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普外科手术患者院内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体会

来源:筏尚旅游网
7O 中国农村卫生2017年l1月第22期总第124期Chin ̄s rural health,November 2017,No.22,Tota1 N。.124 普外科手术患者院内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体会 吕春阳 姜玉环 张进红(山东省荣成市石岛人民医院 264309) 【摘要】目的:分析普外科手术患者院内感染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普外科手术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危 险因素,依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比较干预措施实施前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及感染类型。结果:392例手术治疗患者 中共计发生院内感染38例,其中切口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感染 干预组患者相比非干预组的院内感染率明显更低,组问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普外科手术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类型等是诱发术后感染的高危因素,根据高危因素制定的护理 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 【关键词】普外科;院内感染;影响因素;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1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674—361X(2017)11—0070~O2 院内感染是普外科手术患者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不仅影响 患者术后康复和手术治疗效果,而且会增加患者痛苦和治疗费 用,为此,有效预防术后院内感染是普外科护理管理的重点,本 手术1O例,手术时间超过1h者52例,术后留置导管者41例, 急诊手术者29例,术后留置呼吸机者9例,两组基线资料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普外科院内感染的影响因素,制定了相应 的护理干预措施,现将应用效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患者资料我院普外科2015年6月一2016年12月共收 治392例手术治疗患者,392例患者按是否介入院内感染防控护 理措施被分为两组,干预组207例,男129例,女78例,平均年 龄(39.8士2.7)岁,头颈部手术52例,胸腹部手术104例,四肢手 术39例,其他部位手术12例,手术时间超过1h者63例,术后 留置导管者52例,急诊手术者38例,术后留置呼吸机者15例, 非干预组185例,男117例,女68例,平均年龄(40.3士2.4)岁, 头颈部手术45例,胸腹部手术96例,四肢手术34例,其他部位 [上接第69页]本文以系统规范化护理对接受消化内镜下治疗 患者进行护理作研究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2影响因素分析普外科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众多,具体 影响因素有手术时间、病房环境、切口类型、呼吸机及导管留置 时间等,所有影响因素概括起来包括:消毒管理措施不到位,普 外科病房人员流动量大,病房环境、设备等消毒措施不到位,加 上部分患者属于急诊手术,医护人员在病情诊断和治疗时,没有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导致病原菌接触性传播。感染防控意识不 强,医护人员对院内感染的认识不足,表现为器械设备消毒不到 位,手术室和病房环境消毒不到位,无菌操作制度落实不到位, 医疗废弃物处理不到位,进而导致病原菌大量滋生和传播, [下转第71页] 2结果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1月至2016年11月收治消化内镜下治 疗患者9O例,分为两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男24例,女21 例,年龄为24至43,平均年龄(26.31士1.22),其中,本科以上有 1O例,大专1O例,高中12例,小学13例。观察组:男23例,女 22例,年龄为25至44,平均年龄(26.28士1.17),其中,本科以上 有9例,大专9例,高中13例,小学1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经数据分析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后,对照组使用常规方式进行护理总满 意率为,观察组使用系统规范化护理总满意率为,两组相比较, 观察者效果更优,且P小于O.O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经护理后的总满意率对tE(n/ ) 3讨论 给予对照组使用常规性护理,观察组患者则使用系统规范 性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首先,术前护理:在患者人院时,护理人员应全面了解病情, 根据其病情情况进行针对性健康宣教,从而使其心理需求得以 解决,让非特异性反应减少。然后,让医生与家属进行术前谈 话,使彼此之间的信任关系建立,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再 者,建立系统规范化护理小组:由护士长和护理人员组成,护士 长担任组长,安排小组活动。此外,还需制定、完善安全护理措 施,以实现患者安全为目的,以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为宗旨。其 次,延续性护理:患者随访登记制度必须要建立规范化,并且,在 进行内镜治疗使,使用方法应详细登记,以及出院诊断、治疗效 果、并发症情况、随访结果等均要进行记录。最后,对工作质量 问题开展针对性的讲座,提出对医务科室进行定期检查,控制、 持续改进护理质量、全面落实查房、交班、抢救、危重报告、病例 书写等核心制度的工作,及对护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 1.3观察指标 随着如今医疗技术不断发展,对消化内科内镜微创治疗深 入研究,在治疗消化内科疾病中微创手术已经替代传统手术,成 为如今临床上主要治疗方法。但是,该方法在患者受益同时,也 具有极大隐患[41。为能够有效降低和避免隐患,应用现代护理 模式具有一定效果。而系统规范性护理是近年来兴起一种新的 护理手段,且有资料显示,使用该护理手法对接受消化内镜下治 疗患者,能够起到很好护理效果_5]。本文研究显示,使用常规方 法护理的总满意率较低于使用系统规范性护理总满意率,P小 于O.O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对接受消化内镜治疗患者应用系统规范性护理 效果显著,对于提高提升护理依从性,加强护患关系效果有一定 作用,临床上值得加大力度应用。 参考文献 [1]陈继花,郎燕芳.标准化护理在消化内镜室护理质量管理中 的应用效果[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7,37(02):213. [2]孙慧,卢镝宇,孙智聪,等.探讨消化内科内镜微创治疗患者 的规范化围术期管理方法[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4,6 (O8):1O9. 调查患者经护理后对护理人员服务满意程度,采用医院自 制量表进行。每张量表的最高分为100分,将其分为三个级别, 满意为9O分以上,较满意为9O至7O分,不满意7O分以下,得 分越高说明患者满意程度越好_2]。总满意率等满意率叫较满 意率。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百分比( )表 示计数资料,以(X 4-_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卡方值检验计数资 料,t检验计量资料,若P<O.05则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_3 E3]薛霁晖,迮露,姜素峰.等.系统规范化护理在消化内镜下治疗 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20):2957. E4]刘秀华.消化内镜下治疗的患者应用规范化护理的效果[J]. 世界临床医,2017,l1(O5):202. [5]李有梅,秦艳秋.消化内科内镜微创治疗患者的规范化围术 期管理[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4,(O7):697. (收稿:2017—3—26)(收稿编辑:李珍) 中国农村卫生2017年11月第22期总第124期Chings rural health,November 2017,No.22,Total No.124 71 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李宁(菏泽市中医医院急诊科 274000) 【摘要】目的:分析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选择近一年我院收治72例急 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编号分为甲组和乙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以及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对不同护理方式的应用效果进 行分析。结果:对甲组和乙组的分诊评估时间、心电图时间、静脉采血时间、静脉用药时间等进行分析,实践证明,乙组的各项时间明 显少于甲组。对甲组和乙组的复发几率进行分析,实践证明,乙组的复发几率低于甲组,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急诊全程优化护理方式,其优势明显,能保证抢救工作的有序进行,减少救治时间,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全程优化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1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674—361X(2017)11—0071—02 1.2.1优化接诊流程 急性心肌梗死是当前临床研究中常见的一种症状,具有病 情发展快,死亡率高的特点,对患者自身有严重的影响,针对其 特殊性,需要从实际情况人手,做好各项护理指导工作,按照护 理要求落实。为了分析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 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本次研究中选择近一年我院收治72例急性 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编号分为甲组和乙组,分别给 予常规护理以及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对不同护理方式的应用效 果进行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患者可以先进行救治而后挂号,保证每一个患者都能享受 到绿色通道。分诊护士要以最快的速度将患者推入到抢救室 内,通知医生进行救治、。如果存在疑似为心肌梗死的患者,要 让患者卧床休息,在左下肢建立静脉通道,进行各项检查[】]。 1.2.2优化抢救流程 1.1一般资料 急在本次研究中选择近一年我院收治72例急性心肌梗死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编号分为甲组和乙组,分别给予常规护 理以及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基本资料如下: 表1 甲组和乙组的基本资料 在抢救阶段要采用小组责任制,树立谁护理谁承担的模式。 此类护理模式能提升医护人员的自身约束能力,在后续护理指 导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有效的护理能起到规避风险的作用。护 士接诊后,要快速对病情进行分析和诊断,诊断报告作为预后治 疗的重要指标,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1.2.3建立信息网络系统 流程进行优化处理后,需要建立信息化网络形式。以信息 共享作为基础,最大程度提升抢救工作的效率。 1.2.4优化转运和交接 对患者病情进行确定后要制定合适的检查报告,以介入治 疗为例,填写专员交接单,做好详细的记录和处理工作,减少工 作失误的发生几率。 2结果 根据上述数据可知,两组患者的常规性资料对比无明显差 异,组间数据可以进行研究和分析。 1.2方法 本次研究中甲组给予基础护理,做好患者血压、心电和血氧 饱和度等检测工作。乙组给予急诊全程优化护理方式,如下: 对甲组和乙组的分诊评估时间、心电图时间、静脉采血时 间、静脉用药时间等进行分析,实践证明,乙组的各项时间明显 少于甲组,组间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二: r下转第76页] [上接第7o页]患者术后感染几率大大增加。术后侵入性 操作,患者术后需留置呼吸机、弓l流管、导尿管等器械,留置过程 为侵入性操作,操作过程中无菌措施执行不到位,或是留置时间 过长,都会增加院内感染发生率。患者自身因素,患者受伤部 位、术前身体状况及基础性疾病等自身因素,与院内感染呈现明 显正相关。抗菌药物使用,术前后大剂量、长期使用抗菌药物会 降低病原菌敏感性,会增加院内感染发生率。 1.3护理对策根据1.2中的分析结果,本文制定了相应的护 理干预措施,并将其应用于干预组患者治疗中,具体护理包括: 完善相关制度,成立由医生、资深护士及药师组成的院内感染防 控小组,对现有防控管理制度再评价,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对现 有制度进行修改和完善。加强培训,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学习防 控院内感染的相关知识,逐步帮助医护人员树立防控理念,提高 医护人员防控感染的意识,增强医护人员工作责任心,防控小组 定期对医疗废物处理、抗菌药物使用、无菌操作等进行现场督 查,发现问题现场指出纠正,并将督查情况作为年底综合考核的 依据。案例分析,选取我院典型院内感染病例进行分析,让医护 人员认识到院内感染的影响因素、传统途径及有效防范措施。 病房管理,随着近年来我院普外科就诊人数增加,病房中住院人 数不断增加,患者家属、陪护人员也不断增加,人员流动数量增 加了接触性感染机率,为此,我院在加强病房消毒和环境监测基 础上,控制了病房人数,定时通风换气,及时更换床单、被褥,定 期清理患者自带的各种随身物品。 1.4统计学方法本文临床资料及指标采用SPSS17.0进行 分析,两组临床资料或数据比较使,当P<O.05时表示差异有有 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92例手术患者中共计发生院内感染38例,发生率为9.7 (38/392),其中干预组发生感染1o例,感染率为4.8 (1O/ 207),非干预组发生感染28例,感染率为15.1 (28/185),干预 组患者相比非干预组的院内感染率明显更低,组间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P<O.05)。38例感染者中切口感染19例,导管相关感 染8例,呼吸机相关感染5例,其他类型感染6例,切口感染发 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感染(P<O.05)。 3讨论 普外科手术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加上感染危险因素众多,因此防控院内感染措施必须 系统化、程序化,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普外科患者发生院内感 染的高危因素,归纳综合分析结果显示,护理人员认识不足,消 毒管理措施不到位,术后侵入性操作及患者自身状态不佳等是 导致院内感染的主因,针对以上分析结果我院制定了防控护理 措施,实施结果显示,干预组相比非干预组的院内感染发生率显 著降低。 参考文献 / [1]李荣琴,王安萍,令孤喂,等.普外科患者术后院内感染的危 险因素分析口].医药论坛杂志,2013,34(1):15—17. [2]冯春梅,江旭峰.普外科精细化护理管理对控制术后疼痛和 感染的效果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4):104—107. (收稿:2017—06—10修回:2017一O7—10)(收稿编辑:沙福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