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学高年级劳动教育家校社共育的实施路径

来源:筏尚旅游网
小学高年级劳动教育家校社共育的实施

路径

摘要:为培养高年级学生的劳动意识,学校应结合家庭开展有关劳动的课程,创设劳动体验岗位,积极参加社区慈善劳动活动,并且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同时结合社会实践活动,从零开始,逐步的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激发其劳动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劳动中感受生活,在劳动中培养其毅力。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劳动教育;家校社共育 引言:

现代社会家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部分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导致劳动教育被很多的家长所忽略,有些孩子在吃鸡蛋时家长都会为其剥好皮,孩子也理所当然的习惯家长为自己打点好一切,直到进入学校才知道劳动是什么。家长的“勤快”导致学生严重缺乏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在实际中不热爱劳动,不懂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影响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因此,学校应重视劳动教育,联合家长和社会设计劳动活动,让学生学会劳动,并爱上劳动,为其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打下基础。

一、 家庭为基础,日常之养成 (一) 制定劳务计划

小学高年级阶段,家长应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做一些家务劳动,每月学会1-2项生活技能,这不仅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家长千万不要因为学生做家务不规范而剥夺其做家务的机会,认为学生做家务是在“帮倒忙”从而打击其对劳动积极性,家长应耐心引导学生,让其理解怎样做才能做的更好,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此外,家长在为高年级学生制定劳务计划时,应根据每个学生的自身能力来制定其力所能及的劳务,

例如高年级学生可以进行打扫房间、洗碗、用简单电器、做饭、购物等,以此来有效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自理能力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二) 家长以身作则

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的言行举止时刻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行为,在学生道德观建设阶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参与复杂劳动时家长应以身作则,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所在,并且与学生一起完成任务,使学生增强自信,这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并锻炼其意志品质,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家庭责任感。

二、 学校为主导,系统之培育 (一)开设相关劳动课程

高年级教师在创设整体劳动课程时不能盲目的去制定,要考虑学生的能力、思想认知、文化水平等多方面因素,根据学生的认知点并结合当地实际生活情况来制定劳动课程。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每天利用课余时间做一些家务,并拍照发入班级群,班主任进行指导与鼓励,这也能够使学生相互激励、相互成长。同时每周教师可以构建1课时的劳动课堂讲学,并可以邀请家长参与讲授,让做厨师的爸爸来教学生如何做好一道菜,让做交警的爸爸来教学生如何指挥交通,让妈妈来教学生如何做家务既省时又省力。教师一定要利用好家长资源,多方协作,从理论到实践,难度也要不断增强,使学生都能共同进步。

(二) 创设劳动体验岗位

学校也有许多的劳动岗位,教师要把握好机会,让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进来,教师可以让学生每天轮班值日、每周两次校园值日、每周轮流做板报、做升旗手等。做值日是校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每个学生根据不同的分工来做不同的劳动,并且在劳动完成后,看着自己为“校园美容”后的劳动成果分享其感受,这能够有效的增强学生的劳动热情,使学生体验到做服务的乐趣。同时做板报也是学生劳动岗位之一,学生通过制作特色板报的劳动,把每周的意向分享给全班同学,增强学生对劳动的向往,并激发学生的荣誉感。

三、 社会为支持,实践与感受 (一)组织社区活动

学校应时常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的公益活动,并承担社区活动中的劳动部分,使学生在劳动中增强对生活的认知和体验,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去看望孤寡老人,帮助老人整理衣物、打扫卫生、购买生活用品等,在劳动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心,让其体会到能够帮助到别人的乐趣,增强自身对劳动的自信,对学生的身心成长很有帮助。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做一些爱护小草、不要乱丢垃圾等宣传活动,使学生在宣传如何爱护小草,垃圾如何污染环境的同时,自己也能认识到爱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提升学生对保护小草和爱护环境的认知,增强学生的素质水平。

(二) 提供职业体验

学校可以为学生联系社会中的各种行业,使学生能有“就业”的机会,让其在真实的环境中参与劳动,在田园,学生可以跟着农民伯伯学习如何施肥、播种和浇水,在食堂可以帮助阿姨分装饭菜,在公园可以充当“护花使者”,在酒店也可以化身成为小小的接待员。这能够使学生在劳动中认识到生活的不易,同时也能够使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行业,为将来的工作做好铺垫,使其更容易融入社会。

四、评价为大计,不懈之手段

高年级学生因年龄较小,没有坚定的劳动意志,总喜欢“朝三暮四”,或者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并打消自己的积极性。为培养学生的毅力,使学生能够长期坚持去做劳动,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成为了重中之重。学校可以每月进行一次劳模评选,当选的劳模可以获得“劳动能手”的称号,在获得三次“劳动能手”称号之后就可以升级到“劳动之星”的称号,在获得三次“劳动之星”称号后就可以获得“劳动模范”的终极称号,对获得“劳动模范”称号的学生,学校给予奖励,颁发劳动奖章,并公开宣传其劳动事迹,在学生中营造出一种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积极劳动的校园氛围,使学生在劳动中不断增强学生劳动意识,同时也在劳动中增强其劳动能力。更重要的是享受从“劳动能手”到“劳动之星”再到“劳动模范”的蜕变过程。

五、结束语

总之,没有家庭只有学校或者没有学校只有家庭,都不能担负起培养学生的重任,所以培养学生应该在家庭和学校共同的努力下,再以社会为实践平台,三方共同合作,建立起高效的劳动教育体系,从而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勤俭等精神,让学生在劳动中憧憬未来美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桑伶俐. 基于德育背景下的小学劳动教育探析[N]. 科学导报,2023-02-03(B02).DOI:10.28511/n.cnki.nkxdb.2023.000019.

[2]. 家校共建中开展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探究[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第六届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一).,2023:277-281.DOI:10.26914/c.cnkihy.2023.000176.

[3]龚徽.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心理成长的实践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8(01):112-1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