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阳街道
(北)城上
城上,坐落于句容城北5公里处。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为“北城上”,时属移风乡,今属华阳镇,得名于东晋所建的北城。《弘治句容县志》载:“北城在县治八里许移风乡”。
东晋咸和三年(328年),由荆州刺史陶侃,在此筑垒,建一土城驻守,抗拒苏峻叛乱东进而得名。
2008年4月,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考古人员对城上村南面的城上村遗址进行了勘察及考古发掘,遗址现场文化堆积丰厚,有古代筑城的夯土层和环壕(护城河)设施,被国家文物局评为“2008年全国重要新发现”,2011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南)城上
城上,原名南城上,在句容城西南4公里。为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福祚乡一十五村之一。今属华阳镇新生行政村。得名于东晋所建的南城。《弘治句容县志》载:“南城在县治南五里许福祚乡西。”
东晋咸和三年(328年),江州刺史温峤抗拒苏峻叛乱东进,在此筑一土城而得名。两军相持日久,温峤军粮尽,陶侃分粮援峤军,峤军毛宝烧苏峻湖熟的积粮,苏峻军见无粮无战志,苏峻战死。
为区别于北面的城上,民间称北面的城上为北城上,称南面的城上为南城上。
官庄
今属华阳镇下甸行政村。《弘治句容县志》记载:元代王德甫,移风乡人,博学能诗,元以儒行任真州(今仪征、六合等地)判官,公正有为,保陛本州知州。当元季飘然归隐。明朝累如弗起,营田筑室,种菊自娱,号曰菊叟。后来乡人称其所居之所为官庄。
河头村
位于句容城东北,华阳镇下甸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
句容河自房家坝向东北与向北有2条源流,河头村位于一支流的河源处,故名。
河头村在句容城东南五里,地处高岗,是句容境内太湖水系与秦淮水系的分界岭,当年句容古运河“上容渎”的东西交汇点。
三国时开凿的句容古运河“破岗渎”,由于地势高,所蓄水量有限,到梁代时便被废弃,另开了一条“上容渎”,以取代破岗渎。
上容渎从河头村村东五道坝处开始,实行“顶上分流”。一支东南流,东经洛阳河入丹阳延陵界;一支西南流,出句容界,西流入秦淮河,转入长江。
到陈朝陈高祖时,由于“上容渎”埭多而水浅,又废上容渎转而重新启用破岗渎,上容渎终至湮没。
河头村发现的上容渎遗址,2008年被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钤塘
俗称剑塘,现为华阳镇新坊行政村一自然村。村子以塘取名。
鈐,读qián,字典有印章、官印、锁、农具、祭器等几种解释。村北 原有一长方形约80多亩面积的大塘,塘中间有一土墩像钤记,故名鈐塘。又传说黄巢造反之初,杀人无数,在大塘边上猛然醒悟,解下宝剑扔进了大塘。以后群众把扔剑的大塘称为剑塘。
1976年,老田冲格田成方,将塘填了。塘已不复存在,但村名沿用至今。只不过地名录与文字上不叫剑塘而叫钤塘。
周戴
华阳镇新生行政村的周戴自然村是个古村落。明清时属福祚乡,福祚乡一十五村,周戴是其中之一。
周戴村在城西南,村因圩得名。
相传古代有周、戴二姓人氏在此筑圩,后以二姓叫周戴圩。周戴建村后,以圩得名周戴村。
两姓患难与共,亲如一家,因此有了周戴不分的说法。由于方言的缘故,当方“周”与“九”同音,“周戴不分”还被误为“九代不分”。 周戴村在太平天国时期遭到严重破坏,原本的周戴二姓,已不知所踪,唯一的一支戴姓,是解放以后从纪家边迁来。现在的周戴村以章姓居多,村中心曾有大型章姓宗祠。因为没有了老周、老戴,村民把周戴村名改为了周岱,但官方地图仍显示为周戴。
杜榨
杜榨现为华阳镇云塘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位于句容城北二三十里处。
据说古代一位姓杜的人家,开了一个油坊,故村名杜榨。古时,下蜀是物资集散地,句容与下蜀之间,来往有一条大道,杜榨村处在这条大道之上。
明清时期,杜榨村最为繁华,当时居住有近200余户人家,全村没有一间草房,全部是瓦房,南北一条街,两头村口均建有楼门,房屋分东西向,门对门建造,中间一条石板路。从村口楼门处上了房屋的走马楼,可以从村南走到村北。该村一张氏的大户人家三进厅房,立柱有50厘米粗,亭院花台楼阁,路面条石铺成。
解放后的杜榨,普渡乡人民政府和北山人民公社也曾设在此村,粮站、信用社、供销社、饭店、云塘中学、卫生所、卫生防疫站、邮政代办所一应俱全。
1958年建北山水库,句蜀路从杜榨至湾山段被淹中断,1963年,句蜀路改道,杜榨不再是交通要道。
光里庙
光里庙位于句容城东北六公里处,村以庙取名。现属华阳镇赵塘行政村。
光里庙是关帝庙。有五间两进,民间尊关羽为真武大帝,因此光里庙又叫真武大帝庙。
光里庙村有一小山,叫城头山。考古发现,城头山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
城头山遗址面积约2.8万平方米。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晚期和商、西周、春秋各个时期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其他遗物。发掘了新石器时代墓葬35座。
此处新石器遗址的发现,不仅使句容的历史上溯到距今五千年以上,而且可构成与商、西周、春秋各时代一个完整的文化序列。
1999年,城头山遗址被镇江市政府公布为镇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房家
房家,今属华阳镇里巷口行政村。
房家村过去仅有房姓一户,孙姓两户,另有数户许姓和李姓,李姓是由先辈自苏北挑箩担逃荒过来的。因首先来此定居的是房姓,故村名“房家村”。
又传说“房家”原名“方家”,房姓其实姓方,还是方腊的后裔。 方腊是北宋末年长江以南,江浙境内农民起义军首领。传说方腊曾以“房家”作过起义据点,又说他就是房家村出籍。
传说方腊起义失败后,房家方姓为避免株连九族以谐音而改姓房,并将原村名“方家”改称为“房家”。
该村古时曾建造过“方腊庙”,以纪念“方腊”先祖。庙址在房家村西南侧的一山丘上,后因战火被毁。据说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有人在庙宇旧址的山丘底部挖到箭镞、铜镜之类器物。
房家村子边上就是河,句容河的一段,叫东桥河。1962年,为蓄水灌溉,在东桥河房家村这地方建了座拦水坝,水坝以村取名“房家坝”。
2011年6月,崇明公园和市艺术中心相继在这块地段开工兴建,崇明
公园园名由著名学者、作家余秋雨题写。
1985年春,农民在房家坝挖鱼池,在距地表一米处出土三件元代青花瓷器。一件是青花云龙盖罐,两件是青花云龙梅瓶。
这三件青花瓷器都是口朝下,可以看出当时是精心埋入地下的。 有人猜测,这三件瓷器是元末徐寿辉的军队横扫江浙时被埋入地下的,也有人说,元代句容郡王土土哈府设城内,至元元年(1335年)第三代郡王达郎达贲(邻)与其侄想废掉元顺帝,后事败被诛。这些宝贝可能是这一时期从郡王府流出的。
这三件青花瓷器属于国家一级文物,为句容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木瓜园
今属北相行政村。
木瓜园曾名李家村。数百年前,村上住有李姓;后来,山东一个叫巫文一的人来到李家村落户,姓巫的家族越来越兴旺;之后李姓消失,只剩下巫姓一族。弘治县志载:木瓜园是过去种植木瓜的园地,故得村名。
新坊
公元 1489 年立登科坊,后重建新牌坊,故名。民间传说黄巢起义,大开杀戒,在现在后白镇的阙巷村,直杀得村巷血流成河,成了血巷。邻近的此村村民整天人心慌慌,魂不守舍,准备弃家而逃,后来听说长毛大军从阙巷村出来大发慈悲,不再杀戮了,于是大部分村民就不在外逃,整天把门关着,静静地呆在家中。果不其然,大军经过此村时,没有再杀一个人,当时这个村就叫“心慌村”,方言“心慌”音同“新坊”,后按当地方音,改名“新坊”,沿用至今。
北阳门
北阳门以古城门中的“北阳门”得名。
北阳门原为白羊门,建于唐代,白羊为句容六门之一,位于古城东南。白羊为星座,白羊座是黄道十二星座之一,白羊座的符号用羊的角来表示,其守护星为火星。砌于白羊门上的城砖有的带有羊角符号。
句容话“白” “北”不分,“羊”与“阳”又同音,故叫成了“北阳门”。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重修城墙,并题城门额:东为太平门;西为致远门;北为广运门;南有两个门,一个澄瀛门,一个小南门(也叫华阳门,即“白羊门”)。
上阳
今属杨家巷行政村。唐代句容城修筑东、西、南、北、白羊(今北阳门)、上羊(上阳)六城门,此村位于句容六门之一上羊门东侧,故以此得名上羊。后“羊”被记作“阳”。过去,句容城里蔬菜都是从上羊门运进城,因此上羊门故又叫菜门。
里巷口
因村庄有五大姓家族,所以原名叫五家巷。南宋初,金人入侵,战火纷飞,五姓分崩离析,人丁不兴,财气不旺,决定迁离,重新选址建宅。
因原居住地为“五家巷”,这是个离开五家巷“巷口”建的村,故称“离巷口”。后有徐姓人氏考虑到“离”字不甚吉祥,就取“里”字,从此,“里巷口”的村名沿用至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