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浙江开化龙顶茶出口贸易对策研究

来源:筏尚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Aug。2008 现代商贸工业 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 2008年第8期 浙江开化龙顶茶出口贸易对策研究 周 浩 (衢州中等专业学校,浙江衢州324000) 摘要:加入WTO以来,中国许多出口产品屡屡受挫,绿色贸易壁垒带来的影响几乎涉及到各个领域。针对浙江开化 龙顶茶叶生产现状、存在问题,提出了开化龙顶茶叶发展策略和如何跨越绿色壁垒的对策分析研究。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开化龙顶茶叶;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8—0087—02 1绿色贸易壁垒的研究现状 2.1.1地理环境适宜开化龙顶生长 1.1绿色贸易壁垒的含义 开化龙顶茶浙、皖、赣三省交界的绿茶“金三角”地区。 绿色贸易壁垒(Green Trade Barriers),是指在国际贸易 开化县素有中国“亚马逊雨林”和“浙西林海”之称,平均雾 中,一些国家其中主要是指发达国家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 日达83d,部分地区达120d以上,平均年降水量1990mm,浙 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以限制进口为目的,通过颁布复杂多 江省排第二,年日照数1785.2小时,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区。 样的环保法规、条例,建立严格的环境技术标准和产品包装 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给茶树生长带来了非常有利的条 要求,建立繁琐的检验论证和审批制度,以及征收环境进口 件。 税方式对进口产品设置的障碍,属于非关税壁垒,具有较强 2.1.2政府比较重视 的技术性、较高的隐蔽性、明显的歧视性或不公平性等基本 为了让开化龙顶更好地发展,开化县委、县政府在1997 特征。 年组织成立了开化龙顶名茶协会,主要负责该品牌的宣传 1.2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茶叶出口贸易的影响 和管理工作,由县委副书记兼任会长。县政府在2001年还 在绿色贸易风靡全球的今天,我们本着以保护生态环 成立了机制化建设领导小组和产业化建设领导小组,提出 境为己任,为了让子孙后代更健康成长,应尽可能地理解和 了相关优惠措施,这些优惠,大大激发了茶农的积极性,使 支持WTO体制内的各项绿色环保协议,尽可能地鼓励绿色 得全县名茶产量速增。 产品生产,实现本国可持发展战略。但是在机遇和挑战并 2.1_3 品牌知名度日渐提高 存的今天,绿色贸易壁垒给我国带来更多的是障碍和挑战。 在有关领导的重视下,在全县茶农的共同努力下,开化 龙顶已经成为浙江省的一个著名商标,从1998年至今,已 4000 获省、部级名茶证书和奖杯等44个,连续三次被评为浙江 3000 名牌,浙江省著名商标。 2000 2.1.4产销经营体系基本形成,经营规模不断壮大 1000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全县各地都是茶叶生产地,1998年 建立了2000平方米的开化龙顶专业市场,到2000年底,初 O 对欧盟出V-1豫(吨) 对日本出f_=_】擐(吨) 制茶厂268家,茶机1450台,200余个村采制名茶,1372名 制茶技术骨干。预计到2010年,全市茶园面积达到l_3万 公顷。有机茶面积达到约667公顷。建立省级示范厂1O 个,全市改造加工厂200家。 图1广东口岸对欧盟、日本茶叶出口数量 2.2茶叶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由图表1数据显示及它们所对应的柱形图可发现绿色 2.2.1 无性系良种茶园普及率低 壁垒给我国茶叶市场带来的竞争压力。因些,必须给全国 开化县的无性系良种开发稍晚,目前,全县共有14499 茶商们敲响警钟,呼吁相关人员加入到奋战队伍中来。像 亩无性系良种面积,仅占茶园总面积的14.28 。良种园亩 浙江省开化县就是其中一支重要的队伍,在绿色贸易壁垒 产值可达4000元甚至万元 而福建省无性系茶园率达 上,他们又是怎样努力去跨越这道槛,让本县的茶商们实现 100 ,广东省达7O ,远远低于别的省份,可见开化县良种 利润最大化呢? 普及率不高,由于要花大成本改植种,茶农顾虑较多,积极 2开化龙顶茶现状研究及存在问题 性也不高,是制约该县名茶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2.1开化龙顶茶的生产现状 2.2.2茶厂设备落后,集约化程度不高 作者简介:周浩(1975一),男,经济学学士,衢州中等专业学校讲师,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实践、商业伦理。 一8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Aug.2008 现代商贸工业 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 2008年第8期 少数精制茶厂和蒸青茶厂设备较先进,普通茶厂装备 扩大无性系良种茶园的种植面积,加大这方面的投资, 水平较低。基本是常规设备。上世纪8O年代的加工机械 加快茶叶生产的“苗良种化、无公害化、机械化和标准化”四 还占很大一部分,陈旧、老化现象相当严重。又由于该县是 化水平的提高。一是充分利用好山拢田、低产田来发展良 山区县,茶园分布不集中,山地承包到户,使得每家每户种 种茶园。二是那些衰老的,没效益的老茶园进行改种换植。 茶、炒茶,管理水平,加工水平都各自不一,有些茶农为了私 最后还要做好良种茶树繁育准备,为基地建设供应充足的 利,降低鲜叶质量要求,影响了名茶的质量和信誉 2.2.3技术力量不足 苗木。 3.2.2 改善茶厂设备,提高集约化程度 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茶叶科技人员已退休,后备人员 加大绿色生产力度的宣传,对全县茶叶加工厂进行改 填充不及时,技术水平滞后,而且茶叶科技推广网络不全, 造,对相当一部分的家庭作坊式茶厂进行教育改革,鼓励他 全县茶叶生产的科技机构不到5个。 2.2.4龙头企业优势不明显,带动能力差 龙头企业对每个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凭借他们实 力,运用得当会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可是全县从事开化龙 顶名茶生产的龙头企业只有3家,对他们的培育投入也不 多,大多都处于起步阶段,政府对他们实施的优惠政策也少 之又少。实力不强,辐射力不大,产业带动能力也就差。 2.2.5茶园流转机制不全,管理松散 分户的经营模式,给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虽然有 3.5万茶农拥有茶园,但户均1亩多,造成部分茶农积极性 不强,忽略了管理,难免会出现茶园荒芜。且有些只产春 茶,效益低。部分农户承包茶园年限短,因此投入少,精放 管理,这种行为就难以实施有长期效果的技术措施。这种 没有严格、合理规则的管理模式,最终只会削弱了市场竞争 力。 2.2.6茶农对相关绿色认证意识不强,相关农残留检测体 系不全 茶农们为了自己的利润,在茶叶管理中难免会滥用农 药。这势必会让茶叶的农药残留量超标,加之没有先进的 残留量检测系统,过滤不了少数次品,达不到出口标准,这 一方面损害了开化龙顶名茶的声誉,另一方面还会因小失 大,造成少数不合格带来全部退回的严重后果。 3开化龙顶茶存在问题分析及应采取的策略分析 3.1对存在问题的研究分析 对于存在的这些问题即有外在原因,例如由于环境原 因所限制目前只能这样进行生产。也有内在原因,如茶农 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利益,对问题所带来的 严重性认识还不够深,对本身构成什么程度的危害了解还 不够 当然政府的支持也是一方面,特别是对龙头企业。 开化龙顶虽然有着让人羡慕的优势,但是21世纪是个绿色 的世纪,绿色贸易壁垒也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而且会越来越 被社会各界人士所重视,如果对这些问题还没有提高警惕, 及时采取措施,对名茶现有的名誉,对继续与绿色贸易壁垒 作战,对名茶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势必造成莫大的影响。 3.2面对问题采取的对策 开化龙顶茶是浙江省“十大著名商标”之一,在国际市 场也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在应对绿色贸易壁垒上,也绝 不能掉以轻心,一定要与发达国家各项绿色指标结合起来, 努力迎接绿色壁垒的挑战,为跨越绿色壁垒,实现开化龙顶 茶顺利出口作好充分准备,具体如下: 3.2.1 扩大无性系良种茶树种植面积 一88一 们以集体为单位,定好专门的加工点,以无公害茶生产标准 进行。最重要是更换新型茶叶加工设备,以提高茶叶加工 质量。最后还得多作市场调查,听取消费者建议,改进茶叶 的加工工艺。先进设备和先进加工工艺两者的完美结合, 才能加工出独特的名茶。 3.2.3付出一定代价,培养一批高技术水平人才 好山好水出好茶,外在条件固然重要,但是良种好茶同 样也离不开先进技术的培育。而先进技术水平当然出自于 专家之手,所以县领导千万不能轻视其重要性,每年要在这 方面不惜重金投资,多给专业人士深造的机会,多给他们创 造与先进技术交流的机会。 3.2.4壮大龙头企业,发挥带头作用 每一行,每一业,龙头企业的感染力都是一个非常有潜 力的市场。他们有着比一般小企业更可靠的市场消息来 源,稳定的经济实力,丰富的实践经验。普通的小企业都会 跟着他们的步伐前进。所以企业领导,负责人要肯投资,充 分体现自身条件优势,相关政府机构也要全力配合企业的 发展,关键时刻给与经济与技术上的支持,壮大他们的实 力。企业也得本着先富带动后富的精神,最终实现全县的 共同富裕。 3.2.5健全茶园流转机制,改善管理 提倡茶农成片承包茶园,承包年限也适当加长,以1O 年或更久为一次,多给他们实施优惠政策,政府应不定期请 专业技术人员来给他们开讲讲座,传播相应的技术知道,互 相交流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茶农们尝到甜头,就会尽 心尽力去管理自己的茶园,精心的呵护,茶园效益必定会显 增长趋势,给名茶产量的提高带来了充足的市场。 3.2.6 大力宣传提高认证意识,建立名茶农约残留检测系 统 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要想顺利通过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 壁垒,除了把好本国产品的质量关,相关的绿色通行证是必 不可少的,只有添上了他们的绿色标签,才会让我们方便出 入。所以应花大力气让茶农们更好地摆正心态,以争取到 发达国家的“绿色通行证”为目标。而且建立起农茶残留检 测系统,工作人员严格把好质量关。 参考文献 [1]李会会.如何跨越绿色贸易壁垒[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 (O3). [2]葛梅.我国农产品如何跨越“绿色贸易壁垒[J].北方经济。2004, (0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