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理解12个词语的意思:能用“敬佩、再三、热泪盈眶”3个词语造句.
2.会把课后练习1中的三个问题的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写下来。 3.感受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关心群众生活,严格遵守纪律的崇高品质,感受革命战争时期军民鱼水般的深厚情谊。
4.学有余力的学生,按“塞银元一一缝银元一一送还银元”的顺序复述课文。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重点 把课后中的三个问题的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写下来。 教学难点 按“塞银元一一缝银元一一送还银元”的顺序复述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读通全文,自学生字新词,理清脉络,结合习题1中的(1),重点教学第二段。 一、揭题解题,激发兴趣. 1.揭题:两块银元。 提问:“银元”指什么?
2.看到这个课题,你会怎样想呢? (学生讨论)
(为什么以“两块银元”为题? “两块银元”与哪些人有关? “两块银元”能说明什么问题?大家学了课文后,就会明白了。)
二、听录音,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学课文。 (一)自读课文。
1.读准生字,划出新词
①按字的音、形、义的要求学会生字: ②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字典理解新词。
2.根据“塞银元一缝银元一还银元”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分节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注意读准:翘舌音;承(chéng),平舌音:损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学习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练习快速阅读,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题目,导入新课。
1、鱼钩,钓鱼用的钩子。课文所指的鱼钩是老班长的珍贵遗物。这是发生在红军过草地时的一个感人故事。请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结: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故事。
二、默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同学互相解疑,教师适时点拨。 解词:
支吾:用话搪塞,说话含混躲闪。 安顿:安排妥当,使人或事物有着落。
衰弱:体衰力弱,失去了旺盛的精力和体力。 奄奄一息:形容气息非常微弱,只剩下一口气。
三、快速默读课文,想想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的,可以分为几部分? 1、快速默读,标在书上。 2、小组讨论后小结。
四、默读课文,划出文中使你感动的部分,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 1、指名读课文,读后说说自己体会。
2、围绕老班长的语言、动作、神态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采取读读——议议—评评的形式)
3、小结提问:你对“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的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揭示中心,让学生说一说,练习口语表达) 五、口语交际
假如你是“革命烈士纪念馆”的解说员,你怎样向前来参观的人介绍金色鱼钩的故事呢? 1、在小组里练习。
2、各组派代表在全班介绍。 附:板书设计
18 金色的鱼钩(闪着光芒)
炊事班长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而牺牲 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
语文教案-金色的鱼钩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火烧云》教案教学设计 佚名
教学要求:
1、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及丰富的想象力和仔细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2、能抓住课文中表现叙述顺序的句子了解叙述顺序。了解课文是按火烧云的“出现——变化——消失”的顺序叙述的。并懂得课文以“变”为主线,突出火烧云变化“多”与“快”两个特点。
3、学会6个生字:积累11个词语;会用“必须”一词造句;会照样子写“ABB”形式和用某种事物命名的表示色彩的词。
4、体会排比句在课文中的作用。 5、背诵课文第4——7节。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简介作者、出示课题。
自然界里有许多奇丽的景象,引动了无数的作家、诗人去描绘它们,赞美它们。今天我们学习的《火烧云》是已故的优秀女作家萧红的作品。 谁来简单介绍一下萧红。(萧红是三十年代的青年女作家,曾受到过鲁迅先生的关怀和帮助。)
二、读课题,自学课文。
1、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
2、按“上来了、变化极多、下去了”给课文分段。 板书:上来了(1-2) 变化极多(3-6) 下去了(7)
三、指名按段读文,并请同学思考问题。
1、人们为什么将一种云称为“火烧云”?课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题意? (第一段第2节)
出示: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2、自由反复朗读这句话,从词入手,请你谈谈你读懂了什么?(同桌讨论) ①从这句话看出火烧云有什么特点?(红) ②“烧”的意思和作用?
(“烧”字写出了火烧云的颜色、速度(动态)、范围以及“火烧云”名字的由来。)
③除了“烧”字写出了火烧云的特点,这句话中还有哪些词也表现了火烧云的红?(红彤彤、一直、烧、好像……着了火) 3、边朗读边体会这些词的作用。 四、导学第一段。
1、个别朗读第一节、思考:红红的火烧云的形成需要怎样的条件?你从哪里看出来?(傍晚——晚饭过后;夏季——乘凉)
2、引读: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大白狗变成——,红公鸡变成——,黑母鸡变成——,小白猪变成了——,老爷爷的胡子变成——。 (1)它们的颜色为什么都变了? (2)出示:“紫檀色” 注意“檀”的右下字形。
(3)为什么黑母鸡变成了“紫檀色”?
(黑+红=紫,紫檀木就是那样的颜色,看彩图左上角。) (4)出示课后题3:
读一读,比一比,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霞光照得动物的颜色都变了。 大白狗变成红的了。 红公鸡变成金的了。 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
像这样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紧密关联的短语或句子连成一串的修辞手法,叫“排比”。
指名一人读第一句,一人读二、三、四句,比较、体会。 (突出了地面上的景物在霞光映照下颜色变化的奇妙。) 3、人们对火烧云的出现是什么态度?(“笑盈盈”)
4、请你带着笑意朗读第一段。 五、小结、读文。
1、今天我们读通了课文,给课文分了段,并且学习了第一段。 2、朗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家默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分了段,并且学习了第一段,今天我们以自学为主,来学习第二段。
这篇课文的叙述是以“变”为主线的,描写了火烧云变化的“多”和“快”两个特点。 二、自学第二段。 (一)出示自学题:(分组学习)
1、小组朗读第二段,找到分别描写颜色和形状变化的小节; 2、小组讨论,完成课后题1/②,用直线划出有关词语; 3、独立完成:把颜色归类,每一类再另外写几种 (二)大组交流:
1、指名小组朗读描写颜色的小节,填空并归类:(出示课后题1/②) 颜色变化(多):红彤彤金灿灿…… 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 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变化(快):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2、四个“一会儿”构成了排比句式,齐读,体会作用。 师提示:除了表示变化快外,还表示了什么? (突出了颜色变化之多,之快。)
讨论:一般情况下,“一会儿”表示时间短,为什么在这里能表现出“变化多”呢? 3、师生配合朗读。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
4、指名小组朗读描写形状的小节,填空。 出示:形状:变化(多):马狗狮子 变化(快):一会儿过了两三秒钟忽然接着一转眼
5、自由朗读4-6节,体会马、狗、狮子的变化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清晰(逼真)——模糊(不见了)
6、小组分配朗读,两人读描写形状“清晰”的句子,两人读描写形状“模糊直至不见了”的句子,并圈出描写“清晰”和“模糊”的词语。
7、指名小组朗读,交流划到的词。交流一节,集体读一节。 10、小结:可见火烧云的变化极多。集体朗读4-6节。 11、试着背诵4-6节。自背,个别背,集体背。 七、学习最后一段。 1、个别朗读。
2、学习词语:恍恍惚惚(由于事物变化快而看不真切、看不清楚。) 文章中哪句话可解释“恍恍惚惚”,齐读。这句话也说明了火烧云变化多。
补充板书:又像这个,又像那个。
师引读:必须低下头,揉一揉眼睛,沉静一会儿再看。可是—— 最后一句也说明了火烧云变化快。 3、背诵这段。
八、总结并朗读全文。
火烧云下去了,将迎来一个晴朗的夜晚。大自然就是这样,此起彼落,彼落此起。无限循环,变化万千。不但诗人、作家热爱它,我们每个人都热爱它。 九、布置作业
1、火烧云是怎么形成的? 2、背诵4-7节 3、完成练习册。 板书: 变化(多):红彤彤 金灿灿…… 半紫半黄 半灰半白 百合色…… 颜色 葡萄灰 梨黄 茄子紫…… 火烧云 变化(快):一会儿 一会儿 一会儿 一会儿 变化(多):马 狗 狮子(又像这个,又像那个) 形状
变化(快):一会儿 过了两三秒钟 忽然 接着 一转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