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历史 孙中山

来源:筏尚旅游网
博爱的孙中山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为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为国家的统一和富强贡献了毕生精力,也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精神遗产,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都对孙中山他所从事的事业给予极高的评价。“博爱”思想不仅是孙中山伦理思想的中心,而且贴切地体现了三民主义思想的主要精神。正如孙中山先生在20世纪初所宣布:“我等今日与前代殊,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 国体民生尚当与民变革, 虽经纬万端, 要其一贯之精神, 则为自由、平等、博爱。”在孙中山看来,“自由”、“平等”与“博爱”既是他所从事社会变革的精神动力, 也是实现社会变革的最终目标。孙中山的“博爱”思想不仅承载着中国传统“仁爱”的精髓, 而且承袭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博爱”思想的内涵,赋予了崭新的内容。

孙中山的“博爱”思想在认识渊源上, 一是西方近代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 一是“中国固有的道德”。孙中山认为“仁爱也是中国的好道德, 古时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墨子所讲的‘兼爱’, 与耶稣所讲的‘博爱’是一样的”。他的“博爱”,是融会了中西方道德文明精髓之后而形成的具有崭新内容、代表着中国民主革命派救国救民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怀的近代道德观。孙中山的“博爱”思想是与中国传统的“仁爱”相统一的,他试图用“博爱”解释“仁爱”,进而实现更高层次之爱。他说:“博爱之者,为公爱,而非私爱,即如‘天下有饥者, 由己饥之;天下有溺者, 有此溺之’之意。与夫爱父母妻

子有别, 以其所爱在大, 非妇人之仁可比,故谓之博爱。能博爱即可谓仁。”孙中山提倡“公爱”,爱大众, 爱人人,不局限于爱父母妻子。这也可以说是爱的最高境界。博爱不是滥爱,博爱是要人与人之间有一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那么最基本的条件是“人人平等”、“有一颗热忱的心”。

孙中山的博爱思想表现为四个方面,即 “救国之仁”;各民族“一律平等”;“为人类谋幸福”;“替众人服务”的博爱思想。

孙中山的“博爱”思想是与中国传统的“仁爱”相统一的,他试图用“博爱”解释“仁爱”, 进而实现更高层次之爱。孙中山的“仁爱”表现为爱国、救国、爱人民,与中国社会现实的要求紧密地结合起来,其博爱的目的是为中国人民谋福利,为祖国争取独立和自由。

孙中山的“博爱”思想体现在“替众人服务”的公仆意识之中。孙中山态度鲜明地推崇利人观, 反对利己观,主张人活着必须要“替众人服务”, 使国人树立以“替众人服务”为核心的新道德。他认为:“现在文明进化的人类,觉悟起来,发生一种新道德。这种新道德就是有聪明能力的人, 应该要替众人来服务。这种替众人来服务的新道德, 就是世界上道德的新潮流。”基于这种理念,孙中山正确阐释了官与民的关系。他指出:“至于官吏,则不过为国民公仆,受人民供应,于是在办事期内,此少数人者,当停止其自由,为民尽职,以达人民之供奉”。他还强调:“从前专制的时候,官府为人民以上的人,现在共和,人民即是主人,官府即是公仆”。这方面,孙中山不但向世人这样宣传,而且自己更是身体力行。这些观点对于激发当时官吏树立“替

众人服务”的公仆意识, 消除“官本位”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孙中山按天赋的差别把人类分为先知先觉者、后知后觉者和不知不觉者三等。对于人类这种天生的不平等,他主张人类应该要努力调和三种人, 使之平等。实现的途径就是发扬为众人服务的道德心。他强调指出:“虽天生人之聪明才力有不平等, 而人之服务道德心发达, 必可使之成为平等了。这就是平等之精义。”“聪明才力愈大者,当尽其能力而服千万人之务,造千万人之福; 聪明才力略小者, 当尽其能力而服十百人之务,造十百人之福。”“人人当以服务为目的,而不以夺取为目的。” 以此教育各级官吏要一心一意为众人服务。“重于利己者, 每每出于害人亦有所不惜。此种思想发达,则聪明才力之专用彼之才能,去夺取人家之利益——重于利人者,每每至到牺牲自己亦乐而为之。”尽管每个人的聪明才智不一, 但在道德价值观上,孙中山认为应该有共同的要求,即都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观念,都应统一到“以服务为目的”这一点上。

当今的中国社会处于一种浮躁、狂热的状态,严重的官本位意识使人们以金钱至上的理念苟且生活,这是一个名族多么悲哀的现实。孙中山先生“替众人服务“的博爱思想可以给我们很好的警示作用,人在一个世界上都要尽自己的才力造福于人类,造福于社会。

注会10-1 莫再柳 20100500103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