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课堂问题行为成因浅析

课堂问题行为成因浅析

来源:筏尚旅游网


课堂问题行为成因浅析

提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遇到学生违反教学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行为,即“问题行为”。课堂问题行为总是消极的、负面的,它不仅严重干扰了课堂学习活动,而且阻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为了推进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控制其问题行为就变得十分重要。分析行为产生的原因是一个重要的途径。总的来说,导致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形成的方面主要有:教师行为、学生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

关键词:问题行为;成因;课堂

问题行为,就是那些阻碍课堂进程,影响其他学生学习的行为,对课堂教学具有明显的干扰。在施良方先生的书中曾把它定义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发生的,违反课堂教学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1]

学生在课堂中所表现出的问题行为,其原因是纷繁复杂的。这些行为看似是他们自己的问题,但实际上与社会、家庭、课堂教学环境以及教师失误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不加分析地将这些行为一概归咎于学生是不公平的,也是不正确的。“课堂不良行为总是消极的、负面的,它不仅严重干扰了课堂学习活动,而且阻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2]总的来说,导致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形成的方面主要有:教师行为、学生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

一、教师行为

无论如何,课堂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课堂上的行为与教师的行为直接相关,甚至有时有些行为还可能是教师直接造成的。因教师的行为而引发课堂上学生问题行为的行为有:

(一)教学方法不当

有的教师教学方法呆板、千篇一律,从头到尾只用一种方法,从而使本应该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的教学过程,变成了令学生讨厌的枯燥无味的活动。但这并不是说一节课就要用多种教学方法、要用最时髦的方法、提得最热的方法。其实,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优缺点和自己使用范围,不能说是用了两千多年的讲授法有不好,最近提出来的教学方法又有多好。在教学中,不是选用最时髦的方法,而是选择那些最适合的方法,适合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授者和各种各样的客观条件。

(二)教学组织不当

有时教师组织的活动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那些被动排除在活动之外的学生就可能会有出现问题行为。例如:教师在讲解教学内容的时候太难或者太

易导致有的学生因为“吃不了”而不愿意继续参与教学活动,有的学生因为“吃不饱”而终止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在叫人回答问题时使用固定模式也会引起学生的问题行为,如先叫回答问题的学生再说出问题、只叫没有回答过问题的学生回答、经常叫固定的人或固定区域的学生回答(成绩好的学生、举手的学生、前排的学生等),这样做的结果是:不满足上述条件的学生就有可能在教师提出问题后不思考问题,而转向干其它与教学无关的事情。

(三)师生关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多冲突,其根源都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课堂上,学生的问题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师生关系不融洽造成的。所以,在当今教育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学生的想法很简单,往往他喜欢某个老师就喜欢某门课程,如果他讨厌某门课的教师,也就是说他与这门课的教师关系不好,在这门课上他就不会好好听课,上课时就会出现睡觉、心不在焉、看与教学内容不相关的书籍、交头接耳、传纸条等问题行为。

(四)新教师

新教师对班级了解很少,对学生的表现也了解很少,容易引发一些课堂不良行为。如新教师选择了以为从来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回答一个很难的问题时,可能还没等学生讲话,就已经出现了课堂骚动,甚至学生哄堂大笑的情况,使教师束手无策。[3]

二、学生自身因素

学生自身是导致课堂问题行为直接的内因,各种外因都是通过学生自身产生影响的,学生的性别、精神状态、情绪冲突、生理障碍等是造成他们课堂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

(一)性别差异

这一因素对课堂行为的影响在低年级尤为明显。从总体上看,男生比女生好动,并且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低、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也较短。因此,他们更容易产生问题行为。“美国心理学家研究显示:男孩在违纪问题上比女孩‘勇敢’得多,违反纪律的现象或次数也更多。”[4]随着年龄的增加,这一因素的影响力逐渐减小,直至无差异。

(二)精神状态

有些学生可能精神失调,从而以某种方式影响他们的行为。精神上的失调可以由机能上的不足引起,也可以由环境造成的短暂性失调。因机能上的不足而引

起的精神失调如注意力缺乏,是控制运动区域的大脑不工作造成的。这类型的学生可能会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

由环境造成的精神失调情况要复杂得多,因为环境是一个复杂实体。环境不会直接导致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它是通过影响学生的精神状态间接影响他们课堂表现的。环境中对学生课堂行为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家庭首当其冲。因为除了在学校上课外大部分时间他们是在家里度过的。若父母不和,家庭气氛紧张,孩子在课堂上经常会表现出不愿与同学交往、不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等退缩行为。若家长行为不端,或具有暴力倾向,其孩子在课堂上就很有可能表现出作弊、早退与同学发生冲突等问题行为。父母离婚、朋友、亲戚死亡等重大事件在一定的时间里也会影响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

大众传媒作为一种强大的社会化影响力量,无疑对学生的课堂行为有影响作用。在信息时代里,学生身边充斥着大量的暴力、色情、凶杀等内容,这些内容通过电视、电影和报刊杂志等大众传媒进入学生视野,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的学生由于把更多的休息时间用于上网、看电视、打游戏,他们在课堂上就会因为缺乏睡眠而注意力不集中、打瞌睡等。所有这些对学生在课堂上的问题行为有促成作用。

(三)情绪冲突

情绪冲突也是构成学生问题行为的重要原因。在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会产生情绪冲突,从而引发问题行为。例如:课堂上学生发展性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导致情绪低落,出现问题行为;学业屡屡失败产生厌烦情绪,致使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引发上课心不在焉、胡思乱想、凝神发呆等注意力涣散的行为;“也有学生争强好胜、任性、执拗,受到挫折后,为了发泄不满情绪而有意违纪。”[5]由于成功与失败之间、理想与现实之间、抱负水平与能力水平之间的矛盾,加剧了学生的情绪冲突。一些基础相对较差、自我调节能力较弱的学生就可能产生各种消极情绪,如沉默、拒绝参与活动等。

(四)生理障碍

学生生理上的障碍使学生容易产生问题行为。这些障碍有的是先天的有的是后天形成的,如口吃、视听说方面的障碍等。这些缺陷常常使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退缩、烦躁不安、不专心等行为。口吃的学生经常倾向于不回答老师的问题、不参与小组讨论等。神经发育迟缓或者神经功能障碍也会造成学生的“多动症”,即脑功能轻微失调。这种障碍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涣散、活动过度、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等。

三、环境因素

心理学家勒温关于行为的研究表明:行为是人与环境的函数。这就说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除了与上述所列出的因素有关外还与环境有关。环境影响主要包括:

(一)学校

学校因素与学生的问题行为有关。这些因素包括学校的学风;课程安排、学校规范;充足的设备等。

学风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是学生在校园中,经过长期的教育和影响逐步形成的行为风尚,这种风尚对人的行为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学风对学生的行为有好的影响,反之亦然。两节课之间的反差不能太大,因为不同活动之间的转换往往是导致问题行为的关键点之一。另外,如果一个实验本来最多3个人操作一台仪器,但由于设备不够,不得不5个人操作一台,这种情况下肯定会有问题行为发生。

(二)课堂内外部环境

教室里的气温、噪音、拥挤程度课堂座位编排方式和灯光可能会影响学生的行为。如果课堂中温度适宜、适光线充足,学生就能够产生一种愉悦的感受,从而投入到教学中来。反之,学生就可能昏昏沉沉、懒懒散散,从而增加问题行为的可能。“英国教育理论家曾对课桌的编排方式做过观察实验,结果显示:秧田式排列时,学生学习的努力程度是圆桌式的2倍,而坏习惯(如心不在焉)的出现频率,则圆桌式是秧田式的3倍。”[6]

总之,课堂上诱发学生问题行为的因素很多,也非常复杂。有的是教师可以控制的(如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而有的是教师不能控制的(如学生生理障碍、学校环境等),但教师应该尽最大力量在课堂上建立一种愉快的平衡。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方双虎.论课堂问题行为及其矫正[J].当代教育科学,2004(4):29-31.

[3]戚业国.课堂管理与沟通[M].北京:北京是否大学出版社,2005.

[4]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赵福财.学生课堂行为的成因与对策[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7-9.

[6]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