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贪夜蛾的监测与防治
重大入侵性害虫草地贪夜蛾自2019年1月入侵云南省以来,在国内迁飞扩散速度快,发生危害区域大。截至7月,已在湖南及云南、广西、贵州、广东等省区查见草地贪夜蛾危害玉米情况,来势异常迅猛。
湖南省于4月26日在宜章县最先发现草地贪夜蛾,之后快速蔓延扩展,发生区域持续扩大,主要为害作物为玉米。湖南省是玉米种植面积比较大的省份,且分布范围广,夏秋高温高湿条件有利于草地贪夜蛾发生发展;同时湖南省农作物复种指数高,水稻、玉米、烟草等作物种植区域广,便于草地贪夜蛾蔓延危害。受夏季气温升高等因素影响,其扩繁速度还会显著提高,害虫将循环持续发生侵害,不排除其向水稻等作物转移的可能性。
虫态识别
防治技术
草地贪夜蛾对有机磷、拟除虫菊
酯类、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有较高抗性,建议早期防治草地贪夜蛾施用多杀菌素和Bt等生物农药,发生严重的施用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啶虫脒、乙基多杀菌素等,注意清晨和傍晚用药,低龄期防治,主要喷施玉米心叶和穗部。
防治实施联防联控,分区治理。冬季重点关注华南、西南冬玉米区,压低春季向北扩散蔓延的虫源基数。春季重点在华南和西南南部春玉米区实施统防和联防,压低一代虫源基数。夏季以后,应密切关注黄淮和北方玉米主产区,根据虫情监测结果,对虫源集中降落区和重发区实施统防统治,防止较大面积发生。强化统防统治:抓住低龄幼虫的防控最佳时期,选择在清晨或者傍晚施药,重点喷施玉米心叶、雄穗和雌穗等部位,可选用防控夜蛾科害虫的高效低毒药剂喷雾防治。周年繁殖区和迁飞过渡区实施化学防治指标:玉米苗期(7叶以下)至小喇叭口期(7~11叶)被害株率5%,大喇叭口期(12叶)以后被害株率10%;未达标区点杀点治。重点防范区实施化学防治指标:玉米苗期(7叶以下)被害株率5%,玉米小喇叭期(7~11叶)被害株率10%,玉米大喇叭期(12叶)以后被害株率15%。
湖南省植保植检站
卵直径0.4毫米、高0.3毫米,
呈圆顶型,底部扁平,顶部中央有明显的圆形点。通常100~200粒卵堆积成块状,卵上有鳞毛覆盖,初产时为浅绿色或白色,孵化前渐变为棕色。卵多产于下部叶片的背面或叶鞘上(叶片正面也产卵)。初孵化幼虫开始取食叶片,并向四周植株扩散为害。幼虫头部倒“Y”形状明显,背部有正方形排列的斑点,体色多变。成虫32~40毫米,前翅深棕色,后翅灰白色,边缘有窄褐色带,前翅中部各有一黄色不规则环状纹。
监测与防控
利用成虫夜晚趋光性以及对性
信息素的趋性,进行种群性诱监测。使用地面黑光灯性诱监测:在适宜成虫发生场所或主要寄主作物田,设置1台测报灯,灯管与地面距离为1.5米。灯具安装处要求周围100米范围内无高大建筑遮挡,且远离大功率照明光源,避免环境因素降低诱测效果。使用3000小时后灯管照度会发生变化,所以每年需更换灯管。长江以南地区全年开灯监测,长江以北地区每年4—10月监测,逐日统计雌、雄虫数量。草地贪夜蛾成虫性诱监测,在玉米等寄主作物生长期开展监测,设置倒置漏斗式干式诱捕器或桶形诱捕器,诱芯置于诱捕器内,诱芯每隔30天更换1次。
草地贪夜蛾为害玉米
14
2019年第8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