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发展心理学考试重点整理(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发展心理学考试重点整理(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来源:筏尚旅游网
发展心理学考试重点整理

第一章 绪论

1、什么是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史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2、研究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范围包括:

两个主要部分:一人的认知过程的发展年龄特征;而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

四个方面的问题:一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二生理因素的发展;三动作和活动的发展;四言语的发展

3、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主要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有关心理发展原理或规律的理论问题;二个体发展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问题

4、年龄特征的研究

(1)个体心理的年龄特征是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形成的一般特征、典型特征或本质特征。 (2)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3)心理现象是复杂的,故心理发展既指心理整体的综合发展,又指各种心理现象的发展。 5、儿童心理学诞生标志

1882年普莱尔发表《儿童心理》 6、发展心理学诞生标志

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

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

1、 弗洛伊德发展心理学理论 (1)弗洛伊德人格理论 本我、自我、超我

(2)力比多发展的五个阶段

口唇期、肛门期、前生殖器期、潜伏期、青春期 2、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1)埃里克森人格理论

人格的发展中,逐步形成自我过程在个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

(2)八个阶段

婴儿期、儿童早期、学前期或游戏期、游戏期、学龄期、青春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成年晚期

3、 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1)环境决定论

否认遗传的作用;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2)对儿童情绪发展的研究

一是三种非习得性的研究即非学习性的情绪反应基础上形成的条件反射 二是儿童嫉妒和羞耻的情绪行为研究

4、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1)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 (2)儿童行为的强化控制 5、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1)观察学习及其过程

观察学习就是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不同于刺激-反应学习。 (2)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攻击性、性别化、自我强化、亲社会行为 6、维果茨基的心理学发展观 (1)历史文化发展理论

在人类的工具生产中凝结着人类的间接经验,即社会文化知识经验,这就使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在受生物进化规律的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的制约。 间接的物质生产的工具导致人类的心理上出现了精神生产的工具,即人类社会所特有的语言和符号,使间接的心理活动得以产生和发展。 (2)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

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也就是各种机能由于思维活动的参与而高级化;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的变化,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7、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1)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皮亚杰认为其理论与这五种发展理论不同,是属于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既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发展观】 心理、智力、思维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适应,这种适应是通过同化和顺应实现的。【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2)发展的因素和结构 心理发展的因素: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平衡 发展结构:图示、同化、顺应和平衡 (3)发展的阶段 1、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 2、各阶段有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 3、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到高有一定次序,且有一定的交叉 4、每一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阶段的结构是构成后一阶段的基础 5、在心里发展过程中,两个阶段之间有一定的交叉 6、心理发展的一个新水平是许多因素的新融合、新结构,各种发展由没有系统的联系

逐步组成整体

第五章 婴儿的心理发展

1、婴儿脑的可塑性概念 大脑的发展是生物因素和早期经验两者结合的产物 2、婴儿脑的修复性概念 婴儿大脑的某一部分受损伤,其本身可以通过某种类似学习的过程获得一定程度的修复 3、婴儿动作的发展 婴儿各种运动、动作的发展是其活动发展的直接前提,也是其心理发展的外在表现。

发展的一般进程:行走动作的发展;手的动作的发展 4、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 首先,个体心理的起源于动作密切相关 其次,动作在心理的内化过程中则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最后,动作作为主体能动性的基本表现形式,在个体早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建构作用,

它使个体能够积极地构建和参与自身的发展 5、婴儿言语发展的内在机制 (1)强化说 (2)转化生成说

(3)模仿说 (4)认知学说 (5)相互作用论 6、气质的概念

指婴儿出生后最早表现出来的一种较为明显而稳定的个人特征,实在任何社会文化背景中父母最能先观察到的婴儿的个人特点 7、托马斯、切斯的三类型学说 (1)容易型 (2)困难型 (3)迟缓性

8、婴儿情绪情绪的社会化 (1)社会型微笑 (2)陌生人焦虑 (3)分离焦虑

(4)情绪的社会型参照 9、婴儿依恋的概念

指婴儿与主要抚养者(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的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第六章 幼儿的心理的发展

游戏在这一时期成为幼儿的主导活动,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形式 1、侵犯行为

(1)侵犯行为的理论

1、生态理论认为,人有基本的侵犯本能。侵犯的本能是进化的结果;

2、新行为主义者则把侵犯行为作为挫折的结果,认为挫折总是导致侵犯行为; 3、社会行为理论班杜拉认为侵犯行为是通过直接强化或观察学习习得的;

4、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强调了认知在侵犯行为中的作用,认为一个人对挫折、生气或明显的挑衅的反应并不过多依赖于实际呈现的社会线索,而是取决于他怎样加工和解释这一信息。

(2)亲社会行为的理论

1、生物学观点用族内适宜性解释了利他行为的进化

2、社会理论认为,人们往往重复得到强化的行为,而避免重复复出代价和惩罚的行为 3、认知发展理论认为,随着儿童智力的发展,他们获得了重要的认知技能,这将影响他们对亲社会行为问题的推理和行为的动机

4、社会规范论认为,社会规范是个体社会行为的价值标准,社会规范强调社会对人的亲

社会行为的引导作用。 2、性别角色认同和性别化 (1)性别化的概念

将自己的性别和社会对不同性别的期望整合到自我概念系统中,形成独特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即为性别化。

(2)性别角色认同的一般概念 1、性别认同 对一个人在基本生物学特性上属于男或女的认知和接受,即性别理解 2、性别角色标准 社会成员工公认的适合于男性或女性的动机、价值、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等,反应了文化或亚文化对不同性别成员行为适当性的期望 3、性别角色认同 性别角色认同是对一个具有男子气或女子气的知觉和信念 4、性别角色发展 指与性别角色相联系的活动和态度的个人偏爱 3、性别化的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性别化儿童与同性父母认同的结果之一 2、认知理论指出,儿童的性别角色的发展部分依赖于儿童的认知发展 3、生物理论认为,出生前的生理发展是人们判定一个孩子的性别并依照性别采取相应抚养方式的主要证据 3、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他人强化了他们的此类行为,形成了基本的性别认同 4、同伴关系的作用

首先,同伴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 其次,同伴交往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他人反应的机会 再者,同伴还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 此外,同伴还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一个来源

第七章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1、学习对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首先,学校学习是在老师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的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 其次,学校学习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施的 最后,学习活动是以班级为单位的

2、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 3、自我概念 指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由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 4、角色采择概念 指儿童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认知机能

第八章 青少年的心理的发展

1、青少年逻辑思维的发展

初中生:形式逻辑思维 高中生:辩证逻辑思维

二者区别:

辩证逻辑思维是以形式逻辑思维为基础的,且高于形式逻辑思维。高中生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较为稳定而匀速,而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则比较迅速。在此阶段,其形式逻辑思维获得了相当完善的发展,在思维活动中占主导地位。而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水平低于形式逻辑思维。

2、自我同一性的概念 指个体在特定的环境中自我整合与适应之感,是个体寻求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力 【四种状态】 同一性扩散、同一性早期封闭、同一性延缓、同一性完成 3、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干预

性教育等【自由发挥】

第九章 成年早期的个体的心理发展

1、成年早期的一般特征

(1)从成长期到稳定期的变化 (2)智力发展到达全盛时期 (3)恋爱、结婚到为人父母 (4)创立事业到紧张工作 (5)困难重重到适应生活 2、成年早期发展课题

(1)对身体发育所引起的变化的理解与适应 (2)从精神上和经济上摆脱父母走向独立 (3)完善性别角色 (4)对人际关系的适应

(5)正确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通过社会活动完善自己 (6)树立社会成员所具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7)掌握知识与技能并付诸社会实践 (8)选择职业及工作适应 (9)恋爱、结婚及婚姻适应 (10)成就感的或得与自我实现

第十章 成年中期个体的心理发展

1、哈维格斯特把成年中期的任务归纳为七点: (1)履行成人公民的责任与社会责任 (2)建立于维持生活的经济标准 (3)开展陈年期业余活动

(4)帮助为成年的孩子成为有责任心的、幸福的成年人 (5)同配偶保持和谐的关系

(6)承受并适应中年人生理上的变化 (7)与老年父母相适应 2、晶体智力概念

指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 3、流体智力概念 以神经生理为基础,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相对的不受教育与文化的影响的能力 4、成年中期职业发展的具体问题 (1)职业成熟感 (2)工作满意感 (3)职业倦怠

第十一章 成年晚期个体的心理发展

1、老年个体身心变化的基本特点是:逐渐表现出退行形变化

2、年龄分为:生理年龄、心理年龄、社会年龄、历法年龄等。发展心理学所指的年龄为历龄。

3、老年期的起点:60岁或65岁

4、老龄型国家或地区: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 5、老化概念 指个体在成熟期以后的生命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形态学以及生理、心理功能方面的退行性变化。 6、老化原因的理论 (1)损耗理论 (2)遗传程序理论 (3)生命过程变异理论 7、延缓或适应老化的理论 (1)积极活动理论

(2)减少参与理论或脱离理论 (3)连续性理论 (4)社会构造理论 8、老年心理发展观

传统的发展观:把老年看成“丧失期” 毕生发展观:(1)个体发展贯穿一生 (2)发展的形式具有多样性

(3)任何一个心理和行为的发展过程都是复杂的 (4)个体的心理发展有很大的可塑性

(5)心理的发展是有多重影响系统共同决定的 9、老年人记忆随增年而减退

表现为:机械记忆减退、记忆广度变小、规定时间内的速度记忆成绩下降,再认能力较差,回忆能力显著减退等。

10、记忆减退的机制及原因 1、加工速度理论 2、工作记忆容量变小

11、智力有所减退,并非全部减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