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地震平面岩相解释方法的研究及应用

地震平面岩相解释方法的研究及应用

来源:筏尚旅游网
油气地球物理 2011年10月 PETR0LEUM GEOPHYSICS 第9卷第4期 地震平面岩相解释方法的研究及应用 王利功”,毕建军”,王振辉”,王学习”,高星星”,王亚飞”,王树平 ’ 1)中国矿业大学(Jr京)地球探测与测绘工程学院;2)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公司研究院 摘要:传统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方法在构造油气藏的勘探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于岩性油气藏的勘探研究则 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手段。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地震资料解释方法——地震平面岩相解释,它在地震切片解释方 法的基础上,发展了多属性融合成像、切片沉积相投影、平面岩相智能追踪等关键技术。这些技术充分利用了地 震资料横向密集连续的特性,提高了地震一地质解释的效率和精度,对地下规模较小的地质体具有很好的识别能 力,对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多属性融合;智能追踪;地震切片;平面岩相解释 体进行刻画,然而由于地震垂向分辨率的限制使得 1概述 传统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主要是了解地层的构造 形态,一般是在剖面上以“同相轴”追踪方式进行 的。这种解释方法对于构造油气藏的研究起到了极 一些厚度较小的地质单元在地震剖面上无法识别, 比如厚度较小的单个河道充填砂体和边缘相(堤、决 口扇),而这些地质单元有时可以形成具有经济规模 的岩性油气藏。基于地层切片技术的地震平面岩相 解释可以有效识别刻画这些沉积体,且能清楚地看 其显著的效果,但对于岩性油气藏则缺乏具有针对 出其平面展布形态,进而识别规模较小的岩性油气 性的研究手段。近几年发展的地震切片解释技术虽 藏 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但由于切片解释过程中存在 井震结合不方便、解释效率不高、多解性强等问题, 使得地震切片解释技术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而只 是作为剖面解释的一个辅助工具。本文提出的地震 平面岩相解释是地震切片解释的继承和发展,它是 2.1关键技术 2.1.1地层切片技术 2关键技术与方法的对比 指利用等时地层切片技术得到地震相的平面展布, 结合地质资料、测井资料利用切片沉积相投影技术 地层切片是以追踪的两个等时沉积界面为顶 底,在顶底间等比例内插出一系列的层位,沿这些内 解释、定义地震相,最后利用平面岩相智能追踪解释 插层位逐一生成切片。地层切片技术考虑了沉积速 技术快速得到工区的高精度平面沉积相图,从而用 率随平面位置的变化情况,比时间切片和沿层切片 其指导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对比原来的地震切片解 更加合理且更接近于等时沉积界面 ,该技术能较 释,其解释效率、解释精度和解释过程都得到了很好 容易地拾取振幅型或结构异常型沉积体系 ,从而 的发展和完善。 很好地识别河流、三角洲沉积砂体 ]。 张军华等 通过河道模型指出,地震切片的分 2.1.2多属性融合成像技术 辨率可以突破1/4波长的限制,曾洪流 通过地层切 片技术在切片上显示出厚度小于10m的河道、决口 扇、冲积平原,可见基于地层切片技术的地震平面岩 相解释可以识别出一些厚度较小的地质单元 。 传统的地震相解释方法主要是在剖面上对地质 常规地震属性彩色显示技术是通过某种变换将 属性数值映射成彩色图像,一次显示一种属性。但 对于多个地震属性,这种单个属性逐一彩色显示方 法并不能很好地反映整体趋势、突出区域性异常,而 且在进行地质解释时会存在多解性问题 。 收稿日期:201l-05—09;修订日期:2011-06—26 作者简介:王利功,男,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工作。联系方式:E—mail=1 ongwang@163.con,r通讯地址:(100083)北京 海淀区学院路丁11号中国矿业大学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 油气地球物理 2011年1O月 2.1.4平面岩相智能追踪解释技术 传统的地震剖面解释是以“同相轴”追踪的方式 进行的,而地震平面岩相解释采用追踪平面地震相 技术,它是指选取平面地震相中的一点为种子点,利 密,因而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2.2方法对比 2.2.1地震平面岩相解释与切片解释的比较 地震平面岩相解释是地震切片解释的继承和发 用计算机采用一定算法智能追踪平面地震相,并在 地质沉积模式的指导下,根据井点切片沉积相来定 义平面地震相,这样就可以高效准确地得到整个工 区的平面岩相分布图。相对于原来的进行切片地震 展,其在解释过程、精度与效率3方面都得到了很好 的改善。表l是其与地震切片解释的比较。 2.2.2地震平面岩相解释与传统剖面解释对比 地震平面岩相解释在解释目的、解释精度和解 相解释时所采用纯手工勾画解释,该技术更加精细、 释方式等方面与传统剖面解释都不同。表2是其与 客观和高效,并且在解释过程中井震结合得更为紧 传统剖面解释的对比。 表1地震平面岩相解释和地震切片解释对比 表2地震平面岩相解释与传统剖面解释对比 实施的具体步骤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根 3流程及应用 据钻井资料、录井资料和测井资料分析得出工区所 处的沉积环境及沉积模式,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单 3.1基本流程 井相;②由单井相进行联井分析,进而建立联井层序 基于地层切片技术的地震平面岩相解释有两个 格架;③在层序格架模型的基础上生成地层切片,然 关键:一是通过单井沉积相来标定地震相,建立二者 后进行属性的提取、优选、融合成像;④利用切片沉 的联系;二是通过单井相推断研究区沉积环境,并建 积相投影技术实现地震相的标定,从而在沉积模式 立在此沉积环境下的一般沉积相模式,并在沉积相 的指导下将地震相得平面展布转化成平面岩相分 模式的指导下将地震相平面展布转化成平面岩相分 布。 布_9-J 1。 其流程图如图3所示。 第9卷第4期 王利功等:地震平面岩相解释方法的研究及应用 图3地震平面岩相解释工作流程 3.2应用实例 席状砂、远砂坝。图4(c)为HⅡ2中一张典型的切 工区位于松辽盆地,构造上处于松辽盆地南部 片,图4(a)和图4(b)箭头所指的强轴分别为图4(c) 中央坳陷区扶新隆起带西缘,研究的目的层为嫩三 中河口坝在inline和crossline ̄面上的特征,其表现 段(白垩系嫩江组三段)黑二油组。钻井资料及前人 为中低频率强振幅;在平面上(图4(c))可以很清 研究成果表明,嫩三段黑二油组整体沉积环境为三 晰地看见该河口坝的形态及其展布范围,这样通过 角洲前缘,自下而上发育HⅡ1、HⅡ2、HⅡ33个反旋 回;沉积微相类型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 平剖结合就可以很清楚地认识该地质体的空间分 布。 一喜 { B % ㈤ 一l j|Ll 《 《# {  r㈦ Il ! { 圈 黼圈 豳撼  —黝 豳 一 ■■ 魏 摹 … {*跫 n (c)i 一I 一l l ■ 。l■| … … 。 ~|(  图4地震平面岩相解释过程 图4(c)是根据地震平面岩相解释流程得出的 北部,主要有黄色、红色两种地震相,对应的GR测 属性融合成像,由瞬时频率、瞬时振幅、相似度融合 井曲线反映沉积物从下往上由细变粗,为反韵律特 B位于工区东北部,主要有泛 而成。从图中可以得到地震相的平面展布及其分布 征,判断属于河口坝;范围,可大致划分为A、B、c和D 4块:A位于工区西 白色和红色两种地震相,地层切片上可以清楚地看 油气地球物理 河口坝的形态,对应的sP测井曲线齿化指状,判 断属于多期河口坝叠置;c位于工区西南部,有红 色、黄色、红色、泛白色3种地震相,对应的GR测井 曲线反映沉积物从下往上由细变粗,为反韵律特征, 呈漏斗形,判断属于远砂坝;泛白色地震相对应的 GR测井曲线特征反映沉积物是从下往上由细变粗 再变细,SP测井曲线为指状,录井显示为细粒粉砂 岩,判断属于席状砂;D位于工区东南部,地震相显 示为蓝色,sPN井曲线低幅平滑,录井为泥岩,结合 其在平面上的位置,判断属于前三角洲泥。图4(d) 是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由平面岩相智能追踪技术得 出的解释结果,据此可以很容易看出三角洲前缘的 沉积微相分布特点,并且由地质沉积模式推测物源 方向有东北和西北两个方向,发育了东北、西北两支 水系。这就为该工区岩性油气藏的勘探研究指明了 方向。 4结论与认识 (1)地震平面岩相解释充分利用了地震资料横 向密集连续、分辨率高的特性,提高了对地下地质体 的识别能力。 (2)多属性融合成像技术能够得到精细、清晰的 地震相,与地下复杂的地质情况更加吻合,较原来地 震切片的单属性图像显示大大降低了多解性。 (3)平面岩相智能追踪解释技术通过大量计算 机运算可以大幅度提高解释效率,减少人为误差, 使解释结果趋于合理、自然。 (4)实际应用效果表明,地震平面岩相解释可以 很好地识别三角洲沉积体系中的沉积微相,对发现 存在于这些沉积微相中的岩性油气藏具有重要意 义 参考文献 …I 张军华,周振晓,谭明友等.地震切片解释中的几个理论问题 『J1.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7,42(3):348—352,(361) [2]Zeng Hongliu,Henry Stephen C,Riola John E Stratal slicing,part II:Real 3D seismic data[J].Geophysics,1998,63(2):514—522 [3】林承焰,张宪国,董春梅.地震沉积学及其初步应用[J].石油学 报,2007,,28(2):69—72 [4]Zeng Hongliu,Backus Milo M,Ba ̄aw Kennet h T,et a1.Stratal slicing,Part I:Realistic 3D seismic model[J】.Geophysics,1 998, 63 f21:502 513 [5]Zeng H L,Hentz T F.High—frequency sequence stratigraphy from seismic sedimentology:Applied to Miocene,Vermilion Block 50, Tiger Shoal area,Off shore Louisiana[J].AAPG Bulletin,2004, 88 f2):153—174 [6]贾承造,赵文智,邹才能等.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研究的两项 核心技术f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31(3):3-9 [7]丁峰,年永吉,王治国等.地震多属性在RGBA颜色融合技术 中的应用研究fJ].石油物探,2010,49(3):248—253 [8]侯斌,桂志先,许辉群等.应用多属性神经网络方法预测油气 [J].岩性油气藏,2010,22(3):1l8-120 【9】董春梅,张宪国,林承焰.地震沉积学的概念、方法和技术[J]. 沉积学报,2006,24(5):698 703 [10]杨杰,卫平生,李相博.石油地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内容和研 究方法[J].岩性油气藏,2010,22(1):1-5 [11】卫平生,潘建国,张虎权等.地震储层学的概念、研究方法和关 键技术[J】.岩性油气藏,2010,22(2):1-4 [12]潘建国,卫平生,张虎权等.地震储层学与相关学科的比较[J]. 岩性油气藏,2010,22(3):1—4 [13】潘建国,卫平生,张虎权等.地震储层学概念、研究方法和关键 技术[J].岩性油气藏,2010,22(2):1-5 一 一~ 一一一一一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