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资本论作业

资本论作业

来源:筏尚旅游网


一、《资本论》的逻辑方法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所采用的哲学方法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不同,他所采用的方法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在早期所走过的是从具体出发进而推进到抽象的方法,这使得他们无法摆脱经验主义方法论的影响。如在斯密和李嘉图那里,具体就是经验的具体、表象的具体,抽象即是从这些具体之中寻找出共同点。此种思路决定了他们最后所能找到的抽象必然是一个直接或者说无矛盾的东西。马克思与前人不同,他眼中的资本主义经济形态是一个各经济范畴之间具有内在有机联系,并且就本质而言又是具有内在矛盾性的历史性形态。他所谓的具体是一种在思维中再现出来的思维具体或者理论具体,它所展现的不是事物的表象性的内容,而是事物在本质层面所拥有的丰富的有机联系。马克思所谓的抽象是一种简单性,是具体由以发展出来的基础和细胞。这种思路决定了他所得出的抽象不可能是直接性的、无矛盾性的东西,而是一种最简单的矛盾本身。马克思认为只有从矛盾性的抽象出发才能得出对具有复杂的矛盾性关系的具体的分析,对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揭示必须从其最初细胞及其不断发育的过程入手,这一过程即是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马克思认为商品具有简单性、抽象性,是最早的、较低的范畴。不过,再简单的范畴,在马克思的视域中也是矛盾的,商品中隐藏着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在商品的交换关系中,这种隐藏着的矛盾便得到外在的表现。在简单商品交换中,双方都处在相对价值形式而不是等价形式上,这导致了交换价值的实际测定成为不可能。这一矛盾解决依赖于简单商品交换的不断扩大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商品内在矛盾的发展,这种发展推动了解决商品内在矛盾的手段的出现──货币产生了。这使得原有矛盾得到相对解决,但不是消解,而是进一步扩大、发展、创造,在新形式下得以障显。马克思始终坚持矛盾运动的观点,从而将前后发展过程理解为矛盾本身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演进过程。货币范畴中存在什么样的内在矛盾呢?货币本身的商品属性,使其同它的绝对一般可交换性即货币的规定是矛盾的。货币是通过否定自己作为一般交换价值的特性来实现自己作为特殊交换价值的本质,货币作为特殊的交换价值是为了使自己增值,但这从商品与货币交换中不能得到体现──资本产生了。资本是货币,但其是一种自为存在的货币。它不再以简单的金银形式存在,而是以一切实体的即各种商品的形式存在。它作为资本不是与使用价值相对立,而是存在于货币以外的各种使用价值之中,它是一种在一切实体中、在物化劳动的任何形式和任何存在方式的交换价值中保持自己观念规定的货币,因为资本的实体本身就是使用价值,它不是这种或那种商品,而是任何一种商品,于是,资本的对立面变成了在物化劳动中的、作为主体的活劳动,作为可能性而存在的

劳动能力。资本与劳动的结合使劳动从可能性变成了现实性,也使作为死的对象性的资本变成了能在生产自己的主体,进而使劳动不仅是同资本相对立的使用价值,而且是资本本身的使用价值。即资本与活劳动的交换过程就是资本的本质的展开。货币通过发展到资本,失掉了自己的僵硬性,从一个可以捉摸的东西变成了一个过程。资本还具有更丰富和更多样化的社会联系和规定,包括同雇佣劳动、剩余价值、工资、利润、地租等广泛的经济现象之间的关系。

资本尽管表面上解决了货币的内在矛盾性,然而也并未从根本上消除这种矛盾,并且使这种矛盾获得了一种信贷表现形式──资本与雇佣劳动矛盾出现。

资本的内在矛盾性是马克思进一步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重要基础,从资本与剩余价值出发,马克思推进到资本积累以及资本的扩大再生产,并在此基础上推进到《资本论》第二卷的资本的流通过程,进而推进到第三卷的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的研究。这种逻辑演进方法所分析出的资本主义经济形态无疑是一种具体的、内在关联得以充分展示的经济形态。 二、关于“读”的一些思考

对前人的理解一般来自对文字的阅读。通过对《资本论》的阅读,我们试图从中理解马克思,我们似乎对文字抱有相当的信任,确证其中包蕴着马克思的思想,这无可厚非,我们总不能不通过文字来理解马克思。这里的问题有两个:一是文字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展示出马克思的思想;二是读者在何种程度上拥有解读文字的能力。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们实际确立了两个世界,一个是马克思的思想的本来的世界,认为马克思有一个本真意义上的思想;另一个则是马克思的那些文字的世界。第二个世界实质是对第一个世界的反映,正所谓文以载道。但或者有人认为反映有完全和不完全之分,即存在“能指”和“所指”的问题。我想实际上只要是反映就已经决定了其不完善性。既然反映本身就不是完善的,那么第二个问题即读者的解读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其实我们能有所作为的恰在第二个领域内。

一般地,我们对问题的解读基本沿用一种直观的方式,即从文字当中直接得出我们的结论。

我想马克思的《资本论》也存在一个对前人解读的问题,按照阿尔都塞的观点,马克思的解读有两个层面。一个是直接的面对材料,在这种阅读的过程中,古典经济学家的著作通过马克思的著作被关照并且以马克思的著作为尺度。这种阅读的结果无非是一致性和不一致性的记录。在这种阅读中,古典经济学家的未看到的和未理解的东西仅仅表现为完全的空缺,有些空缺会追溯到另一些空缺,最后又归结到最初的空缺,马克思则用自己的理论来填补这些空缺,借以阐述个人的理论。这种补漏性的解读是我们常常运用的方式。比如我们经常说

某某理论不完美,(包括马克思的理论)。由于这种解读只是对别人的不足予以澄明,所以实际使自己和他人只是化为了简单的差别。象我们说马克思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改为“劳动力”,这是马克思对前人的突破。此种理解当然是正确的,但对马克思与古典经济学在此问题上本真意义的不同并未抓住,我们对马克思的理解仍仅仅停留在马克思是与古典经济学不同的层面。这样的话,马克思与斯密等人的距离便消失了。马克思思想淹没在古典经济学之中。

马克思的伟大之处在于能够从前人的文字中读出前人看不见的东西,这是第二个解读层面。如:“劳动的价值”问题,古典理论给出的答案实质在说“劳动力的价值”,但由于其理论本身的“视野”的局限性,其内部所产生的新问题不能为其所知道,便仍抱着旧有的问题,使新的回答同旧的问题联系起来,这变成了所答非所问。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这是由于理论本身还处于原有的范式中,势必会以原有的概念和问题来充当新的问题,而且正是这种必然的充当使新的问题成为被旧理论拒绝的东西,(理论对自身的非对象和非问题总是视而不见,因为理论有其内在的界限,该界限通过排斥它物使其成为自身,并使自身成为无限的,它物成为有限的,有限的被无限的隐匿了。即虽然已经承载着新的问题却又不屑一顾。)而要看到这种被拒绝的东西,如果站在原有的范式中,即便有敏锐的目光也是不能够的,最最重要的是需要新的目光,即马克思虽说的“场所的转换”。实际这种场所的转换本质上即是对原有理论的反思,从旧理论中觉悟出新的问题,正是在这一点上马克思发展了古典经济学,也展现出了他的思想。在《资本论》中象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剩余价值规律等等理论我们总觉得在古典经济学中似乎已有,但重要的是要像马克思那样从场所转换的反思的维度来思考,提出新的问题,这或许是我们阅读《资本论》的最重要的方法。

另外,任何人读《资本论》,都不再可能回到马克思的本原思想,我们在读的过程中总是用自己的思想来打量马克思的思想,这种“视域的融合”本身就是包含着自己的思想,不同的人对马克思有不同的看法,这本身就是阅读。“回到马克思”这句话固然是好的,可我们并不能使自己真正回到马克思,我们读到的往往是我们自己。这本身便是阅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