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杨宇飞
【摘 要】肿瘤发病率逐年增长,而其治疗手段也日益丰富,肿瘤幸存者不断增多.经过各种手段治疗之后,这些幸存者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及社会功能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加之康复医学的发展,共同促进了肿瘤康复的发展.本文从康复医学及其发展、肿瘤康复的发展入手,分析肿瘤康复的目的、内容、方法以及不同肿瘤的临床康复现状,以期明确中国肿瘤康复的发展阶段及任务. 【期刊名称】《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年(卷),期】2015(017)012 【总页数】7页(P2490-2496) 【关键词】肿瘤;康复;内容;方法;发展 【作 者】王霞;杨宇飞
【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肿瘤科 北京100091;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肿瘤科 北京100091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R273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恶性肿瘤的治疗已取得显著进步,肿瘤病死率降幅达到15%,2/3患者的生存期长于5年[1],大多数的肿瘤幸存者存在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等障碍,这些人群的康复需求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促进了肿瘤康复学的发展,近几年肿瘤康复学的发展取得了卓越的进步,现综述如下。
1.1康复医学及其发展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由生物学模式逐渐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医学观念由简单的治病-救命向治病-救命-改善功能方向发展,健康的定义不再是指疾病或虚弱状态的消除,而是指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上的完美状态。康复是旨在通过综合、协调地运用各种措施,消除或减轻病、伤、残者身心、社会功能障碍,达到和保持生理、感官、智力精神和(或)社会功能上的最佳水平,从而使其借助某种手段,改变生活,增强自立能力,使病、伤、残者能重返社会,提高生存质量[2]。康复与康复医学是相对较年轻的学科,其发展是人们在医学观念上的一个进步,发展的基础主要有:①社会和患者迫切的需要;②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③应付巨大自然灾害和战争;④医学愈进步,康复需求愈大;⑤慢性疾病的增加。 1.2康复医学发展现状
现代康复医学是一门相对较年轻的学科,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发展壮大于20世纪80年代。世界各地区康复医学的发展呈现不平衡的特征,美国最为发达,欧洲和日本次之,中国则较为滞后,但具有“中国特色”。美国康复医学研究重视临床医学与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结合,并且对不同群体有着针对性的研究。美国学者研究表明,在脑瘫儿童的康复中,动机刺激作用对康复起到明显促进作用[3]。Gilchrist L.S.等[4]制定了肿瘤康复的评定框架,指出要从躯体功能、身体功能和心理状态3方面,还应结合环境因素和个人自身身体特点进行康复评定,并且提出了适合各系统肿瘤适用的评定量表,将肿瘤康复的理论和实践更向前推进一步。欧洲康复医学发展的宗旨则是“临床康复”,有欧洲学者研究表明,通过分析康复目标实现的程度,并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完整的康复计划,可提高康复疗效[5],逐渐达到临床康复。中国古代已有针灸、推拿、导引、气功等治疗方式,形成了中国康复医学的雏形及特色,而中国现代康复医学的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才引进到中国,但已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目前,中国二级以上医院均建立了康复科且
逐渐成立了一大批独立康复医院。近年来,现代康复医学的发展出现了新变化。首先,研究领域逐渐扩大,出现专科化趋势,由较单一的神经系统及骨关节疾病的康复逐渐扩展至心血管疾病、慢性肺脏疾病、烧伤、骨质疏松、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疾病的康复。其次,康复医学在教育体系方面的发展进步显著,中国许多大学开设康复医学课程,逐步确立了康复专科医师的培养与考核制度,为康复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再次,康复医学的发展越来越体现了多学科、多体系、多层次综合的特点,康复医学的发展已涉及社会学、心理学、营养学及临床各专科,其工作范围及工作人员涉及范围越来越广泛。 2.1肿瘤康复的概念及目的
肿瘤康复尚无明确的公认概念,结合康复概念,可将肿瘤康复概括为综合运用各种康复技术、改善肿瘤患者的生活各方面,诸如心理、躯体功能、各器官功能、癌痛等方面,提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根据肿瘤的不同时期、不同情况,肿瘤康复的目的也不同:①预防性康复:广泛普及防癌、致癌的知识,采取积极措施预防肿瘤的发生,对肿瘤患者应尽早明确诊断,尽早治疗,预防或减轻身心功能障碍的发生。②恢复性康复:患者肿瘤得到治疗控制,进入恢复期时要使患者的身心功能尽快减轻到最低程度或得到代偿,使其自理生活,参加力所能及的工作,回归社会,提高生存质量。③支持性康复:治疗后患者的肿瘤没有得到控制而带瘤生存或病情继续进展时,应尽量减缓肿瘤的发展,预防或减轻并发症,延长存活期,改善健康和心理状况,减轻功能障碍。④姑息性康复:患者肿瘤进入晚期应尽可能减轻症状,预防和减轻并发症,使其精神得到安慰和支持,直至临终[2]。 2.2肿瘤康复的发展
中国每年新发肿瘤患者超过100万例,恶性肿瘤已成为中国人口死亡的首要因素,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据统计,目前有40%左右的肿瘤可以治愈,在余下60%不可治愈的患者中又有60%可存活15年之久,这些患者在
15年中,或有沉重的思想负担,或因肿瘤进展手术而不能重新恢复原来的工作而另选职业,或因肿瘤遗留的慢性疼痛或器官功能衰减而饱受折磨,所有这些都需要一些积极的康复措施来解决。加之现代诊疗技术的发展,使得肿瘤患者的痊愈率提高,生存期延长,必然使得人们对肿瘤康复关注度的增加。 3.1心理康复
情绪是影响健康的首要因素,良好的情绪和心态对癌细胞有强大的杀伤力,是药物所不能替代的。据统计,恶性肿瘤患者中约有90%以上有心理病变,如忽略心理引导和治疗,就易出现恐惧、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姚晚侠等[6]报道肿瘤患者情绪障碍发病率约为89.19%;黄丽芳等[7]采用统一编制的调查表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康复期间的心理状态、营养状态,结果表明,恶性肿瘤患者焦虑、抑郁的发生率较高,分别为76.6%、63.07%,心理状态对肿瘤康复的影响权重为0.37(营养状态、疾病治疗及护理分别为0.34、0.29)。因此,应对心理康复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心理治疗的方法主要有:①支持性心理疗法,包括倾听患者的诉述、观察其表现、帮助分析、予以安慰、鼓励。②行为疗法,针对患者的病态心理、异常行为,通过强化良好行为、抑制不良行为,建立正确行为。③其他康复治疗,对有躯体功能障碍、癌痛及形象缺陷者进行针对性康复,减轻痛苦,改善躯体功能和外观形象,可使患者的心理得到新的适应与平衡。 3.2癌痛的康复
肿瘤生长压迫神经、血管、内脏,或肿瘤浸润周围组织,手术、放疗、化疗引起神经等组织损伤,均可引起疼痛,其可以是躯体内脏或器官神经病理性的,甚至可以是心理的[8]。据统计,约有1/4新诊断的肿瘤患者、1/3正在治疗的肿瘤患者、3/4晚期肿瘤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9],疼痛常伴有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反应,癌痛的康复尤为重要。目前,癌痛的康复方法主要有:①药物疗法:最常用的镇痛措施,根据三级阶梯治疗方案,采用非阿片类镇痛剂、弱阿片类镇痛剂与强
阿片类镇痛剂并辅以非甾体类消炎镇痛剂、三环类抗抑郁剂、抗组胺剂、抗痉挛剂、肌肉松弛剂以及破坏神经的药物和激素药物,联合用药可增强镇痛效果,减少麻醉性镇痛剂的级别和剂量。②放射疗法:对癌症尤其是骨转移的癌痛有较好的止痛效果,可在数日内缓解疼痛,同时还有控制癌痛的作用。③物理疗法:高频电热、毫米波、冰袋冷敷、经皮神经电刺激、制动固定等对癌痛有一定的效果。④中医疗法:针刺远隔相关穴位有一定的镇痛效果。⑤介入疗法及手术疗法:采用神经阻滞,或进行病灶切除术、神经松解术、神经阻断术等可缓解癌痛。⑥心理疗法:对患者进行引导,解除忧虑,可降低痛阈和疼痛敏感性,生物反馈疗法、催眠疗法等均有效,对极端疼痛者要备至关怀,给予充分精神支持。 3.3躯体功能的康复
肿瘤患者在患病后及手术、放疗、化疗后身体健康损耗、全身各系统器官功能衰减,需要适时进行躯体功能康复。对于躯体功能的康复,目前的措施主要有:①康复护理: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需要定期翻身,保持适当体位,防止皮肤受压,做好皮肤卫生。②运动疗法:应进行适于患者全身情况的运动,体质较弱的卧床患者可进行床上呼吸体操、肢体躯干活动,防止坠积性肺炎、肌肉萎缩等并发症。③造血功能的康复:放疗、化疗后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白细胞计数下降者,可再营养疗法。药物疗法的同时进行针刺大椎、血海、膈腧等穴位刺激或口服中药,促进造血功能的恢复。④职业康复:对于处于就业年龄、癌症病情稳定、全身情况良好的患者可根据其功能状况和劳动能力进行职业技能训练,恢复原来工作或更换新的工作。⑤形象康复:癌症治疗后因组织器官缺损形象受损而形成心理障碍者,应及时安装假体或整形、整容,尽可能补偿,以利其心理与功能的康复,回归社会。 3.4营养康复
肿瘤患者的营养消耗大于正常人,良好的营养支持可提高和巩固疗效,营养不良在肿瘤患者的发生率比其他任何疾病都高[9],严重情形下,由于恶性肿瘤引起的体
质量减轻可导致恶病质综合症(一般表现为食欲减退、骨骼肌肉萎缩、组织消耗及器官功能衰退等)。黄丽芳等[7]采用统一编制的调查表对1 121例肿瘤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心理因素和营养因素对康复的影响,结果表明,营养状态对恶性肿瘤患者康复的影响权重为0.34,可见肿瘤患者营养康复的重要性。营养因素在肿瘤的发展及康复过程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中医学强调药食同源,从防癌角度出发,在选择食物时,优先选择具有防癌、抗癌的食品。研究发现,与防治癌症有关的食物如灵芝、香菇、黑木耳等,以及含有多糖类物质的蘑菇等均可提高免疫功能,并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一些蔬菜,如胡萝卜、葛笋等含有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它们可提高网状系统及白细胞的吞噬功能,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此外,洋葱、大蒜等所含的挥发油能有效抑制致癌物质亚硝胺的生成[10]。 4.1诊断期的康复
肿瘤诊断期的康复应以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为主。肿瘤是一种与心理、生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一旦被确诊为肿瘤,患者将不可避免地产生抑郁、悲观、绝望、焦虑等心理障碍。胡君莉等[11]采用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推荐的心理痛苦温度计(Distress Thermometer,DT)作为筛查工具,对155例肿瘤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以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直线相关分析作为统计方法,对患者心理痛苦及其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在心理痛苦相关问题中,有情绪问题者高达60.6%,主要为担忧、抑郁和紧张。因此,应该针对患者对肿瘤的错误认识开展分析引导、安慰等基本心理康复,使其能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肿瘤,达到稳定的心理状态,快速进入心理适应期。通过健康教育,让患者和家属充分了解肿瘤的基本知识,例如肿瘤的一般症状、体征、常规检查、主要的治疗方法及治疗过程,同时动员患者家属积极配合医务人员。此外,还应对患者和家属给予饮食指导、生活方式指导和运动指导。
4.2围手术期的康复
手术是肿瘤主要治疗方法之一,手术造成的障碍主要有局部功能障碍、外形损毁、术后疼痛及较为严重的心理刺激,直接影响手术的成功和术后康复。围手术期的康复主要围绕心理康复、躯体功能康复和术后疼痛进行。冉春芳[12]采用同期对照观察术前访视对恶性肿瘤患者情绪状态及术后康复的影响,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组各60例,对试验组患者进行术前访视,稳定患者情绪,采用SAS和SDS测量患者的入出院时焦虑和抑郁水平,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焦虑和抑郁水平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因此,通过术前访视等心理康复手段可明显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利于术后恢复。针对术后不同的功能障碍,采取不同的躯体功能康复,主要包括经胃肠道或肠外的营养康复、根据全身状况进行适合的运动疗法、对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训练的作业疗法、针对手术后因组织器官缺损或外形变化的心理障碍予以安装假肢、整容等形象康复。 4.3放化疗期的康复
放化疗期间的常见不良反应主要有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反应以及骨髓抑制、脱发、神经毒性等,应采取对症支持治疗和营养康复。远期副作用主要包括皮肤色素沉着、重要器官损伤、生长发育迟缓、对性腺的损害及第二原发肿瘤[13],在治疗前应向患者告知可能发生的长期毒副反应,尤其是儿童和青年人,性腺的损害可能引起患者生长迟缓、不育不孕及畸形,应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并予以积极预防,当出现这些毒副反应时应积极处理,或采用补充疗法、替代疗法。 4.4终末期的康复
终末期肿瘤的定义是指不再接受积极抗肿瘤治疗(手术、放化疗、内分泌治疗以及靶向治疗),预期生命在6个月以内的晚期肿瘤[14]。绝大多数的肿瘤患者经过诊断、治疗、复发、再治疗,最终进入终末阶段,而部分患者初诊时即为晚期甚或终末阶段,此期患者各系统功能明显衰减,出现恶病质状态,并伴随各种并发症。刘
勇等[15]采用埃德蒙顿症状评估量表(Edmonton Symptom Assessment System,ESAS)对163例终末期肿瘤住院患者进行调查并分析终末期癌症患者的症状特点及对生存期的影响。结果显示,患病率最高的3个症状依次为疼痛(90.2%)、食欲下降(88.3%)及自我感觉差(87.7%),此期的康复应以癌痛康复、营养康复及心理康复为主。梁玲等[16]在采用问卷调查形式研究癌痛知识对终末期癌痛疗效的影响时指出,此期疼痛的治疗除了相应的医疗措施外,还应对患者和家属进行镇痛知识的正确宣教和妥当的心理疏导护理。终末期患者多出现严重营养不良等恶病质状态,主要表现为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营养康复的目的主要为纠正患者食欲不振、供给营养素(经肠或静脉)以及纠正代谢絮乱[17]。郑小凤等[18]对21例终末期恶性肿瘤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现场访问,了解其对治疗价值的不同态度和存在的争议,调查结果表明,100%的患者希望减轻痛苦、舒服体面地离开人世,33.3%患者对治疗充满希望,85.7%的患者表示不希望增加家属的经济及精神负担。因此,这个时期的心理康复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对能正确认识疾病与生命的患者要给予最大的帮助和支持;对于悲观绝望的患者要安排合理舒适的环境,给予细致的护理和安慰。此外,还应针对患者家属因肿瘤治疗造成的经济负担及因患者逝世造成的心理负担予以关怀,安慰疏通。 5.1乳腺癌根治术后康复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肿瘤,占每年确诊肿瘤的26%,目前多采用手术治疗。根治术后会切除胸部、腋窝大量组织,早期将影响患者呼吸、咳嗽,并可致肩部活动不利、上肢淋巴性水肿,局部外观的改变可造成患者心理障碍。术后康复应围绕心理康复、呼吸功能康复、肩关节活动功能康复、淋巴性水肿康复、形体康复等进行。袁永熙等[19]对上海市1 466名乳腺癌术后女性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乳腺癌患者整体康复情况,结果显示,乳腺癌与婚姻状况有关占8.9%,其中部分地区术后离婚率占到7.1%,术后有正常性生活仅占7%,99.7%患者不愿做乳房再造术,
不注重外形康复,术后恢复工作时间较长(平均1年9个月),表明中国乳腺癌术后康复工作较落后,仍有许多工作需要完成。肢体康复训练对肩关节及上肢活动功能的康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全身康复运动可,明显提高患者心肺功能和身体耐力,二者都可缓解放化疗引起疲乏症状,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0]。乳腺癌术后心理康复应进行双向心理干预,即对患者及家属都进行心理指导,告知患者家属应给予患者更多的关爱和体贴,这种双向的心理干预不仅可以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还可以提高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生存率[21]。针对乳腺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评估与康复,Winters Z.E.等[22]在QLQ-BR量表的基础上对197例乳腺癌保乳患者手术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制定了用于评估乳腺癌保乳患者生活质量的测定量表EORTC QLQ-BRR26,为乳腺癌患者的康复提供指引。 5.2肺癌术后康复
肺癌是发病率最高的内脏恶性肿瘤,约占所有肿瘤死亡的1/3,目前,肺癌的治疗手段主要有手术、放化疗、生物疗法等,由于肺癌的早期筛查和诊断技术的进步,使越来越多的患者获得了手术机会,肺癌患者术后由于伤口疼痛、肺功能减弱、身体虚弱等易出现咳嗽、排痰障碍,呼吸受限等症状,康复的重点包括:①术前提高患者运动耐力;②心理康复,向患者说明术后呼吸训练的必要性,关注患者情绪变化;③术前进行正确的呼吸形式、咳嗽咳痰动作等呼吸训练;④术后尽早进行下肢活动。近几年,肺康复训练越来越多地运用于肺癌患者术后的康复,并取得了显著效果。沈春辉等[23]指出肺癌术后介入肺康复训练可改善患者运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孔轻轻[24]对100例肺癌术后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结果表明,肺康复训练可明显改善患者肺功能及运动耐量,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癌性疲乏。
5.3喉癌全切术后的康复
喉癌在头颈部癌中占第二位,目前以手术治疗为主,切除全喉,颈前部做气管造口,
术后多出现发声和吞咽障碍。术后护理一般围绕心理康复、气管造口护理、吞咽功能康复、言语功能康复及肩关节活动功能康复进行。范小中等[25]对61例喉癌术后患者进行自身前后对照试验,观察构音训练对喉癌术后患者构音障碍的改善,使用Frenchay评定法评估患者训练前后构音障碍程度,并对患者训练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训练后患者的构音障碍改善明显,且在生活质量、精神压力和社会关系领域等方面都有显著进步。李月玲[26]研究表明,通过肢体表达、图片表达、写字板表达等非言语表达技巧的训练,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沟通能力。席美玲等[27]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观察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对喉癌术后患者进食的影响,对照组(30例)按常规进行护理,试验组(30例)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吞咽功能训练,1周后观察两组患者拔出胃管后的进食情况,经卡方检验,实验组患者拔除胃管后当天进食顺畅,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说明术后早期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可明显改善患者进食情况及生活质量,促进术后恢复。 5.4鼻咽癌放疗后康复
鼻咽癌是常见的面颈部肿瘤,多采用放射治疗,对放疗非常敏感,放疗可引起局部口腔和鼻咽黏膜的损伤、颞颌关节炎及周围软组织的损伤,这些都影响张口功能、进食和吞咽动作。放疗后及放疗期应做好口鼻咽局部黏膜护理,加强局部卫生护理,多次漱口,并可口服养阴生津中药,通过调整饮食等改善吞咽功能。张大权等[28]设计随机对照试验探讨鼻咽癌放疗患者的康复治疗方法,试验组患者(60例)从接受放射治疗第一天开始,进行早期康复训练,主要包括张口训练、颞合关节处及周围局部轻柔自我按摩、练习鼓腮、微笑及屏气、发声运动,对照组(58例)未接受早期康复训练,放疗前、后以及随访半年,分别测量门齿间距。结果表明,早期康复训练有助于防治患者放射性张口困难。胡碧云等[29]研究表明,鼻咽癌放疗后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可明显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提高睡眠质量,增强自信心,有助于患者治疗后恢复,最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5.5结直肠癌根治、造瘘术后康复
结直肠癌占胃肠道肿瘤的1/4,根治术成为主要的根治手段,根治术后部分患者需做腹部造口,改变排便途径,可造成患者自尊受损等心理障碍,同时造口及粪袋的护理可能会给患者家庭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应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康复治疗:①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的必要性,进行健康教育指导,例如穿宽松服饰、进行适当体育锻炼、正常饮食及社交活动等。②排便功能康复,术后可定时灌肠,恢复过去的排便规律,注意调整饮食,保持足够饮水量,防止大便干燥。③粪袋及造口护理,保持造口处皮肤清洁,教会患者使用粪袋,正确地扩张造口[30]。
任何学科的发展都是医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的需要共同促进的结果。近年来,由于肿瘤早期诊断技术的发展及治疗手段的丰富,使肿瘤患者的生存率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肿瘤幸存者。然而,这些患者在经过各种方法治疗后,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躯体功能或心理障碍。肿瘤康复是指在肿瘤疾病和治疗导致的损害范畴中,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工作、娱乐和经济能力[31]。肿瘤康复学起源于肿瘤学的发展,近几年,中国肿瘤康复学有了较大的发展,主要体现在:①提出了肿瘤康复的初步概念,成立了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肿瘤康复组织;②全面开展了心理、营养、躯体功能等康复技术在肿瘤幸存者康复中的运用;③肿瘤康复理念及康复教育逐渐普及;④开始关注肿瘤康复对提高肿瘤幸存者生存质量的意义。然而,中国肿瘤康复学的发展仍相对薄弱,有许多工作仍需要完善、改进,比如:①中国目前的肿瘤康复的临床及研究工作大多数是由康复医师或护理医师完成的,由于肿瘤学科的特殊性,针对这一问题,应鼓励越来越多的肿瘤科医师加入肿瘤康复工作,可成立以肿瘤内科医师领导的,包括康复理疗医师、肿瘤科护师、社会学家、心理学家、营养学家等跨学科综合性的肿瘤康复组织,为肿瘤幸存者制定贯穿肿瘤治疗全程的个体化康复计划;②结合中国目前的医疗现状,临床医师工作负荷较大,而越来越多的肿瘤幸存者对康复的需求日益递增,为解决
这一问题,应结合当前先进的信息技术,可由康复组织建立肿瘤康复的网络平台,加强肿瘤康复的管理,促使患者自我康复与自我管理;③目前肿瘤康复的研究及工作重点多为晚期肿瘤,忽视早期肿瘤及诊断期肿瘤的康复,应将肿瘤康复的理念贯穿在肿瘤诊断及治疗的全程;④对于临床有些康复措施有效性的评估时,缺乏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的研究;⑤关于肿瘤幸存者生存质量的评定,目前多采用WHOQOL-100量表、SF-36、QWB等国际通用量表,中国学者也设计了针对乳腺癌、宫颈癌等疾病的专用量表,但仍存在病种不全、运用欠方便等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⑥近年来,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将针刺、艾灸、推拿、气功、导引等在内的综合疗法运用于肿瘤康复的研究,在改善症状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总之,肿瘤康复是一门多学科、综合性、需要社会各层次配合的系统工程,目前只处于起步阶段,今后还有大量工作需要完成。
【相关文献】
1 [美]Dennis A. Casciato, Mary C. Territo, 刘云鹏(译).临床肿瘤学手册(第六版).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2003: 1-2.
2 南登崑,黄晓琳.实用康复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12-13.
3 Tatla S K, Sauve K, Virji-Babul N, et al. Evidence for outcomes of motivational
rehabilitation interventions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cerebral palsy: an American Academy for Cerebral Palsy and Developmental Medicine systematic review. Dev Med Child Neurol, 2013, 55(7): 593-601.
4 Gilchrist L S, Galantino M L, Wampler M, et al. A framework for assessment in oncology rehabilitation. Phys Ther, 2009, 89(3): 286-306.
5 Krasny-Pacini A, Hiebel J, Pauly F, et al. Goal attainment scaling in rehabilitation: a literature-based update. Ann Phys Rehabil Med, 2013, 56(3): 212-230.
6 姚晚侠,李明众,刘孜,等.肿瘤患者的情绪障碍及生活事件调查.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7, 5(13): 482-483.
7 黄丽芳.心理和营养因素对恶性肿瘤治疗及康复影响的研究.福州:福建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89-91.
8 南登崑,黄晓琳.实用康复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64-65.
9 August D A. Nutrition and cancer: where are we going? Topics in Clinical Nutrition, 2003, 18(4): 268-279.
10 孙桂芝.癌症患者的中医心理康复和饮食康复治疗.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2, 8(6): 321-323. 11 胡君莉,王兆霞,李娟.癌症住院患者心理痛苦及其相关因素调查.实用医药杂志, 2012, 29(10): 943-946.
12 冉春芳.术前访视对恶性肿瘤患者情绪状态及术后康复的影响.齐鲁护理杂志, 2007, 13(24): 9. 13 McKee A L Jr, Schover L R. Sexuality rehabilitation. Cancer, 2001, 92(4 Suppl): 1008-1012.
14 Quest T E, Marco C A, Derse A R. Hospice and palliative medicine: new subspecialty, new opportunities. Ann Emerg Med, 2009, 54(1): 94-102.
15 刘勇,孙三元,席青松,等.终末期癌症患者的症状特点及对生存期的影响.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全国癌症康复与姑息医学大会大会论文集和专题讲座.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 2011: 9.
16 梁玲,廖玉英.癌痛知识对终末期癌痛疗效的影响.中国抗癌协会、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第五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国际肿瘤细胞与基因治疗学会会议、第二届中日肿瘤介入治疗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国抗癌协会、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 2008: 2.
17 顾景范.癌症恶病质的营养生物化学基础.中国营养学会.中国营养学会营养与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中国营养学会, 1990: 5.
18 郑小凤,李会英,王琼丽.终末期癌症患者治疗有关的法律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7): 12-14.
19 袁永熙,袁正平,施浩,等.乳腺癌患者整体康复情况调查.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05, 12(5): 473-476.
20 胡雁,顾沛,张晓菊.乳腺癌术后患者功能康复训练效果的系统评价.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09, 9(1): 41-54.
21 Johannsen M, Farver I, Beck N, et al. The efficacy of psychosocial intervention for pain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 and survivor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Breast Cancer Res Treat, 2013, 138(3): 675-690.
22 Winters Z E, Balta V, Thomson H J, et al. Phase Ⅲ development of the 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 module for women undergoing breast reconstruction. Br J Surg, 2014, 101(4): 371-382. 23 沈春辉,车国卫.肺康复在肺癌围手术期应用现状与进展.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1, 26(7): 686-689.
24 孔轻轻.肺康复训练对肺癌术后化疗患者生活质量及癌因性疲乏的影响.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4: 18-21.
25 范小中,张振新,徐华丽.喉癌术后构音训练6个月患者构音障碍改善程度和生活质量的变化.中国临床康复, 2005, 9(36): 18-20.
26 李月玲.非语言交流在喉癌术后患者康复中的应用价值分析.当代医学, 2014, 20(21): 123-124.
27 席美玲,魏清风,张巧蓉.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对喉癌术后患者进食的影响.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08, 8(6): 81.
28 张大权,黄继林,白玉举.鼻咽癌放疗患者的康复治疗.遵义医学院学报, 2004, 27(6): 572-573. 29 胡碧云,谢惠清,钟慧萍.早期康复训练对鼻咽癌放疗患者张口困难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护理学杂志, 2006, 21(9): 60-61.
30 程瑞.肠道造瘘术后的康复及功能锻炼.河南省护理学会. 2013年河南省外科现代护理理论与循证实践新进展学习班——外科护理分会场论文集.河南省护理学会, 2013: 4.
31 洪若熙,罗健.癌症康复医学原则(摘要).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CRPC).第八届全国癌症康复与姑息医学大会论文汇编.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CRPC), 2012: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