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部分 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 (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 (gě)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 (xī)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fú)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句及课文内容。 2.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3.学习运用对比、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学习重点】 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句及课文内容。 【学习难点】 学习运用对比、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一)熟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内容。 (二)重点字词的解释 1。发于畎亩 2.举于版筑之间 3.举于士 4.举于市 5. 而后喻 6.苦其心志 ﻬ 7。劳其筋骨 8。饿其体肤 9。空教学活动和思路 乏其身 10。行拂乱其所为 11. 生于忧患 12曾益其所不能 13.人恒过 14。然后能改 15. 而后作 16。征于色发于声 1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18.入则无法家拂士 19。所以动心忍性 ﻫ(三)一字多义 为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行拂乱其所为 中轩敞者为舱 为宫室、器皿 行 行拂乱其所为 行道之人弗受 行收兵 行而不远 得 故不为苟得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 得失寸心知 间 举于版筑之间 又何间焉 时时而间进 中间力拉 间令吴广 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管夷吾举于士 生于忧患 (四)通假字 1。入则无法家拂士 2.困于心衡于虑 3。曾益其所不能 (五)翻译下列句子 1.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ﻫ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ﻬ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六)通过预习课文,你还有哪些疑问?写出你的疑问。 二、课堂助学 1.导入: 2。展示预习成果。 3.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4.两人小组互译文意,提出疑惑。 5。课堂讨论以下问题。 (1)第一、二段用一系列事例阐述了什么道理? (2)第一段列举古代六位由卑微而显贵的杰出贤士的事例: 他们的共同点是:① ② 举例论证的作用是 (3)第二段:从行文上看,文章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起 作用。这里是道理论证,作者的观点是: 艰苦磨炼有何益处:① ② (4)第三段:从 两方面论述 扣住上文“ ",从 举出事实“ ”从反面论证(国家):“入”指 ,突出“ ”的作用,内因主导;“出\"指 ,“ ”的磨炼,外因砥砺。 (5)理清本文前三段的关系。 (6)阅读第四段: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说说能佐证中心论点的名句和事例。 相关名句: 相关事例: (7)本文是怎么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5.请用一句话总结本节课你的所得。 6。语言特色:这篇短文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这与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辞不无关系.开篇列举历史人物,用的是并列排比;而“人恒过……”用的则是句式排比。足见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这篇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蕴藉,闪烁着哲理的光华。 三、课堂检测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 自 , 中心论点是 。 阐的人才观。 2.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入则无法家拂士 困于心衡于虑 曾益其所不能 3.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国恒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 B.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C.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安能辨我是雄雌 D. 国恒亡 则有去国怀乡 4.选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和 。 (用课文词语回答) 5.选文第一段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6。在选文第一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 。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 述了孟子 7.作者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 8. 文章结尾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句独立成段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四、课后巩固 (一)[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居安思危 (宋) 司马光 上①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犹宜将护.傥②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③俱服,诚自古所希④,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诤⑤也。” 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注释:①上:皇帝,此指唐太宗李世民.②傥(tǎng):同“倘\",倘若 . ③四夷:指唐王朝周边的少数民族部落.④希:通“稀”,罕见。⑤诤:争辩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病虽愈 ( ) (2) 傥遽自放纵( ) 2。翻译:治国如治病,病虽愈,犹宜将护。 3。[乙]文中唐太宗李世民的一段话印证了[甲]文中的 一句。 4.[乙]中有一个与孟子的观点相似的成语是 . 5。[甲]文中列举古代六位由卑微而显贵的杰出贤士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 6。材料链接:北京3月14日电: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4日表示,今年人大会 议顺利结束了,但是我们面前的路是不平坦的,要保持头脑的冷静,形势稍好,尤需谨慎。要“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结合材料,联系甲文或者乙文的观点谈谈你对总理这段话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节选自《史记》) 注:①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②焦思:焦虑思考。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作: (2)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 2.翻译下列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4.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ﻬ (三)拓展试题 (1)联系自身的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忧患意识: (2)2008年5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它与本文表达的什么观点相类似: (3)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4)《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 (5)由本文的题目而联想到的一个成语是: (6)作者认为成才条件源于主客观两种,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条件的: (7)人生就是一次远航,有艳阳高照,也有雨雪交加,难能一帆风顺,但你身处逆境时,这篇文章会给你带来哪些启示,你将以怎样的心态对待它?【回答时语言要生 动,并适当的采用一定的修辞方法】 (8)先贤在逆境中奋起的事例: 反思与心得: 参考答案
三、1.三层.理由:第一层提出“舍生取义的\"的观点;第二层从正反两方面具体分析阐释观点;第三层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2.开头运用比喻论证巧妙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浅近易懂。“是心”指的是向善之心,即“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3.第一段主要是道理论证,还有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第二段主要是举例论证,还有正反对比论证。
4.正、反
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舍生取义。
6.论点:每个人都有“本心”,人应该保有“本心”。 7.舍生取义 嗟来之食
8.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示例:文天祥,拒绝元人的高官厚禄,宁死不降。(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也不屈服。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帝国注意的救济粮。
(一)
1.(1)有什么益处(带来什么好处)(2)感激(1分)
2.(1)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2)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本性. 3.对比论证法. 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
5.(1)特别喜欢(很爱好)(2)他,指公孙仪 6。先生喜欢鱼却不接受(别人送给的)鱼,为什么呢?
7.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或: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如用自己的话答出这个意思也可.)
8。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9.公孙仪是个注重防微杜渐(清醒自律),清正廉明的人. 10.两个语段都是写在利与义面前如何抉择的问题.
ﻬ
ﻬ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