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期JournalofLianyungangTeachersCollegeNo.2
y文章编号:1009-
7740(2006)02-0051-04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论语翻译研究
韦汇余,张新
1
2
(1.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江苏连云港222006;2.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江苏连云港222006)
摘要:文章在概述了论语翻译中的问题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渊源的基础上介绍了语境理论,以语境理论为指导,围绕情景语境中的三要素(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对论语所反映的情景语境进行了宏观分析。通过分析,得出教学情景语境为论语的基本情景语境的结论,进而通过翻译实例的分析,探讨了将教学情景语境应用于论语语篇翻译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关键词:系统功能语法;论语;翻译;语境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论语是一部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语录体典籍。几千年以来人们对论语的注解、诠释、翻译、研究的工作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与其相关的著作可谓层出不穷。论语的现代文翻译版本国内目前已有十几个。有这么多的翻译版本,一方面说明现代人对论语的翻译的重视,同时也从另外一个方面反映出现代人对论语的解读、翻译远非达到一致。我们所见的论语翻译版本,多是译者在传统的汉语语法框架下,运用对等翻译模式翻译的结果。这些版本的译者要么过多关注字、词对应的信,而忽略了语言是一个具有社会功能的系统;要么不自觉地按照自己所处文化语境去理解论语,而忽略了语言所具有的开放的、与语言运用的社会环境相联系的、可供选择的意义潜势,从而脱离了当时的情景语境,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可见在论语的古今翻译过程中,译者感到困难的往往是对论语原文所处情景语境的把握。所以,如果我们仍然囿于传统以字、词、句为中心的语法框架体系中,很难解决这个原始语境还原的翻译难题。因此,翻译者须突破传统语法体系的限制,以新的语法理论体系为视角去寻求论语翻译手段和方法上的突破。
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对语境的关注为语言翻译的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这种语法体系的确立,使我们摆脱了单纯分析语言内部结构的片面性,从而转向对语言多层次的内部结构和多种外在因素进行静态和动态研究分析。它把语言看作系统,研究语言选择的过程或结果,是对语言结构在语篇中的功能
研究。
[1]129
运用语境理论,译者可以更科学地分析
原文,并能够译出令人满意的译文。实际上,在中译外语言的翻译实践中,语境理论已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如:黄国文将该理论用于对古诗的中译英研究中,并对古诗的英文语篇做了功能语篇分析
[2]
;徐
王君相继从系统功能理论的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等
角度对儒林外史的汉英翻译进行了语篇对比分
[1,3]析。
一、语境理论概述
语境(context)是研究语言使用(形式)和功能的一个重要的语言学范畴。国内外各种语言学派对语境的认识不尽相同。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语境指的是言语活动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所处的境况。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在一定的语境中发生,并在一定的语境中被理解或得到解释。在这里,语境不再仅仅是一个涉及语言使用环境的笼统概念,而是一个从符号学角度来解释语言使用的抽象的理论范畴,用于描述意义潜势和语言体现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系统功能语言学通过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上下文语境来区分不同的语境类型;这些语境通过纯理功能和词汇语法系统来体现。文化语境指讲话者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文化,即整个文化背景,对应于语篇体裁;情景语境指当时正在实际发生的事情,即语言发生的实际环境,对应于语域;上下文语境对应于语言表达形式。
情景语境(语域)包括三个要素: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它们分别制约着作者(或说话人),
y
收稿日期:2006-01-28
话语基调对应于人际功能,话语方式对应于语篇功能。概念功能指的是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中各种经历的表达,即反映客观和主观世界中所发生的事,所涉及的人和物以及有关的时间、地点等因素。人际功能指语言所具有的表达讲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及其对事物的推断等方面的功能。语篇功能是指语意层中把语言成分组织成语篇的功能。
总之,语境把语言形式与情景联系起来,由此产生语境意义。语言的功能就是语言在情景中的作用,即意义。我们可以根据情景语境来预测语篇,同时,也可以从语篇特征预测出情景语境的特征。
二、论语翻译的语境方法
系统功能语言学者提出了概念功能对等人际功能对等和语篇功能对等的语境翻译方法。具体地说,翻译一般是寻求原文和译文在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的对等;翻译的单位应该建立在语篇上,即翻译应寻求原语与目的语言的语篇在同一情景语境中具有相同意义和相同的功能;并且在寻求两种语言语篇概念对等的同时,还必须寻求两种语言的语篇在表达说话者的态度、动机、判断、角色等人际意义以及在表达媒介、渠道、修辞方式等语篇意义的对等。这对我们经常说的信达雅的翻译准则作了全新的诠释,解答了我们如何用恰当的目的语译出原文的意义和风格的问题。也就是说,寻找意义和风格的对等实际上是寻找古文言文语篇和现代文语篇的情景语境的对等。翻译不只是要译出字词本身,更要译出意义甚至原始文化语境,译者的首要任务便是分析原文相关的背景知识,包括原文的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语篇语境,从而得出翻译要求。所以,我们认为论语的今译实际上是努力寻找古今汉语同一语篇在同一语境中功能上的对等。论语的今译文应该尽量体现原文语境的特征(语篇的、情景的),并能恰当地反映和表现原文所赖以产生的语境。因此,译者在翻译前必须给予原文语境足够的关注,才能准确理解原文的信息;在翻译的理解过程中必须从语篇语言中派生出一些限定语篇的系统规则,然后利用这些系统规则集合在一起构筑原文的情景语境。
情景语境的三要素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的不同类别和特定的语义类型有密切的关系。在一定的语言运用中,如果情景特征一定,那么某些语言特征就可以从这些情景语境中恰当地派生出来。译者除了根据情景特征以说话者作者的身份预测语篇特征外,译者同样可以以受话者读者的52身份根据语篇特征对语言发生的情景,从话语范围、话语方式、话语基调三个方面进行预测。
陈璧生在一则<论语>语录的二千年命运一
文中就曾指出在古文翻译成为现代文中,如果忽略了语境,强古人思想以就现代汉语,就会影响我们对古人思想的认识。我们今天要解释经典,则必须回到历史语境中去,回到经典文本的创作语境中去。南怀谨在<论语>别裁中也指出,以全部论语来讲,它本身就有一贯的系统,完全是对的。我们不需要以新的观念来割裂它。问题出在过去被一般人解释错误了。我们要把握真正的孔孟思想,只要将唐宋以后的注解推开,就自然会找出孔孟原来的思想。这叫做以经解经,就是仅读原文,把原文读熟了,它本身的语句思想,在后面的语句中就有清晰的解释。以这个态度研究论语,它可以说前后篇章贯而通之,因此我不主张改编。从系统功能理论的角度来看,陈璧生所强调的语境可以理解为我们所说的语言运用的环境;南怀谨先生强调论语有其本身一贯的系统实际上就是要求对论语原文语篇所提供的上下文语境的充分利用,而以经解经实际就提供了对论语解读的方法,即充分利用原文语篇的上下文语境实现对论语原始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的预测和还原,而不是用后人所处的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去替代论语的原始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
三、论语原文语境和翻译实例分析
就论语本身的编纂者而言,目前学术界倾向认同论语的编纂者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定成书的时间应在战国初期,最后的编纂者很可能是曾参和有若的弟子,并以曾参的弟子为主。因为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曾子出现17次,有子出现4次)。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所以根据论语语篇中对孔子、曾参和有若的称谓的特征以及班固的记述,我们基本可以断定论语语篇的总体话语方式为问答式的对话体,即论语的语篇主要是对师生口头对话的记述。我们据此对论语中的情景语境的配置情况进行了如下分析:话语范围孔子向其弟子(同时也包括其他人)讲述自己的政治主张、教育原则、伦理观念、品德修养等;话语基调说话者与受话者的关系为老师与学生。具体地说,论语中情景语境
的话语基调又包括:(1)生师对话,即学生们向孔子请教,孔子所回答的话;(2)人师对话,即当时社会上的一些人询问孔子一些问题,孔子所答复的话;(3)生生对话,即学生们互相交谈,但所谈又是直接或间接地从孔子那儿听到的话。其目的是传授自己的观点,教育弟子及其门人。话语方式对话,通过口头(之后也通过弟子的记录)传播,并留有现存论语的书面稿(基本是口语的记录)和对相关对话语篇语境的描述(书面语)。
从这些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论语中对话的情景语境基本为教与学的情景语境。所谓教学情景语境是指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交际语言所产生的特殊情景语境。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教学情景语境应为论语语篇翻译的基本立足点和出发点。在确定论语的情景语境为教学情景语境的前提下,为了能够把论语在尽可能保持其原本意义与语言风格的前提下,准确、通畅地用目的语表述出来,译者在论语翻译的表达过程中的视角应该是受话者。
我们将通过一则翻译实例,对论语原文和翻译语篇的教学情景语境进行探索性的对比分析。运用语境理论对论语的古今翻译语篇进行例证性的分析,涉及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话语范围、话语基调、话语方式。由于篇幅的限制,我们仅选取了论语学而第一章第一篇原文和三个版本的中译文进行了分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的直接参与者之一,故我们称其为隐性的一方(即生)。其次,从话语基调来看,本例交际的双方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即
师与生的关系:师是信息的提供者,生是信息的接受者;二是交际双方的情景关系即当时孔子对其弟子说话的教学情景关系。从表面看,孔子与其弟子是师生关系。从深层意义上说,相对于学,他们都是求学者,处于平等的关系层面,他们正在一同探讨学而时习之等所能激发的感知体验。最后,从话语方式看,本例包括叙述文字(编者的话)和引述语(孔子的话)。
明确了本例语篇的话语范围、话语基调、话语方式,我们就不难理解,孔子此段话语的出发点和核心都是围绕学和对学的体验而展开的话语。语篇中孔子的话虽属于口语体,但这些话语明显与孔子作为教师的身份是十分适切和妥贴的。孔子的话语真实地映现了当时的语境(教学情景语境与文化背景),因为,任何语言都是在一定的语域中使用的语言。语场、语旨和语式表现了语域的选择,同时也决定了交际的内容、交际双方的关系和交际的方法。然而,从例证的三个不同版本的中译文可以看出,三句话基本被译成一句话一个意思,前后句子没有什么连贯性。可是,如果我们将这三句话放在教学情景语境中去理解,可看出它们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孔子用反问的方式不亦乎引出述位,同时不亦乎成为本篇章的连贯手段,在语义上三个述位更是逐步加深从乐悦到君子,从自我内隐体验到对待他人行为的外显体验、评价体验。从语境理论的视角来看,本例语篇的功能实际上是教师在启发学生对学的思考和对习的体验。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将此段试译为:孔子说:(我们)学了知识并且能够经常地把它们应用到实践,(从而掌握了它们),这种体验不是令人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和我们切磋学问),这不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吗?有人不能感知、理解(我们的这些体验),而我们却并不生气,这不正体现了作为君子的一种风范吗?
我们从系统功能理论的角度谈了语境在论语翻译中的作用,目的是引起相关人员对运用语境理论来解决论语翻译难题的关注。就论语的具体语篇分析而言,我们希望这一尝试可以有助于揭示原文和译文以及各种译文之间所存在的差异,评价译文的水平和交际效果。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将系统功能的语境理论引入论语翻译的研究,不是为
53译文:
(1)孔子说:学习了而时常温习,不也高兴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不赏识、不重用)我,我并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4]1
(2)孔子说:学习而经常实践,不是很愉快吗?
有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是很快乐吗?没有人了解自己,并不烦恼怨恨,这不才是君子吗?[5]27
(3)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
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6]2
首先,本例语篇的话语范围:这是一个孔子和其弟子一起讨论学的语篇片段。在本例这个语篇中,交际的一方孔子是显性的一方(即师);交际的另一方弟子的话没有记录,但从论语本篇的话语范围,我们不仅可以推知其弟子是话语的接受者,而且也是这个语篇的直接引发者,是此语篇交际双方
了印证语境理论而从论语中找例子,而是为了解决论语翻译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帮助译者更好地
了解论语的语境特征。
参考文献:
[1]徐王君.儒林外史英汉语对比研究:语言与文化[J].外语教学,2003(2).
[2]黄国文.功能语言学分析对翻译研究的启示清明英译文的经验功能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5).[3]徐王君.儒林外史英汉语语篇对比研究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尝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2).[4]徐志刚.论语精选综译:中、英、日[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1.[5]李泽厚.论语今读[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6]陈国庆,何宏.论语[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韦汇余(1974-),江苏连云港人,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和翻译的教学与研究;张新(1974-),女,江苏连云港人,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讲师,主要从事古代汉语的教学与研究。
OntheTranslationofLunYu:
APerspectiveofSystemic-FunctionalGrammar
WEIHui-yu,ZHANGXin
1
2
(1.DepartmentofForeignLanguages,LianyungangTeachersCollege,Lianyungang222006,China;
2.DepartmentofChinese,LianyungangTeachersCollege,Lianyungang222006,China)
Abstract:ThepaperfirstintroducestheproblemsintranslatingLunYu(TheAnalects)andthesystemicfunctionalgrammar.Then,itpresentstheconceptofContextofSituationanditsthreevariablesofField,TenorandMode.BasedonthetheoreticalframeworkofContextofSituation,thecontextofLunYuissystematicallyanalysed.Accordingtotheglobalanalysis,itisarguedthatteachingcontextisthebasicContextofSituationinLunYu.ThisargumentisexemplifiedbyfurtherdiscussiononthetheoreticalandpracticalvalueintranslatingLunYu.KeyWords:systemicfunctionalgrammar;LunYu;translation;context
5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