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鱼类暴发性出血病防治技术
作者:邱岐强
来源:《农业与技术》2013年第10期
摘 要:本文对淡水鱼类暴发性出血病的临床表现和发生特点进行了介绍。总结了其防治措施。期望为淡水鱼类暴发性出血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暴发性出血病;症状;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688.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淡水鱼类暴发性出血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鱼类流行病,其具有发病快、死亡率高、治愈困难,流行性强等一系列的特点。该病容易在夏季及鱼类生长的旺季爆发和流行,因此会给养殖户带来很大的损失。为了在最大限度保障鱼类的生长和养殖户的收益,必须想办法对该病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 1 爆发性出血病的症状
暴发性出血病的症状较多,当鱼类感染此病时,会有反应迟钝、活力较差、食量减小甚至停止进食等,有时它们还会出现上浮独游的症状。如果鱼类刚感染此病时,其一些部位会轻度充血。从鱼的外表可以观察到其口腔、头部、眼眶、鳃盖表皮和鳍条基部充血,两侧肌肉轻度充血,鳃淤血或苍白。对于一些鱼,其会表现出“金鱼眼”的典型症状,即眼球突出,口腔颊部和下颚部充血发红。当病情加重时,其体表严重充血,就会造成内出血;眼眶周围充血,腹腔内积有淡黄色透明腹水或红色浑浊腹水导致腹腔膨大,肛门红肿;对于鱼的鳃、肝、肾,其颜色比较浅;对于胆囊,其比较大;对于肠来说,会导致肠系膜、腹膜及肠壁充血,大量的黏液占据肠内,偶尔可见积水或气题充满肠腔内,导致肠被胀得很粗;对于肝组织,其易碎且模糊,或呈粉红色水肿;有时脾脏淤血呈紫黑色,胆囊呈棕褐色,胆汁清淡。该病病程由于鱼体本身体质存在差别,因此病程的时间长短也存在一定的差别,病程也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这主要是由于病鱼的种类和年龄差距造成的,这样就使病鱼在发病时有不同的表现,有少数的病鱼甚至在没有表现出明显症状的情况下就发生了死亡现象。 2 爆发性出血病的特点 2.1 被感染鱼的种类多种多样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暴发性出血病主要感染鲫鱼、鲤鱼、草鱼、鲢鱼和鲮鱼等二龄鱼类,该病的发病率可高达60%~100%。此外,该病也可感染一少部分当年鱼及三龄鱼,同龄鱼的不同个体之间也会存在发病的现象。总的来看,该病的发病规律如下:发病鱼的鱼体长度一般在7.5~15.4cm,体重在18.0~125g,个体大的鱼死亡较快,不同鱼类的死亡顺序一般为白鲫鱼、鳊鱼、鲢鱼、鳙鱼和鲤鱼等。 2.2 流行范围广
该病在我国广大的南方渔业发达的地区都有流行,如长三角地区、中南地区、华南地区等,很大的损害的渔业的发展。 2.3 流行时间长
主要在4~11月流行,在2月份南方省份也会有病症出现,每年的夏季是发病的高峰期。发病时水体的温度一般是20~37℃,在水温为25~30℃时发病率最高。 2.4 死亡率高
该病的死亡率通常为50%以上,高的时候可以达到80%以上甚至100%。 3 暴发性出血病发病的生态及环境特点 发病的养鱼池通常会有以下几个特点: 3.1 不经常清理的老鱼池居多
因为这类鱼塘常年不对鱼塘底部进行清理,从而使得鱼塘底部的淤泥增多增厚,这样很容易导致病原体和细菌的滋生,并且还会使生活在里面的鱼类产生缺氧的现象。 3.2 消毒措施不到位
由于渔民预防鱼病意识薄弱,较多的鱼池在放养鱼时,没有对鱼种经消毒。对预防鱼病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3.3 鱼的食物的质量、管理存在问题
食物不干净,没有及时的清除食物残渣,容易滋生细菌和病原体。对食物没有完善的管理体系,对投饲量的多少没有概念。 3.4 水质恶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鱼池放养密度、施肥量、未经发酵的有机食物如禽畜粪肥等都会对水质有影响。放养密度越大、施肥量越多、未经过发酵处理的有机食物越多等因素都会导致养鱼池中水质的恶化,再加上不能及时对水池进行换水,就更容易造成鱼类的发病。 3.5 气候异常
常气候变化异常,也有可能导致水质突变化,引发鱼类发病。 3.6 寄生虫的存在
池塘里锚头鰠、中华鰠病的流行很有可能诱发这类疾病。 3.7 动网的影响
鱼池里动网会导致鱼的大量死亡,因此,动网擦伤鱼体是加剧病情恶化的因素。 4 爆发性出血病的防治技术 4.1 预防措施 4.1.1 彻底清塘、清库
在鱼种放养前用生石灰或强氯精等彻底清塘消毒,水库在冬季让无水区充分曝晒,小水库冬季起捕后,也要用生石灰或强氯精彻底消毒。 4.1.2 苗种选择与消毒
建议从原(良)种场选购,防止品种退化,抗病力下降。应选用优质健康、抗病力强、活波好动、色泽鲜亮、无病无伤的良种鱼苗。在鱼体消毒前应认真做好病原的检查,以免把病原体带入池塘。在鱼种下塘前,用15×10-6~20×10-6的高锰酸钾液消毒10~15min。或用2%~3%的食盐水消毒5~10min,以消灭鱼种体表的病原等。最好,鱼苗种下塘前用爆发性鱼病疫苗浸泡免疫,使鱼体获得较好的免疫能力。 4.1.3 科学放养
应根据池塘、水库条件,积水水平及防病能力等因素,科学确定放养品种,搭配比例,放养密度等,使鱼类生活于密度合理,搭配科学的优良水域环境中,确保鱼的健康生长。 4.1.4 加强水质管理,改善水体环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定期泼洒生石灰调节水质;及时加注新水,增加养殖水体溶解氧,以缓解密度过大的矛盾,防止缺氧浮头;采取生物、机械、化学等多种增氧措施,提高水体溶氧量,增强抵抗力。还可通过施用EM原露、活水宝(枯草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制剂的方法,以改善水质和底质,消除氨氮、亚盐、硫化氢等有害有毒物质和气体。 4.1.5 合理投饵
饲料应新鲜,不投变质过期饲料,提高鱼体抗病力。正确掌握投饵技术。提倡少量多次的投喂方式。节省饵料成本,减少饵料浪费。减轻残饵对水质的污染。 4.1.6 科学施肥
根据鱼类的具体要求和池水透明度,适时适量施用肥料。以确保不对水质造成危害性影响。严禁施用未发酵的粪肥。提倡使用生物有机肥(菌肥),可起到肥水育藻、改良水质和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达到生态防病的作用。 4.1.7 流行季节,提前预防
5~10月是爆发性鱼病流行季节,应做好鱼类体表寄生虫的检测,及时杀灭鱼体寄生虫,以免鱼体受伤染病,再结合水体消毒,使用稳定性二氧化氯或溴氯海因等消毒剂杀灭病菌。每隔15d左右,每千克饲料中添加恩诺沙星1~2g或三氯异氰尿酸粉0.5g,内服3~4d,有效预防爆发性出血病的发生。 4.2 治疗措施
针对淡水鱼类暴发性出血病的一些特点,在对该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必须要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好最佳的治疗时机,避免给养殖户带来更大的损失。本文总结了一套治疗暴发性出血病的方法。 4.2.1 先杀虫
每667m2水深1m用阿维菌素20~25mg或辛硫磷溶液15~20mg,用水稀释后,顺风向全塘(库)均匀泼洒。 4.2.2 进行水体消毒
每667m2水深1m泼洒复方剂戊二醛、苯扎溴铵溶液100mL或强氯精200g或二溴海因170g。病情严重时,隔日再用一次。 4.2.3 使用内服杀菌剂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每千克饲料中添加三黄粉5~6g或三氯异氰尿酸粉0.5g或诺氟沙星2g制成药饵,每天投喂1次,连续4~5d为一疗程,若病重可延长服药期,直到康复。 4.2.4 消毒后注意事项
消毒后隔3~4d,全池再泼洒一次EM原露,枯草芽孢杆菌等有益微生物制剂或PGPR菌(侧芽胞杆菌)生物有机肥,有利于保持有益菌的优势,抑制有害菌的生长。 5 结语
本文对淡水鱼类暴发性出血病的症状、特点等进行了介绍,由于该病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传染病,因此需要采取措施对该病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只有这样才能将该病的发病范围及损失控制在最小。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对淡水鱼类暴发性出血病的预防方法进行了一些简单的总结,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诊治措施,希望能为从事淡水鱼养殖工作的人员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聂素珍,习小红.浅谈池塘暴发性出血病的防治[J].江西水产科技,2010(2):37. [2] 熊艳兵.淡水鱼类暴发性出血病的治疗[J].渔业致富指南,2012(18):63.
[3] 王宁.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出血病的防治技术要点[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24):32.
[4] 刘志玲,唐启胜.淡水鱼类暴发性出血病防治技术[J].科学养鱼,2013(3):88. [5] 章秋虎.主要淡水鱼类暴发性出血病综合防治技术[J].江苏农村经济:品牌农资,2012(4):53.
[6] 孙海华.淡水鱼类暴发性出血病临床表现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1(23):351.
[7] 许玉清.方治淡水鱼类暴发性出血病的几点体会[J].海洋与渔业:上半月,2011(8):76.
作者简介:邱岐强,男,本科,水产养殖助理工程师,从事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工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