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与社会2014年7月中 第20期总第566期 基于知行合一理念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路径探析 王亚娟 (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重庆401520) 【摘要】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走向社会,深入基层,为社会服务,直接感受社会生活的有效途径。知行合一是大学生社 会实践的必然要求和最终目的,在社会实践中引入知行合一的理念,激发大学生的兴趣,锤炼大学生的品质,增强大学生的 适应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知行合一;大学生社会实践;路径 知行合一,谓的是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 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 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简而言之, 就是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相渗透。引入“知行合一”的理 念,指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做到知行合一,将理论知识很 好地运用于实践,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引入知行合一理念的必要性 (一)适应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必然要求 知行合一要求大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人民服 务,为社会做贡献。这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必然要求。作为 新世纪的大学生,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人,要通过组织社 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对于处在准社会化阶段的 大学生来说,无论是为祖国发展、为人民幸福而奋斗的理想 信念,还是科学理论知识与工作技能,单靠理论灌输,只能 让他们做到知,却无法让他们做到行。只有通过社会实践的 感悟与运用,才能被他们吸收、内化和巩固,真正做到知行 合一。因为任何形式的教育活动都不如在实践中一边锻炼一 边教育那么有效,而且社会实践可以使学生的理论知识、行 为准则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并为这些理论在未来 社会中能得以更好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目的 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人。而真正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做贡献的人才必须首先了解并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随 着社会竞争Et益激烈,大学生越来越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 会需求。走上社会的毕生生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更 需具备多元的经验与能力,特别是需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组织和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目 的是锻炼大学生的个性品质,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 会的能力。目前,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一定的问题,那 就是知行不统一的情况。开展知行合一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 动,引导大学生做到认知与行为相统一,对高校培养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目标的实现作用重大。 (三)体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最终成果 大学生社会实践可以使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用辩 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全面、客观地去观察问题、分析问 题和解决问题;可以使学生视野更开阔、思路更明确、视觉 更清晰。这不仅可以促使他们从思想上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 信念,明确社会对大学生的各方面要求,激发他们的使命感、 责任感和紧迫感,培养他们自强、自立、艰苦奋斗的奉献精 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而且还会促使他 们自觉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更严格地要求自己,从而更有利 于自身的全面健康成长。正如所说,“判断认识和理 论是否正确,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 会实践的结果而定。”社会实践做得怎么样,还是要看社会 实践的成果,是否能够起到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知 行合一就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成果,在知行 统一中教育和引导学生明确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二、基于知行合一理念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路径 (一)将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专业兴趣相结合 社会实践活动如果脱离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就无法做到 知行合一。社会实践活动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固定的场 地和对象,一般是在比较开放的环境下,面对着不断变化的 对象,学生也成为一个主动的参与者。大学生是社会实践的 主体,高校应尊重大学生的个性诉求,围绕大学生关心的热 点问题选择社会实践的主题和项目。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 生要自行组织活动,面对和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俗话 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将社会实践活动与大学生的兴 趣结合起来,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才能, 真正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高校应进一步更新育人观念,积 极组织引导大学生结合本专业知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社会 实践与专业相结合,特色会更鲜明,也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运用专业知识,提升 专业技能,不仅能弥补课堂教学模式在认知方式上的不足, 还能通过社会生活的历练,帮助青年学生感悟人生,形成正 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以后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将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能力锻炼相结合 社会实践活动现场是锻炼大学生能力的良好环境。大学 生社会实践为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造了难得的机会, 搭建了施展才华的平台。在实践的困难和危险面前,要求大 学生们具有一定的牺牲精神和坚强的品质。能力的锻炼和提 高体现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在社会实践活动 中,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到在学校课堂上没有的知识见闻, 学 生的思维能力活跃,创新能力得到很好地发挥。在解决实际 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巩固,理论结合实际的 能力增强。比起在课堂上倡导勤俭节约、宣传国家,实 践活动能够使大学生更懂得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美德。大学 生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就会逐渐养成坚韧、顽强 的优良品性,养成务实的学习态度和生活作风,真正做到知 行合一。 (三)将社会实践活动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当前,高等教育与产业发展脱节,学生理论学习与社会 实践联系不紧,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接触 社会、锻炼自我的途径不够多,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意识 有待增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 方针的重要内容,是我国长期的教育活动与教育实践一贯坚 2014.VOL.566.NO.20・57・ 青年与社会2014年7月中 第20期总第566期 贫困大学生发展状况调查研究 一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 刘 真 武汉430074) (华中科技大学,湖北【摘要】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在贫困生中开展抽样调查和访谈,总结出目前贫困生发展中存在经济、学习、就业压 力大、心理困扰较多、人际交往障碍等突出问题,并深入分析了问题的成因,为贫困生全面发展提出对策。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学生发展;学生资助 在倡导综合素质教育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贫困生的 全面发展已越来越多地引起社会的普遍重视。高校的学生资 助工作应充分考虑贫困生的切实需求,将资助目标及教育目 标与受资助者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在帮助贫困生顺利入学 完成学业的基础上,根据贫困生不同层次的需要,着力提高 他们的综合素质,促进贫困生全面发展,这将是进一步完善 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趋势和要求。为更好地了解贫困生 的发展状况,为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等方面提供更多的 服务和引导,我们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开展研究,通过抽样 调查和访谈,总结出目前贫困生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深 入分析成因,为贫困生全面发展提出对策。 贫困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调查总体为华中科技大学所有贫困生。调查样本从大学 生资助中心提供的所有申请到助学贷款、贫困补助或学费减 免的贫困生名单中随机抽取。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问 卷919份,其中有效问卷919份。调查对象涵盖了华中科技 大学26个院系。所选样本基本能够反映贫困生的总体结构, 适宜进行统计分析。调查表明:贫困生发展存在经济、学习、 一就业压力大,心理困扰较多、人际交往障碍等突出问题。 (一)经济困难,压力较大 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学生的家庭中,99%的学生家 庭年总收入低于6000元,其中2%的家庭无任何收入来源。 余下1%的家庭年总收入低于10000元。而一名大学生一年 学习和生活的总费用在10000元左右。因此贫困生经济上十 分困难。调查发现,在被调查者中,只有5.6%的贫困生在 心理上没有任何经济压力,而有35.2%的学生存在很大和较 大的压力。 (二)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我们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考查贫困生的心理倾向,积 极的方面主要为自尊和自强,消极的表现为自卑、焦虑、依 赖、封闭、敏感和不安。调查结果显示:自尊表现非常明显 和比较明显的占84.8%,自强表现非常明显和比较明显的占 75.2%,而自卑、焦虑、依赖、封闭、敏感和不安这些方面 70%以上的贫困生都不明显,尤其是依赖和封闭表现非常明 显的不到2%,表现比较明显的不到10%。这些数据表明, 大部分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为乐观。但有30%左右的 动调整知识和能力结构,培养学生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科学精 神,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社会实践是大学生通向成 才之路的重要一环,只有更好地发挥这个环节的作用,才能 更进一步地培养创新人才。 总之,在社会实践中引入知行合一的理念,就是要大学 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真正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提升自身 的综合素质,增强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持的原则。生产劳动对于大学生而言,是人生阅历上的“短板” 与“硬伤”,亟待补课。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认识社会,走向 社会的关键环节。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 了解社会,不断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动手、 动脑、动嘴,直接和社会各阶层、各部门的人员打交道,培 养和锻炼实际工作的能力,并且在工作中发现不足,及时改 进和提高,使之更新知识结构,获取新的知识信息,以适应 社会的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所提供的岗位和实践机会,可以 培养大学生的多角色意识,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水平和 适应能力。知行合一的社会实践路径就是要求大学生在实践 中能够明确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并不断地提升自己,增强 不断适应社会的能力,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 (四)将社会实践活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 f2于晓萍,21刘素红,朱以财.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实效性与 发展路径研究U].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3). [3】谢聪,陈永锋.论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田. 教育与职业,2o11(2). 社会实践对于人才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 通过实践,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得到提高和发展;只有通 过实践,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逐步 形成。社会实践不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终点,而是其中一个 重要的环节,社会实践是一个过程。增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 可持续性,就是要去形式化,确保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进程 的连续性、持久性,实现发展主体与主体发展内容及形式的 结合,这就要求我们妥善处理好大学生学习、实践、创新的 关系。在这里,学习是基础、是传承,实践是过程、是感悟, 创新是关键、是升华。可见,社会实践的过程使学生通过实 践的检验,弥补课堂教学和自身知识、能力结构的缺陷,主 ・[4]吕富媛,吕富彪.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路径研 究Ⅱ].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OLO(3). [5]杨继瑞.关于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D1.高校 理论战线,2OLO(2). 【6]薄爱敬.论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 有效机制田.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6). 作者简介:王亚娟(1985一),女,陕西宝鸡人,重庆 工商大学派斯学院基础部惠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58・2014.VOL.566.N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