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州 神州文化 跨文化能力模型概述 黄诚丹 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荆州430062 摘要:跨文化能力是跨文化交际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研 究方面,本文通过分析各学者提出的跨文化能力定义,主要从 其有效性得体性和语境性这三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学者提 出的跨文化能力模型的发展历程,为读者了解跨文化能力的 度被称为动机维度:行为维度则被称为技能。 贝雷(1993)细化了斯皮伯格&库帕克的“情感一认知一 行为”模型,在每个维度下增加了次维度。情感角度包括四个 次维度:自我概念,开放思维,非判断性态度,社交放松。认知 发展提供了基本框架。 关键词:跨文化能力,有效性,得体性,情境 一.引言 “交际能力”概念由海默斯于1966年首次提出,目的是挑 战乔姆斯基关于“语言能力”的概念。卡纳尔&斯温(1980)发 展了海默斯的理论,认为交际能力强调提高语言能力以便能 在目的语文化语境中有效并得体地的交流。 一类研究者对交际能力的定义聚集于过程的有效性。富 特和科特雷尔(1955),霍兰德和贝尔德(1968)将交际能力定义 为获得有效交际的能力.与个人的知识和教育背景无关。温斯 坦(1969)则认为,交际能力会随着个人的社会经验增长而提 高。布洛克纳和凯利(1974)将交际能力定义为将自己与他人 有效联系在一起的能力。这一定义扩大了交际能力的范围,从 单向的有效交际能力到交际过程中察觉自己和对方的双向能 力,即交际能力是他人取向的(维蒙纳,1977;鲁本1983)。 一些学者从得体性角度定义交际能力,巴克伦德(1978) 认为交际能力是在特定情境下能够得体地表现出与社会规l贝IJ 相符的交际行为的能力。艾伦和伍德(1978)认为得体性是概 念化交际能力的一个主要标准.在他们的定义中包含了得体 性的四个要素,即数量、质量、切题性和信息传递的方式。以上 学者认为有效性和得体性是定义交际能力不可缺少的标准。 拜拉姆认为“交际能力”不能作为衡量第二语言学习者的 交际能力的标准。学者们在拜拉姆的启发下,在交际能力的基 础上发展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大部分学者(陈&S,1996,等) 对跨文化能力的定义都涉及到了有效性和得体性,但跨文化 交际领域的研究者还加入了另一个因素一环境。陈&S(1998) 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在某一特定情境中。能够得体并有 效地使用交际行为.以产生交际者所期望的某种反应的能力。 在陈的定义中强调了得体性、有效性、期望、情境。因此,除了 交际能力所必须有效性和得体性.跨文化能力还强调了情境 性。M&K指出情景性因素包括历史情境、关系情境、文化情 境、性别情境和种族情境等。 ■.跨文化能力模型 一些模型建立在将个人态度和技能与成功跨文化交际行 为联系起来的个人特点上,如跨文化适应、交际的得体性和有 效性。斯皮伯格和库帕克(1984)提出了建立在认知基础上的 跨文化交际模型,此模型强调了理解、态度和知识的重要性, 且将理解他文化、普通文化知识,及积极态度的特定信息作为 其主要构成概念。在该模型中,跨文化交际能力被分为三个维 度:认知维度,情感维度、行为维度。认知维度是指人们关注什 么样的行为与情境最匹配,包括对他人的信息,交际规则,背 景的知识和认识;情感维度是指那些与跨文化交际过程相关 的情感、意愿、需要和驱力;行为维度则是指在特定情境下表 现出得体且有效行为的能力。斯皮伯格(2000)强调这一技能 必须是可以重复的且是目的导向的。由于对每个维度内的因 素的侧重点不同,有时,认知维度也被称为知识维度;情感维 8 角度包括自我意识和文化意识两个维度,自我意识指个体对 自身心理和行为过程的监控能力.文化意识指对影响自我和 他人思维和行为的文化有所了解。对于母文化和异文化的了 解会让个体认识到两者在社会价值观、信仰、社会规范和 上的异同.并在交际中可以穿梭于不同文化中理解对方的行 为的意义,增加跨文化交际的和谐性(严文华,2008)。行为角 度包括:传递信息的技巧,适当的自我揭示,行为的灵活性,互 动管理和社交技巧。传递信息的技巧包括:传递描述性信息, 仅作陈述不做判断:传递支持性信息,即夹杂情感的信息。行 为灵活性指根据交际情境的不同选择合适的交际行为。社交 技巧指共感和保持身份感。 考斯特和奥莱贝在鲁本的模型上。发展出了测量跨文化 交际能力的标准:1尊重对方:2知识导向:个体所掌握的知识 是“个人的”,一个人所认为的对与错,另一个人不是必须与之 保持一致观点:3共感:以了解对方如何理解世界的方式来行 为;4互动管理:一个人在谈话中能够顾及到对方的需要轮流 交谈,使得交际Jf ̄,N进行;5任务型导向行为:与解决问题相 联系的行为;6关系性导向行为:与人际和谐相联系的行为;7 容忍模糊性:能够很快的适应新的和不断变化的情境,8交际 姿态:对对方做出的回应是陈述性的,非评价性的、非判断性 的。 拜拉姆(1997)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者所需具有的能力:知 识,技能,态度和批判性的文化意识。知识指有关本文化和交 际对象所在文化的社会群体、社会实践和其他社会产物的知 识。技能包括解释与联系的技能和发现与互动的技能。跨文化 态度包括求知欲,开放与分享的能力、不怀疑或否定其他文 化、不过度信任本国文化。批判的文化意识指能够运用有关母 文化和他国文化的知识和实践经验来评价或评估事物。拜的 模型主要从语言教学的角度提出。 文秋芳(1999)在他人的研究基础上,也提出了跨文化交 际模型。主要包括i个层面:敏感性,容忍度和对文化差异的 灵活性。她认为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要提高交际者对 文化差异的意识.然后改正对文化差异的态度来尊重他文化, 最后训练相关的交际技巧来应对文化差异。文的模型也是从 l一个层面来理解跨文化交际,即情感,认知和行为层面。 参考文献: 『2]J.N.Martin,T.K.Nakayama.社会、历史背景下的跨文 化交际『M1.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31陈国明,威廉J.S著;林大津,尤泽顺导读.外教社跨 文化交际丛书8.跨文化交际学基础,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oo7 f4].严文华.跨文化沟通心理学【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 社.2008 作者简介:黄诚(1987一】。女,籍贯:湖北荆州。工作单位: 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学历:硕士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