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畜禽有机养殖专家指点 (8)

畜禽有机养殖专家指点 (8)

来源:筏尚旅游网
影响种蛋受精率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种蛋的受精率,不仅直接影响到孵化率,更影响到种鸡场的经济效益。因此提高种蛋的受精率,能有效地提高供雏数量,最大限度的挖掘种蛋的利用潜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影响种蛋受精率的因素很多,现就主要的几种因素介绍如下。

1、公母比的配置

公鸡与母鸡正常交配才能产生受精卵,孵化出雏鸡。因此公鸡与母鸡的比例是种鸡群应首先考虑的问题,公母比失调,无论公鸡多,还是母鸡多,都会降低种蛋的受精率。公母比一般确定为1∶8~12,即8~12只母鸡配1只公鸡。

2、种公鸡的选择

公鸡的健壮与否,是影响受精率的一个很重要方面。在种鸡育雏、育成中,特别要注意公鸡的发育情况,定期称重,性成熟的公鸡必须达到饲养手册所规定的体重标准,太瘦小的公鸡必须淘汰,不能作为种用。在抓鸡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不能损伤公鸡的足、腿部,以免影响到以后种公鸡交配。公鸡断喙不正确也会影响到公鸡的交配。

公鸡的精子活力低、数量少同样也会影响到种蛋受精率。正常的要求每次射精至少要在5000万~1亿精子。

3、维生素缺乏及补充

维生素是家禽维持生长发育、正常生理机能和新陈代谢所必需的重要物质。特别是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E及维生素B2对种蛋受精率的影响较大。

3.1维生素A缺乏维生素A,能引起母鸡产蛋率下降,胚胎错位;公鸡性机能降低,精液品质退化。种鸡维生素A的需要量,日粮中需有4000IU/kg,维生素A缺乏时可按维生素正常需要量加大3倍以上混料。

3.2维生系E维生素E,又称生育酚,它的作用主要是抗氧化。缺乏维生素E时,公鸡易发生睾丸退化变性,生殖机能减退,使蛋鸡所产的蛋受精率低,孵化率低。根据笔者在生产中得出的经验,在种鸡饲料中添加20~40mg/kg维生素E原粉,可提高种蛋受精率、孵化率5%~10%。发生维生素E缺乏时,可在日粮中添加0.5%植物油或直接添加维生素E。

3.3维生素B2维生素B2,是体内黄酶类的辅基,在生物氧化的呼吸链中起着递氢的作用。维生素B2缺乏时母鸡则出现产蛋减少,受精率低,孵化率下降等症。发生维生素B2缺乏时,可用维生素B2针剂注射或内服维生素B2片,种鸡内服用量10mg/只,连用7d。

4、微量元素缺乏及补充

4.1铁铁是机体内构成血红蛋白的必须物质,蛋中也含有铁,所以铁与种蛋受精率、孵化率有关。鸡对铁元素的正常需要量为80mg/kg体重。铁可以从硫酸亚铁、碳酸亚铁、氧化亚铁等中获得。可在饲料中加入132~199mg/kg硫酸亚铁(含量20.1%)。

4.2铜铜对铁的利用有促进作用,能促进铁的吸收作用。铜缺乏时,会降低机体对铁的吸收,影响到产蛋量,降低种蛋受精率、孵化率。铜可以从硫酸铜、

氧化铜等中获得。正常需要量为4mg/kg,通常日粮中加入硫酸铜(25.5%)20mg/kg。

4.3钴钴为红细胞生成的必需元素,钴缺乏时能使产蛋率、受精率和孵化率降低,钴可以从维生素B12或硫酸钴、氧化钴等中获得。

5、外在因素的影响及对策

5.1疾病、霉菌毒素的影响很多疾病都能影响到种鸡的产蛋率和种蛋的品质,从而影响到种蛋的受精率。如鸡霉形体、支气管炎等疾病。只要在生产中搞好种鸡的疫苗免疫,制定出正确的免疫程序,定期进行消毒,保证环境的卫生安全,以防为主,就能控制疾病,减少疾病对受精率的影响。

有些霉菌在生长时会在饲料中产生毒素,如黄曲霉的黄曲霉毒素,能引起鸡生长率降低,产蛋率下降,对肝、肾及其他主要器官产生伤害,也使种鸡受到影响。生产中应不饲喂霉变的饲料,以防止霉菌毒素对种鸡群的影响。

5.2寄生虫的影响寄生虫可引起鸡皮肤机械性损伤,夺取鸡体的营养,分泌毒素,导致机体营养不良,母鸡产卵减少,公鸡不交配,使受精率大大下降。在防治中首先要处理好鸡粪,要搞好鸡舍内外环境卫生,加强饲养管理,以增强机体抵抗力,每年定期驱虫1~2次。

5.3环境的影响鸡舍温度较低,会抑制公鸡睾丸的正常生长而降低受精率。鸡舍应能把混浊空气及时排出,引入新鲜空气,鸡舍中的氨气水平不得高于20%。鸡舍最适宜温度为18~25℃,相对湿度为75%~85%。光照计划的正确与否,饲

养密度的大小也会影响到种蛋的受精率。光照计划能有效控制种鸡性成熟时间,因此正确的光照计划、光照强度才能保证种鸡正常的性发育。饲养密度过大,造成公母鸡交配困难,也是影响种蛋受精率的一个重要外界因素。 养禽场气雾和注射免疫操作注意事项 气雾免疫的注意事项

气雾免疫,省工省力,且对呼吸道有亲嗜性的疫苗特别有效(例如鸡新城疫IV系弱毒疫苗和传染性支气管炎弱毒疫苗等),由于气雾免疫不仅可刺激黏膜产生分泌型的IgA等,形成局部免疫力,又可引起全身性的免疫应答,形成体内广泛而有效的免疫保护作用,因此,气雾免疫法是一种值得稳步推广的免疫方法,气雾免疫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注意免疫鸡群的日龄 日龄过小的鸡做气雾免疫,易引起呼吸道症状,影响免疫效果,生产中常常在大于45日龄的鸡做气雾免疫。

使用合适的佐剂 稀释疫苗最好使用去离子水、蒸馏水、凉白开水、清洁用水,切不可用生理盐水。为保护疫苗,稀释时应加入0.1%的脱脂奶粉、3%~5%的中性甘油、1%明胶、10%葡萄糖、10%蔗糖等佐剂。冬天气雾免疫时,水温在20~30℃之间再稀释疫苗,从而避免雾滴过冷引起的应激。

选择合适的雾粒 一般70%以上的雾粒直径为1~12微米为宜,为达到合适的刺激强度,1月龄以内的鸡,可以使用粗雾粒,雾粒直径在50微米以上;1月龄以上的鸡,可使用细雾粒,雾粒直径为5~20微米。

保持合适的高度 一般来说,喷雾枪口应在鸡头上方约30厘米处喷雾,选用粗雾滴气雾时,喷雾枪口可在鸡头上方约80~100厘米处喷雾,人距鸡2米为宜。

注意鸡舍的温度和湿度 气雾免疫时较合适的温度是15~25℃,温度再低些也可以进行,但一般不要在环境温度低于4℃的情况下进行。如果环境温度高于25℃时,雾滴会迅速蒸发而不能进入鸡的呼吸道。如果要在高于25℃的环境中进行气雾法免疫,则可以先在鸡舍内喷水,提高鸡舍内空气相对湿度后再进行。在天气炎热的季节,气雾免疫应在早晚较凉爽时进行,而且喷雾时要求相对湿度在70%以上,若低于此湿度,则可在鸡舍内洒水或喷水。

注意疫苗用量和疫苗稀释液使用量 气雾免疫时,使用的疫苗剂量最好加倍,而稀释液的用量,则应根据饲养方式、鸡的日龄及雾滴大小来确定。1月龄以下的平地圈养的雏鸡,如用粗雾滴喷雾,则每1000只需用疫苗稀释液300~500毫升。1月龄以上的笼养蛋鸡和种鸡或在气雾前已预先被赶入适当栏圈内,使之较为密集的平养肉鸡、种鸡或后备鸡,使用雾滴直径在30微米以下的,则每1000只需用疫苗稀释液150~300毫升。

添加合适的药物 气雾免疫对鸡群的刺激作用较大,尤其会加重慢性呼吸道病、大肠杆菌性气囊炎等疾病,因此,进行气雾免疫时,必须选择没有呼吸道症状的鸡群,而且在喷雾前,可适当在饲料中添加抗菌药物,以避免诱发呼吸道疾病,如硫氰酸红霉素、氧氟沙星、氟苯尼考等。 注射免疫的注意事项

1.注射疫苗的部位应选择在颈部皮下(下1/3处)或浅层胸肌进行注射。不提倡在腿肌注射,特别是细菌苗的注射。颈部皮下正确的注射方法是一人保定鸡只,另一个人负责注射。注射时用拇指和食指把鸡颈部(靠近翅膀处)皮肤捏起使皮肤与颈部肌肉分离后,注射器针头以小于30度角注射到拇指与食指之间的皮下。注射后的油苗应分布在颈部肌肉和皮肤之间。在进行胸肌注射时,应该用7~9号短针头,并且针头与注射部位成30度角,于胸部的上1/3处,朝背部方向刺入胸肌,不能垂直刺入,以免损伤内脏,造成死亡。

2.油苗免疫前应摇匀,注意预温。疫苗使用前注意轻轻摇匀,避免产生泡沫。在秋冬季注射油苗前,一定要预温,预温方法是在注苗前4~5小时,把油苗取出后放到温水中(37~40℃),使油苗的温度尽量接近鸡的体温时再进行注射。 3.注射疫苗时对鸡应轻拿轻放,抓鸡动作不能粗暴。多数鸡群注苗后出现的产蛋率下降与抓鸡动作过于粗暴有关。

4.产蛋鸡注射油苗应选择在合适的时间进行。由于正常鸡群的产蛋集中在上午进行,在上午所产鸡蛋数占全天所产鸡蛋的80%以上,因此,在黄昏后注射疫苗有助于减少鸡群应激,有利于减少卵黄性腹膜炎等症状。

另外,注射疫苗的注射器、针头应严格消毒,注射疫苗时每100只鸡更换一个针头。

养鸡免疫接种十大要点

近些年来,随着养鸡业的迅猛发展,鸡的疾病也越来越趋向于疫病慢性化和非典型化,混合感染病例增多,而药菌株也越来越多,而且耐药谱也越来越宽。这些现象都给临床防治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有很多常见病如大肠杆菌病,呼吸道疾病等都是由于免疫接种做得不规范,或者是疫苗质量有问题而造成免疫效果不确切而引发的;有的是由于免疫接种引起的应激,使鸡体抵抗力降低而引起的。广大养鸡户和基层畜牧人员尽管认识到\"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理念,但在预防免疫接种时,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养鸡免疫接种做得好,可大大减少鸡病的发生,能大幅度提高养鸡的效益,使养鸡业蓬勃发展。养鸡免疫接种中应十分注意的有十大要点,望养殖户参考。

1 要自己制订免疫程序,不要生搬硬套别人现成的程序。要根据你处养鸡业的发展状况、鸡的生产用途、常见病种类及其流行特点等因素,在当地畜牧人员的指导下,制订一套切实可行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接种。如果养的是商品蛋鸡,

就不要接种传染性脑脊髓炎疫苗,非传染性喉气管炎疫区不宜接种传染性喉气管炎疫苗。正处于产蛋盛期的鸡群,尽量不进行免疫接种。

2 为了加强免疫效果,必须进行重复接种。如新城疫可进行3~5次接种。只要疫苗质量可靠,初次免疫接种和重复接种都尽量使用同一厂家的疫苗,这样才能产生较持久的免疫力。

3 不要过分加大疫苗的使用剂量。事实上,一般在采用滴鼻、点眼、刺种或者注射等方式进行免疫接种时,只要按照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书上规定的去做就行;如果采用饮水免疫接种,每只鸡可增加1.5~2羽份;紧急接种鸡新城疫Ⅳ系疫苗,一般每只鸡为4~6羽份。

4 在采用饮水免疫接种时,饮苗前要停水2~3小时,饮苗后还要停水1~2小时。饮完苗后的停水一般被忽视了,从而造成免疫效果不佳。只有饮苗前后都停水,才能获得满意的免疫效果。

5 要把灭活油苗和冻干弱毒活苗同等重视,配合使用。灭活油剂疫苗容易贮存,便于运输,使用剂量标准,免疫期长;但价格高,使用麻烦。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在单一使用灭活油剂疫苗,其免疫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在防治新城疫时应同时使用灭活油苗和弱毒活苗,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6 不能接种弱毒活苗与注射高免血清或卵黄抗体同时使用。弱毒活疫苗是抗原,而高免血清和卵黄抗体是抗体,同时使用两者会发生中和反应,会大大地降低免疫效果。如果要用,也应至少间隔2周以上。

7 不要在疫苗稀释液中加入抗菌药物。实验证明,大多数抗菌药物都可改变稀释液的渗透压或pH值,降低疫苗内病毒的成活率,从而降低了免疫效果。 8 不能用皮下注射或者肌肉注射来代替翼膜刺种。实验证明,现有鸡痘疫苗只适宜来用刺种法或者毛囊涂擦法。

9 不要对大羽份疫苗进行分装。因为原先冻干苗经冻融后,病毒活力会降低,而且分装过程中可能带进杂菌,分装前后湿度也不一样,都会影响疫苗的质量。 10 疫苗要从当地畜牧部门许可的兽药店购买,并要认准是国家准许的生产厂家生产的有批准文号的合格产品。用后要把空包装瓶立即掩埋处理好,不能随便乱扔,以免弱毒变异成强毒而继发感染。

以上是我在多年的养鸡过程中总结的一点经验,希望对广大养殖户有所帮助

养禽场气雾和注射免疫操作注意事项

气雾免疫的注意事项

气雾免疫,省工省力,且对呼吸道有亲嗜性的疫苗特别有效(例如鸡新城疫IV系弱毒疫苗和传染性支气管炎弱毒疫苗等),由于气雾免疫不仅可刺激黏膜产生分泌型的IgA等,形成局部免疫力,又可引起全身性的免疫应答,形成体内广泛而有效的免疫保护作用,因此,气雾免疫法是一种值得稳步推广的免疫方法,气雾免疫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注意免疫鸡群的日龄 日龄过小的鸡做气雾免疫,易引起呼吸道症状,影响免疫效果,生产中常常在大于45日龄的鸡做气雾免疫。

使用合适的佐剂 稀释疫苗最好使用去离子水、蒸馏水、凉白开水、清洁用水,切不可用生理盐水。为保护疫苗,稀释时应加入0.1%的脱脂奶粉、3%~5%的中性甘油、1%明胶、10%葡萄糖、10%蔗糖等佐剂。冬天气雾免疫时,水温在20~30℃之间再稀释疫苗,从而避免雾滴过冷引起的应激。

选择合适的雾粒 一般70%以上的雾粒直径为1~12微米为宜,为达到合适的刺激强度,1月龄以内的鸡,可以使用粗雾粒,雾粒直径在50微米以上;1月龄以上的鸡,可使用细雾粒,雾粒直径为5~20微米。

保持合适的高度 一般来说,喷雾枪口应在鸡头上方约30厘米处喷雾,选用粗雾滴气雾时,喷雾枪口可在鸡头上方约80~100厘米处喷雾,人距鸡2米为宜。

注意鸡舍的温度和湿度 气雾免疫时较合适的温度是15~25℃,温度再低些也可以进行,但一般不要在环境温度低于4℃的情况下进行。如果环境温度高

于25℃时,雾滴会迅速蒸发而不能进入鸡的呼吸道。如果要在高于25℃的环境中进行气雾法免疫,则可以先在鸡舍内喷水,提高鸡舍内空气相对湿度后再进行。在天气炎热的季节,气雾免疫应在早晚较凉爽时进行,而且喷雾时要求相对湿度在70%以上,若低于此湿度,则可在鸡舍内洒水或喷水。

注意疫苗用量和疫苗稀释液使用量 气雾免疫时,使用的疫苗剂量最好加倍,而稀释液的用量,则应根据饲养方式、鸡的日龄及雾滴大小来确定。1月龄以下的平地圈养的雏鸡,如用粗雾滴喷雾,则每1000只需用疫苗稀释液300~500毫升。1月龄以上的笼养蛋鸡和种鸡或在气雾前已预先被赶入适当栏圈内,使之较为密集的平养肉鸡、种鸡或后备鸡,使用雾滴直径在30微米以下的,则每1000只需用疫苗稀释液150~300毫升。

添加合适的药物 气雾免疫对鸡群的刺激作用较大,尤其会加重慢性呼吸道病、大肠杆菌性气囊炎等疾病,因此,进行气雾免疫时,必须选择没有呼吸道症状的鸡群,而且在喷雾前,可适当在饲料中添加抗菌药物,以避免诱发呼吸道疾病,如硫氰酸红霉素、氧氟沙星、氟苯尼考等。

注射免疫的注意事项

1.注射疫苗的部位应选择在颈部皮下(下1/3处)或浅层胸肌进行注射。不提倡在腿肌注射,特别是细菌苗的注射。颈部皮下正确的注射方法是一人保定鸡只,另一个人负责注射。注射时用拇指和食指把鸡颈部(靠近翅膀处)皮肤捏起使皮肤与颈部肌肉分离后,注射器针头以小于30度角注射到拇指与食指之间的皮下。注射后的油苗应分布在颈部肌肉和皮肤之间。在进行胸肌注射时,应该用

7~9号短针头,并且针头与注射部位成30度角,于胸部的上1/3处,朝背部方向刺入胸肌,不能垂直刺入,以免损伤内脏,造成死亡。

2.油苗免疫前应摇匀,注意预温。疫苗使用前注意轻轻摇匀,避免产生泡沫。在秋冬季注射油苗前,一定要预温,预温方法是在注苗前4~5小时,把油苗取出后放到温水中(37~40℃),使油苗的温度尽量接近鸡的体温时再进行注射。

3.注射疫苗时对鸡应轻拿轻放,抓鸡动作不能粗暴。多数鸡群注苗后出现的产蛋率下降与抓鸡动作过于粗暴有关。

4.产蛋鸡注射油苗应选择在合适的时间进行。由于正常鸡群的产蛋集中在上午进行,在上午所产鸡蛋数占全天所产鸡蛋的80%以上,因此,在黄昏后注射疫苗有助于减少鸡群应激,有利于减少卵黄性腹膜炎等症状。

另外,注射疫苗的注射器、针头应严格消毒,注射疫苗时每100只鸡更换一个针头。

养鸡免疫接种十大要点

近些年来,随着养鸡业的迅猛发展,鸡的疾病也越来越趋向于疫病慢性化和非典型化,混合感染病例增多,而药菌株也越来越多,而且耐药谱也越来越宽。这些现象都给临床防治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有很多常见病如大肠杆菌病,呼吸道疾病等都是由于免疫接种做得不规范,或者是疫苗质量有问题而造成免疫效果不确切而引发的;有的是由于免疫接种引起的应激,使鸡体抵抗力降低而引起的。广大养鸡户和基层畜牧人员尽管认识到\"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理念,但在预防

免疫接种时,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养鸡免疫接种做得好,可大大减少鸡病的发生,能大幅度提高养鸡的效益,使养鸡业蓬勃发展。养鸡免疫接种中应十分注意的有十大要点,望养殖户参考。

1 要自己制订免疫程序,不要生搬硬套别人现成的程序。要根据你处养鸡业的发展状况、鸡的生产用途、常见病种类及其流行特点等因素,在当地畜牧人员的指导下,制订一套切实可行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接种。如果养的是商品蛋鸡,就不要接种传染性脑脊髓炎疫苗,非传染性喉气管炎疫区不宜接种传染性喉气管炎疫苗。正处于产蛋盛期的鸡群,尽量不进行免疫接种。

2 为了加强免疫效果,必须进行重复接种。如新城疫可进行3~5次接种。只要疫苗质量可靠,初次免疫接种和重复接种都尽量使用同一厂家的疫苗,这样才能产生较持久的免疫力。

3 不要过分加大疫苗的使用剂量。事实上,一般在采用滴鼻、点眼、刺种或者注射等方式进行免疫接种时,只要按照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书上规定的去做就行;如果采用饮水免疫接种,每只鸡可增加1.5~2羽份;紧急接种鸡新城疫Ⅳ系疫苗,一般每只鸡为4~6羽份。

4 在采用饮水免疫接种时,饮苗前要停水2~3小时,饮苗后还要停水1~2小时。饮完苗后的停水一般被忽视了,从而造成免疫效果不佳。只有饮苗前后都停水,才能获得满意的免疫效果。

5 要把灭活油苗和冻干弱毒活苗同等重视,配合使用。灭活油剂疫苗容易贮存,便于运输,使用剂量标准,免疫期长;但价格高,使用麻烦。大量的临床实

践证明,在单一使用灭活油剂疫苗,其免疫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在防治新城疫时应同时使用灭活油苗和弱毒活苗,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6 不能接种弱毒活苗与注射高免血清或卵黄抗体同时使用。弱毒活疫苗是抗原,而高免血清和卵黄抗体是抗体,同时使用两者会发生中和反应,会大大地降低免疫效果。如果要用,也应至少间隔2周以上。

7 不要在疫苗稀释液中加入抗菌药物。实验证明,大多数抗菌药物都可改变稀释液的渗透压或pH值,降低疫苗内病毒的成活率,从而降低了免疫效果。

8 不能用皮下注射或者肌肉注射来代替翼膜刺种。实验证明,现有鸡痘疫苗只适宜来用刺种法或者毛囊涂擦法。

9 不要对大羽份疫苗进行分装。因为原先冻干苗经冻融后,病毒活力会降低,而且分装过程中可能带进杂菌,分装前后湿度也不一样,都会影响疫苗的质量。

10 疫苗要从当地畜牧部门许可的兽药店购买,并要认准是国家准许的生产厂家生产的有批准文号的合格产品。用后要把空包装瓶立即掩埋处理好,不能随便乱扔,以免弱毒变异成强毒而继发感染。

以上是我在多年的养鸡过程中总结的一点经验,希望对广大养殖户有所帮助

提高种鸡生产性能的综合措施

1993年我场分别于6、8月份从北京引进海赛克斯父母代种鸡9000套和8000套。通过一个生产周期的精心育雏与培育,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综合措施,该鸡群的生产性能达到了较好水平,取得了满意的经济效益。

一、改善饲养环境,培育高质量的育成鸡

育雏是蛋鸡生产的最重要环节,不仅直接影响雏鸡的生长发育和成活率,而且还会影响到以后的生产性能,在引进优良品种、给予优质饲料的前年下,改善饲养环境是提高育雏质量、培育高质量育成鸡的关键。

1.封闭式育雏法:为了净化种鸡,彻底杀灭细菌病毒,切断传染源,避免疫病的发生,每批鸡入舍前,在彻底清扫鸡舍内外及其配套设施的基础上,用高压水枪对鸡舍顶棚、墙壁、笼具及其它设施进行彻底冲洗,然后用10%的福尔马林(编注:此浓度太大,1%~2%的福尔马林即可)喷湿鸡舍的全部设施与每个角落,封闭鸡舍。育雏舍的所有用具用1:200的磺伏溶液浸泡消毒。育雏人员在进雏前两天沐浴更衣上岗工作,42天内一切活动限制在“特区”内。实施此法以后,大大减少了来往人员的污染和弊病的发生,提高了种鸡的育成率。

2.温度与湿度控制:雏鸡入舍时温度为35℃,以后视情况降温,一般为第3~7天33℃,之后每周降温2℃。育雏舍1~3天内相对湿度应提高到70%~75%,因雏鸡经长途运输,加上头三天育雏舍温度高,加大湿度可避免雏鸡脱水和抢水现象。以后降为50%~60%。

3.光照、密度的控制:头两天实行24小时光照,强度为10~20勒克斯,3~7天每日22小时,2~18周龄保持12小时恒定光照,强度为5~10勒克斯。在

18周龄开始至少给予13小时光照以刺激产蛋,每周增加30分钟,直至16小时为止。光照强度在入产蛋舍时增加至10勒克斯。育雏期采用重叠式四层育雏笼,育成期为网上平养。每平方米面积的饲养密度为:0~15日龄50只,16~42日龄26只,6-12周龄20只。

4.饲喂方式:雏鸡接回后,稍息一下就开始饮水,每只鸡入笼前先沾饮1~2口水,饮水中加口服补液盐、速补-14和50ppm的氟哌酸。1~3天喂湿拌料,3天以后喂干粉料。饲喂次数是1~7天龄时每隔3喂饲一次,以刺激雏鸡食欲,8~28天龄时每日5次,以后至成鸡每日喂4次。一周龄后,饲料中加喂1%~2%(直径为0.2~0.5毫米)的砂砾。

二、加强饲养管理

1.适时分群:在鸡的育雏、育成过程中,为把鸡群体重、体尺控制在品种标准要求范围内,提高均匀度,每批鸡皆于20日龄及7、13、18周龄时各进行一次体重、体尺测定,将鸡分为大、中、小3群。育雏、育成期以量胫长为主,辅以称重的方法;18周龄时按鸡冠的发育程度和体重进行分群饲养。当鸡群体重不超过标准的10%时不限饲。特别要注意育成期8~12周龄胫长、体重发育中差距的营养调控。对胫长、体重均超标或胫长达标、体重超标的鸡不应减少喂料量,应将育成鸡料ME减少167焦耳/公斤,外加氯化胆碱1公斤/吨料;对胫长达标、体重低于标准或胫长、体重均低于标准的鸡仍用雏鸡料,将禽用多维增加一倍并增加饲喂次数。通过分群饲养后,育成鸡的均匀度达到85%以上,避免了鸡体过肥和体重过轻,减少了鸡死亡率和淘汰率,而且使鸡产蛋率上升速度快,产蛋高峰来得早而高,种蛋合格率高,并持续时间长。本场两批种鸡分别

在168天、172天进入产蛋高峰期,产蛋高峰为93%,产蛋率在85%以上持续28周。

2.保证鸡群营养需要:育雏期雏鸡生产发育迅速,代谢旺盛,一定要满足其营养需要。日粮营养要求含代谢能12.13兆焦耳/公斤,粗蛋白19%~20%,赖氨酸1.1%,蛋氨酸0.45%,钙1.0%,有效磷0.5%,并增加维生素用量。中鸡转群上笼进入产蛋鸡舍直到整个产蛋高峰期,是鸡一生最重要时期,在营养上必须喂给优质饲料。当小母鸡体重达到1.620克,即18~19周龄时,立即改喂产蛋高峰期间饲料,不必使用预产期饲料或间接换料。这样有利于增加小母鸡的营养贮备,为尽快达到产蛋高峰并使高峰期维持应有的时间奠定物质基础。高峰蛋鸡料中的钙质成分,应有一半以大颗粒形式喂给,以利于开产时间不同的鸡根据自己的需要采食钙质料。蛋鸡随龄期的增长,体重增长的终点应控制在36~42周龄,产蛋生理下降从40周龄开始,36~42周龄若继续增重,鸡体脂肪增加,将影响产蛋率。因此,40周龄起称重,限制饲料营养即降低蛋白质含量(18%降为16%)而补充氨基酸,增加维生素、钙、抗衰老生物活性添加剂,改善鸡体代谢活力,延缓产蛋率的下降速度。

3.光照管理:光照时间的要求较过去为长,育成期最好维持一稍长的恒定光照时间(12、13小时),产蛋前补充刺激的开始时间定在转换产蛋鸡料时或一周以后。产蛋期每日光照增至16小时为止,淘汰前三个月每日光照增至17小时。

4.鸡舍的通风:通风是现代养鸡操作中非常重要而常被的问题。良好的通风使雏鸡增长迅速,母鸡高产和鸡群健壮。尤其在天凉时,设法排除氨气而使舍

内保留适宜的温度极为重要。我们主要采用自然通风和强制通风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控制,舍内NH3浓度不应超过20ppm,并坚持每周清理粪便一次。特别是产蛋高峰期,鸡采食量、饮水量增加,排泄物水分增多,湿度上升加剧了有害气体对呼吸道纤毛上皮细胞的损害,极易诱发呼吸道疾病。在冬季,如采用开窗透气法,则当室温下降了2℃时,就要及时关窗的多次换气法。

三、综合防疫措施

为了保证免疫效果,定期进行HI监测,采用弱毒活疫苗和油乳灭活疫苗并用,激起鸡体产生持续期长、相当均匀和高水平的免疫抗体。定期对使用的疫苗进行检测,根据疫苗效价的变化相应地调整疫苗的用量,保证每次免疫给每只鸡以足够有效的疫苗量。为了提高育雏、育成期成活率,做好常见病的预防工作:1~7日龄时饮水中加50~30ppm的氟哌酸,并挑出病弱鸡注射2000单位/只庆大霉素或5000单位/只卡那霉素,以防止细菌感染,料中加0.2%的氯霉素,8~14日龄时料中加0.04%的痢特灵,15~5日龄时饲料中加0.1%的DM423(促菌生)。应用无鱼粉日粮,用优质豆饼、豆粕代替鱼粉,用磷酸氢钙代替骨粉,以减少细菌性传染病。在2月龄和4月地分别用左旋咪唑按说明剂量驱虫两次。

定期对饲养用具及环境进行彻底消毒,并保持饲料和环境清洁卫生。育雏期除免疫接种前后三天外每天喷雾消毒一次,成鸡舍每周带鸡消毒两次,环境消毒每两周用5%的福尔马林消毒一次。任何人不经消毒和紫外线照射不得进入鸡场,加强以隔离和消毒为手段的卫生管理措施,确保鸡群健康。

四、体会

饲养种鸡是为了尽可能多地获得受精率和孵化率高的合格种蛋,以便由每只种鸡提供更多的健壮初生鸡雏。为此,除了鸡种本身一定优良外,还取决于产蛋期的饲养管理状况,也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育雏、育成期的饲养管理水平以及一套完整的防疫设施和完善的防疫制度。因此,种鸡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十分重要,那一个环节做不好都有可能引起连锁反应造成损失,所以要坚持不懈地做好每一项工作,现代蛋鸡的高产高产优质特性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提高种鸡孵化率的技术措施

加强种鸡的饲养管理

要提供全价配合饲料,正确地进行饲料的加工和储存,以满足种鸡正常生长发育和产蛋的营养需要,维持其良好的种用体况。尤其是粗蛋白质,钙、磷、锌、锰,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B2等,必须按饲养标准供给。

加强种鸡的管理,确保鸡舍有适宜的温度、良好的通风、清洁的垫草;重视鸡病的防治,严格履行防疫程序,防止疾病的发生;合理安排公母鸡的配偶比例,保证种公鸡有旺盛的繁殖力,提高种蛋的受精率,从而提高鸡的孵化效果。

科学储存和选用种蛋

科学储存种蛋 ①保存种蛋适宜的温度为8℃~18℃,最初几天稍高些,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其温度应逐渐降低。②保存种蛋的相对湿度为75%~80%。③注意蛋库内通风,保证库内空气新鲜、无特殊气味。④保存种蛋不超过1周时,不

用翻蛋;超过1周时,每天翻蛋1次~2次,每次翻蛋45度,防止粘壳现象发生。有研究表明,在产蛋后将蛋置于37℃下1小时或常温下放置2小时~4小时再保存,可提高孵化效果。

严格选择种蛋 ①种鸡群应遗传性能稳定,健康高产,无传染病,饲养管理正常,种蛋受精率高。②种蛋越新鲜越好,存放时间越长,孵化率越低。保存种蛋的时间:春秋季节不超过7天,夏季不超过5天,冬季不超过10天。种蛋产出后最好在3天~4天内入孵。③种蛋的蛋壳应细致均匀,厚薄适中,对厚皮蛋、沙皮蛋、裂纹蛋要剔除;蛋壳表面要清洁,不应粘有饲料、粪便、泥土、蛋内容物等。④种蛋的品质要好,用灯光照视,应选择蛋黄颜色深、转动缓慢、转动范围小的种蛋;而贴壳蛋、散黄蛋,气室不在大端的蛋,均不宜用于孵化。⑤蛋重应为55克~65克;蛋的形状为椭圆型,蛋型指数最好为74%。一般开产最初2周内的蛋、过大过小的蛋及畸形蛋不宜孵化。如果种蛋大小不一,可按种蛋大小分批入孵。

提供适宜的孵化条件 ①孵化温度:温度是孵化最重要的条件,只有在适宜的温度下,才能保证胚胎正常的物质代谢和生长发育。适宜的孵化温度为37.5℃~37.8℃。可采用恒温孵化法供温:即1天~19天为37.8℃;20天~21天为37.5℃。要求孵化室内的温度为22℃~26℃。如果室温较低并无法提高时,则应提高孵化温度0.5℃~0.7℃;如果室温较高又无法降低时,则应降低孵化温度0.2℃~0.6℃。在孵化前要试温和调温,使孵化器(机)内各部的温度均匀并达到标准;孵化中应经常检查孵化情况,以便及时调整。采用分批入孵时,应将新老种蛋间隔放置,可使温度均匀。为杜绝孵化器内部出现温差,可在孵化期间增

加倒盘次数,进行调节温度。②通风换气:通风换气至关重要,特别是孵化后期,胚胎代谢增强,产热量多,需要氧气量大。在孵化操作时,将孵化器的进出气孔第1周全部关闭;7胚龄时各打开1/3;10胚龄时各打开1/2;12胚龄时各打开2/3;从孵化的第3周开始全部打开。但是,孵化室的温度应维持在20℃~25℃。一般在验蛋、转盘之后,将进出气孔全部关闭;待温度回升到正常时,再将气孔恢复到应该关、开的水平。③抓住关键时期:1胚龄~7胚龄和18胚龄~21胚龄是孵化中的两个关键时期。前期可采取种蛋入孵前预热,关闭进出气孔,在5胚龄~6胚龄后照蛋,提高孵化室温度等措施。后期应降低孵化温度0.3℃~0.5℃;孵化湿度应达到65%~70%,孵化室的相对湿度为75%;加大通风量;转盘在19胚龄进行;在1/2雏鸡出壳后进行第一次拣雏,注意雏鸡出壳后的处理。

加强卫生和消毒工作

孵化厅卫生 应实行种蛋质检室、种蛋储存室、种蛋消毒室、孵化室、出雏室、雏鸡储存室、雏鸡发放室隔离操作,并按一个顺序流向,以减少和避免疾病感染。应经常清洗、消毒工具,保持孵化厅的清洁、清新。

种蛋入孵前后的消毒 集蛋后和入孵前,应进行2次熏蒸消毒;转盘后,对出雏器也要进行消毒。还要加强灭鼠、灭蝇工作,以减少污染。

我国鸡群免疫抑制病感染现状与防控

一、鸡群免疫抑制病的感染现状

1.经对鸡群中禽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禽呼肠孤病毒3种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调查发现,绝大多数鸡场中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禽呼肠孤病毒的母源抗体阳性率都非常高,在经过1~3周母源抗体消失后不久,从5周龄开始出现自然感染引发的抗体阳性率逐渐升高;到20周龄时,不论什么遗传品系和地理分布,绝大数鸡群中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禽呼肠孤病毒的抗体阳性率可达到95%~100%。

2.发病鸡群中免疫抑制性病毒发生共同感染,也就是说几种免疫抑制病同时存在于动物的体内。

3.禽呼肠孤病毒、禽白血病J亚群可对鸡胚垂直传播。如果鸡蛋中含有此病毒的话,那么肉鸡的鸡苗中也会有此病。

4.免疫抑制性病毒对疫苗免疫的影响可以持续3个月。

5.免疫抑制病可诱发和加重细菌和寄生虫的感染并减弱药物的作用。如,成为大肠杆菌、支原体、球虫等疾病发生的诱因。

6.免疫抑制病使细菌和寄生虫病更容易产生耐药性。免疫抑制性疾病在动物体内形成,是引发动物发病的重要因素。

二、免疫抑制病发生的危害

在生产第一线的兽医工作者往往会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绝大多数抗生素对雏鸡或是青年鸡细菌性心包炎和肝周炎不起作用,但是在90年代,像皮肤烂、隐性杆菌等细菌性疾病,使用抗菌药物就会立马见效。

原因是这些免疫抑制病的病毒感染雏鸡后,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表现为中枢免疫器官胸腺和法氏囊的萎缩,从而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易继发其它

疾病混合感染,因此,单纯的应用抗菌药物效果不明显。

经对临床病料进行病原菌分离时发现,在大部分“包心、包肝”的病死鸡体内,确实可以分离到大肠杆菌,但还有20%的病例分离出的却是沙门氏菌,还有15%的病例是大肠杆菌与沙门氏菌的混合感染。据此推论,所谓“大肠杆菌病”只是一种继发性感染。

崔志中(山东农大)的研究表明,只要在1日龄时感染禽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不需要接种大肠杆菌就能诱发一定比例(15%~20%)的鸡发生“包心、包肝”,并从中分离到的大肠杆菌或是沙门氏菌,这也直接证明了禽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诱发的免疫抑制可直接继发细菌感染。

研究结果证明,多数免疫抑制性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毒除外)的免疫抑制作用与年龄密切相关,以1日龄感染特别是垂直感染造成的免疫抑制最为严重。

三、免疫抑制病的流行和防控 (一)流行发生时的表现

1.免疫抑制性病在我国呈多发态势。各种鸡均容易感染,饲养管理不良的鸡场发病严重。1周龄雏鸡表现为弱雏多、生活力差、死亡偏多,存活鸡生长差异显著。

2.1~3次免疫后,尤其是首免2~3天后,即表现出生长受阻、体重差异大、全身羽毛粗乱、无光泽、脱水、死亡率上升,有明显的死亡曲线,容易继发大肠杆菌病、副伤寒、新城疫等疾病。蛋鸡体重不达标,开产延迟,可在饲料里面加入牛奶、蛋白质;肉鸡不能同期出栏。死亡率一般在3%~10%之间,严重的可达50%以上。

(二)临床症状

1.在1~3次疫苗免疫后,鸡群出现数量不等的鸡精神沉郁、减食,有的呼噜,羽毛粗乱、无光泽,生长受阻;有些鸡群出现少量死亡,且死亡数量逐渐增多或是不断出现新发病例。

2.成鸡表现为体重差异明显,开产延迟,采食量长期低于正常水平,产蛋减少,畸形蛋或是白壳蛋增多,没有产蛋高峰,并不断有死亡鸡出现;肉杂鸡仅表现为采食量低下,个体参差不齐,不断检出死亡鸡只,不能正常出栏。肉鸡表现比较明显。

(三)病理变化

如果没有继发感染,剖检可见肝、脾肿大出血,肠道内容物呈粘液性变化,少数有局部点状或片状出血,胸腺显著萎缩,这是重要指标。有些病例气囊轻度浑浊,严重者十二指肠、空肠、直肠、泄殖腔黏膜及心肌、胆囊、胰脏上有多少不均、大小不一的突出性结节,法氏囊萎缩变性,有黏液,有的出血,胸肌和腿肌黄染,但不一定出血。 (四)处理措施

1.严格拒用被污染或是非SPF来源的弱毒疫苗,特别是2周龄内的雏鸡用疫苗,以防止由于疫苗因素造成鸡群感染免疫抑制性疾病。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病病毒是禽类疫苗中最为常见的污染病毒之一,所以建议大家使用正规厂家的SPF疫苗。

2.要求鸡场或饲养户对鸡群的母源抗体状况、鸡群日龄、免疫间隔时间、所用疫苗的性能有充分的了解。原则上正常鸡群首免不用中等毒力和中等偏上的法氏囊疫苗免疫。

3.接种疫苗后的2~3天内对鸡群加强管理,不让其受冷、过热、拥挤,并避

免转群、断喙及其他对鸡群有应激影响的活动。在饮水中添加优质的电解质多维,也可配合使用提高免疫力的药物,比如,左旋咪唑、黄芪多糖、干扰素等,以防止免疫抑制和并发病的发生。

4.已经发生免疫抑制的鸡群,要详细的了解整群鸡的状况。处置原则是:消除应激,提高免疫力,控制继发感染。建议用免疫增强剂配合优质的电解多维和抗菌消炎的药物饮水或拌料。只要用药及时得当,一般经过2~3个疗程的治疗,病情会有所缓解或痊愈的。

5. 鸡传染性贫血病毒或禽呼肠孤病毒已有商品化疫苗,建议所有种鸡在开产前免疫,并对鸡群抽样检测抗体阳性率,通常一个群体抽取30~40份血清。鉴于在鸡场中鸡传染性贫血病毒和禽呼肠孤病毒自然感染非产普遍,鸡群在开产前几乎所有的鸡已经产生抗体。在这些鸡群里,为了节约成本就没有必要实施免疫。 根据我国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建议在16周龄龄时取30~40份血清,如果鸡传染性贫血病毒或禽呼肠孤病毒的抗体阳性率不到60%,就应尽快实施免疫,如果在60%以上,一般来说,到开产前,抗体阳性率可以通过横向感染自然达到95%以上。

6.对于还没有商品化疫苗的网状内皮增生病和禽白血病,必须设法完成原代种鸡场的净化,比如,淘汰带毒鸡,从而减少和避免垂直感染或早期感染。近两年来,经农业部批准,我们正在研制用于免疫种鸡的网状内皮增生病疫苗,经过2~3年的田间试验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已经开始申报规程。

另外,对于免疫抑制病的预防原则是增强机体免疫力、健脾、开胃、保肝、健肾,可使用益生素、酶制剂、低聚糖、中草药、多种维生素、葡萄糖、微量元素替代抗菌药物的使用,常常可取得良好效果,能从根本上避免细菌感染的发生。

养鸡场如何防控疫病的发生

1.重视鸡场卫生。养殖户应始终把搞好环境卫生放在重要地位。要定期清扫、消毒,每周至少1次,场区内不能有鸡粪和鸡毛。死鸡不能乱扔,要及时进行焚烧或深埋。从鸡舍清出的鸡粪要及时运走。并进行发酵或烘干处理,鸡舍排出的废水要进行无害化处理。

2.严格隔离饲养。鸡场位置的选择要有利于隔离,要建在地势高燥,开阔平坦,排水方便、水质良好,远离村镇、工厂、肉类加工厂的地方,既要求僻静,又要交通方便。场内鸡舍间距不小于12m。鸡舍不得让外人参观,进场人员要经过严格的消毒方可进入。不从疫区购买饲料、鸡苗等。还要做好防鸟、防鼠、防蚊蝇等工作。

3.坚持全进全出。目前,很多养鸡场(户)尤其是农村养鸡户,常常在一个很小的区域里把雏鸡、育成鸡、成鸡都养在一起,而且老鸡还没淘汰,新雏又进场,鸡场没有间歇的时间,也就不能进行全场的彻底消毒,所以,一旦发生传染病,很快就会殃及全群鸡。科学的养鸡方法是把成鸡和育成鸡、雏鸡分开饲养,绝对禁止把不同日龄的鸡放在同一鸡舍内饲养,最好做到全进全出。

4.加强饲养管理。在断喙、转群、免疫或饲养条件发生较大变化及天气骤变时,鸡群会发生应激反应,鸡对维生素A、K、C需求量增加,应及时补充。也可以在饲料中添加一些微生态制剂(如:EM菌),能增强鸡体质和抗病力,对防治某些特定疾病,如大肠杆菌病等有显著作用,并能提高鸡的生产性能。

5.彻底消毒。要把消毒工作制度化、经常化,不仅要做好鸡场的各个环节(如大门口、生产区入口及鸡舍入门等)的消毒,而且要坚持做好带鸡消毒,即在鸡舍有鸡的情况下用适当的消毒剂对鸡群进行喷雾消毒,这对环境的净化和疫病的防治具有很大的作用,而且,夏季鸡消毒还可降温。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是引发多种疫病的原因。因此,一定要十分重视饲料和饮水卫生,鱼粉和骨粉中常含有沙门氏杆菌和大肠杆菌,最好不要用来直接喂鸡;发生霉败变质、污染严重的饲料不能喂鸡;鸡的饮水应清洁,无病原菌或病原菌数量不超标。

6.合理免疫。免疫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免疫能否成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疫苗的种类、疫苗的质量、免疫的时间、免疫的方法等等。所以,养鸡场一定要根据本场的疫情和生产情况,制订本场的免疫程序,并严格执行。要有计划地对鸡群进行抗体监测,以便确定最佳的免疫时期,并要常检查免疫后的效果。使用的疫苗要确保质量,免疫的剂量要准确,方法要得当。免疫前后,一定要保护好鸡群不被强病毒侵袭,还要避免各种应激。对鸡群增喂维生素E和维生素C及免疫增强剂,以提高免疫效果。

7.科学投药防病。根据本场的发病情况和疫病的流行特点,制定一个投药程序,有计划地在一定日龄或季节对鸡群投药,可防止或减少发病。为了有针对性地用药和避免抗药性的产生,应作药敏试验,选用敏感药物,并常变换给药的种类。一旦发生病情,要及时诊断和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把疾病控制或扑灭,把损失降到最低。

提高种鸡生产性能的综合措施

1993年我场分别于6、8月份从北京引进海赛克斯父母代种鸡9000套和8000套。通过一个生产周期的精心育雏与培育,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综合措施,该鸡群的生产性能达到了较好水平,取得了满意的经济效益。

一、改善饲养环境,培育高质量的育成鸡

育雏是蛋鸡生产的最重要环节,不仅直接影响雏鸡的生长发育和成活率,而且还会影响到以后的生产性能,在引进优良品种、给予优质饲料的前年下,改善饲养环境是提高育雏质量、培育高质量育成鸡的关键。

1.封闭式育雏法:为了净化种鸡,彻底杀灭细菌病毒,切断传染源,避免疫病的发生,每批鸡入舍前,在彻底清扫鸡舍内外及其配套设施的基础上,用高压水枪对鸡舍顶棚、墙壁、笼具及其它设施进行彻底冲洗,然后用10%的福尔马林(编注:此浓度太大,1%~2%的福尔马林即可)喷湿鸡舍的全部设施与每个角落,封闭鸡舍。育雏舍的所有用具用1:200的磺伏溶液浸泡消毒。育雏人员在进雏前两天沐浴更衣上岗工作,42天内一切活动限制在“特区”内。实施此法以后,大大减少了来往人员的污染和弊病的发生,提高了种鸡的育成率。

2.温度与湿度控制:雏鸡入舍时温度为35℃,以后视情况降温,一般为第3~7天33℃,之后每周降温2℃。育雏舍1~3天内相对湿度应提高到70%~75%,因雏鸡经长途运输,加上头三天育雏舍温度高,加大湿度可避免雏鸡脱水和抢水现象。以后降为50%~60%。

3.光照、密度的控制:头两天实行24小时光照,强度为10~20勒克斯,3~7天每日22小时,2~18周龄保持12小时恒定光照,强度为5~10勒克斯。在18周龄开始至少给予13小时光照以刺激产蛋,每周增加30分钟,直至16小时为止。光照强度在入产蛋舍时增加至10勒克斯。育雏期采用重叠式四层育雏笼,育成期为网上平养。每平方米面积的饲养密度为:0~15日龄50只,16~42日龄26只,6-12周龄20只。

4.饲喂方式:雏鸡接回后,稍息一下就开始饮水,每只鸡入笼前先沾饮1~2口水,饮水中加口服补液盐、速补-14和50ppm的氟哌酸。1~3天喂湿拌料,3天以后喂干粉料。饲喂次数是1~7天龄时每隔3喂饲一次,以刺激雏鸡食欲,8~28天龄时每日5次,以后至成鸡每日喂4次。一周龄后,饲料中加喂1%~2%(直径为0.2~0.5毫米)的砂砾。

二、加强饲养管理

1.适时分群:在鸡的育雏、育成过程中,为把鸡群体重、体尺控制在品种标准要求范围内,提高均匀度,每批鸡皆于20日龄及7、13、18周龄时各进行一次体重、体尺测定,将鸡分为大、中、小3群。育雏、育成期以量胫长为主,辅以称重的方法;18周龄时按鸡冠的发育程度和体重进行分群饲养。当鸡群体重不超过标准的10%时不限饲。特别要注意育成期8~12周龄胫长、体重发育中差距的营养调控。对胫长、体重均超标或胫长达标、体重超标的鸡不应减少喂料量,应将育成鸡料ME减少167焦耳/公斤,外加氯化胆碱1公斤/吨料;对胫长达标、体重低于标准或胫长、体重均低于标准的鸡仍用雏鸡料,将禽用多维增加一倍并增加饲喂次数。通过分群饲养后,育成鸡的均匀度达到85%以上,

避免了鸡体过肥和体重过轻,减少了鸡死亡率和淘汰率,而且使鸡产蛋率上升速度快,产蛋高峰来得早而高,种蛋合格率高,并持续时间长。本场两批种鸡分别在168天、172天进入产蛋高峰期,产蛋高峰为93%,产蛋率在85%以上持续28周。

2.保证鸡群营养需要:育雏期雏鸡生产发育迅速,代谢旺盛,一定要满足其营养需要。日粮营养要求含代谢能12.13兆焦耳/公斤,粗蛋白19%~20%,赖氨酸1.1%,蛋氨酸0.45%,钙1.0%,有效磷0.5%,并增加维生素用量。中鸡转群上笼进入产蛋鸡舍直到整个产蛋高峰期,是鸡一生最重要时期,在营养上必须喂给优质饲料。当小母鸡体重达到1.620克,即18~19周龄时,立即改喂产蛋高峰期间饲料,不必使用预产期饲料或间接换料。这样有利于增加小母鸡的营养贮备,为尽快达到产蛋高峰并使高峰期维持应有的时间奠定物质基础。高峰蛋鸡料中的钙质成分,应有一半以大颗粒形式喂给,以利于开产时间不同的鸡根据自己的需要采食钙质料。蛋鸡随龄期的增长,体重增长的终点应控制在36~42周龄,产蛋生理下降从40周龄开始,36~42周龄若继续增重,鸡体脂肪增加,将影响产蛋率。因此,40周龄起称重,限制饲料营养即降低蛋白质含量(18%降为16%)而补充氨基酸,增加维生素、钙、抗衰老生物活性添加剂,改善鸡体代谢活力,延缓产蛋率的下降速度。

3.光照管理:光照时间的要求较过去为长,育成期最好维持一稍长的恒定光照时间(12、13小时),产蛋前补充刺激的开始时间定在转换产蛋鸡料时或一周以后。产蛋期每日光照增至16小时为止,淘汰前三个月每日光照增至17小时。

4.鸡舍的通风:通风是现代养鸡操作中非常重要而常被的问题。良好的通风使雏鸡增长迅速,母鸡高产和鸡群健壮。尤其在天凉时,设法排除氨气而使舍内保留适宜的温度极为重要。我们主要采用自然通风和强制通风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控制,舍内NH3浓度不应超过20ppm,并坚持每周清理粪便一次。特别是产蛋高峰期,鸡采食量、饮水量增加,排泄物水分增多,湿度上升加剧了有害气体对呼吸道纤毛上皮细胞的损害,极易诱发呼吸道疾病。在冬季,如采用开窗透气法,则当室温下降了2℃时,就要及时关窗的多次换气法。

三、综合防疫措施

为了保证免疫效果,定期进行HI监测,采用弱毒活疫苗和油乳灭活疫苗并用,激起鸡体产生持续期长、相当均匀和高水平的免疫抗体。定期对使用的疫苗进行检测,根据疫苗效价的变化相应地调整疫苗的用量,保证每次免疫给每只鸡以足够有效的疫苗量。为了提高育雏、育成期成活率,做好常见病的预防工作:1~7日龄时饮水中加50~30ppm的氟哌酸,并挑出病弱鸡注射2000单位/只庆大霉素或5000单位/只卡那霉素,以防止细菌感染,料中加0.2%的氯霉素,8~14日龄时料中加0.04%的痢特灵,15~5日龄时饲料中加0.1%的DM423(促菌生)。应用无鱼粉日粮,用优质豆饼、豆粕代替鱼粉,用磷酸氢钙代替骨粉,以减少细菌性传染病。在2月龄和4月地分别用左旋咪唑按说明剂量驱虫两次。

定期对饲养用具及环境进行彻底消毒,并保持饲料和环境清洁卫生。育雏期除免疫接种前后三天外每天喷雾消毒一次,成鸡舍每周带鸡消毒两次,环境消毒

每两周用5%的福尔马林消毒一次。任何人不经消毒和紫外线照射不得进入鸡场,加强以隔离和消毒为手段的卫生管理措施,确保鸡群健康。

四、体会

饲养种鸡是为了尽可能多地获得受精率和孵化率高的合格种蛋,以便由每只种鸡提供更多的健壮初生鸡雏。为此,除了鸡种本身一定优良外,还取决于产蛋期的饲养管理状况,也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育雏、育成期的饲养管理水平以及一套完整的防疫设施和完善的防疫制度。因此,种鸡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十分重要,那一个环节做不好都有可能引起连锁反应造成损失,所以要坚持不懈地做好每一项工作,现代蛋鸡的高产高产优质特性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提高种鸡孵化率的技术措施

加强种鸡的饲养管理

要提供全价配合饲料,正确地进行饲料的加工和储存,以满足种鸡正常生长发育和产蛋的营养需要,维持其良好的种用体况。尤其是粗蛋白质,钙、磷、锌、锰,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B2等,必须按饲养标准供给。

加强种鸡的管理,确保鸡舍有适宜的温度、良好的通风、清洁的垫草;重视鸡病的防治,严格履行防疫程序,防止疾病的发生;合理安排公母鸡的配偶比例,保证种公鸡有旺盛的繁殖力,提高种蛋的受精率,从而提高鸡的孵化效果。

科学储存和选用种蛋

科学储存种蛋 ①保存种蛋适宜的温度为8℃~18℃,最初几天稍高些,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其温度应逐渐降低。②保存种蛋的相对湿度为75%~80%。③注意蛋库内通风,保证库内空气新鲜、无特殊气味。④保存种蛋不超过1周时,不用翻蛋;超过1周时,每天翻蛋1次~2次,每次翻蛋45度,防止粘壳现象发生。有研究表明,在产蛋后将蛋置于37℃下1小时或常温下放置2小时~4小时再保存,可提高孵化效果。

严格选择种蛋 ①种鸡群应遗传性能稳定,健康高产,无传染病,饲养管理正常,种蛋受精率高。②种蛋越新鲜越好,存放时间越长,孵化率越低。保存种蛋的时间:春秋季节不超过7天,夏季不超过5天,冬季不超过10天。种蛋产出后最好在3天~4天内入孵。③种蛋的蛋壳应细致均匀,厚薄适中,对厚皮蛋、沙皮蛋、裂纹蛋要剔除;蛋壳表面要清洁,不应粘有饲料、粪便、泥土、蛋内容物等。④种蛋的品质要好,用灯光照视,应选择蛋黄颜色深、转动缓慢、转动范围小的种蛋;而贴壳蛋、散黄蛋,气室不在大端的蛋,均不宜用于孵化。⑤蛋重应为55克~65克;蛋的形状为椭圆型,蛋型指数最好为74%。一般开产最初2周内的蛋、过大过小的蛋及畸形蛋不宜孵化。如果种蛋大小不一,可按种蛋大小分批入孵。

提供适宜的孵化条件 ①孵化温度:温度是孵化最重要的条件,只有在适宜的温度下,才能保证胚胎正常的物质代谢和生长发育。适宜的孵化温度为37.5℃~37.8℃。可采用恒温孵化法供温:即1天~19天为37.8℃;20天~21天为37.5℃。要求孵化室内的温度为22℃~26℃。如果室温较低并无法提高时,则应提高孵化温度0.5℃~0.7℃;如果室温较高又无法降低时,则应降低孵化温度

0.2℃~0.6℃。在孵化前要试温和调温,使孵化器(机)内各部的温度均匀并达到标准;孵化中应经常检查孵化情况,以便及时调整。采用分批入孵时,应将新老种蛋间隔放置,可使温度均匀。为杜绝孵化器内部出现温差,可在孵化期间增加倒盘次数,进行调节温度。②通风换气:通风换气至关重要,特别是孵化后期,胚胎代谢增强,产热量多,需要氧气量大。在孵化操作时,将孵化器的进出气孔第1周全部关闭;7胚龄时各打开1/3;10胚龄时各打开1/2;12胚龄时各打开2/3;从孵化的第3周开始全部打开。但是,孵化室的温度应维持在20℃~25℃。一般在验蛋、转盘之后,将进出气孔全部关闭;待温度回升到正常时,再将气孔恢复到应该关、开的水平。③抓住关键时期:1胚龄~7胚龄和18胚龄~21胚龄是孵化中的两个关键时期。前期可采取种蛋入孵前预热,关闭进出气孔,在5胚龄~6胚龄后照蛋,提高孵化室温度等措施。后期应降低孵化温度0.3℃~0.5℃;孵化湿度应达到65%~70%,孵化室的相对湿度为75%;加大通风量;转盘在19胚龄进行;在1/2雏鸡出壳后进行第一次拣雏,注意雏鸡出壳后的处理。

加强卫生和消毒工作

孵化厅卫生 应实行种蛋质检室、种蛋储存室、种蛋消毒室、孵化室、出雏室、雏鸡储存室、雏鸡发放室隔离操作,并按一个顺序流向,以减少和避免疾病感染。应经常清洗、消毒工具,保持孵化厅的清洁、清新。

种蛋入孵前后的消毒 集蛋后和入孵前,应进行2次熏蒸消毒;转盘后,对出雏器也要进行消毒。还要加强灭鼠、灭蝇工作,以减少污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