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规划为例
李鹏
摘 要:受地形阻隔、历史发展及行政区划等因素的影响,大都市周边一些资源较优的非城市化地区在新的历史机遇下,逐渐以独立新城的名义重新定义。推动这些地区发展的复杂势力必然导致这些地区的发展是多维度、多目标的。而独立新城的建设也受生态、资源、交通等多因素的制约。本文以青岛即墨东部的蓝色硅谷核心区为例,分析新时期相对独立新城在规划建设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探析其在规模控制、交通策略、空间形态、资源瓶颈等方面的规划思路及问题解决方法,以供探讨。
关键词:多目标导向 多因素制约 新时期独立新城 蓝色硅谷核心区
1 背景介绍
1.1蓝色经济国家战略与青岛发展的转型
近年来,国家把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作为一项长远的发展战略。同时国家和地方也高度重视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青岛也面临着社会经济双转型的问题。青岛作为重要的沿海开放城市与山东半
1
图1 国家海洋科技人才分布
岛蓝色经济区的龙头城市,应尽快找到转型突破口,早日融入全球分工体系,以图未来直接参与全球竞争、提升城市在国家及区域中的影响力及地位。
1.2青岛海洋科研实力
青岛具有全国独一无二的海洋科研实力(见图1)。
目前青岛有拥有28家海洋科研与教学机构。集中了全国1/3海洋科技人才,各类海洋专业技术人才5000余人;其中,高级海洋专业技术人才1300人,占全国同类人才的40%。
涉海领域两院院士占全国的70%左右。在海水养殖、种苗培育、海洋生物科技、海洋防腐、海水淡化等方面,青岛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拥有各类海洋科学考察船20多艘,其中千吨级以上的远洋科学考察船7艘。
国家“863”计划海洋领域课题“十一五”期间约有46%由国家实验室科研人员承担。
①
1.3青岛市“蓝色硅谷”战略部署
为落实国家蓝色经济战略,提升青岛城市竞争力,青岛市委市政府提出“蓝色硅谷”战略部署。
图2 青岛蓝色硅谷总体布局示意图 图3 蓝色硅谷核心区的空间区位
根据《青岛蓝色硅谷建设发展规划》,蓝色硅谷整体布局为“一区一带一园”(见图2)。
①
各省数据来源:2009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青岛数据为2011年底数据。
2
其中“一区”即蓝色硅谷核心区,包括即墨市鳌山卫、温泉两镇陆域和海域全部。即墨东部蓝色硅谷核心区地处胶东半岛东南部海岸(见图3),海岸线总长达32公里,独具得天独厚的山海景观资源,拥有优质岸线资源、良好生态环境、较充裕的存量土地,较强的项目基础优势(国家实验室、水产种苗基地、深潜基地等项目),是青岛未来发展最具有后发优势的战略空间之一。
2 多目标导向
由于该地区山、海、湾、岛、河、林等资源丰富,具有一定的旅游发展基础(现已建成温泉镇旅游度假酒店群、港中旅海泉湾度假城、南山集团的嶺海旅游度假岛等项目,还发展了一批旅游地产及高端住宅),原有发展思路一直围绕在旅游上,照此发展,该地区未来会成为类似深圳大梅沙、西安的曲江旅游度假区等功能相对单一、具有旅游体验特征的地区。但是,外部发展条件的改变给这块区域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源泉。
规划确定了三大定位——蓝色科技硅谷、国际度假海岸、生态宜居新城。也就是说,规划的目标有三个导向,一是建立海洋研发的规模集聚区,二是打造中国北部旅游度假海岸,三是建设生态宜居的新城。
多目标导向必然带来多元利益的取舍。如何协调研发产业与旅游度假的关系(如风貌控制、岸线等核心资源分配等),如何在发展研发与旅游功能的同时又能兼顾一个生态的综合的宜居的新型城市的发展规律与功能配置需求,这些都是规划需要考虑的重点。
3 制约因素
2.1区位及交通的制约
规划区与青岛及即墨市区之间存在大量山海屏障阻隔,加上“旅游目标”对山体生态的保护要求,使得对外通道十分短缺,现状只有6条对外联系通道(见图4)。
规划区东面大海,用地南北狭长,外加现有道路布局影响及大型项目的阻隔,
3
图4 交通现状分析图
南北向主要交通联系通道非常紧张。滨海大道与莱青路两条现有的南北向道路还承担了青岛至烟台莱阳与海阳的对外交通功能,可以预见未来交通拥堵问题将是制约本区发展的首要问题。
2.2生态资源的制约
本区有层次丰富的山体景观、优美多元的水体景观、蜿蜒曲折的沙滩岸线资源、岬角众多的湾区资源、稀有的海水溴盐温泉、种类多样的古树名木及丰富的历史遗迹等众多稀缺资源。其生态具有敏感性的特点,地下水资源、山体林地资源、岸线资源、山海景观易受开发建设破坏,必须在规划中予以保护。
旅游与生态导向的目标也要求本区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将生态保护放在首位,防止对资源的建设性破坏。在产业发展上,规划摒弃了生产性的功能,严防有污染的企业进入,不可以有破坏山体及海洋生态的经济活动。
2.3重大基础设施的制约 2.3.1水资源瓶颈
蓝色硅谷作为海洋高端创新研究人才集聚区、经济活动密集的新城,对水资源的水量和水质都有很高的要求。而区内水资源承载力低,可利用地表水有限,考虑未来海水淡化的可能性后,仍需要区外调水提供大部分水源,存在一定的水资源缺口,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2.3.2供热问题
区内现状没有供热设施,由于离主城区较远难以共享原有热源。根据《青岛城市总体规划》青岛今后不再增加新的热电联产热源点。
海洋能源中的海水源热泵技术、波浪能和潮汐能非常适合位于海边的蓝色硅谷利用,也是体现蓝色硅谷特色的一个标志。但是海水源热泵技术尚不成熟,供暖不够稳定,难以大规模运用。
2.4其它制约因素 2.4.1土地资源的稀缺性
随着青岛城市规模的扩大,青岛主城区周边建设条件较好的地区已经基本被占满,大片的可供打造的区域所剩无几,而本区良好的山海资源条件更使其土地具有了极端的稀缺性。
4
因此必须以谨慎的态度、高标准地建设本区域。
2.4.2海洋研发产业发展条件要求
海洋研发有其特殊性的要求。比如:濒临海岸,配备海洋考察船、深潜器、相关大型设备实验室以及会议、图书、展示(水族馆等、可对外开放)功能;相对封闭独立;低密度、生态化等。必须针对青岛特点,研究海洋研发中心形成发展的内部规律,探讨适合蓝色硅谷核心区发展的路径。
2.4.3未来不确定性因素制约
海洋研发的发展受很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如国家投资方向、国家宏观政策等。项目资金来源也较为复杂,一般是由国家、省、地市三级政府按比例分担。审批周期长、程序繁琐。国家的投入也是基于未来国家海洋战略的考虑,很多研究只是基础研究,并非具有应用价值。人才的交流与海外互动也有赖于国际影响力的形成。因此“蓝色硅谷”并非短期可成。
4 城市规模的确定
在城市规模上,由于本区是新建城市,其发展的推动力较为特殊,因此没有采用传统的估算增长率的办法计算城市规模,而是采取了终极规划的反推的方式来设计整个城市,以其可以承载的最多人口规模推算用地规模。在城市用地评价的基础上,进而确定城市的刚性骨架,以交通承载力、水资源承载水平及适宜建设用地规模中三者中的短板项来确定城市的可承载的最多人口规模。
最终人口规模确定为75万,其中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50万以内,旅游人口15万以内。该结论有两个前提,一个是公交分担率高(40%以上)、,一个是出行比小(20%左右),因此规划区必须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尤其是快速轨道交通,加强土地混合利用,提高内部平衡率。
5 交通对策
由于地形的天然阻隔,本区域只能是相对独立新城,在交通预测中,未来本区的经济活动与青岛主城的关系更为密切,基础设施配套则更依赖于即墨市区。
5
尽可能的增加与即墨及青岛市区的联系通道,对外联系通道由原先的6条增加至10条(见图5)。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建立快速点对点的轻轨系统网络,鼓励自行车、步行等慢行绿色交通,各种交通工具协调发展,形成高效、安全、经济的客运交通体系。用地布局上,尽量职住平衡。
图5 交通出入口分析 图6 “四谷”的城市格局
6 空间形态的控制
6.1生态间隔、组团布局、保留发展弹性
形成“四谷”状的布局形态(见图6),划定永久保留的山海廊道空间及结构性绿地,增加生态化区域与城市区域的“接触面积”,将城市与自然最大限度的“融合”,从而形成依山就势、疏密有致的城市形态。结合区内起伏的地形灵活布局道路与城市功能,保留大任河谷地与南侧与水泊公园北侧的低山丘陵,形成“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的韵致。
6.2廊道空间、景观对景及山海关系
以鹤山、四舍山、钱谷山等鳌山湾西侧的连绵山体为背景山体和屏障,以规划区内的多处中小型山体则是鳌山湾的的标志性山体和景观控制点,规划充分尊重这一场地的自然特征,强化山、城、湾、海的对话。将高山、凤凰岭、红石山、烟台山、刘家山、凤山等九处山峰作为视觉控制山体,控制十二条主要的山海视廊(见图7)。
6.3职住平衡及土地混合使用
6
各组团内尽量安排与就业相平衡的、一定规模的住宅,组团内功能布局考虑就业者的步行距离及范围,同时建立适宜的慢行系统,鼓励用地的混合使用,在用地控制上考虑未来用地混合的可能性。
图7 山海视廊分析图
功能混合利用在不同维度上体现于邻里单位的平面功能混合以及同一地块或建筑内部的三维不同高度混合。除行政办公用地、必须独立占地的公共设施、市政设施、绿地外,鼓励所有其他用地进行不同程度的功能混合。在下层次的控规中,应对混合比例、兼容功能的位置、开发模式等做出规定,如商住混合开发用地:必须保证总建筑面积的15~25%用作居住,2~10%作为公共设施和公交车站,30~40%作为商业服务业设施,其余根据市场情况进行自由调配等。
6.4风貌控制
吸收青岛德占时期的经典的营城理念与手法,形成整体协调且各具特色的风貌区。蓝色硅谷岸线曲折、山拥水抱,具有绝好的山海关系,科研加度假的定位适宜相对小尺度的发展,规划时必须要考虑哪些区域吸收国际现代城市理念,吸取海洋元素、蓝色科技元素,展现富有青岛特色的现代城市景观风貌;哪些区域应传承青岛特色品质,展现文化自信。规划结合各区功能特点,规划形成四种风貌区——青岛传统风貌区、现代海滨风貌区、硅谷特色风貌区、CBD景观风貌区。
6.5岸线利用
岸线是本区的核心资源,也是吸引优质项目的主要因素,各种房地产项目争相占据滨海岸线,致使未来进行更具意义的研发科考、游艇码头等功能岸线难以实现。岸线布局需同时
7
满足海洋科研、度假旅游和传统渔港的多样的功能要求。
规划的“四谷”模式是旨在以滨海带动内陆地区的用地组织形式,海陆统筹,防止岸线资源被私有化圈占和过早地低效利用。控制预留公共岸线和科研岸线,合理划分旅游岸线、科技岸线和生活岸线,促进公共资源的共享。创新研发岸线及研发产业孵化器的建设模式,形成共用的科考码头、共享的滨海实验平台;旅游岸线开发模式也由封闭式转向开放式。
7 资源瓶颈的解决思路
7.1水资源瓶颈
主要通过协调市级相关部门,由产芝水库及五龙河调水。另外运用以下生态手段增加水资源量,减少水资源消耗。
(1)有效利用再生水。
再生水合理回用既能减少水环境污染,又可以缓解水资源紧缺的矛盾。蓝色硅谷核心区水资源缺乏,污水再生利用是缓解水资源紧张、提高水资源承载力的有利条件。经计算,再生水需求量约5万立方米/日
(2)低冲击开发模式
规划蓝色硅谷核心区采用低冲击开发模式。本区现状综合径流系数为0.45,控制开发建设后综合径流系数尽量接近现状值,具体指标参照表1,未来应作为强制性指标来控制。
按常规开发模式,核心区开发后综合径流系数为0.7,考虑目标可达性,限定各用地类别使用低冲击开发模式的比例,促进核心区内综合径流系数接近0.45的目标值。
表1 低冲击开发主要控制指标 低冲击应用比例规划综合径流用地类别 主要应用区域 (%) 系数 居住、商业、居住区、科研教育区、商≥40 服务 业服务区 道路广场用城市广场、快速路、主次≥40 地 干道 ≤0.45 ≥60 公共绿地 公园绿地 生态用地 ≥30 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滨河湿地 7.2能源瓶颈
8
(1)海水源热泵
针对供热不稳定的情况,规划采取分片供给的模式,先小范围实验,再进行规模化推广。同时利用蓝色研发院所的优势,加速海洋热源利用研究,争取早日实现技术突破。
(2)清洁能源利用及热源问题
天然气是清洁、高效、方便的能源,本区的集中供热在天然气气源有保障条件下,应为天然气分布式能源与海水源热泵相结合的供热形式;如果气源不足情况下,供热形式可为区外燃煤热电厂(锅炉房) 加海水源热泵形式供热。非采暖供冷期,分布式能源站可进行发电,用于调节用电高峰。
8 产业引领及研发单元模式
确定重点研发方向及研发企业门槛,确保其建设的有序性及可持续性。
在研发组团布局中,规划采取了研发单元的模式研究,分析研发单元布局、功能需求及具体的建设控制要求,引导会议、
展示、休闲等公共功能集中布局、共同开发(见图8)。
图8 研发单元布局模式
结语
蓝色硅谷的发展,取决于多重因素,包括世界的、国家的、区域的等各个层面,并与国家政策紧密相关。未来海洋研发究竟能不能支撑带动一个新城的发展还是个未知数。作为规划本身来讲,应深入探讨海洋研发发展所需的各种内外部条件,积极做好一个新城发展所需的刚性的东西,打好城市框架,并保持适度的弹性,以应对未来多种可能及挑战。
9
参考文献
[1] 王东翔,吴加琪,尹正德. 青岛市蓝色经济发展状况评价分析. 中国国情国力 , 2010, (06) [2] 倪庆东,于慎澄. 浅析青岛市蓝色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创新金融支持体系.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 2011, (02)
[3] 兰婧,刘洪鹏,吴靖. 保护海洋环境 发展蓝色经济 提升城市品牌. 中国科技信息 , 2011, (04) [4] 常旭. 秦皇岛市发展海洋经济的思考. 集团经济研究 , 2006, (25)
[5] 潘丽珍. 青岛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与保护.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1年会论文集 , 2001 [6] 王庆,李世泰.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与烟台市发展. 山东经济 , 2010, (02) [7] 李靖宇,刘伟. 大连市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思考. 中国城市经济 , 2004, (08)
[8] 任振刚. 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的优势分析和战略构想.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 2011, (02)
作者简介
李鹏,女,1981年-,城市规划硕士,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规划设计人员、中级城市规划师。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