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医诊断学-题库及答案-虚证、实证、痰饮证、血瘀证

来源:筏尚旅游网
虚证 气虚、血虚等 焦虑恐惧--心胆气虚 面色萎黄--脾胃气虚、气血不足 面黄胖--脾气虚衰、湿邪内盛 面苍黄--肝郁脾虚 体胖食少--气虚、阳气不足、多痰多湿 坐而喜伏、少气懒言--肺虚少气 唇、睑、指、趾不时颤抖--气血不足 手足无力痿证--脾胃气虚、阳明湿热 囟陷--气血不足 小儿头低垂、无力抬起--气血虚衰 老人头摇--气血俱衰 项软--精气不足 口角流涎--脾虚湿盛、胃中有热 齿缝出血、不痛不红、微肿者--气虚 扁平胸--气阴两虚 呼吸节律不整--肺气虚衰 龟背、驼背--肾气亏虚 盗汗(入睡汗出,醒后则汗止)--阴虚证,气阴两虚证 自汗(醒时经常汗出)--气虚证,阳虚证 战汗(汗后热退)--邪去正复 战汗(汗后热甚)--邪盛正衰 绝汗(汗出如油,热而粘手)--亡阴 绝汗(大汗淋漓,汗出而凉)--亡阳 冷汗--阳气虚或惊吓 语声低微、断续--气虚 面色淡白无华--气血不足 面色苍白--大失血 体弱、骨骼细小等--气血不足 体瘦食少,皮肤干焦--阴血不足内有虚火 但卧不得坐--气血俱衰 黄疸、艳如桔皮--湿热熏蒸 黄疸、暗如烟熏--寒湿郁阻 实证 痰饮(血瘀见下) 眼眶周围色黑--肾虚水银、寒湿带下 但坐不得卧--水饮停于胸腹 坐而欲起--水气痰饮 目胞上下鲜明--痰饮病 咽喉漫肿、色淡红--痰湿凝聚 腹部水肿--水湿泛滥 肢体肿胀,按之有压--肺脾肾失常,水湿停留 缠腰火丹--肝经湿热 呕吐清水--痰饮 舌中厚腻苔--痰湿、脾胃运化失常 厚苔--内有痰湿 滑苔--痰饮内阻、主寒、主湿 黄腻苔--痰饮化热、湿热蕴结 苔厚白而腻--痰饮内留 哮(呼吸急,有鸣笛声)--宿痰内伏 湿温潮热,身热不扬--湿热蕴结,湿热病 黄汗(汗出粘色如黄柏汁)--风湿热邪交争 头汗--上焦热盛;中焦湿热;虚阳上越 半身汗--风痰,痰瘀,风湿阻滞经络气血失和 阴汗--下焦湿热郁蒸 重痛--湿邪困阻气机 神昏谵语――痰湿、痰热扰心 面具脸--风痰、瘀、热等壅塞脑窍所致 瘿瘤--肝郁气结痰凝,或与地方水土有关 眼胞浮肿,如新卧起之状--水肿病初起之征 睑缘赤烂--脾经湿热 丹毒――恶寒发热风热火毒、湿热化火 鹅口疮――湿热上蒸 发黄稀疏干枯者--精血不足 斑秃--血虚受风 颈动脉跳动明显--血虚重证、肝阳上亢 目眦淡白--血亏 唇色淡白--血虚、失血 牙龈淡白--血虚 腹部凹陷--气血不足 鹤膝风--气血亏虚、寒湿久留 痿证--气血亏虚 鱼际萎缩--气血不足、脾胃虚弱 按压指不复红--血亏 反甲(指甲扁平反凹)--肝血不足 指甲面有凹陷--气血不足 爪甲月痕少或无--气血不足 湿疹--血虚生风化燥 大便红白夹杂--气血两伤 淡白舌(颤抖--气虚,血虚,气血两虚,阳虚 舌淡紫、紫暗湿润--气血亏虚,阳虚阴盛 舌体瘦薄、色淡白--气血两虚 裂纹舌--精血亏虚、热盛伤津 错语(语错,错厚 自知)--气血不足 独语(自言自语不休,见人止--气血大伤 兼五心烦热,颧红--阴虚发热 兼疲乏,少气,自汗--气虚发热 兼面白,头晕,舌淡,脉细--血虚发热 里证有汗--里热证;里虚证 口流清涎量多--脾气虚弱 疽--气血虚而寒痰凝滞 胞轮振跳(目润)--血衰气弱 开口频繁--胃气虚弱 老人鼻流清涕--肺气虚、阳气虚 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或如鸭溏--脾胃气虚 鼻翼煽动――痰热壅肺 猝然昏倒――痰火扰心、肝风内动 狂躁不宁――痰火扰心邪热扰心、瘀血内阻 神昏谵语――痰湿、痰热扰心 口角流涎――胃中有热、脾虚湿盛 痈――阳症,湿热火毒内蕴 疖--外感热毒、脏腑湿热 流火--湿热化火 肿胀、色红绛--外感湿热或心脾热盛 耳轮红肿--实热或肝胆湿热火毒上蒸 脓耳--肝胆湿热,或肾虚相火上攻所致 鼻头色黄--里有湿热 鼻头色微黑--有水气 鼻痔--风热湿浊郁滞日久,甚者又名“鼻齆 口僻(口歪)--风痰阻络,见于面瘫或中风 乳岩--气郁痰凝、血瘀毒聚 闷痛--痰浊阻肺或痰浊痹阻心脉 重痛--湿邪困阻气机 虚里憋闷刺痛――瘀阻心脉 胁肋饱满胀痛,咳唾痛剧者――饮停胸胁之悬饮病 肩背疼痛者--风湿阻滞,经气不利 重着而痛(湿痹)--感受湿邪为主 关节疼痛,肿大变形--痹病久,痰瘀阻络,筋脉拘挛 卒然昏倒,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肝阳上亢,化风挟痰 头晕昏沉,伴胸闷呕恶,舌苔白腻――痰湿内阻 痰多,兼咳喘--痰浊阻肺 身重困倦,神疲思睡--湿邪困脾 麻木--湿痰瘀血阻络 目眩兼头晕胸闷,倦肢麻,心苔腻--痰湿上蒙清窍 失眠时时惊醒,伴胸闷头晕,口苦心烦--胆郁痰扰 困倦嗜睡,头目昏沉,胸闷脘痞,肢体困重--痰湿困脾 渴喜热饮,饮水不多,或水入即吐者--痰饮内停,或阳气虚弱 舌体胖大、色白--气虚、阳虚 舌胖大、色白、有齿痕--气虚阳虚 舌不胖,质嫩、有齿痕--脾气虚,气血两虚 舌痿软而枯白无华--气血虚衰 舌短缩色青而湿--气血虚衰 心胸汗--心脾两虚;心肾不交 手足心汗-阴经郁热阳明燥热脾虚津液旁达 冷痛(虚证)--阳气不足 灼痛(虚证)--阴虚火旺 撮空理线循衣摸床--邪热亢盛,或久病大虚 慢脾风--小儿吐泻后四肢抽搐,脾阳虚脱 四肢拘挛--阴血不足,筋脉失养;寒邪侵袭,筋脉收引 面具脸--多因肝肾亏损,气血不足 颈脉怒张有搏动感--心阳虚衰,水气凌心 目胞色暗晦--肾虚 目翻上视--精气将绝,属危候 瞪目直视--精气将绝,属危候 睡而露睛--小儿脾胃虚弱,或慢脾风 睑废--双睑先天性下垂,脾肾双亏 睑废--后天性,因脾虚气弱,或外伤后气血不和 目瞤--也因血衰气弱,经络失养 瞳仁扩大--肾精耗竭,为濒死危象 耳薄而白--肾败,见于垂危之人 耳轮干枯焦黑--肾水亏极 鼻头色白--亡血 人中短缩唇,卷缩不能覆齿--脾阴已绝 口张--主病虚 口开如鱼口,不能合者--脾绝 口开而气直,但出不还者--肺绝 牙齿松动稀疏、齿根外露者--肾虚卒然 溃腐日久,周围淡红或苍白者--多属虚证 痠痛――风湿侵袭,气血不畅或肾虚气血不足,组织失养 脘闷纳呆,兼见头身困重,便溏苔腻--湿邪困脾 偏嗜肥甘--易生痰湿 口粘腻--湿浊停滞痰饮食积 失眠兼见腹胀嗳气,脘闷苔腻--食滞内停 厌食兼嗳气酸腐,脘腹胀满,舌苔厚腻者--饮食停滞胃腑 泻下臭秽,伴呕吐酸腐,腹胀纳减--食滞内停 尿少而伴有水肿者--水肿病 带下色白质稠、状如凝乳,或呈豆腐渣状,气味酸臭,伴阴部瘙痒--湿浊下注 濡脉(浮细无力而软)――虚证,湿困 缓脉(一息四至,脉来怠缓)――湿病/脾胃虚弱/平人 涩脉(往来艰涩,迟滞不畅)――精伤/血少/气滞/血瘀/痰食内停 促脉(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阳热亢盛/瘀滞、痰食停积/脏气衰败 细脉(脉细如线,应指明显)――气血俱虚/湿证 滑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痰湿/食积/实热/青壮年/孕妇 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肝胆病/疼痛/痰饮/老年 血瘀 面色青灰,唇青紫--心血瘀阻,心阳虚衰 肌肤甲错、面色黧黑--瘀血久停 耳轮甲错--瘀血 唇色暗红--气滞血瘀 腹部鼓胀--水停血瘀 腹部积聚--气滞血瘀 腰部拘急、转侧不利--血脉瘀阻 按压指甲变白、放开色回复--血瘀气滞 黄褐斑--肝郁血瘀阴虚火旺 绞痛-—瘀血,气滞,结石,虫积,寒邪等阻闭或凝滞气机 舌两侧紫斑,舌边青紫--肝胆气滞血瘀 空痛――虚证 隐痛――虚证 进食后痛势缓解者――多属虚证 腰痛绵绵,软无力,以两侧为主--肾虚 独见足跟或胫膝痛(多见于老年体衰之人)--肾虚 久病卧床不起周身痛――多虚证,气血亏虚,筋脉失养 头晕目眩,骤起甚,面白舌淡,心悸失眠――气血亏虚 头晕耳鸣,兼腰酸遗精,健忘――肾精亏虚 兼有心悸气短――心气不足 失眠多梦,面色淡白或萎黄,头晕眼花――营血亏虚 腹胀喜按--脾胃虚弱 麻木--气血亏虚等 久病渐聋--虚证,精气虚衰 重听渐现--虚证,肾精虚衰 目微痒而势缓--虚证,血虚生风,目失濡养 目眩腰痠,耳鸣健忘--肝肾不足,目窍失养 目昏,雀盲,歧视--肝肾亏虚,精血不足,目失充养 心悸失眠,或睡后易醒,纳少乏力――心脾两虚 饭后嗜睡,兼神疲倦怠,食少纳呆――中气不足,脾失健运 口渴多饮,伴小便量多,多食易饥,机体消瘦――消渴病 食少纳呆,兼见消瘦乏力,腹胀便溏,舌淡脉虚――脾胃气虚 口淡--脾胃气虚证、寒证 口甜--脾胃湿热证或脾虚证 虚秘--气虚推动无力, 或营血、阴津亏虚,肠道失润 泄泻纳少,腹胀隐痛不适,神倦消瘦--脾虚 溏结不调先干后稀--脾胃气虚 滑泻失禁--脾肾虚衰 久病,量多色清,夜间尤甚--肾气不固 癃闭--肾阳不足,气化无力;或脾气虚弱 溏结不调,时干时稀--肝郁脾虚 小便失禁,余沥不尽,遗尿--肾气不固,膀胱失约 郑声--心气大伤,精神散乱 舌色淡红而紫、舌上有斑点--瘀血内阻 苔黄赤兼黑--血瘀气滞 舌下络脉粗胀、色青紫--血瘀 舌下紫黑、细小络脉紫色网状--血瘀 舌下络脉曲张如紫色珠子状--血瘀 刺痛--瘀血阻滞 舌边青者--或口燥而漱水不欲咽,是内有瘀血 乳岩--气郁痰凝、血瘀毒聚 青舌--寒凝阳郁或瘀血 全舌青--寒邪直中肝肾,阳郁而不宣 舌淡紫或青紫湿润者--寒凝血瘀 刺痛--瘀血 排出物色泽发黑、挟物块--瘀证 刺痛,或胁下触及肿块,固定而拒按――肝血瘀阻 小腹胀痛或刺痛,随月经周期而发――胞宫气滞血瘀 腰部刺痛拒按,固定不移--瘀血阻络 腰脊疼痛连及下肢--经络痹阻 外伤后头晕刺痛,夜间尤甚――瘀血阻络 甚至有濒死感,面唇青紫--心脉痹阻 心胸憋闷疼痛,唇舌青紫,舌淡紫,脉细涩--心脉瘀阻 麻木--湿痰瘀血阻络 口干但欲漱水而不欲咽,兼舌紫暗或有瘀斑者--瘀血内停 癃闭--瘀血、结石阻塞下焦 经色紫暗,夹有血块--寒凝血瘀 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气滞或血瘀 涩脉(往来艰涩,迟滞不畅)――精伤/血少/气滞/血瘀/痰食内停 结脉(迟而时一止,止无定数)――阴盛气结/寒痰瘀血/气血虚衰 月经过多--热伤冲任,迫血妄行;气虚,冲任不固,经血失约;瘀阻胞络,络伤血溢 崩漏--热伤冲任,迫血妄行;脾肾气虚,冲任不固;瘀阻冲任,血不归经 月经过少--精血亏少,或气血两虚,血海失充;寒凝血瘀,冲任不畅 闭经--脾肾亏损,冲任气血不足;气滞、寒凝而血瘀,或痰湿阻滞胞宫 经色淡红质稀--气虚或血少不荣 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气血两虚 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表证/虚阳浮越证 濡脉(浮细无力而软)――虚证,湿困 散脉(浮散无根,至数或脉力不匀)――元气离散 芤脉(浮大中空,如按葱管)――失血,伤阴 革脉(浮而搏指,中空边坚)――亡血/失精/半产/崩漏 弱脉(沉细无力而软)――阳气虚衰、气血俱虚 涩脉(往来艰涩,迟滞不畅)――精伤/血少/气滞/血瘀/痰食内停 结脉(迟而时一止,止无定数)――阴盛气结/寒痰瘀血/气血虚衰 疾脉(脉来急疾,一息七八至)――阳极阴竭,元气欲脱 促脉(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阳热亢盛/瘀滞、痰食停积/脏气衰败 虚脉(举按无力,应指松软)――气血两虚 细脉(脉细如线,应指明显)――气血俱虚/湿证 微脉(极细极软,似有似无)――气血大虚/阳气暴脱 代脉(迟而中止,止有定数)――脏气衰微/疼痛/惊恐/跌仆损伤 短脉(首尾俱短,不及本部)――气郁/气损 应指坚搏――无胃的脉象 虚大无根或微弱不应指――无根脉象 脉律无序,脉形散乱――无神之脉象

坐而喜仰、胸胀气粗--肺实 实 新病周身痛――多实证,常因感受风寒湿邪,经气不利 进食后加剧者――多属实证 吸气时间延长,常伴张口目突,端坐呼吸--哮喘、肺胀 脓液稠黄者--属实证 咽喉腐烂,周围红肿--多为实证 口噤--实证 灼痛(实证)--火邪窜络 冷痛(实证)--寒邪阻络 大便干结、面红身热--实热伤津 多唾--胃有实邪 卧时向外--实症 新病暴聋--肝胆火逆,上壅于耳;外邪上袭,蒙蔽清窍 重听骤发--实证,痰浊上蒙;风邪上袭 身重浮肿--风邪犯肺 目痒甚--实证,肝经风火上扰 多食易饥兼大便溏泄者--胃强脾弱 腹痛作泻,泻后痛减,情绪波动或精神紧张--肝郁乘脾 排便不爽--大肠湿热,食滞胃肠,肝气犯脾 实脉(举按充实而有力)――实证/平人 大脉(脉体宽大,无汹涌之势)――健康人/病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