-224 Measurement Validation in Marketing Research.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