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 农垦经矫 三农问题 统筹攘乡祝域下农材挟贫开发资金 需术结构变动及优化路径 ——基于重庆市6个县贫困农户的调查数据 姜松曹峥林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重庆400.715) [摘要]重庆市自实施农村扶贫开发以来,成绩斐然,绩效显著,资金配置合理。但随着统 筹城乡进程深化,重庆市农村扶贫开发资金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逐渐偏移与失衡。本文根据重 庆市6个贫困县120户贫困农户的调查数据,对重庆市扶贫开发资金结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 究。结果显示:随着统筹城乡进程的推进,扶贫资金结构的优化应该遵循以贫困户需求为导向, 主导下的自下而上的路径。文章最后提出了几点意见。 [关键词]统筹城乡扶贫开发资金结构需求优化路径 一、引言 , 化,尤其是在新时期,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 重庆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的 验区的确立、“两江新区 ’成立、国家中心城市确 空间结构于一身,“二元”经济发展特征在重庆市 立为重庆提供了一个跨越发展、综合提升的平 表现格外突出。特殊的空间格局决定了农村扶贫 台。机遇与挑战并存,城乡差异扩大、“三农”问 开发在重庆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地位。 题,为重庆市农村扶贫开发提出了新定位、新方 扶贫开发作为直辖之初党、交给重庆 向、新要求。在统筹城乡战略背景下,扶贫开发如 市的“四件大事”之一,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重庆 何重新定位?尤其是随着统筹城乡的不断推进, 市扶贫开发效果显著,贫困人口数量不断下降, 扶贫战略应该如何调整、扶贫资金如何优化以适 各项指标任务基本完成,农村贫困人口饮水、温 应统筹城乡的步伐推进。若在新阶段还是遵从于 饱问题基本解决,重点贫困县人均纯收入不断增 意愿供给扶贫资金,忽视贫困农户需求结构 加。 的转变,则势必会造成扶贫资金供给结构与需求 随着贫困户收入的增加及基本生活条件的 结构的错位与失衡,造成配置效率的低下,影响 解决,贫苦户对资金的需求结构也势必发生变 扶贫开发的纵深推进。 [基金项目]本文系2ll工程建设项目“西南地区统筹城乡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及重庆市扶贫办项目“重庆市农 村扶贫开发十年纲要(2001—2010)”评估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姜松(1986一)男,江苏省连云港市人,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农村区域与发展。曹峥林(1988一)男,’江西省南康市人,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农业经济管理。 ,XlNJIANG STATE FARMS ECONOMy 三农问题 农垦经;齐 2011.11 基于上述认识,本文通过对重庆“一圈两翼” 6个县120位贫困户的调查数据,分析统筹城乡 视域下扶贫结构及优化路径,并着重回答以下问 题:(1)重庆市统筹城乡以来,扶贫户扶贫资金结 构发生何种变化?(2)扶贫资金供给结构与需求 结构是否均衡?(3)统筹城乡视角下,如何优化扶 贫资金结构? 二、重庆市农村扶贫开发的概况及成效 (一)贫困人口不断减少 2000年一2008年,重庆市绝对贫困人口与相 对贫困人口数量不断下降。重庆市绝对贫困人口 从2000年129.62万人减少到2008年的54.48 万人,减幅达57.97%。从重庆市相对贫困人口总 量变化来看,2001年一2008年间相对贫困人口总 量从251.54万人减少到ll6.33万人,减幅达到 54%,扶贫成绩显著。 (二)贫困地区居民收入不断增加 2001年 2008年,全市18个扶贫开发重点 县农民人均收入快速增长, 从161 1元增至3625 元,增长了225%,年均增幅为12.28%。同期,重 庆市农民人均收入从2709元增至5444元,增幅 为201%,年均增幅为10.48%,贫困地区农民人 均收入增长水平比同期重庆市农民人均纯收入 高2个百分点。 (三)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2000年~2004年重点贫困县增设乡村公路 2.91万公里,农村电网改造一期、二期工程基本 完成,农户用电比例达98.8%,新建和改造农田水 利项目419个,新增基本农田1.96万公顷,较好 解决了123.6万人的饮水困难。2009年全年投入 基础设施建设的扶贫资金36159万元,解决了 22.2万人的饮水困难,占目标任务的111%。 (四)贫困地区经济不断发展 重庆市贫困地区人均GDP不断增长。据统 计,2001年贫困地区人均GDP为4211元,而到 2008年增长为12203元,增长绝对量达7992元, 增长了290%,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6.42%,而同 期重庆市人均GDP从5700元增长至15648元, 增长了275%,贫困地区人均GDP增速高于其 0.9个百分点。 X【NJIANG sTATE FARMS EcoNoMY (五)贫困地区经济社会事业不断发展 2009年重点县新建和改造中小学校300多 所,改造中小学危房l11万平方米,“两免一补” 全面落实,“两基”攻坚全部达标,职业教育 在全国率先实行对贫困户子女免交学费、补贴生 活费的办法,7 15岁学龄儿童在校率达到 99.9%。新建和改造乡、村卫生院(室)353个,村卫 生室普及率达到84%,近80%的农村人口参加了 新型合作医疗,4.2万农户实施降氟改灶。 三、重庆市农村扶贫开发资金结构分析 (一)调查方法与数据来源 为了准确了解重庆市扶贫开发资金的结构 现状及存在基本问题,优化扶贫资金结构。作者 先后于2009年5—6月份,对重庆市“一圈两翼” 地区的荣昌县、綦江县、武隆县、酉阳县、巫溪县、 开县等6个县的高山村、许友村、瀛山村、同心 村、天仓村、魏市村、岩峰村、复兴村、青梅村、长 安村、杨柳村、关坪村等12个贫困村进行实地调 研。为了确保样本的合理性及层次性,本次调研 的贫困村涉及“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南翼”地 区、“渝东北翼”地区的国家级贫困县的贫困村及 非国家级贫困县的贫困村。调查对象为村干部和 农户。调查方法采用与村干部、村民座谈,填写调 查问卷、个别访谈等方式。共发放调查问卷120 份,回收问卷120份,有效率为100%。 (二)农村扶贫开发资金结构剖析 按照结构理论的界定,本文中所提到的农村 扶贫开发资金结构指农村扶贫开发过程中的资 金分配比例。为了分析重庆市农村扶贫开发的资 金结构,本文基于供给与需求的分析范式,从供 给与需求两角度来进行分析。 1.重庆市农村扶贫开发资金供给结构 农村扶贫开发资金指的是对于扶贫开 发资金的投向及分配比例。为了便于分析,本文 所指的扶贫资金供给结构指在生产设施、生 活设施、生态建设、社会事业中的投放比例。为了 进一步了解扶贫开发资金供给结构状况,将生产 设施、生活设施、生态建设、社会事业进一步细 分,其中,生产设施及生态建设类主要包括:修建 道路、人畜饮水、中低产田改造、生态问题等。生 2011.11 衣垦经济 三农问题 活设施主要包括:通电问题、电话等通讯问题、收 看广播电视问题、危旧房改造等0社会事业类主要 包括:小孩上学问题、看病难问题、开展技术培训问 题、增设医疗点、改善科教、文化、卫生状况等。 经调研,重庆市农村扶贫开发资金供给结构 状况如下,人畜饮水问题占12.94%,道路建设占 11.76%,解决通电问题占1O.59%,解决危房改造 的占4.17%。用电情况基本解决。认为用电经济方 便的占6Q.83%,电费太贵,舍不得用电器的占 35%,没有通电的占2.5%,在问及解决用电时间 时,2010年解决的占2.5%,2009年解决的占 6.67%,2008年解决的占7.5%,更早以前解决的 占77.5%。九年义务顺利推进。孩子按时完成九年 义务教育的占89.17%,没有按时完成九年义务教 育的占10.83%。农户受益最大的是现金支持。现 金支持占55%,实物支持占18.33%,技术支持占 占10.59%,解决广播电视问题占7.06%,中低产 田改造占5.88%,解决孩子上学占5.88%,开展技 术培训站5.88%,增设医疗点占5.88%,解决生态 问题占4.71%,解决看病难问题占4.71%,改善科 26.67%,信息提供14.16%,技能培训28.33%,保 险支持10%,小额信贷18.33%。但问及扶贫资金 的使用用途时,大部分贫困农户认为购买生产资 料和看病问题仍然是目前支出较大的部分。 教、文化、卫生事业占4.71%。重庆市农村扶贫开 发资金供给最大的前三项是人畜饮水、道路建 设、通电问题,且主要集中于生产设施、生态设 施、生活设施建设方面,社会事业虽有资金投向, 但相比起来,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扶贫开发资金 供给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尤其是在统筹城乡背 景下,加强社会事业资金投向,提高贫困户的自 我发展能力,成为未来资金优化的主要方向。 2.重庆市农村扶贫开发资金需求结构特点 及变动趋势 (2)农村扶贫开发资金需求结构变动趋势。 贫困农户的基本生活需求已经基本解决,且成效 明显。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某一层次的 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 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动行为的动力,相应的 获得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的作用。基本 生活条件的缓解,贫困户势必会对生产设施、生 态设施、及社会事业方面产生更高的要求。为了 (1)农村扶贫开发资金需求结构特点。温饱 状况已经基本解决。通过调研,早已解决温饱问 题的占42.5%,刚刚解决温饱的占23.3%,基本解 决温饱的占30.8%,还未解决温饱的占4.17%。而 且温饱解决的时间普遍较早,其中今年解决温饱 准确反映贫困户资金需求结构的变动趋势,在问 及“最希望获得两项支持项目时”,25%的农户选 择“解决能源问题”,8.33%的贫困农户选择“解决 广播电视问题”,5%的贫困农户选择“解决电话问 题”,9.17%的贫困户选择“解决通电问题”,40% 的占5%,去年解决温饱的占20.8%,前年解决温 的贫困农户选择“修建道路问题”,30%的贫困户 选择“解决人畜饮水问题”,18.33%的贫困户选择 “解决灌溉问题”,l1.67%的贫困户选择“解决农 饱的占10.8%,大前年解决温饱的占17.5%,更早 以前解决温饱的占45%。家庭收入增加。增加很 多的占42.5%,增加很少的占46.7%,没有变化的 占6.7%,较少较多的占3.3%,减少较多的占 0.8%。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居住条件显著改善的 占31.6%,基本改善的占47.8%,没有改变的 田建设”,2.5%的贫困户选择“解决水土流失问 题”,8.3%的贫困户选择“解决退耕还林问题”, 6.67%的贫困户选择“解决小孩上学费用”,2.5% 21.6%。出行条件不断便利。认为出行方便的占 59.17%,认为出行不方便的占40.83%。饮水状况 显著改善,自来水成为主要饮水来源。认为饮水 很好的占45.83%,一般的占43.83%,认为饮水有 困难的占13.3%。同时,以水来源为自来水的占 35%,深井水的占15.83%,浅井水的占33.33%, 的贫困户选择“提供上学贷款”,10.83%的贫困户 选择“增设医疗点”,8.33%的贫困户选择“解决看 病难问题”,5.83%贫困户选择“外出农户提供信 息和保障服务”,9.16%贫困户选择“农业生产资 料进行价格补贴”,15.83%贫困户选择“开展技术 培训”。随着贫困户基本生活条件改善,贫困户势 必将会注重“自我发展”能力的建设,因此,解决 江河湖泊水的占3.33%,池塘水占1O.83%,其他 广播电视问题、解决人畜饮水问题、解决水土流 XINJIA~G s TE FARMS ECONOMy 三农问题 农垦经济 2o11." 使资 失问题、提供上学贷款、则相对下降,而生产设施 非法手段改变扶贫资金的使用范围及用途,建设、社会事业等方面的需求,如修建道路问题、 金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置换,从而使贫困户的切身 解决灌溉问题、增设医疗点、解决看病难问题、开 展技术培训等需求则势必会上升,新形势下,农 村扶贫开发资金结构发生明显变化,随着统筹城 乡进程的纵深推进,这种变化会表现的更加明 显。 利益受损的行为。扶贫开发资金并没有真正的解 决贫困户的需求问题,造成扶贫资金供给结构与 需求结构的失衡。在统筹城乡背景下,可能存在 着扶贫资金在传递的过程中,未经批准,擅自调 整项目的行为,使得贫困户的真正需求并没有满 足,造成扶贫资金的浪费和配置效率的降低。有 关部门在此方面,应该加强与监管。 (三)外出务工导致贫困户收入增加,导致需 求结构变动 经调研发现,贫困农户收入增加的渠道是外 出务工。在问及“收入增加的原因的时候”54.17% 的贫困户认为收入增加的原因是外出务工, 然而,目前重庆市农村开发扶贫资金供给主 要投向于人畜饮水、通电问题、道路建设、及危房 改造等方面,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发生严重偏移 与失衡,随着统筹城乡发展,城乡生产要素在城 乡之间整体性配置,这种失衡的趋势必将不断扩 大。若在统筹城乡背景下,扶贫资金供给结构若 不随需求结构“相机而动”,则会造成资金的浪 费,影响扶贫资金的配置效率,产生一系列不良 影响。 四、农村扶贫开发资金结构“失衡”原因分解 37.5%的贫困户认为收入增加的原因是由于在家 务农的收入,2.5%的贫困户认为收人增加的原因 是由于参加了本地的扶贫企业。5.83%的贫困户 认为收入增加的原因是由于其他原因。外出务工 (一)统筹城乡背景下,扶贫概念及内涵深化 统筹城乡就是要矫正“二元”经济结构,实现 城乡经济全面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态发展、 社会协调发展、制度一体化设计,统筹城乡发展 是城乡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与更新。农村经济、 社会、文化的发展,作为统筹城乡进程中的关键 导致贫困户收入增加,致使贫困户对道路、医疗、 技能培训、外出务工信息保障服务的需求迅速增 加,扶贫资金供给虽然有涉及以上几方面,但是 相比起来仍显得微不足道,造成了扶贫资金供给 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失衡。 环节,关系到统筹城乡的深化。农村扶贫开发作 (四)公品供给“质量”,关系到资金结构 对称与否 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与举措,统筹城 乡下,扶贫开发的标准是什么?这就需要对扶贫 开发进行定位,统筹城乡背景下,扶贫概念及内 经调研发现,现阶段大多数贫困地区基本上 涵不断深化。传统的扶贫是指扶助贫困户或贫困 地区发展生产,改变穷困面貌。统筹城乡背景下, 扶贫并不是指生产水平、经济发展的提高,扶贫 演变为一个动态的过程,统筹城乡背景下,扶贫 是指扶住贫困户或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生态 都已修了道路,但仍然有50.83%的贫困户认为现 在出行仍然不是很方便,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呢?道路修好后,后期的维护工作基本无人进行, 卫生室也建立了,但是医生都纷纷流失。造成政 府工作无效率,导致结构“失衡”。随着统筹城乡 进程的推进以及新农村建设的深化,农村经济、 社会、文化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公品供给 应从“量”的增加,转变为“质”的提高,如何促进 公品的可持续、高效供给,成为扶贫开发的 主要重点。 (五)统筹城乡下,贫困对象识别难度进一步 加大 一 的协调发展,加快城乡统筹进程,构建和谐社会 的过程。若传统的扶贫强调资源配置的“公平”, 则统筹城乡背景下的扶贫是“效率”与“公平”完 美统一。新形势下若仍然按照以前的路径配置扶 贫资金,则势必会造成扶贫资金供给结构与需求 结构的“失衡”。 (二)扶贫资金可能发生置换,直接诱使“失衡” 扶贫开发资金置换指及工作人员运用 JlANG s『ATE RMs EcoNoMY 现阶段重庆市贫困对象的识别标准就是按 照农民人均纯收入来确定扶贫的定向标准。但在 2o11.11 灰星经济 三农问题 现实操作中,经常存在这种情况,由于公共基础 因此,统筹城乡视角下,重庆市扶贫资金结 设施配套不完全、市场发育不健全、区位优势不 构的优化路径应该基于贫困户资金需求结构变 动,将自上而下的优化路径与自下而上的优化路 径相结合,逐步弱化自上而下的作用,转向以自 下而上优化路径为主,自上而下优化路径为辅, 建立引导下的自下而上的优化路径,助推贫 明显、交易成本高等原因,使得农产品销路不广、 商品化程度低,造成贫困户就业困难,也不能维 持简单再生产,“返贫”现象严重。因此,不能简单 的将人均纯收入作为贫困与否的标准,在统筹城 乡背景下,这就需要一个“动态”的识别机制,对 贫困对象进行识别,若一味按照以前的标准来执 困户自我发展、自我扶贫的能力与积极性,提高 扶贫资金优化效率,到达资金结构均衡,缩小城 行,则势必会造成扶贫资金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 乡差距,促进重庆市统筹城乡往纵深方向发展。 的失衡。 六、几点建议 五、农村扶贫资金结构优化路径 (一)强化资金监管力度,严查资金“置换” 扶贫资金供给是宏观的重要 为了确保扶贫资金按规定使用、发挥最大效 体现,一般是自上而下进行供给的。地方在 益、促进扶贫资金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均衡, 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的代理人而不是 保障扶贫开发顺利进行,就需要不断进行制 行为人。税收净收益、政治支持率、统治者效 度创新,强化资金监管、查处力度,通过立法手段 用是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若要达到扶贫资金供 以及大众媒体定期对扶贫资金进行公示,乡镇一 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均衡、优化,就必须结构均 级项目资金使用状况纳入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的 衡的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即统治者效用最大 重要内容,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同时,为了确保扶 化与贫困户的收益最大化相一致。然而现实生活 贫资金透明化,防止扶贫资金发生置换,加强扶 中,这两者的效用未必一致,“失衡”随即产生。自 贫资金的监督管理,深入推进群众参与、招标投 上而下的优化路径,尽管可以利用规模经济优势 标、检查验收、绩效考评制度,防止扶贫资金暗箱 和凭借国家强制力降低组织成本和实施成本,尽 操作。最后要加大执法力度,坚持有案必查、有信 快高效的推进结构优化,但一旦运用了强制性力 必办,对于违法乱纪的行为要严肃处理。 量,就会损坏一部分人的利益,违背异质性原则, (二)建立科学、动态的扶贫对象识别机制 产生“上有,下有对策”现象,造成资金配置 统筹城乡背景下的贫困标准是指当地经济、 的无效率,损害贫困居民的利益。 社会、文化发展进程中,没有自我能力并面临生 重庆市扶贫资金结构优化基本上遵循的就 存危机的人。所谓的生存危机既包括简单的家庭 是自上而下的优化路径,过分强调利益最大 再生产,也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对外交往 化,追求扶贫数量的增长,忽视贫困户的需求,导 等方面不能顺利进行。要改变过去单纯的以农民 致扶贫资金结构“失衡”。这种路径对于解决绝对 家庭人均纯收入指标作为贫困对象的唯一标准。 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 综合经济、社会、文化、卫生、教育等各方面指标, 是随着统筹城乡的推进,这种路径容易造成地方 综合制定贫困的标准。同时,要建立动态的对象 对的过分依赖,导致地方决策 识别机制,对贫困人口脱贫、返贫状况进行统一 自主权的丧失,满足不了贫困户对扶贫资金的需 监控。 求,这就需要扶贫资金在优化的过程中应该将自 (三)提高供给公品质量,增强贫困户自 上而下的优化路径与自下而上的优化路径相结 我发展能力 合。但自下而上的优化路径,面临的最大问题就 在统筹城乡进程中,应继续加大对道路等基 是“搭便车”的行为,若摒弃先前的路径,则势必 本公品的供给,并将资金的供给重点放在 会造成扶贫资金的供给与需求无法达成“均衡”, “质”的提高上,而非注重“量”的增加,道路建好 也将无法达到扶贫的最终目标。 后,对道路的维护成为统筹城乡背景下资金结构 XlNJIANG s TE FARMS ECONOMy 三农问题 农垦经矫 2o11 11 优化的重点方向,解决因为道路欠维护而给贫困 村居民造成的一系列出行不便等问题,彻底改变 参考文献 【1]Information and downloads for IFPRI Research Re— port 125:Growth,Inequality,and Poverty in Rural China: 扶贫资金配置的无效率。增加对贫困户的医疗、 教育等社会服务性资金供给,改变贫困户因为医 疗、教育等而返贫的现象。增加对贫困户务工培 训,造血治本,增强贫困户自我扶贫的能力。 (四)以农户需求为导向,进行扶贫资金分配 The Role of Public Investments.www.ifpri.org, ̄ubs/AB— STRAC1 bstr125.htm. 1 2]Credit for Alleviation of Rural Poverty:The Grameen Bank in Bangladesh by Mahabub HossaiIr—IFPRI Re— 我国扶贫资金开发一直采用的主导模 式,这种扶贫模式使我国扶贫成绩在过去的几年 中取得丰硕的成绩。但是随着统筹城乡进程的推 进及贫困户的基本生活条件解决,农户需求结构 发生了变化,若依旧采用这种自上而下的主 导型的扶贫模式,则势必会扩大供给结构与需求 结构的失衡趋势,降低、社会扶贫的效率,造 成扶贫资金配置效率的低下,直接不利于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推进。因此,在统筹城乡背 景下,的主要作用应发挥监督、引导扶贫资 金的功能,根据贫困户的资金需求进行资金供 给、选择项目。根据贫困户的具体需求配置扶贫 资金,同时,为了防止“搭便车”现象的出现, 职责主要是强化资金和项目的监管,并实时对项 目和资金进行评估,确保资金供给结构与需 求结构相一致。 (五)实现扶贫主体多元化,大力发展NGO 统筹城乡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统筹城乡 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统筹城乡下的 扶贫工作开发工作若单纯的依靠主导包办 是不行的,仅仅依靠并不能完全解决资源耗 费大、资金配置效率低的弊端。在统筹城乡视角 下,应该妥善处理好、市场、NGO三者之间的 关系,在统筹城乡背景下,、市场、NGO之间 并不是“零和博弈”关系,而是“共赢关系”。在统筹 城乡背景下,应该拓展扶贫主体,鼓励市场、及 NGO参与扶贫行为,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动员一 切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形成合力,优化资金配置结 构,拓展扶贫资金开发渠道,积极引导NGO参与 扶贫开发中去,形成主导下的多元化扶贫开 发格局,促进扶贫开发迈上新台阶。 JlANG sTATE S EcoNoMY search Report No.65.www.ifpri.org/pubs/ABSTRACTAx65.asp l 3]Derek Byerlee.Targeting poverty alleviation in prior- ity setting for agricultural research[J].Food Policy.Volume 25,Issue 4,August 2000,Pages 429--445. 14]Marguerite Berger.Giving women credit:The strengths and limit ̄ions of credit as a tool ofr laleviating poverty[J]. World Development.Volume 17,Issue 7,July 1989,Pages 1017—1032. 15]John Echeverri-Gent.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poverty alleviation:The experience of reform communists in India's West Bengal lJ].Wodd Development。Volume 20,Issue 10, October 1992,P ̄ses 1401-1422. [6]John Kerr.Watershed Development,Environmental Services,an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India[J].World Devel— opment.Volume 30,Issue 8,August 2002,Pages 1387— 1400. 【7]Norman V.Loayza,Claudio Raddatz hTe composition of growth matters ofr poverty alleviation[J].Journal of De- velopment Economics.Volume 93,Issue 1,September 2010,Pages 137-151. [8]谢冬梅.我国农村低收入群体贫困变动及影响因 素——基于福建省农村居民收入分组数据的分析[J].技 术经济,2008,(11):120—127. [9]李坤英.辽宁省扶贫资金投向及资金管理问题探 讨[J].农业经济,2009,(08):76—77. [10]韩春.中国农村贫困的新特征及反贫困对策研究 [J].特区经济,2010,(03):165—167. [11]韦鸿,张全红.中国农村公共投资的减贫效果分 析[J].经济问题,2009,(09):81—85. [12]张全红.中国农村扶贫资金投入与贫困减少的经 验分析[J].经济评论,2010,(02):42—50. (责任编辑:管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