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重庆市荣吕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重庆市荣吕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来源:筏尚旅游网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2021年5月第40卷第3期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ChongqingUniversityofArtsandSciences(SocialSciencesEdition)

May2021Vol.40No.3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本栏目与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联合主办DOI:10.19493/j.cnki.issn1673-8004.2021.03.004

重庆市荣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刘晓锐

(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考古文博系,重庆沙坪坝400047)

【摘要】重庆市荣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以荣昌陶器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其响亮的名片。荣昌陶器作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凝结了深厚的巴蜀文化,具有独特的制作工艺与艺术价值,是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地方文化精品。通过对荣昌陶器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在文化发掘、组织管理、传承发扬、品牌营销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基于此,从人才培养、旅游发展、品牌建设、合作交流、数字化建设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赋予荣昌陶器新的发展动力,并为其他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荣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对策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004(2021)03-0035-0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1]。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对增强民族凝聚力、自豪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重庆作为长江上游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独特的地理位置,拥有众多人文历史资源,留下了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重庆市内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4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8、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852项,其中包含7项国家级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2]。重庆市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颁布了《关于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

收稿日期:2020-07-14

作者简介:刘晓锐(1995—),男,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研究。

35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刘晓锐.重庆市荣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施意见》《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起到了极大作用。

一、荣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与研究现状

荣昌位于重庆西部,建县于唐乾元元年(758年),至今已有1262年历史。辖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陶器、折扇、夏布),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25项。此外,荣昌拥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5名,市级传承人30名,区级传承人357名。近年来,荣昌区创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建设西部“非遗之城”的宏伟目标:结合本地非遗特色,先后建立“夏布小镇”“安陶小镇”等文旅项目;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建设荣昌非遗研学基地,并被评为重庆市首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基地。荣昌区以非遗带动地方经济发展,2017年实现非遗产业产值突破百亿元。非遗产业正为荣昌区成为“成渝城市群新兴战略支点”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然而,高级别非遗项目虽因其具有较高文化价值而容易开展商业应用,但依然面临知名度不高、传承发展后继乏人的窘境,市级、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传承方面则面临更多挑战。目前学界对荣昌陶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艺术特色的整理。钟鸣对荣昌陶器丰富的装饰工艺以及绞泥特色进行介绍[3]。杨柳指出荣昌细陶造型充分体现了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4]。关于荣昌陶器制作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李学静提出设计荣昌陶艺文献数据库,以静态保存的方式实现再生性保护与利用[5]。张佳认为,荣昌陶器制作工艺转型发展刻不容缓[6]。高扬元提出应在生产性保护中进行理性产业化开发[7]。许世虎则认为应构建荣昌陶文化创业产业[8],以旅游带动荣昌陶器发展[9]。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视角,指出荣昌陶器在当前所面临的困境并提供对策,以期为地方经济产业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贡献力量,为重庆市乃至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供借鉴。

二、荣昌陶器的发展与艺术特色(一)荣昌陶器发展概况

在重庆市荣昌区安富街道一带,当地人以鸦屿山陶泥烧制器皿用具,荣昌陶器因此又得名“安陶”。作为“荣昌三宝”之一,荣昌陶器与江苏宜兴紫砂陶、云南建水紫陶、广西钦州坭兴桂陶并称中国四大名陶。荣昌陶瓷业古已有之,据史料记载,荣昌地区制陶技艺自宋代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而最早的陶制品可以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汉代[7]。“安富场,五里长,瓷窑里,烧酒坊,泥精壶壶排成行,烧酒滴滴巷子香。”从当地流传百年的民谣中可以感受到荣昌陶器悠久的历史文化。

荣昌陶器与百姓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在早期,荣昌陶器制作以粗陶居多。由于荣昌陶土黏性以及可塑性强,制作的容器具有不渗水、不变色等特点,用之存储食品可以保质、保鲜、保味,因此日用陶罐成为早期荣昌陶器烧制主体,尤以西南地区特色泡菜坛为代表。明清时期,荣昌陶器发展逐渐转向细陶制作,工艺美术陶开始增多。以古朴淡雅的素烧“泥精货”和极具地方特色的“釉子货”为主,以鉴赏品、动物雕塑和烟具等为代表。发展至今,荣昌陶器制作已

36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形成生活实用品与工艺美术陶相结合,兼有包装陶与园林建筑陶的产出模式。2011年5月,经批准,“荣昌陶器制作技艺”被列入我国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二)荣昌陶器制作工艺

荣昌陶器作为传统手工艺精品具有独特的制作流程和一套完整的制陶体系,共有24道程序,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准备材料,包括选泥、晒泥、碾泥、搅泥、过浆、踩泥、揉泥;第二步,制坯,包括揉泥、搅车、制坯及晾坯;第三步,加工装饰,包括打磨、刻花、上釉及二次打磨;第四步,入窑烧制,包括装窑、祭窑、点窑、熏窑、烧窑、观窑以及出窑。这四个步骤中每一项都包含有独特的工艺。比如,泥料制作时要将黏土在晒坝中刨平并等待黏土两个月的自然风化;用石碾子将黏土碾压成细末再将细末搅拌成糨糊状过筛、静置;石缸内剩下的沉底泥浆才能成为制作细陶的原材料,当地将这种沉底泥浆称作“泥精”。陶器原型初步制成后进入烧制环节。这不仅需要纯熟的烧制技术,还需要用来自荣昌安富当地的“松柴”作为独有燃料,烧制温度须达1100~1180℃。在长达几天几夜的高温烧制后,“荣昌陶器”才能冷却出窑[10]。

(三)荣昌陶器的独特艺术魅力

荣昌陶器可以概括为“红如枣、薄如纸、亮如镜、声如磬”。除此之外,荣昌陶器还有朴素的造型之美和多样的装饰工艺。

1.朴素的造型之美

荣昌陶器扎根民间,具有朴素之美。王家树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一书中写道:“朴素的、有着乡土气息的四川陶器和砂器,虽然它们的质地远不如最平常的瓷器,可是这丝毫没有影响创造出众的设计意匠。”其造型和装饰非常单纯,曲线变化和器体各部分直径比例配合得适当而协调,构成了简朴而耐看的特色,“不尚浮华”和“安于简陋与粗劣”是两回事[11]。可见,王家树充分肯定了荣昌陶器。除此之外,荣昌陶器与北方陶器“粗、大、厚、重”的造型风格截然不同,其造型以“柳、卵、直、胀”为特色,具有罐身饱满、口径和底径大小相近、底脚较小、体态匀称自然、巧雅秀气的共同特点[12]。荣昌陶器朴实无华,其朴素之美深刻反映了当地民风民俗的真实样貌。

2.多样的装饰工艺

荣昌陶器在制作过程中融入了多样的装饰工艺。在釉色方面,荣昌陶器主要以黄、绿、蓝、白、黄丹、朱砂为主,其中以黄丹釉的应用最为普遍,而由红丹和锡配成的朱砂釉,由铜沙、黄丹、玻渣配成的锡绿釉,光彩夺目。这是荣昌陶器釉色与其他陶器相比的独特之处。在纹样方面,荣昌陶器与其他三大名陶不同。荣昌陶器多采用来自自然界的多种形象,使荣昌陶器的变形换色富有装饰趣味。荣昌陶器常见的纹样有卷草纹、工字纹、折带纹、龋齿纹、水波纹、花鸟纹以及用各种彩釉变化形成的纹样[13]。在图案装饰方面,荣昌陶器图案造型优美,组织结构讲究疏密对比关系,线条豪放简练,色彩明亮。在雕刻方面,荣昌陶器亦独具特色,雕刻方法有刻花、剔花、把花、画花、刷花、镂花,淳朴而又不失趣味[13]。

三、荣昌陶器的传承现状以及发展困境

对于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何在合理保护的基础上进行传承与发展是我们所要面对的重大问题。尽管荣昌区出台了一系列以复兴荣昌陶器,取得一定成绩,但荣昌

37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刘晓锐.重庆市荣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陶器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传承现状

20世纪70年代,荣昌陶器凭借精湛的制作技艺作为“国礼”馈赠外国政要,陶器产品一度

远销日韩、欧美等。但从20世纪90年始,随着荣昌两大国有陶瓷企业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浪潮中破产改制,大量传承人另谋生路,荣昌陶器制作技艺一度面临失传,走向没落。根据安富街道提供的数据显示,1990年安陶生产量达940万件,之后逐年减少,到1999年产量仅有95万件,减产近10倍[14]。随着荣昌陶器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地方和社会各界目光重新聚焦于这项传统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荣昌陶器逐渐复兴。荣昌通过建立陶产业园,建成了川渝首个以陶器制作为主题的青少年实训基地和青少年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成立了荣昌陶艺大师工作室等。到2017年,荣昌陶器及其关联产业产值达35亿元[15]。2019年“一带一路”国际陶瓷论坛在荣昌举办。荣昌区提出到2030年将力争实现陶瓷工业总产值突破450亿元。2019年5月,7件精品荣昌陶入藏中国美术馆。

(二)发展困境

1.创新性不足,文化内涵发掘不够

实用性一直是荣昌陶器传承百年的特色。但是面临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荣昌陶器的实用性在某种程度上了荣昌陶器的创新发展。长久以来,荣昌陶器行业为追求短期市场效益,把发展重点着眼于日用产品,忽视创新,使得附加值高的工艺精品陶严重萎缩,以致艺术审美跟不上社会主流需求[8]。由于技术含量低和规模增长带来的批量化订单式生产,使得传统技艺的文化精髓在利益导向下消磨殆尽。荣昌陶器越来越陷入产品单一、风格落后的窘境。同时,由于对荣昌陶器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以致产品缺乏深厚的文化意蕴。荣昌陶器逐渐沦为泡菜坛、土酒瓶的代名词,难以进入主流陶器市场。

2.缺乏组织性,发展合力尚未形成

荣昌区大规模陶器生产厂数量较少,大多为家庭作坊式经营。这种经营模式下的个体工作室资金实力不足且缺乏营销创意,设备以及工艺无法跟上行业发展的潮流。由于缺乏组织性,各大经营主体着眼于眼前利益,各自为政。各工作室在大力宣传自家产品背后,因为彼此缺乏沟通,易产生恶性竞争,发展合力尚未形成。

3.后备力量较少,传承现状不容乐观

荣昌陶器制作技艺仅有国家级传承人2位,传承人队伍平均年龄在60岁左右,前辈大师年事已高,后辈力量却青黄不接。作为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制作陶器是一个乏味且持久的工作。学艺者经过十年打磨才能勉强入行。这不仅需要传承者吃苦耐劳还必须静心钻研,而在当今快节奏的文化氛围下,大部分年轻人难以潜心学习这门古老技艺。许多传承人的子女都没有从事与荣昌陶器有关的工作,传承现状不容乐观[16]。

4.品牌效应不足,宣传力度不够

提到陶器产品,不少人的第一反应会是宜兴紫砂陶或者景德镇陶瓷。在淘宝上以“宜兴陶器”“景德镇”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会出现大量与之有关的陶器产品且销量远高于荣昌陶器。以“荣昌陶器”进行查找,不仅种类少且付款销量几乎为0。其次在各大旅游景区售卖的陶瓷产品

38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中,几乎看不到荣昌陶器的身影,包括川渝地区亦是如此。在重庆瓷器口古镇仅有一家商铺在售卖安陶且少有游客驻足。再者,重庆本地居民曾家家户户都有一件安陶泡菜坛,而现在就算家里有一两件陶器也并不知道这就是曾经大名鼎鼎的安陶,年轻一代可能根本就没听说过。重庆本地人对安陶了解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全国其他地方。可见,荣昌陶器品牌效应以及宣传力度远远不够。

四、荣昌陶器非遗传承对策及建议

“金竹山,瓦子滩,十里河床陶片片,窑火烧亮半边天,窑公吆喝悍声远。”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需求。在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环境下,荣昌陶器作为区域非遗核心品牌,转型发展将大有可为。

(一)培养专业人才,培育后备力量

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训班,建立荣昌陶器传习所。当地应加强动员,选拔一批荣昌本地青年或从事荣昌陶器制造的一线匠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具体策略可以通过在培训中邀请荣昌陶器国家级传承人教授陶器制作工艺,邀请高校历史学、文化遗产学专家讲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科学理论,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和荣昌陶器文化。这样一方面能让本地青年了解荣昌陶器,从而吸引他们从事陶器制作;另一方面能为荣昌陶器制作者提供交流平台,提高个人的专业能力,使他们在科学理论指导下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工匠精神。

其次,当地可以出台相关,把人才引进来,可以考虑吸引一批陶艺或者设计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在荣昌工作,提高人才的福利待遇,把人才留下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还可以聘请高等院校相关专家、行业高级工艺美术师到荣昌陶产业园挂职工作,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提供思路,为荣昌陶器传承培养专业人才。

此外,荣昌陶器保护与传承还需要加强同学校的教育合作。建议在当地中小学校每周开展一次“非遗课堂”,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讲授实践课程。让学生了解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培育孩子们的自豪感与认同感,在耳濡目染中产生对荣昌陶器制作技艺的兴趣,为荣昌陶器保护与传承培育后备力量。

(二)丰富旅游形式,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

1.打造精品旅游路线,发展研学旅行

据笔者实地调查,荣昌区以陶为主题的旅游规划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安陶小镇内项目开展单一,陶器精品文创不具特色,外来游客数量不多而本地参观者较少,旅游淡旺季明显。地方应该在安陶小镇基础上统筹规划,创新旅游线路。可以考虑将辖区内三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串联成线,打造荣昌“非遗乡村之旅”“荣昌高定之旅”“传统手工艺之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旅游路线,以吸引更多游客。当今,研学旅行日益成为文旅融合的热门话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地方自然是许多研学旅行机构的首选[17]。荣昌区安富镇拥有安富古镇、安陶博物馆、陶宝古驿道以及陶宝古街等旅游资源,是集保护、收藏、展示、实地操作为一体的绝佳的研学旅行目的地。未来荣昌区应发挥优势,加强同研学机构以及中小学校的合

39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刘晓锐.重庆市荣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作,积极推动本地文化特色与学校课程相结合,分年级开发符合需要的研学课程供教师与研学机构选择。例如,打造“寻找巴蜀工匠”“发现陶之美”“制陶的奥秘”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研学旅行路线,配套制作《中国陶文化》《中国四大名陶》研学手册。可以先在当地中小学校推广,进而发展到重庆全市,再到全国。开展研学旅行不仅能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渠道和范围,还能加深青年学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和提高其参与积极性,不断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力与传承的后劲[18]。

2.建立荣昌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

荣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位居重庆各大区县前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涵盖传统手工艺、饮食、民俗表演等诸多类别,这是荣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多元化的体现。但是除三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外,荣昌区仍有上百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养在深闺无人识”的阶段。鉴于此,荣昌区可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作为全新文旅项目,形成文创产业园区,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有效避免陷入单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吸引力的困境。多样化文旅资源是吸引游客的制胜法宝,毕竟真正为陶器而专程来荣昌参观的游客还比较少。因此,建立荣昌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是可行且必要的。

在荣昌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通过集中辖区多样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现场活态展示,发挥文化产业的集群效应,可以选择适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进行产业开发。例如,以荣昌陶器、折扇、夏布为代表的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可以邀请传承人入驻园区,开展现场讲授、制作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销售活动。园区内可通过举办“荣昌非遗购物节”“荣昌非遗美食节”“中国陶文化节”“巴蜀工艺展销会”等活动,助推荣昌区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提高知名度,带来经济效益,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内生动力的形成。建立荣昌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不仅能增强当地人民群众对区域文化的热爱,还有助于荣昌区成为全新的旅游目的地,不仅能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还能发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带动作用,让人们对以陶器为代表的荣昌区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更深的了解,真正实现荣昌打造成渝“非遗之城”的目标。

(三)品牌定名准确,革新设计理念

1.荣昌陶器品牌形象较为模糊

荣昌陶器又被称作“安陶”,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两个名称均指同一器物。例如,本地人称荣昌陶器为“荣昌陶”,但是博物馆和非遗小镇却定名为“安陶博物馆”“安陶小镇”。这很容易使外地游客误解,不利于荣昌陶器品牌传播。因此,地方在对荣昌陶器进行规划时应统一定名,无论是对外宣传还是地方称呼都做到名称一致。对荣昌陶器的宣传只有从细节出发,才能真正打造出荣昌陶文化品牌。

2.革新设计理念,尊重“在传承中创新”

创新应该是不离本源、尊重固有的审美心理的精益求精、推陈出新,而非背叛传统、刻意求新[19]。荣昌陶器设计理念革新应建立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再进行相关产品设计,不应仅简单停留于日用品制造。这并不意味着抛弃安陶朴质实用的传统特色,而是要顺应潮流,在传承中创新。设计一批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例如旅游纪念品、文创品等,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扩

40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大销路。近年来,重庆市文旅部门先后开展了“陶文化”一日游、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巡回推介等活动。这些都需要制造一批符合荣昌陶文化的创意产品与旅游工艺品。

(四)加强借鉴与交流

1.加强博物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日益成为人民群众了解地方历史文化的窗口。安陶博物馆以“传承·发展·创新”为展示主题,馆内设有安陶历史文物、生产场景模拟、陶器发展简史、陶艺精品展示等实物展厅,以及休闲文化长廊、陶艺制作体验、大师工作室、研发中心、陶器加工以及烧制等附属设施。目前馆内收藏有近10000件从汉代以来的安陶文物,常年展出超过1000件,真实、全面地反映了“安陶”的传承历史。安陶博物馆并不局限于知识科普以及静态文物展示,而是增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体验与技艺现场呈现。这是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安陶博物馆作为地方行业类公益博物馆,存在知名度低、教育活动开展频次不多、参观人数少的问题。根据国家文物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荣昌安陶博物馆年参观人数仅为15万人,远低于云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37万人的年参观量。可见,安陶博物馆在展示、教育等方面仍需要不断努力。

安陶博物馆应加强同宜兴陶瓷博物馆的交流与合作。宜兴陶瓷博物馆位于江苏省宜兴市,作为我国最早建设的专业陶瓷博物馆,该馆收集并展示了大量具有历史、艺术、科研价值的紫砂陶精品,并设立了紫砂陶研究所、古陶瓷研究所以及十多个陶艺工作室,已发展成为集陈列、展览、研究、旅游、购物和陶艺学术交流于一体的紫砂陶保护场所。宜兴陶瓷博物馆多次举办国内外陶瓷活动交流展,促进了宜兴紫砂陶的对外交流与名气传播[20]。江苏宜兴与荣昌安富可以通过互派专业人员,合作举办陶文化主题展览,共同出版相关理论研究刊物等方式加强沟通与交流,共同向世人展示两种“名陶”截然不同的艺术之美,在合作中促进彼此进步。安陶博物馆还可以加强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合作。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通过开展“总分馆”制度,将地方博物馆挂牌成为“三峡博物馆分馆”,实现人员的互派交流,开展展陈指导与科学研究。这种制度实现了区域博物馆的抱团式发展,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未来荣昌安陶博物馆可以通过挂牌“分馆”,引进三峡博物馆中与陶文化主题相关的陈列展览,或者将一些馆藏精品在三峡博物馆里进行陈列与推介,发挥三峡博物馆以及重庆市作为一级旅游集散地的辐射作用。这不仅能提升安陶博物馆的展陈水平,改变展陈单一的现状,还能丰富游客的旅游观展体验,提高荣昌陶器的品牌效应,吸引更多游客走进荣昌、了解安陶。

2.深化“陶都”合作,借鉴优秀经验

近年来,全国各地“陶都”顺应时代发展,提出了相应策略,积累了大量经验。云南建水紫陶精品迭出,并于2016年成功申报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紫陶文化产业园被列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水县注重挖掘紫陶文化、艺术等多方面的价值,引进了大批陶艺大师与国内知名书画家参与紫陶烧制技艺创新,发展出彩填、彩绘等全新的工艺,推动了紫陶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广西钦州坭兴桂陶烧制技艺传承中,地方设立了传承管理科室统筹规划,完善了桂陶技艺传承监督管理制度,同时成立了桂陶行业协会作为中间力量,对接、企业、传承人、研究机构等,整合多方资源,为桂陶传承与发展保驾护航;江西景德镇打造

41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刘晓锐.重庆市荣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古窑民俗体验区,将瓷器元素融入园内各个角落,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场烧制易于携带且完成较快的白瓷碗,瓷碗出窑后游客即可带走作为旅游纪念品,能使游客真切感受到手工匠人的技艺。荣昌陶器不能故步自封,应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借鉴各大“陶都”的优秀经验,摸索出一条适合本地特色的发展之路,让荣昌陶器辉煌再现。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与利用

2018年,四川省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平台,对省内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概况以及传承现状进行线上展示,并及时更新相关非遗信息,同时上线了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开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访谈视频,推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路线等内容,全方位、多层次展现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面貌。相比四川,重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与利用方面做得远远不够,从市到区县均缺乏及时更新、统一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专题网站。因此,荣昌区可以尝试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网,对荣昌陶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线上展示。建立荣昌陶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和数字化博物馆,搜集荣昌陶器相关数据资料的静态留存,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以视频等方式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作荣昌陶器的各个流程进行记录,重点关注荣昌陶器制作的核心工艺,陶器装饰纹样以及传承人的独特艺术手法。影像记录的方式不仅能全面、真实、系统地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能将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展示过程转换为视觉元素。影像化记录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传播内容创新的重要路径[21]。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要积极采用适合当代语境的表达形式。例如,安徽黄梅戏成为2018年抖音上最火的地方戏曲,相关话题讨论达2.1亿次。对荣昌陶器的宣传可以利用抖音、微博等新媒体进行宣传,带动陶器行业成为热点。未来,荣昌区应创新开展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线上活动与新媒体推介项目,加大力度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人才,孵化荣昌非物质文化遗产IP,充分融入互联网发展大潮,不断提高荣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资源的知名度。随着5G时代的来临,非遗AI、VR互动体验等都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供全新手段。

五、结语

2020年成渝两地签署了一系列文件,深化川渝交流合作。作为成渝双城轴线上的黄金结

合点,荣昌区将迎来巨大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通过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荣昌陶器保护与传承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创新力匮乏、发展合力尚未形成、传承现状不容乐观、文化内涵以及品牌效应不足的问题。将来,荣昌区可以在保护的基础上从陶器专业人才培养,整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旅游形式,革新设计理念,塑造陶器品牌,深化馆际交流与市际合作,加强数字化传播与利用等方面着手推动荣昌陶器实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参考文献:

[1][2][3][4]

刘魁立.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河南社会科学,2007(1):25-34.孔德祥.荣昌折扇传统技艺传承与保护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6.钟鸣.浅谈荣昌陶的装饰工艺[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5(8):42-45.

杨柳,许世虎.荣昌细陶艺术特色的保护性整理[J].文艺争鸣,2010(12):116-117.

42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5][6][7][8][9]

李学静,许世虎,梁瑜.中国荣昌陶艺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08(3):8-10.张佳.荣昌陶制作工艺的现代转型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2.

高扬元,张宗建.荣昌陶器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及其理性产业化探析[J].学术探索,2015(8):146-152.许世虎,赵世学.发展荣昌陶器文化创意产业的思考[J].民族艺术研究,2011(4):115-118.许世虎,王红胜.荣昌陶文化特色旅游纪念品设计集成与开发[J].民族艺术研究,2009(6):74-78.

[10]徐晨晨.浴火重生·艺脉相承—“非遗”保护形势下荣昌陶变革研究[D].重庆:四川美术学院,2017.[11]王家树.中国工艺美术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

[12]朱红林,杨剑夫.试谈荣昌细陶制品造型与装饰的发展[J].瓷器,1979(4):7-9.[13]沈福文.荣昌陶器[J].美术,1962(3):61-63.

[14]蒋青琳.中国四大名陶“安陶”走上保护与开放平衡之路[EB/OL].(2014-10-16)[2021-03-26].http://

www.chinanews.com/cul/2014/10-16/6685179.shtml.

[15]周姝珠.“美丽中国长江行”荣昌安陶小镇:文旅融合共促发展[EB/OL].(2018-05-18)[2021-03-26].

http://cq.cbg.cn/ycxw/2018/0518/10274219.shtml.

[16]程雪英.荣昌陶器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策略研究[J].美与时代(上),2016(10):31-33.

[17]向春燕,周春燕.基于红色旅游资源的研学旅行产品开发———以重岩景区为例[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21(1):68-79.

[18]谭宏.昌明国粹立德树人———思想道德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J].重庆高教研究,2020(6):112-121.[19]季中扬,陈宇.论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保护[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4):59-65.

[20]陆旻瑶,陆小荣.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研究[J].江苏陶瓷,2017(4):28-30.[21]罗敏.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与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22-27.

责任编辑:穆

刚,罗清恋

ResearchontheInheritanceandProtectionofIntangibleCultural

HeritageinRongchangDistrictofChongqing

LIUXiaorui

(DepartmentofArchaeologyandMuseology,CollegeofHistoryandSociety,ChongqingNormalUniversity,

ShapingbaChongqing400047,China)

Abstract:Rongchangdistrictisrichin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whichisrepresentedbyRongchangpottery.AsoneofthefourfamouspotteryinChina,RongchangpotteryembodiesprofoundBashuculture,withuniqueproductiontechnologyandartisticvalue.Itisalocalculturalboutiquelovedbythelocalpeople.ThroughtheanalysisofthedevelopmentstatusofRongchangpottery,itisfoundthatthereisstillspaceforimprovementintheaspectsofculturalexploration,organizationandmanagement,inheritanceanddevelopment,andbrandmarketing.Basedonthis,suggestionswereputforwardfromtheaspectsofpersonneltraining,tourismdevelopment,brandbuilding,cooperationandcommunication,digitalconstruction,inordertogiveRongchangpotterynewdevelopmentpowerandprovidereferencefortheprotectionandinheritanceofothersimilar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Keywords:Rongchangdistrict;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inheritanceandprotection;solutions

43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