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指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的《2014年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中医药标准制修订项目》之一,项目负责部门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在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专家总指导组和儿科专家指导组的指导、监督下实施。 1.1 临床证据的检索策略
以“痄腮”“流行性腮腺炎”“诊断”“治疗”“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针灸”等作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检索年限为1990年1月至2016年2月。以“mumps”“epidemic parotitis”“diagnose”“Chinese medicine”“inter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等作为检索词,检索MEDLINE、COCHRANE图书馆、Clinical Trial、美国国立指南库(the National Guideline Clearinghouse,NGC)等,检索年限近25年内,选择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预防类文献作为评价对象。
手工检索:文献主要来源于中、西医儿科教材、诊疗指南、标准、规范、药品说明书、专利说明书以及相关专著。同时注意搜集未公开发表的科研报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灰色文献。
在形成草案前,以“痄腮”“流行性腮腺炎”“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安宫牛黄丸”“龙胆泻肝丸”“如意金黄散”“青黛散”“鲜仙人掌”“鲜蒲公英”“鲜芙蓉花叶”“鲜败酱草”“鲜马齿苋”“体针”“耳针”“耳穴压豆”等作为检索词,补充检索到2016年2月的文献,选择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预防类文献作为评价对象。
对于来自同一单位、同一时间段的研究和报道以及署名为同一作者的实质内容重复的研究和报道,则选择其中1篇作为目标文献。
根据以上检索策略,项目工作组在文献检索阶段共搜集到与本病相关的文献372篇、相关指南及教材等9本。 1.2 文献评价
具体内容见《中医儿科杂志》2016年第12卷第1期第1~2页相关内容。 1.3 证据评价分级和文献推荐级别
具体内容见《中医儿科杂志》2016年第12卷第1期第1~2页相关内容。 1.4 指南工作组
2015年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儿科专家指导组组长:汪受传。副组长:马融、沈同、俞景茂。成员:丁樱、王孟清、王素梅、艾军、闫慧敏、李新民、李燕宁、赵琼、赵霞、胡思源、俞建、虞舜、虞坚尔。秘书:王雷。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流行性腮腺炎》2012年版起草人:韩新民、汪受传、尹东奇。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流行性腮腺炎(修订)》起草人:赵霞、秦艳虹、董盈妹。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流行性腮腺炎(修订)》2015年工作组组长:赵霞。副组长:秦艳虹。成员:边逊、乐芹、刘文、刘玉玲、刘竹云、李志山、李建保、李莲嘉、杨江、吴泽湘、翟文生。秘书:董盈妹。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流行性腮腺炎(修订)》(草稿)专家论证会组长:王素梅。成员:丁樱、王雪峰、孙丽平、李新民、赵琼、姜之炎、秦艳虹、袁斌、虞舜、虞坚尔、翟文生。 1.5 起草和评审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流行性腮腺炎(修订)》在完成文献检索、文献评价、文献研究总结后,按照德尔菲法筛选专家,起草问卷,进行了2轮专家问卷调查,分别对答卷进行了统计分析总结,形成了指南草稿。
草稿完成后召开了专家论证会,工作组成员认真按专家论证意见修改形成了指南初稿。撰写初稿形成推荐建议时考虑了推荐的治疗、预防方案对健康的益处、不良反应以及危险。 工作组将指南初稿向行业内专家学者征求意见,对专家反馈意见进行了集中整理、讨论,确定是否采纳并提出理由,修改完善形成了指南评价稿。
指南评价稿提交儿科专家指导组组织的4人评估小组(项目工作组以外成员),包括临床领域和方法学方面的专家,对指南评价稿进行评价,专家评估小组对指南总体质量的评分为7-7-7-7分,4位专家均表示“愿意推荐使用该指南”。同时选取不同地域11个医疗机构作为评价单位(三级甲等医院9家,二级甲等医院2家),完成了204例指南一致性评价,中医诊断、中医诊断依据方面一致率为100%,西医诊断、西医诊断依据、证候分类、证候诊断依据以及治则的一致率分别为99%,98%,96%,98%,96%,主方、主要药物组成与用法、中成药和其他治法的一致率分别为95%,97%,85%,89%。说明评价稿与中医临床一致性高,符合临床实际。
本指南形成推荐治疗方案过程中,工作组成员及参与论证的有关专家通过医保政策、临床经验、随访调研等考虑了患者及其家属的观点和选择意愿,兼顾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 本指南通过审评后,将通过发布会、指南应用推广培训班、继续教育学习班、学术会议、学术期刊等多种渠道宣传、贯彻、实施,在行业推广应用。并编制《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流行性腮腺炎·临床应用参考手册》供推广实施用。
本指南计划定期更新。本指南工作组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讨论会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更新。 本指南研制经费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供。资助单位的观点或利益不会影响最终推荐建议的形成。
参与本指南开发小组的所有成员声明:他们与其他任何组织或个人无利益冲突。
2 范围
本指南提出了流行性腮腺炎的诊断、辨证、治疗、预防和调护建议;本指南适用于18周岁以下人群流行性腮腺炎的诊断和防治;本指南适合中医科、儿科、传染病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3 术语和定义[1-3]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流行性腮腺炎(mumps)是由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单侧或双侧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特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4~7月和11月至次年1月为发病高峰期,多见于学龄及学龄前期儿童,在集体机构中可见暴发流行。中医学中称之为“痄腮”。 4 诊断 4.1 病史[4]
未接种流行性腮腺炎疫苗,发病前2~3周可有接触史。 4.2 临床表现[4-6]
发病初期可有发热、头痛、咽痛。腮腺以耳垂为中心非化脓性肿大,向前、后、下方扩大,边缘不清,表面皮肤不红,触之疼痛,有弹性感。常一侧先肿大,对侧亦可出现肿大。同侧腮腺管口可见红肿,或同时有颌下腺、舌下腺肿大。腮腺局部胀痛和感觉过敏,张口或咀嚼时更明显。可并发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 4.3 实验室检查[4-5]
1)血常规检查。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增高,淋巴细胞相对增高。
2)血清和尿液中淀粉酶测定。90%患儿早期血清和尿淀粉酶增高。淀粉酶增高的程度常与腮腺肿胀程度相平行。无腮腺肿大的脑膜炎患儿,血和尿中淀粉酶也可升高。血脂肪酶增高有助于腮腺炎的诊断。
3)病原学检查。从患儿唾液、脑脊液、尿或血中可分离出腮腺炎病毒。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腮腺炎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可以早期快速诊断,用于1月内未接种过腮腺炎减毒活疫苗者。用PCR技术检测腮腺炎病毒RNA,可明显提高可疑患者的诊断率。疑有脑膜脑炎者可做脑脊液检查。 4.4 鉴别诊断
化脓性腮腺炎,急性淋巴结炎,其他病毒性腮腺炎,其他原因所致的腮腺肿大。 5 辨证[6-8] 5.1 常证
5.1.1 邪犯少阳证
轻微发热、恶寒,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漫肿疼痛,触之痛甚,咀嚼不便,或有头痛、咽红、咽痛、纳少,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5.1.2 热毒蕴结证
高热,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漫肿疼痛,范围大,坚硬拒按,张口咀嚼困难,或有烦躁不安,面赤唇红,口渴欲饮,头痛呕吐,咽红肿痛,颌下肿块胀痛,纳差,尿少而黄,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5.2 变证
5.2.1 邪陷心肝证
高热不退,耳下腮部漫肿疼痛,坚硬拒按,头痛项强,烦躁,呕吐剧烈,或神昏嗜睡,反复抽搐,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5.2.2 毒窜睾腹证
腮部肿胀同时或腮肿渐消时,一侧或双侧睾丸肿胀疼痛,或少腹疼痛,痛时拒按,或伴发热,溲赤便结,舌质红、苔黄,脉弦。 5.2.3 毒结少阳证
腮部肿胀数日后,左胁下、上腹部疼痛较剧,胀满拒按,恶心呕吐,发热,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6 治疗
6.1 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以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为基本原则。轻证治疗可用宣、通之剂,以去其壅滞,不可过于攻伐,壅滞祛除,则少阳毒解。若出现邪毒内陷,扰动肝风,蒙蔽心包,引窜睾腹,毒结少阳,则需配伍息风开窍、清肝泻火、疏利少阳等法。本病宜采用内、外治法结合治疗,有助于腮部肿胀的消退。同时应密切关注患儿病情变化,及早发现并处理变证,常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6.2 分证论治 6.2.1 常证
1)邪犯少阳证。治法:和解少阳,散结消肿。主方:柴胡葛根汤(《外科正宗》)加减。(推荐级别:D)[9]常用药:柴胡、黄芩、石膏(先煎)、牛蒡子、葛根、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夏枯草、赤芍、桔梗、炙甘草等。加减:咽喉肿痛者,加马勃、玄参;纳少呕吐者,加竹茹、陈皮。
2)热毒蕴结证。治法: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主方: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加减。(推荐级别:D)[10]常用药:柴胡、黄芩、黄连、连翘、升麻、板蓝根、蒲公英、锦灯笼、玄参、夏枯草、橘红、桔梗等。加减:热甚便秘者,加石膏(先煎)、大黄(后下);腮部肿胀坚硬拒按者,加海藻、牡蛎(先煎)、赤芍、牡丹皮。
6.2.2 变证
1)邪陷心肝证。治法:清热解毒,息风开窍。主方: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加减。(推荐级别:D)常用药:栀子、黄连、连翘、板蓝根、生地黄、石膏(先煎)、牡丹皮、赤芍、玄参、钩藤(后下)、僵蚕、炙甘草等。加减:头痛剧烈者,加龙胆、石决明(先煎);恶心、呕吐甚者,加竹茹、代赭石(先煎);神志昏迷者,加服至宝丹。
2)毒窜睾腹证。治法:清肝泻火,活血止痛。主方: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加减。(推荐级别:D)常用药:龙胆、栀子、黄芩、黄连、蒲公英、柴胡、川楝子、荔枝核、延胡索、桃仁、赤芍、青皮。加减:睾丸肿大明显者,加莪术、皂角刺;伴腹痛、呕吐者,加郁金、竹茹、姜半夏;少腹痛甚者,加香附、木香、红花;腹胀便秘者,加大黄(后下)、枳实。 3)毒结少阳证。治法:清泄热毒,疏利少阳。主方:大柴胡汤(《伤寒论》)加减。(推荐级别:D)[11]常用药:柴胡、黄芩、姜半夏、蒲公英、郁金、枳壳、竹茹、川楝子、虎杖、大黄(后下)、白芍、炙甘草等。加减:大便溏泄者,去大黄,加苍术、木香;腹痛剧烈者,加川芎、红花、牡丹皮。 6.3 口服中成药
1)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蒲公英、板蓝根、苦地丁、黄芩)。每支10mL。建议用法用量:口服,<1岁每服1/3支,1~3岁1/2支,3+~5岁2/3支,>5岁1支,每日3次。用于常证。(推荐级别:D)[12]
2)安宫牛黄丸(散)(牛黄、水牛角浓缩粉、人工麝香、珍珠、朱砂、雄黄、黄连、黄芩、栀子、郁金、冰片)。丸剂:每丸3g。散剂:每瓶1.6g。丸剂:每服1丸,每日1次;儿童≤3岁每服1/4丸,3+~6岁每服1/2丸,每日1次。散剂:每服1瓶,每日1次;儿童≤3岁每服1/4瓶,3+~6岁1/2瓶,每日1次。或遵医嘱。温开水送服。用于邪陷心肝证。(推荐级别:D)
3)龙胆泻肝丸[龙胆、柴胡、黄芩、栀子(炒)、泽泻、木通、车前子(盐炒)、当归(酒炒)、生地黄、炙甘草]。浓缩丸:每8丸相当于原生药3g。水丸:每袋6g。建议用法用量:浓缩丸,口服,<3岁2丸,3~6岁4丸,>6岁6丸,每日2次;水丸,口服,<3岁1g,3~6岁2g,>6岁3g,每日2次。用于毒窜睾腹证。(推荐级别:D) 6.4 药物外治
1)鲜仙人掌:每次取1块,去刺,洗净后捣泥或剖成薄片,贴敷患处,每日2次。用于腮部肿痛。(推荐级别:C)[13]
2)如意金黄散、青黛散:任选1种,适量,以醋或茶水调,外敷患处,每日1~2次。用于腮部肿痛。(推荐级别:D)[14]
3)鲜蒲公英、鲜木芙蓉花叶、鲜败酱草、鲜马齿苋,任选1种,也可2种合用,适量,捣烂外敷患处,每日1~2次。用于腮部肿痛。(推荐级别:D)
4)鲜木芙蓉叶、鲜败酱草各适量,捣烂;青黛10g、大黄10g、皂荚10g、荔枝核10g,研细末。将以上药物混合、调匀,敷睾丸肿痛部位,并用布袋托起睾丸,药干则用清水湿润继用,每日1次。用于睾丸肿痛。(推荐级别:D) 6.5 针灸疗法
1)体针:取穴翳风、颊车、合谷、外关、关冲。随证加减:邪犯少阳证配风池、少商,热毒蕴结证配商阳、曲池,睾丸肿痛配太冲、曲泉,惊厥神昏配水沟、十宣,脘腹疼痛配中脘、足三里、阳陵泉。用泻法,强刺激,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或点刺放血。用于腮部肿痛。(推荐级别:D)[15]
2)耳针:取穴耳尖、对屏尖、面颊、肾上腺。耳尖用三棱针点刺放血,余穴用毫针强刺激,每次留针20~30min,每日或隔日1次。用于腮部肿痛。(推荐级别:D)
3)耳穴贴压:取穴双侧腮腺、皮质下、肾上腺、面颊。用王不留行按压在穴位上,胶布固定,按压每个穴位,以耳郭发热为度,每日按4~5次,一般3~4d为1个疗程。用于腮部肿痛。(推荐级别:D) 7 预防和调护[6,8] 7.1 预防
1)按时接种麻腮风三联减毒活疫苗;2)流行期间应少去公共场所,有接触史的易感儿应隔离观察,有接触史的集体机构应检疫3周;3)患儿确诊后应及时隔离治疗,直至腮肿完全消退后3d为止。 7.2 调护
1)患儿发热期间应注意休息,避免复感外邪;2)饮食应清淡、富含营养,以流质、半流质为主,忌肥腻、辛辣、坚硬及酸味食物。注意口腔清洁,避免继发感染;3)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对症处理,及早发现严重并发症。合并睾丸肿胀疼痛时,可用固定带固定睾丸于腹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