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党报“改文风"的现实考量 。范春晓 【摘要】本文立足于党报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双重职能,从历史发展和传播活动现状,分析党报将“改文风”视为自我革新、 自我发展的优化选择的现实必然性,并根据党报的特质,提出其“改文风”的内在规律。 【关键词】党报改文风现实考量 党报,是我国传媒业的政治核心和重 是党对新闻工作的一贯要求和实践 “文风就是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 系事业成败”。 党历来重视文风。延安整 风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反对党八股”, 动鲜活的内容和新媒体竞争。此外,受惯 性思维、懒散作风的影响,有少数新闻从 业者懒于深入群众,甚至撰写有偿新闻、 要舆论引导力量,发挥着组织传播和大众 传播的双重职能。独特的政治和新闻传播 地位,要求党报始终保持较高的传播力、 影响力。然而,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 2012年4月26日在复旦大学交流时坦 言:人民日报目前发行量是280万份,而 虚假报道,导致部分传统媒体丧失公信 力。在此背景下,长期有效推动广大新闻 工作者深入基层、转变作风、改变文风,成 为发展党的新闻事业的必然手段。 “走转改”中,“走基层”是新闻从业 要求广大干群要“深入群众、不尚空谈”;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于1956年率先 发起对教条主义的纠正,毛泽东同志于 1961年提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改革 开放后,邓小平同志于1978年提出杜绝 微博女王姚晨的粉丝量为1955万名。她 每一条微博的受众,比人民日报发行量多 出近7倍。人民日报感受到传统媒体在新 媒体格局中强烈的危机意识。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发布的数据:“截止2012年12月,我国 网民规模达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 42.1%”,“2012年全国报纸总销量下滑 者认识现实的基本条件;“转作风”是 “深入基层”的递进层级,要求的是记者 拉近和群众的心理距离;“改文风”是将 新闻生产力转化为新闻产品的手段。 “走”是前提,“转”是关键,“改”是目 的。检验“走”和“转”的成果,就看写出 的新闻,是不是“短、实、新”,是不是“遵 循新闻规律”。所以,“改文风”是“走转 “说空话、说大话、说假话”;十六大之后, 党提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 众”;2012年,江泽民同志视察人民日报 社时,提出新闻工作者“六大作风”。通过 对上述历史时期不同提法的梳理,即可归 纳出我党一脉相承的新闻工作理论和方 法——体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践行 3.09%”。 ‘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阅读时 间比原来的少的受访者,占到总数的将近 一群众路线,遵循新闻规律”。而“走基层、 转作风、改文风”,正是这一新闻工作理 论和方法在新时期的延续。 (二)“改文风”必然成为“走转改” 活动的最终落点 改”活动的最终落点。 二、“改文风”是党报传播现状下的必 然选择 半(47.1%)”②。显然,新媒体发展迅 “改文风”的提法,源自中宣部发起 速,传统平面媒体受到强烈冲击。 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不仅 传播客体、传播介质、传播主体是构 成传播活动的重要元素,而“文风”,是传 播活动的核心——内容。传播要素的改变 客观导致传播内容变化。这是在追求传播 是要“改进报道内容”,也要“创新报道 形式”。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一定要下 到重要位置。 “走转改”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当 下新闻实践提出的要求。随着社会环境、 过的复杂程度相互交织影响。这一现实环 决心改进会风文风,将“改文风”再次提 媒介环境的急剧变化,各类思想以从未有 切实改进文风,提高传播力、影响力, 是党报针对发展环境现状,进行自我革 新、自我发展的优化选择。 一效果时,传播内容适应传播要素改变的结 果。现通过对三个要素变动的分析,看党 报“改文风”的现实必然性。 (一)客体现实:社会发展引发受众 群体改变 境,迫切需要权威媒体更深入地到群众中 去,了解社会现状、群众需求,同时引导群 众客观了解和认知社会现实。而以传播手 、“改文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段见长的新媒体,也逼迫传统媒体发挥更 大的内容优势,用更多来自基层、更加生 传播客体是受众,是媒体的发展基 础。受众对党报的满意程度,直接影响其 (一)“走群众路线,遵循新闻规律” 勃闻咏睁 2o13#z ̄21 ̄1 5 羲 s WORLD l热点关注 传播力、引导力。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生活 地。 三、党报“改文风”实现路径的规律 水平的不断提高,党报的受众,也随之发 2、技术革新5I发传播方式和便利程度 梳理 生如下改变: 的改变 党报要实现“改文风”,并保证其长 1、信息需求旺盛 (1)传播方式交互并行。新媒体技术 效落实,需要从理论和机制上予以保证。 随着社会急速发展,大众需要更多更 将文字、音效、图像等各种传播方式汇合, 现总结其规律如下: 新的有效信息,指导自身的社会经济文化 允许受众根据需要自由切换甚至多种同 (一)有机结合新闻本质和宣传特质 生活。大多数党报版面相对有限,客观上 时呈现。受众在选择信息时有了很大的主 党报是新闻媒体,目的在服务,必须 限制了信息量,在信息需求量大的受众群 动权。党报的传播方式不具备随机切换的 遵循新闻规律。同时,党报是宣传载体,是 体中不占优势。 能力。 实现党的利益的方式手段,天然具备党和 2、文化素养提高 (2)信息传播便利 新媒体信息发布 政府的主体性、意识形态性、灌输性、劝服 受众的文化素养、知识水平,以及对 或者搜集,在空间、时间上相对自由;大众 性和公众性。我国的政体决定了党和群众 社会的认知,决定了受众对媒体内容的接 在其传播活动中,身份切换自由,可同时 利益的统一性。因此,“改文风”作为党报 受效果。目前,整个社会的知识文化水平 兼顾“传者”和“受者”。党报在信息传播 服务大众、影响大众的发展选择,必须始 明显提高,对于新媒体技术的接受程度 中呈现单向性、单一性,在便利上无法和 终坚持新闻本质和宣传特质的有机结合, 高、接收速度快,也因此拥有了更多信息 新媒体比拟。 以维护这两种利益的统一。而这一结合 渠道。对于新媒体,党的更新速度和信息 3、媒介市场调整影响传统新闻媒体 点,就是对党报“党和人民的喉舌”功能 量,缺乏吸引力。 发展 的不断拓展:党报既要“上情下达”,也能 3、思想观念改变 党报也在市场中角逐行业竞争。然 “民意上通”,在“服务党和政府、服务百 一直以来,党报是重要的新闻宣传力 而,目前的市场环境是,纸媒在全球范围 姓群众”上下功夫,在“服务‘上下’一体 量,发挥着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然而,随 内的缩减。原因有二:全球经济衰退和互 化”上下功夫。今年3月起,安徽日报推 着社会组织形式和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 联网及数字媒体冲击。而后者,被认为是 出的一系列调研报道,就是对拓展这一功 受众对于包括党报在内的媒体,与自身关 关键点。新媒体的理念和技术迎合了受 能的探索。《山南农民种地调查》、“从一 系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从被动地接 众,运营成本较低则迎合了投资者。这两 号文件看强农之路”等一系列报道,着力 受宣传,到主动要求参与新闻发布,不再 大优势,直接或间接地分离了纸媒受众。 于对热点、难点问题的深度思考和报道, 认为党报高高在上,期待以平等姿态相 总之,在新媒体面前,党报呈现传播 让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得到党和政府关注, 处。 形态单一、传播方式固定、市场竞争力低 同时引导民众正确对待,探求正确的解决 总之,党报的时效性、信息量和“高 的劣势。这迫使党报取长补短,通过优化 之道。 高在上”的话语风格,背离越来越多受众 传统优势——内容,挑战新媒体在新闻内 (二)有机结合报道手段与报道效果 的需求。党报内容应适应受众需求。 容上的短板。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 (二)介质现实:技术发展引发传播 (三)功能现实:政治环境发展引发 动权,透明度决定公信度。”报道手段是 环境改变 宣传观念改变 指党报优化内容和形式的方式,而报道效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讯息”。也就 党报是先天携带政治宣传功能的新 果,就是指党报的传播力、影响力、主动 是说,对于社会来说,真正有意义、有价值 闻纸。宣传的传播特点有这样几条:关心 权、公信度。“改文风”的最终目的,是提 的“讯息”,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 主体;偏重单向;侧重直接;强调覆盖;具 高报道效果;报道效果通过报道手段实 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 有刚性;重视信息筛选。也就是说,党报长 现。优化内容,就是“追求‘实’和‘真 一。 社会变革。传播环境在新媒体技术作用 期是以强势姿态面对受众。④ 党报要通过抓住党和群众关心的焦点问 下,发生了如下改变: 随着社会民主意识的发展、传播环境 题、社会舆论热点问题和应知未知的内 1、传播形态多元化5I发传播效果改变 的改变,受众对信息的透明度、真实性、多 容,强化党报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抢占话 党报是平面媒体,传播形态单一。而 维度的要求愈来愈强烈,被动接受宣传的 语权,引导舆论。优化表达,包括优化外观 电邮、QQ、博客、微博、微信等等传播形 时代一去不返。党报要追求宣传的有效 形式和创新内容表达。除了直观的形式 态,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 性,就要接受现实,创新“宣传”。也就是 外,还可通过视角、细节、语言风格等,增 众传播等各种传播类别,整合化、立体化。 说,宣传主体强势的基本态度虽然不能发 强竞争力、吸引力、亲和力。如安徽日报, 无论是“点对点”、“面对面”,还是面向 生根本改变,在技术处理上,却要更多考 从2012年12月份起,将常设栏目“百姓 整个群体的点面一统,甚至整个社会的大 虑受众感受,关注受众需求。受众需求大 故事”提到头版甚至头条,让普通群众唱 规模传播;无论是传统媒体擅长的,还是 致可分为内容需求和形式需求。因此,党 起头版新闻的主角,让读者眼前一亮。 不擅长的,新媒体都能迅速占领一快阵 报要改变内容和形式——“文风”。 (三)有机结合管理创新和内因激发 6 2ol3年第12期 闻啦簪 一篇失实报道缘何被“爆炒" 对遗产税报道热的思考 。吴晓燕 【摘要】今年9月下旬,关于“征收遗产税即将提上日程”的消息甚嚣尘上 尽管随后相关当事人称消息并不准确,但民众的关 注度并没有随之烟消云散。各大主流传媒热度不减,出现一番“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报道热浪。本文抽丝剥茧,分析遗产税报道引 发舆论热议的真实缘由,探讨如何在新闻真实和热点事件之间寻找平衡,从而规避失实报道。 【关键词】失实报道遗产税热点事件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在业内人尽皆 在一次讲座上透露上述消息的。并提到了 税的报道被打上了失实报道的印签,“乌 知。但是今年9月下旬,一条关于“征收 他对开征遗产税的看法——“目前推出时 龙球”事件也已尘埃落定。 遗产税即将提上日程”的消息突然见报 机并不成熟,还需要过三四十年才可行。” 类似的失实报道近来频频见诸报端, 后,尽管随后当事人声明消息并不准确, 这篇报道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被媒体 例如“延长养老金缴纳年限已成定论”、 但各大主流传媒不仅没有刹车,反而热度 海量转载,一些网站设置了主题调查。就 “延迟退休年龄几成定局”等等。这些所 不减,出现一番“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 在坊间揣测开征遗产税的“靴子”何时落 谓的新闻报道,有的自称援引“参与制定 报道热浪。其中隐藏着怎样的潜台词?如 地之时,国庆长假首日的一则声明则使传 政策的专家”的说法,有的自称“某知情 何分析这特殊的一幕?这如同一个玄秘的 言不攻自破。国务院参事网于10月1日 人士透露”,表面看起来真实可信、言之 谜,引导着笔者去索解究竟。 刊登了《国务院参事刘桓声明》。声明一 凿凿。但事后经政府部门证实,这些所谓 思考一:失实的报道缘何屡禁不止 派端肃板正:“自2013年9月以来,就遗 的报道都是捕风捉影。 征收遗产税报道的肇始者是南方一 产税问题我没有接受过任何新闻媒体的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恪守真实性原则 家媒体。9月23日,这家媒体率先披露了 采访,也没有发表过任何有关遗产税方面 是大众传播媒体立身之本。管窥失实报道 国务院参事、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 的学术论文。” 出炉的过程,不难发现:记者未能深入到 长刘桓称征收遗产税被写入党的十八届 《新民晚报》率先披露了开征遗产税 一线采访,没有从采访对象手中获取第一 三中全会文件草稿。这篇报道提及刘桓是 的新闻属失实报道,至此,有关征收遗产 手资料,甚至没有通过电话、电邮、微博等 ・+*+-+-+-+-—・卜 +-+-+-+一+-—・卜一— 一一+一+-+-+-+-+一— 一”+”+-——卜-+一+一+一+一+-+-—卜 “改文风”改的是一线记者、编辑的 采编人员积极性的方法。 海市民阅读现状的实证研究 ,(《科技与 文风,需要他们沉下身心、扑到基层。如何 “改文风”考验党报的发展智慧,是党 出版 ,2012(2) 长期保持记者、编辑的积极性,用心用脑 报勇于面对现实,进行自我革新、自我发 ③《要带头改丈风展现新气象 “改文风”,则需要长效管理机制保障。 展的优化选择,也是促进创新新闻宣传科 改丈风大家谈》,学习出版社,201 3 “改文风”的常态化也相应促进党报管理 学化水平再上新台阶的根本举措。口 ④叶皓, 从宣传到传播——试论新 的创新。摸索一套科学的机制,激发记者、 时期宣传工作创新趋势 , 现代传播》, 编辑的积极性,是党报需要认真考虑的现 参考文献 2009(3) 实情况。除考核表彰奖励机制、人才选拔 ①田珂,<<2012年全国报纸发行市场 ⑤谢国明、张炜, 内容优化表达创 机制以及稿件评价机制等管理机制外,以 大盘点 , 中国报业 ,201 3(2) 新时效提速 , 新闻战线 ,2 01 3(1 0) 活动促进“文风”改进,加重版面上能够 ②邓香莲、张卫, 解析新媒体环境 (作者单位:安徽日报报业集团) 体现“改文风”内容的比例等,也是激发 下国民传统阅读时间的变化——基于上 责编:姚少宝 勃闻嗡謦 2o13gg'12.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