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四年级语文5古诗两首教学案1

四年级语文5古诗两首教学案1

来源:筏尚旅游网


教 学 案

课题 主备人 授课时间 5、古诗两首 陈英 2014-9-18 课型 新授课 审核人 第 1 课时 共 2 课时 李新武 序号 1 三 维 教 学 目 标 知识 与 技能 过程 与 方法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结合诗句人生哲理来运用到实际生活与价值观 中 重点 与 难点 理解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具准备 老师准备相应的PPT。 远近/高低/各不同。 板书设计 实写 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观察的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效果不同。 观察的角度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教师精讲与点拨 一、激情导入 1、课件出示本课的词语指名认读 。 2、朗读这两首古诗 3、听写本课的词语。 4、指导书写(1)观察这几个字想一想在写时应该注意什么?(2)教师范写“疑”。 二、精读感悟 (一)学习《题西林壁》 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4、理解前两句。 * 找出诗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横”、“侧”、“远”、“近”、“高”、“低”)。再板书“岭”和“峰”。给它们组成不同的词语:山岭、峻岭、高峰、奇峰、山峰„„ * 师归纳: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 ...)庐山 学生活动 一、 2.学生阅读诗文: ⑴ 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 结合注解,理解诗意。 ⑶ 想象画面,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3.汇报交流: ⑴ 指名读诗文,纠正字音。 ⑵ 理解诗词的意思: 4.读诗文,想画面,说感受: 读读前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看说一说。 * 读后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着说一说。 备注 教 与 学 过 程 设 计 教 教师精讲与点拨 学生活动 备注

与 学 过 程 设 计 理解后两句。 * 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回看到的景象都是不一样的;横着看,连绵不断的峻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山的形状、姿态都不一样。 * 有感情地齐读前两句。 理解后两句: 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6、(1)、请你把自己当作诗人,有感情地读一读。 (2)、练习背诵,同桌之间互背 中。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山真面目,只因为身在庐山是幽秀?诗人觉得没有认识庐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 教师小结: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真面目”呢?你认为怎样才能看(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 *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 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却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

达 标 检 测 练习默写全诗 题西林壁 。 作业设计 把题西林壁写2遍。 教后反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