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物知识点归纳
在平⽇的学习中,说到知识点,⼤家是不是都习惯性的重视?知识点就是⼀些常考的内容,或者考试经常出题的地⽅。相信很多⼈都在为知识点发愁,下⾯是⼩编帮⼤家整理的⾼考⽣物知识点归纳总结,欢迎阅读与收藏。
⾼考⽣物知识点归纳1
⼀、要建⽴学科知识体系,抓住重点。
按教材顺序⼀起来梳理⼀下,希望同学们在梳理的过程中可找到⾃⼰的知识擅长处与薄弱处,抓住学习重点。 1.必修 1:分⼦与细胞
细胞是⽣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物学当然要研究\"细胞\"了,所以第⼀本教材便紧紧围绕\"细胞\"这⼀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组成细胞的分⼦:此部分需掌握的内容主要为六⼤化合物的分布、结构、主要功能、及鉴定⽅法。 (2)细胞结构:细胞膜、细胞质(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及功能)、细胞核此部分需掌握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 (3)细胞代谢(细胞中的各种⽣物化学反应统称细胞代谢)
①物质的跨膜运输:细胞代谢伴随着物质的输⼊与输出该部分需掌握三种跨膜运输⽅式的特点及实例。 ②ATP:细胞代谢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细胞⽣命活动直接利⽤的能量形式是ATP。
③酶:细胞代谢需要酶的催化该部分包含的考点主要有酶的化学本质、酶的作⽤特点、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 ④两种重要的细胞代谢:光合作⽤与细胞呼吸
(4)细胞的⽣命历程:细胞的增殖、分化、衰⽼、凋亡、癌变 2.必修 2:遗传与进化
具有遗传现象是⽣物的重要特征,在遗传中⼜存在着变异,变异的积累使⽣物产⽣进化,第⼆本教材的内容设置主要围绕着遗传、变异、进化这三个主题,⽽其中的遗传部分是⾼考的重点也是难点,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1)遗传部分:
①孟德尔杂交实验的过程、结果及孟德尔两⼤遗传定律: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由组合定律在解题中的应⽤ ②伴性遗传
③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减数分裂
亲⼦代之间遗传物质的桥梁细胞为雌雄配⼦,遗传的细胞学基础便是可形成雌雄配⼦减数分裂。
④遗传的分⼦基础--DNA:主要包括DNA的复制、DNA上遗传信息的表达(转录、翻译),它们构成了体现⽣物遗传信息传
递过程的中⼼法则。
(2)变异和育种:可遗传变异的类型及特点、各种育种⽅式的原理及优缺点 (3)⽣物的进化 3.必修 3:稳态与环境
这本教材中所讲的稳态既包括⽣物个体内环境的稳态及调节,⼜包括⽣物所⽣活的⽣态环境的稳态及调节。如今⼈们对⾃⾝健康及⽣态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此部分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点在⾼考中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对其归纳如下: (1)植物⽣命活动的调节:主要指激素调节
(2)动物⽣命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 (3)种群的概念、种群数量变化
(4)群落的概念、种间关系、群落结构、群落演替
(5)⽣态系统的概念、⽣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态系统的稳态。
以上内容中的⽣命活动调节⼏乎为⾼考必考点,有关⽣态系统的考点也频繁出现,但它们的难度并不⾼,解题所需的时间也不长,所以相关题⽬要努⼒拿到满分。 4.选修
4:⽣物技术实践
这本教材需要掌握的主要内容如下: (1)微⽣物的培养、分离、计数
(2)传统发酵技术的应⽤:果酒、果醋的制作;腐乳的制作;泡菜的制作及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3)DNA的粗提取与鉴定、PCR的过程及条件 (4)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 5.选修
5:现代⽣物科技
这本教材的内容均是⽬前最前端的⼀些⽣物技术或理念,主要内容如下: (1)基因⼯程:基因⼯程的基本⼯具、基因⼯程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2)细胞⼯程(克隆技术):
植物细胞⼯程:植物组织培养过程及注意事项、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过程
动物细胞⼯程: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动物)、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3)胚胎⼯程:胚胎移植技术、胚胎分割技术、胚胎⼲细胞技术 ⼆、要做好难点突破⼯作
做好知识体系的归纳和整理后,我们便可以找到⾃⼰的知识薄弱处,接下来要做的事情便是潜下⼼来去思考、钻研这些地⽅,将它们⼀⼀攻克,不留死结。
对于这些难点,⾸先要将知识点掌握到位,然后再找⼀、两道相关的题型练习⼀下,以做到知识的活学活⽤,我们的时间精⼒有限,习题不⽤做太多,但做过的习题⼀定要分析到位,注意总结,以提⾼学习效率。
怎样才能掌握这些知识呢,说到这⾥有的同学肯定想起了⼀个字\"背\",其实⽣物知识不是这么⽆趣,给⼤家举⼏个例⼦: ①对于\"DNA⼦链的合成⽅向是5,→3,\"这个知识点,如果死记硬背,枯燥⽆味且记不牢,也做不到知识的活学活⽤,我们可以这么做,⾸先搞清楚\"5,端\"和\"3,端\"是怎么回事⼉,\"DNA⼦链的合成⽅向是5,→3,\"⼜是什么意思,最后为了⽅便记忆它的⽅向是\"5,→3,\",再联想⼀下\"幸运52\"这个节⽬,这样这个知识点便真正属于你了。在这⾥想跟同学们提⼀下联想
记忆法,我们要识记的许多知识其实都可以通过谐⾳或者其他⽅式与你感兴趣或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这样通过联想,知识的记忆就⽐较轻松了。
②对于\"糖类的种类\"这个知识点,你能发现它跟\"3\"有缘吗,如糖类分3种:单糖、⼆糖、多糖;常见的⼆糖有3种:麦芽糖、蔗糖、乳糖;常见的多糖也有3种:淀粉、纤维素、糖原;这样我们⼀旦抓住这个\"3\",识记这个知识点便不会有遗漏,印象也会更深刻。在这⾥想跟同学们提⼀下总结和发现的魅⼒,现在许多教辅上都有总结好的现成的东西供⼤家使⽤,如果同学们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总结和发现⼀些东西,那么⽤起来会更得⼼应⼿。
③对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这个知识点,有没有感觉到有些乱哄哄呢,别着急,我们可以这么做,⾸先耐⼼的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熟悉⼀遍,你会觉着它们两个挺像,⼜有不同,于是忍不住便要⽐较⼀下,体液免疫既有T淋巴细胞参与⼜有B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就不是了,它只有T淋巴细胞参与;它们都可产⽣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不过体液免疫产⽣的是效应B细胞和记忆B细胞,⽽细胞免疫产⽣的是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这样经过⼀番⽐较和推敲,你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便会有清晰的认识了,在需要的时候,还可以循着之前⽐较和推敲的思维过程再找找它们,孔⼦讲\"学⽽时习之,不亦说乎\",反复熟悉它们的过程中,说不定还会有新体会新发现呢。这便是\"⽐较学习法\"的优势了,通过⽐较对每个知识点有清晰的认识且可以把两个或多个知识点联系起来,⽤思维的⽹,将这些知识点牢牢地⽹在我们的脑海中。
⾼考⽣物知识点归纳2
⼀、细胞的吸⽔和失⽔
1、原理:发⽣了渗透作⽤,该作⽤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具有半透膜。
(2)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
2、动物细胞的吸⽔和失⽔(以红细胞为例:红细胞膜相当于⼀层半透膜): ①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吸⽔。 ②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 ③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分进出平衡。 3、植物细胞的吸⽔和失⽔:
①在成熟的植物细胞中,原⽣质层(细胞膜+液泡膜+⼆者之间的细胞质)相当于⼀层半透膜。
②成熟植物细胞发⽣质壁分离的条件是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发⽣质壁分离复原的条件是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
2、⽣物膜的特性:细胞膜和其他⽣物膜可以让⽔分⼦⾃由通过,⼀些离⼦和⼩分⼦也可以通过,⽽其他的离⼦、⼩分⼦和⼤分⼦则不能通过,因此它们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思考:半透膜和选择透过性膜有哪些异同点?
①相同点:某些物质可以通过,另⼀些物质不能通过。
②不同点:选择透过性膜⼀定是半透膜,半透膜不⼀定是选择透过性膜。 细胞:
是⽣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命系统 ⽣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群落→⽣态系统→⽣物圈 病毒的相关知识:
1、病毒(Virus)是⼀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物体。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般在10~30nm之间,⼤多数必须⽤电⼦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活;
④、结构简单,⼀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类。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类流感病毒(引起流⾏性感冒)、SARS病毒、⼈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肝病毒、⼈类天花病毒、狂⽝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考⽣物知识点归纳3
1⽣物界与⾮⽣物界统⼀性:元素种类⼤体相同差异性:元素含量有差异 2组成细胞的元素
⼤量元素:C、H、O、N、P、S、、Ca、Mg 微量元素:Fe、Mn、Zn、Cu、B、M 主要元素:C、H、O、N、P、S 含量最⾼的四种元素:C、H、O、N 基本元素:C(⼲重下含量最⾼)
质量分数最⼤的元素:O(鲜重下含量最⾼) 3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机化合物:⽔(含量最⾼的化合物) ⽆机盐
有机化合物:糖类 脂质
蛋⽩质(⼲重中含量最⾼的化合物) 核酸
4检测⽣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质 (1)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 常⽤材料:苹果和梨
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l的NaOH⼄液:0.05g/l的CuSO4) 注意事项:
①还原糖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②甲⼄液必须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样液中,现配现⽤ ③必须⽤⽔浴加热
颜⾊变化:浅蓝⾊棕⾊砖红⾊ (2)脂肪的鉴定
常⽤材料:花⽣⼦叶或向⽇葵种⼦ 试剂: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 注意事项:
①切⽚要薄,如厚薄不均就会导致观察时有的地⽅清晰,有的地⽅模糊。
②酒精的作⽤是:洗去浮⾊ ③需使⽤显微镜观察
④使⽤不同的染⾊剂染⾊时间不同 颜⾊变化:橘黄⾊或红⾊ (3)蛋⽩质的鉴定
常⽤材料:鸡蛋清,黄⾖组织样液,⽜奶
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0.1g/l的NaOHB液:0.01g/l的CuSO4) 注意事项:
①先加A液1l,再加B液4滴
②鉴定前,留出⼀部分组织样液,以便 颜⾊变化:变成紫⾊ (4)淀粉的检测和观察 常⽤材料:马铃薯 试剂:碘液 颜⾊变化:变蓝
⾼考⽣物知识点归纳4
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 1、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逆相对含量梯度——主动运输
对物质是否吸收以及吸收多少,都是由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决定。
2、细胞膜是⼀层选择透过性膜,⽔分⼦可以⾃由通过,⼀些离⼦和⼩分⼦也可以通过,⽽其他的离⼦、⼩分⼦和⼤分⼦则不能通过。 ⼆、⽐较⼏组概念
扩散:物质从⾼浓度到低浓度的运动叫做扩散(扩散与过膜与否⽆关) 1、(如:O2从浓度⾼的地⽅向浓度低的地⽅运动)
渗透:⽔分⼦或其他溶剂分⼦通过半透膜的扩散⼜称为渗透 2、(如:细胞的吸⽔和失⽔,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半透膜:物质的透过与否取决于半透膜孔隙直径的⼤⼩ 3、(如:动物膀胱、玻璃纸、肠⾐、鸡蛋的卵壳膜等)
选择透过性膜:细胞膜上具有载体,且不同⽣物的细胞膜上载体种类和数量不同,构成了对不同物质吸收与否和吸收多少的选择性。
(如:细胞膜等各种⽣物膜)
⾼考⽣物知识点归纳5
⼀、应牢记知识点
1、追根溯源,绝⼤多数活细胞所需能量的最终源头是太阳光能.
2、将光能转换成细胞能利⽤的化学能的是光合作⽤. 3、叶绿体中的⾊素及吸收光谱 ⑴、叶绿素(含量约占3/4)
①、叶绿素a——蓝绿⾊——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 ②、叶绿素b——黄绿⾊——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 ⑵、类胡萝⼘素(含量约占1/4)
①、胡萝⼘素——橙——主要吸收蓝紫光 ②、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4、叶绿体中⾊素的提取和分离 ⑴、提取⽅法:丙做溶剂.
⑵、碳酸钙的作⽤:防⽌研磨过程中破坏⾊素. ⑶、⼆氧化硅作⽤:使研磨更充分. ⑷、分离⽅法:纸层析法
⑸、层析液:20份⽯油醚:2份酒精:1份丙混合 ⑹、层析结果:从上到下——胡黄ab ⑺、滤液细线要求:细、均匀、直 ⑻、层析要求: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细线.
5、叶绿体中光和⾊素的分布——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 6、光合作⽤场所——叶绿体 叶绿体是光合作⽤的场所;
叶绿体基粒类囊体膜上,分布着与光化作⽤有关的⾊素和酶. 7、光合作⽤概念:
是指绿⾊植物通过叶绿体,利⽤光能,把⼆氧化碳和⽔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 8、光合作⽤反应式: 光能
CO2+H2O——→(CH2O)+O2 叶绿体 光能
6CO2+12H2O——→C6H12O6+6H2O+6O2 叶绿体
9、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J.Priestly,1773—1804)实验证实:植物能更新空⽓. 10、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J.Ingen–housz)发现:只有在阳光照射下,只有绿叶才能更新空⽓. 11、1785年明确了:绿叶在光下吸收⼆氧化碳,释放氧⽓.
12、1845年,各国科学家梅耶(R.Mayer)指出:植物进⾏光合作⽤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13、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J.von.Sachs,1832——1897)实验证明:光合作⽤产⽣淀粉.
⑴、饥饿处理——将绿叶置于暗处数⼩时,耗尽其营养. ⑵、遮光处理——绿叶⼀半遮光,⼀半不遮光.
⑶、光照数⼩时——将绿叶放在光下,使之能进⾏光合作⽤. ⑷、碘蒸汽处理——遮光的⼀半⽆颜⾊变化,暴光的⼀侧边蓝绿⾊.
14、1939年,美国科学家鲁宾(S.Ruben)卡门(M.Kamen)同位素标记法实验证明:光合作⽤释放的 氧⽓来⾃⽔.
⑴、同位素标记法三要点:
①、⽤途:指⽤放射性同位素追踪物质的运⾏和变化规律. ②、⽅法:放射性同位素能发出射线,可以⽤仪器检测到.
③、特点: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化学性质不改变,不影响细胞的代谢. ⑵、⽤18O标记H2O和CO2,得到H218O和C18O2. ⑶、将植物分成两组,⼀组提供H218O,另⼀组提供C18O2. ⑷、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分别检测植物释放的O2. ⑸、结果,只有提供H218O时,植物释放出18O2. 15、卡尔⽂循环——卡尔⽂(M.Calvin,1911——)实验 ⑴、⽤14C标记CO2得14CO2
⑵、向⼩球藻提供14CO2,追踪光和作⽤过程中C的运动途径. 14CO2—→14C3—→14C6H12O6 ⑶、结论: 16、光合作⽤过程
⑴、光合作⽤包括:光反应、暗反应两个阶段. ⑵、光反应:
①、特点:指光合作⽤第⼀阶段,必须有光才能进⾏.
②、主要反应:⾊素分⼦吸收光能;分解⽔,产⽣[H]和氧⽓;⽣成ATP. ③、场所:叶绿体基粒囊状膜上.
④、能量变化:光能转变成ATP中活跃化学能. ⑶、暗反应
①、特点:指光合作⽤第⼆阶段,有光⽆光都能进⾏.
②、主要反应:固定⼆氧化碳⽣成三碳化合物;[H]做还原剂,ATP提供能量, 还原三碳化合物,⽣成有机物和⽔. ③、场所:叶绿体基质中.
④、能量变化:活跃化学能转变成有机物中稳定化学能. ⑷、过程图(P-103图5-15) ⼆、应会知识点
1、光合作⽤中⾊素的吸收峰(P-99图5-10)
2、叶绿体结构(P-99图5-11) ⑴、具有内外双层膜.
⑵、具有基粒——由类囊体⾊素. ⑶、⼆氧化硅作⽤:使研磨更充分. 3、化能合成作⽤
⑴、概念:指利⽤环境中某些⽆机物氧化时释放的能量,将⼆氧化碳和⽔制造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的合成作⽤. ⑵、典型⽣物:硝化细菌、铁细菌、瘤细菌等.
⑶、硝化细菌:原核⽣物,能利⽤环境中氨(NH3)氧化⽣成亚(HNO2)或(HNO3)释放的化学能,将⼆氧化碳和⽔合成为糖类. ⑷、能进⾏化能合成作⽤的⽣物也是⾃养⽣物
⾼考⽣物知识点归纳6
1、美国科学家萨姆纳通过实验证实酶是⼀类具有催化作⽤的蛋⽩质,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物催化作⽤。总之,酶是活细胞产⽣的⼀类催化作⽤的有机物,胃蛋⽩酶、唾液淀粉酶等绝⼤多数的酶是蛋⽩质,少数的酶是RNA.不能说所有的蛋⽩质和RNA都是酶,只是具有催化作⽤的蛋⽩质或RNA,才称为酶。酶的特性有⾼效性、专⼀性、需要适宜的条件。
2、进⾏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3、ATP中⽂名叫三磷酸腺苷,结构式简写A-p~p~p,⼏乎所有⽣命活动的能量直接来⾃ATP的⽔解,由ADP合成ATP所需能量,动物来⾃呼吸作⽤,植物来⾃光合作⽤和呼吸作⽤,ATP可在细胞器线粒体或叶绿体中和在细胞质基质中合成。在细胞内ATP含量很少,转化很快,熟悉89页图。
4、构成⽣物体的活细胞,内部时刻进⾏着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同时也就伴随有能量的释放_和储存_。故把ATP⽐喻成细胞内流通着的“通⽤货币”。
⾼考⽣物知识点归纳7
蛋⽩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物体中组成蛋⽩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在结构上都符合结构通式。氨基酸分⼦间以肽键的⽅式互相结合。由两个氨基酸分⼦缩合⽽成的化合物称为⼆肽,由多个氨基酸分⼦缩合⽽成的化合物称为多肽,其通常呈链状结构,称为肽链。⼀个蛋⽩质分⼦可能含有⼀条或⼏条肽链,通过盘曲、折叠形成复杂(特定)的空间结构。蛋⽩质分⼦结构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其原因是:构成蛋⽩质的氨基酸种类不同数⽬成百上千、氨基酸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的⽅式不同、多肽链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由于结构的多样性,蛋⽩质在功能上也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其功能主要如下:
(1)结构蛋⽩,如肌⾁、载体蛋⽩、⾎红蛋⽩; (2)信息传递,如胰岛素 (3)免疫功能,如抗体;
(4)⼤多数酶是蛋⽩质如胃蛋⽩酶 (5)细胞识别,如细胞膜上的糖蛋⽩。
总⽽⾔之,⼀切⽣命活动都离不开蛋⽩质,蛋⽩质是⽣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核酸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切⽣物的遗传物质,对于⽣物体的遗传和变异、蛋⽩质的⽣物合成有极其重要作⽤。核酸包括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两⼤类,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由⼀分⼦含氮碱基、⼀分⼦五碳糖和⼀分⼦磷酸组成。组成核酸的碱基有5种,五碳糖有2种,核苷酸有8种。
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是它的载体。
核糖核酸简称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对于有细胞结构的⽣物,其遗传物质就是DNA;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有的遗传物质是DNA如:噬菌体等;有的遗传物质是RNA如:烟草花叶病毒等
⾼考⽣物知识点归纳8
1.⽣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细胞是⽣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3.新陈代谢是⽣物体进⾏⼀切⽣命活动的基础。 4.⽣物体具应激性,因⽽能适应周围环境。
5.⽣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能不断地进化。 6.⽣物体都能适应⼀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7.组成⽣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机⾃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种化学元素是⽣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物界和⾮⽣物界具统⼀性。
8.⽣物界与⾮⽣物界还具有差异性。
9.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物体进⾏⽣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10.⼀切⽣命活动都离不开蛋⽩质。
11.⽣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态系统,细胞是⽣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命系统是细胞。
1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倍物镜观察: 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 ②调节⼤光圈、凹⾯镜
1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①原核细胞:⽆核膜,⽆染⾊体,如⼤肠杆菌等细菌、蓝藻 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 注:病毒⽆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 14.蓝藻是原核⽣物,⾃养⽣物。
15.DNA,RNA全称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
16.细胞学说建⽴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揭⽰了细胞的统⼀性和⽣物体结构的统⼀性。细胞学说建⽴过程,是⼀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寻味的曲折。 17.糖类:
①单糖: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 ②⼆糖:麦芽糖、蔗糖、乳糖
③多糖:淀粉和纤维素(植物细胞)、糖原(动物细胞) 脂肪:储能;保温;缓冲;减压 18.脂质:磷脂:⽣物膜重要成分 胆固醇
固醇:性激素:促进⼈和动物⽣殖器官的发育及⽣殖细胞形成 维⽣素D:促进⼈和动物肠道对Ca和P的吸收
19.多糖,蛋⽩质,核酸等都是⽣物⼤分⼦,基本组成单位依次为:单糖、氨基酸、核苷酸。⽣物⼤分⼦以碳链为基本⾻架,所以碳是⽣命的核⼼元素。
⾃由⽔(95.5%):良好溶剂;参与⽣物化学反应;提供液体环境。
20.⽔存在形式营养物质及代谢废物结合⽔(4.5%)
⾼考⽣物知识点归纳9
绪论
⽣物的基本特性⽣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新陈代谢作⽤ 应激性
⽣长、发育、⽣殖 遗传和变异
⽣物体都能适应⼀定的环境和影响环境⽣物体的基本组成物质中都有蛋⽩质和核酸。 蛋⽩质是⽣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细胞是⽣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新陈代谢是活细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 新陈代谢是⽣物体进⾏⼀切⽣命活动的基础。 ⽣物学发展三阶段:
描述性⽣物学、实验⽣物学、分⼦⽣物学《细胞学说》——为研究⽣物的结构、⽣理、⽣殖和发育奠定了基础; 《物种起源》——推动现代⽣物学的发展⽅⾯起了巨⼤作⽤; 孟德尔;DNA双螺旋结构;
⽣物科学发展⽣物⼯程、医药、农业、能源开发与环保疫苗制造——核⼼:基因⼯程 抗⾍棉;⽯油草;超级菌 ⽣命的物质基础
⽣物体的⽣命活动都有共同的物质基础
化学元素在不同的⽣物体内,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相差很⼤。 分类:⼤量元素、微量元素
化合物是⽣物体⽣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化学元素能够影响⽣物体的⽣命活动。 ⽣物界和⾮⽣物界具有统⼀性和差异性
化合物⽔、⽆机盐、糖类、脂类、蛋⽩质、核酸。 ⽔——⾃由⽔、结合⽔
⽆机盐的离⼦对于维持⽣物体的⽣命活动有重要作⽤。 糖类——单糖、⼆糖、多糖。 脂质——脂肪、类脂、固醇
⾃由⽔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可以把营养物质运送到各个细胞。 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细胞形态、功能。
糖类是构成⽣物体的重要成分,也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
脂肪是⽣物体内储存能量的物质;减少⾝体热量散失,维持体温恒定,减少内脏摩擦,缓冲外界压⼒。 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固醇——胆固醇、维⽣素D、性激素;维持正常新陈代谢和⽣殖过程。 蛋⽩质与核酸蛋⽩质和核酸都是⾼分⼦物质。
蛋⽩质是细胞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切⽣命活动都离不开蛋⽩质。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蛋⽩质结构:氨基酸的种类、数⽬、排列和肽链的空间结构。 蛋⽩质功能:催化、运输、调节、免疫、识别 染⾊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细胞是⽣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分类:真核⽣物、原核⽣物
细胞具有⾮常精细的结构和复杂的⾃控功能。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命活动。 细胞膜结构:流动镶嵌模型——磷脂、蛋⽩质。 基本⾻架:磷脂双分⼦层 糖被的结构:蛋⽩质+多糖。
细胞壁:纤维素、果胶功能:流动性、选择透过性 选择透过性:⾃由扩散(苯)、主动运输
主动运输:能保证活细胞按照⽣命活动的需要,选择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排除新陈代谢产⽣的废物和有害物质。 糖被功能:保护和润滑、识别 细胞质基质——营养物质
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各种细胞器是完成其功能的结构基础和单位。 线粒体是活细胞进⾏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叶绿体是细胞光合作⽤的场所。 内质⽹——光⾯:脂类、糖类合成与运输 粗⾯:糖蛋⽩的加⼯合成 核糖体 ⾼尔基体
液泡对细胞的内环境起着调节作⽤,可以使细胞保持⼀定的渗透压和膨胀状态。 细胞核结构:核膜、核仁、染⾊质 核膜——是选择透过性膜,但不是半透膜 染⾊质——DNA+蛋⽩质
染⾊质和染⾊体是细胞中同⼀种物质和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功能: 核孔——核质之间进⾏物质交换的孔道。
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 细胞核在⽣命活动中起着决定作⽤。
原核细胞主要特点是没有由核膜包围的典型细胞核。 其细胞壁不含纤维素,⽽主要是糖类和蛋⽩质。 没有复杂的细胞器,但有分散的核糖体。 拟核裸露DNA 细胞相对较⼩
细胞增殖⽅式:有丝分裂、⽆丝分裂,减数分裂。细胞增殖是⽣物体⽣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有丝分裂
细胞周期有丝分裂是真核⽣物进⾏细胞分裂的主要⽅式。 体细胞进⾏有丝分裂是有周期性的,也就有细胞周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